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了使杂交稻的增产优势能在再生稻中得到发挥,提高山区粮食自给能力,融水县农技推广站从1988年开始对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再生稻的面积由1988年的781亩发展到1992年的23026.4亩;亩产由76.5kg提高到190.87kg;成功率由1988年的7.81%提高到1992年有76.78%。1992年组织验收的洞头样板点,502.4亩再生稻平均亩产298.63kg,头季稻平均亩产529.43kg,全年合计平均亩产828.06kg。其中103.28亩,头季平均亩产573.93kg,再生稻平均亩产338,28kg,全年合计平均亩产达912.21kg。现将有关试验示范技术经验总结如下。1组合选择根据不同海拔高度气候…  相似文献   

2.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中部,温光水资源丰富,年太阳辐射量109. 8千卡/平方厘米,80%保证率≥10℃积温为5059.2℃,年降雨量1151.1毫米,是双季稻的适宜种植区。但由于受生产条件等的制约,有近30万亩湖田至今仍一年只种一季中稻,复种指数低。1984—1987年荆州地区农牧业局高级农艺师邓凤仪用杂交稻作再生利用研究获得成功,我市于1988年引入示范种植2000亩,头季亩产498公斤,再生稻亩产205公斤,两季会计703公斤,比一季中杂亩增153. 5公斤,增总产30.7万公斤。1989年种植31920亩,头季亩产51.5公斤,再生稻亩产244公斤,两季合计759公斤,比一季中杂亩增204…  相似文献   

3.
杂交中稻再生技术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川东南低海拔一季中稻区光热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现状,研究和推广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1986~1989年收获再生稻1459.18万亩,平均亩产96.8公斤,共计生产稻谷14.12亿公斤。在适宜地区利用现有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进一步发挥水稻杂种优势,增产稻谷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泸州市为充分利用本地光、温、水、热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在沿长江河谷低坎浅丘的部分双季稻地区和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一季中稻地区,利用杂交中稻汕优63、D优63蓄留再生稻,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87年全市蓄留29.7万亩再生杂交稻,平均亩产达114.0公斤。1988年面积扩大到53.4万亩,单产为88.8公斤,1989年出现百年未遇的“四·二O”风雹,使小春粮食减产1500万公斤。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市、县各级把推广再生稻纳入粮食增产计划,实行农业科技集团承包推广再生稻丰产技术。在搞好品种选择,种好头季稻的基础上,重点抓了适时足量施…  相似文献   

5.
黄寅虎 《作物研究》1992,6(3):37-39
益阳地区1988年提出开辟稻田三季杂种优势(即杂交油菜、杂交早稻、杂交晚稻利用的新领域)到1990年三年全区累计种植面积22.3万亩。其中,秦油2号平均亩产135.2 kg,杂交早稻平均亩产485.6kg,杂交晚稻平均亩产498.7kg.其技术要点为:优化组合配套,采用“双两大”加小苗喷施多效唑,适时适量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加强管理,适时收割。  相似文献   

6.
一、杂交中稻-再生稻亩产吨粮的可行性福建有单季中、晚稻460万亩左右。调查发现,在温光资源利用上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稻田达150万亩以上,可用来培植中稻-再生稻。1988年泰宁县用汕优63培植中稻-再生稻1.132亩,头季亩产530公斤,  相似文献   

7.
<正>10月17日,水稻研究所组织同行专家,在沙县高桥镇官庄村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示范片,对福建省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再生稻产业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现场验收。验收结果显示,全程机械化示范片102亩,再生稻平均干谷亩产328.36公斤,加上头季亩产494.12公斤,两季亩产达822.48公斤。采取机械化插秧措施的"甬优2640"和"泸优明占"两个品种,再生季亩产分别是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0月17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组织同行专家,在沙县高桥镇官庄村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示范片,对福建省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再生稻产业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现场验收。验收结果显示,全程机械化示范片102亩,再生稻平均干谷亩产328.36公斤,加上头季亩产494.12公斤,两季亩产达822.48公斤。采取机械化插秧措施的"甬优2640"和"泸优明占"两个品种,再生季亩产分别是  相似文献   

9.
饶鸣钿 《中国稻米》1994,1(2):18-19
1993年福建省沙县高砂乡柳源村612亩汕优63中稻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经测产验收中稻平均亩产625.2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389.1公斤,两季亩产1014.3公斤,其中184亩再生稻平均亩产472.9公斤,首次实现我县中稻一再生稻大面积亩产超吨粮的再生稻连片百亩以上亩产超《纲要》的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再生稻组合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组合与早稻同期播插,收后蓄再生稻,筛选出再生力强、产量较高的65396、两优培九、丰两优1号,再生稻单产比对照汕优63分别增加28.3%,25%,15.57%;丰两优1号、两优培九和65396头季+再生稻单产分别比汕优63增加15.69%,7.02%,1.77%;头季稻留桩高度以20-30cm为宜;头季+再生全生育期平均为185.4d,生稻收后还有100d左右的无霜期天气,有利于种植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为种植结构调整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0月6日省作物学会水稻学组组织有关单位八位同志前往湖北,实地考察了湖北省农科院的再生稻高产现场,并观看了1985年再生稻高产栽培的幻灯片。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从“IN40”中选择一特殊变异株培育而成再生稻新品种“40—1”,1984年在本所试种1.14亩,获得成功(头季稻亩产520.8公斤,再生稻亩产311.4公斤,两季亩产832.2公斤)。1986年在黄岗县及龙感湖农场各示范种植200亩,再次获得成功。黄  相似文献   

12.
湘中地区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吕章  李丹 《作物研究》2006,20(2):167-168
再生稻栽培技术,是一种轻型栽培技术,因其省工省种高效,深受农民的青睐。2005年,双峰县再生稻面积3000hm^2,平均产量2800kg/hm^2。其中印塘乡新泽村贺某种植培两优E32,面积0.4hm^2,头季稻产量10200kg/hm^2,再生季产量5040kg/hm^2,两季合计达到15240kg/hm^2。  相似文献   

13.
《再生稻》1995,(1):117-125
1992至1995年在永川,铜梁,巴南,大足和九龙坡等区进行了《再生稻亩产250公斤栽培技术规范》中试,累计面积14,667.45亩。平均亩产:头季稻569.96公斤,再生稻244.84公斤,比同地区示范前的1991年头季509.92公斤,再生稻151.7公斤分别增产60.04公斤和93.11公斤,两季亩增产153.15公斤。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稻再生利用研究始于50年代。自70年代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以来,一些科研工作者便开始了杂交水稻再生利用研究。1975年广东肇丰地区农校利用珍珠矮A×IR66培植再生稻头季亩产532.5公斤,再生稻亩产242.3公斤,合计亩产774.2公斤。近几年来,由于常规再生稻品种后季有效穗数不多,每穗实粒数少,产量低等原因,常规再生稻品种的利用受到很大的局限,出现了徘徊局面。  相似文献   

15.
再生稻品种筛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好、再生力强的再生稻品种,2016年以两优389、C两优396、两优66、C两优343和天优华占为材料,在湖南长沙进行适宜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两优389作中稻蓄留再生,头季8月10日收割,再生季9月12日齐穗;头季抗高温能力强,再生季耐低温能力好,头季和再生季结实率80%以上,两季总产达12.95 t/hm~2;头季和再生季米质均比较好,特别是再生季米质达到国标2级。说明两优389是一个适合作中稻蓄留再生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一、再生杂交稻的增产潜力 在“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发展再生杂交稻,是增产粮食的一条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广西利用杂交中稻培植再生稻面积达3.98万亩,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河池地区农委和气象局,汇集国内外种植再生稻的有关技术资料,分析本地的中稻生长状况和气候特点,组织南丹、环江、罗城、河池、天峨等五个县市开展再生稻示范推广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南丹县东河镇八步村参加示范活动的有112户,面积188.48亩,由于耕牛糟踏、洪水冲刷等方面的原因,实收面积151.78亩,平均亩产113公斤。内有8户农民再生稻6.88亩。…  相似文献   

17.
2018年杭州市余杭区首次引进再生稻栽培技术,示范方头季稻平均产量10201.5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5401.2kg/hm2,两季稻产量达到15602.7kg/hm2,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示范表明,再生稻种植产量、效益明显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种一次收两季,省工省力,是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和种粮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试验表明:在中等肥力的冬泡田,亩施纯氮12.25kg,P2O58.75kg,K2O7.5kg做底肥,杂交稻头季稻亩产可达633.35kg,蓄留再生稻亩产达259.8kg,再增施氮磷钾肥或再施氮钾肥是得不偿失,增施磷钾肥对杂交稻头季稻、再生稻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尤以磷肥最显著.  相似文献   

19.
尤溪县自1988年开始种植再生稻,23?a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逐渐提高,2010年全县推广再生稻0.75万hm2,取得了全县平均单产896kg/667m2(头季稻597kg/667m2,再生季299kg/667m2)的好收成,介绍了尤溪县再生稻生产取得超高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再生利用高产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我区杂交稻再生利用在耕作制度、组合选择、高产栽培等三方面实现了技术配套。1990年全区再生稻40万亩,亩产200公斤以上,高产田经实地验收,头季稻亩产465公斤,再生稻亩产423公斤。其措施主要是高节位留桩,重肥促多蘖。该技术使荆州地区稻田每亩增产250~270公斤,进而找到了与之配套的新三熟制度和两种五收制度,使其成为一种农业综合发展的优化耕作模式和节劳节能的新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