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平阳地区蒸发量的主要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浙江省平阳县气象观测站2010年全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对平阳县气象站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相关气象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蒸发量与日均气温、日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日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影响日蒸发量的因子中,日照时数无论其单独作用或与除日均风速外的其他气象因子的协同作用都较大;日均气温85%以上主要表现在直接作用上;日均相对湿度与日照时数的协同作用最大;日均风速影响小主要体现在与其他要素的协同作用上。根据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应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检验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气象因素对杉木涩籽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应用逐步回归分析47个影响杉木涩籽流行率的气象因素,并拟合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本预测模型复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涩籽流行率与3月降雨量、7月相对湿度及8月降雨量呈正相关,与8月最高气温、3月日照时数、5月蒸发量、9月最高气温及7月蒸发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阳山县气象观测站1957~2008年阳山县秋季水分蒸发量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阳山县秋季水分蒸发量的演变规律以及影响蒸发量的气象要素,以此研究蒸发量对阳山县秋旱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力作用对阳山秋季蒸发量影响最大,动力作用次之;气象要素中,对秋季蒸发量影响较大的是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日较差和日照,风速的影响次之。用气象观测的蒸发量作为实际蒸发量的表征,评估了气候干湿的变化及对当地秋旱的可能影响。运用干燥度,定量地讨论了蒸发量对秋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婺源县国家自动气象观测站和11个乡镇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与常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中总结出高温干旱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部分茶叶主产区达到重度高温热害指标;降水量、雨日数显著偏少,达到中度茶树干旱气象指标;影响要素特征明显,日平均相对湿度偏低且蒸发量大,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在空间分布上,婺源县的西部地区高温热害强于东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利用婺源县国家自动气象观测站和11个乡镇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与常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中总结出高温干旱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部分茶叶主产区达到重度高温热害指标;降水量、雨日数显著偏少,达到中度茶树干旱气象指标;影响要素特征明显,日平均相对湿度偏低且蒸发量大,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在空间分布上,婺源县的西部地区高温热害强于东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田特有气象观测设备和环境属性,建立农业气象数据清洗标准和质控方法,以提升农业气象观测数据质量。针对数据属性异常和重复记录情形,选取Bohn数据清洗模型的空缺值清洗方法和噪声数据清洗方法。通过农业微气象观测站点空间内观测要素历史数据统计,获取清洁数据指标,应用于数据质量动态阈值生成方法,建立农业微气象数据质量控制模型。清洗质控后的数据评估指标表明,经过数据清洗和质控模型后数据准确率和重复性均有明显改善。数据清洗质控方法有助于准确获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信息,为农业的防灾减灾提供有效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7.
区域(临汾)水分相关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提供气候变化未来情景相适应的栽培途径,对近30年区域(临汾)与水分相关的降水量、气温、10cm地温、蒸发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7个气象因子开展了动态变化、因子间相关性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特征为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平均10cm地温呈递增趋势,而蒸发量、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则呈递减趋势;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蒸发量为夏>春>秋>冬,各月份蒸发量为6>7>5>8>4>3>9>10>2>11>1>12。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间相关性为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与蒸发量呈正相关,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变异系数为降水量>蒸发量>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地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月份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正相关。各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为各年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10cm地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呈负相关,而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平均风速则与产量呈正相关,降水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不同阶段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生产年度>生育期>休闲期。该项研究可为小麦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对1990~2009年施秉县年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年度变化中的蒸发量和日照时数具有一致性,降水量与蒸发量、日照时数则出现不一致性。在季度和月份的变化上,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有一定规律,但不尽显示出一致性和反向性。通过对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的变化关系认识气象干旱发展变化,更好地利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省2012-2015年的森林火灾发生与相关气象因子(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和大气压)历史数据,将每月林火发生次数与当月和前月的气象因子做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模型,对四川省南部地区和西昌气象站周围200km范围内的地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气象因子的前期积累与森林火灾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等环境因素的不同,气象因子对林火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影响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前月相对湿度和前月风速,林火发生次数随湿度的下降和风速的上升而增加,以四川省南部地区为研究区域时,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0和4.599,而以西昌气象站周围200km范围内地区为研究区域时,相关系数则为-0.156和6.679。  相似文献   

10.
近48年河西走廊蒸发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河西走廊20个气象观测站1958-2005年20 cm口径蒸发皿资料,分析河西走廊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8年来河西走廊蒸发量年代际平均值在20世纪60年代最大,之后逐渐减小,至80年代初达最小值,80年代中期开始转为上升,从目前演变趋势看,其值仍处于上升阶段;月平均蒸发量分布规律表现为单峰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季节蒸发量的大小排列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蒸发量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最大,与风速和湿度的相关系数最小,充分说明河西走廊的气温对蒸发量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其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