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固定翼飞机喷雾作业雾滴飘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固定翼飞机喷雾作业雾滴飘移的规律,针对GP-81A航空喷头的3~#、4~#、5~#喷嘴,以农用航空常用的Y-5B飞机为平台进行航空喷雾作业试验,采用采样杯采样方法,通过改变雾滴粒径、航高、侧风风速3个因素开展雾滴的飘移沉积试验研究。通过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3个因素对雾滴飘移均有显著性影响,对沉积量的影响权重大小为:雾滴粒径侧风风速航高;通过回归方程估算出不同试验条件下总沉积量的大小,进一步分析了3个因素对沉积量大小的影响;根据拟合结果及比较分析综合来看,当喷头型号为5~#,航高为5 m,侧风风速为1.5 m/s时作业喷洒效果最佳;通过AGDISP对不同雾滴粒径条件下雾滴的飘移轨迹及沉积量进行模拟分析,验证了雾滴粒径对航空喷雾飘移的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固定翼飞机实际喷洒作业中减少雾滴飘移、提高农药使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据《江苏林业信息》,由中国林科院木工所和江苏省镇江林机厂协作研制的3 MF—2B 型背负式多用喷雾机已于去年通过林业部技术鉴定,并由镇江林机厂投入批量生产。该机射程高,雾滴均匀,大小可控制。其出口风速比常用喷雾机提高16m/s,喷雾量在100~350ml/min 时,雾滴大小及均匀性不变。可用于超低容量和低容量喷雾,使  相似文献   

3.
设计并构建了一套移动喷雾施药对杂草防治效果的风洞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能精确控制移动喷雾施药时的外部环境风速与喷雾移动速度。为了研究风速与喷雾移动速度对雾滴沉积量密度的影响,进行了2因素(风速、喷雾移动速度) 3水平的全面试验,分析了雾滴沉积量密度随风速、喷雾移动速度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以杂草马齿苋为例,在不同风速与喷雾移动速度条件下,研究烟嘧磺隆对不同生长时期马齿苋的防治效果。采用配比为0.013 3%质量分数烟嘧磺隆药液对二叶、四叶和六叶一心生长时期马的齿苋喷雾施药,分析了风速、喷雾移动速度与烟嘧磺隆沉积量密度对不同生长时期马齿苋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从风速、喷雾移动速度对雾滴沉积量密度显著性分析结果可知,风速、喷雾移动速度均对雾滴沉积量密度有显著性影响,且风速对雾滴沉积量密度显著性影响程度高于喷雾移动速度。烟嘧磺隆沉积量密度分别至少达到1.52,3.22和6.09μL/cm2时,二叶、四叶和六叶一心生长时期的马齿苋鲜质量防治效果可达到80%以上,在相同烟嘧磺隆沉积量密度条件下,二叶、四叶和六叶一心生长时期的马齿苋鲜质量防效明显高于株防效。喷施烟嘧磺隆防治马齿苋的最佳时期是马齿苋生长的二叶至四叶时期。试验结果为移动喷雾施药防治杂草的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喷雾参数、合理利用环境条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函数模型的喷杆式组合喷头雾滴沉积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田喷杆式喷雾机在喷雾作业时,雾滴沉积均匀性会极大影响农药利用率和施药效果。目前对于喷头雾滴沉积的研究鲜见较为准确的分布预测模型。针对平面扇形喷头XR8002、XR8004和XR8006,探讨了不同喷雾高度下不同喷孔尺寸的喷头雾滴雾化规律,进而对单喷头雾滴沉积分布进行函数拟合,建立喷头雾滴沉积分布模型,研究单喷头及其组合喷头的雾滴沉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喷孔尺寸越小,雾滴完全雾化所需喷雾高度越大。当喷雾高度为50 cm时,3种喷头理想的安装间距均为65 cm;当喷雾高度为70 cm时,XR8002的最佳安装间距为70~75 cm,XR8004和XR8006则均为75 cm。本研究建立的单喷头及组合喷头的雾滴沉积分布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为喷杆式喷雾机喷头最佳安装间距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航空AT系列固定翼飞机常用喷头的雾滴粒径分布情况,选取了CP-03喷头并对其进行了风洞和飞行条件2种情况下的雾滴粒径分布测试。试验中收集水敏纸,试验结束后利用扫描仪扫描,再导入iDAS PRO雾滴沉积分析软件进行雾滴粒径分布情况、雾滴覆盖率及回收率情况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喷头型号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出口风速的增大,雾滴粒径呈递减趋势。当出口风速分别为51.5,60.7和70.4 m/s时,1~#孔+A的雾滴粒径最大,分别为374.4,297.1和229.6μm,同时,喷头的结构(孔径和喷雾面的导流角)也对雾滴粒径有直接的影响。该研究为航空喷头的作业参数提供了依据,在实际作业时,需要根据作业对象和防治要求合理匹配喷头结构、作业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参数,从而达到最佳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精准有效地解决常规森防器械难以进入林地核心区、施药量大、效率低等问题,掌握无人机防治美国白蛾的最佳施药飞行参数。【方法】在林间利用曙红水基染色法对YM-V6型无人机防治美国白蛾飞行施药的雾滴飘移距离、雾滴密度、穿透性、均匀度等进行测定。【结果】当无人机距离树冠顶端2.5~3.5 m施药时,无人机施药飞行速度在1.5~3 m·s~(-1)范围内,雾滴飘移距离较小,可控在2~3 m以内,施药穿透力可以达到10 m,雾滴密度较高,雾滴均匀度好,施药效果好。在无人机航高为距树冠顶端3.0 m,并以2.5 m·s~(-1)速度作业时,对林间上、中、下部靶标的雾滴沉积效果进行了分析,林间上部的雾滴直径较大,雾滴均匀度低,中、下部雾滴直径较小,但均匀度高,雾滴在上、中、下部的沉积密度差异显著。【结论】无人机在距树冠顶端2.5~3.5 m、飞行速度为1.5~3 m·s~(-1)时,施药效果好。使用无人机分别喷洒1.8%阿维菌素乳油和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防治美国白蛾,施药后24、48和72 h虫口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0%、50%和70%左右,无人机喷洒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的防效高于1.8%阿维菌素乳油。  相似文献   

7.
林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常采用皮卡搭载喷雾系统进行移动喷雾,以达到快速高效的目的。为了研究移动喷施农药过程中喷雾技术参数对雾滴穿透性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由供液模块、喷雾压力调控和速度实时显示模块、喷头高度和角度调节模块、速度控制调节模块和防冲撞限位模块5大部分组成的移动喷雾测试系统。通过研制的移动喷雾测试开展试验分析,分别设置了3种喷施压力、4种搭载平台行驶速度、国产和进口不同的多个喷头,对仿真树靶标进行了喷雾试验,在仿真树冠层内设置8个采样点铺放卡纸来测定雾滴沉积覆盖率,采用iDASPRO雾滴沉积分析数据,以此来测试喷雾技术参数对雾滴穿透规律的影响。经过统计分析,得到影响喷头穿透效果大小的因素次序:喷雾压力>搭载平台移动速度>喷头孔径,采用Design Expert试验分析软件,建立以喷头孔径、搭载平台移动速度和喷雾压力为自变量、以雾滴覆盖率为应变量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雾滴沉积量随着喷雾压力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当移动速度为最小的0.25m/s时,雾滴沉积量明显高于移动速度为0.50m/s和0.75m/s时的值,研究结果对于植保作业中移动喷雾参数确定和器械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壤含水量和风速对沙棘苗木含水量和水势有明显的影响,当定植后根系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低于14.5%,风速达到6m/s可使苗体含水量占干重比值小于1.2,水势小于-2.5MPa时苗木成活率显著降低,即使少量成活的苗木幼芽生长缓慢.因此在干旱多风条件下沙棘造林宜采取截杆、埋苗造林,避免苗木自身过度失水而降低成活率和成活后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干旱多风环境下沙棘移栽苗木致死机理与成活率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沙棘苗木萌芽过程中体内水分状况与ABA累积的关系,土壤含水量和风速对沙棘苗木含水量和水势有明显的影响,当定植后根系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低于14.5%。风速达到6m/s,可使苗体含水量占干重比值小于1.2,水势小于-2.5Mpa,芽和韧皮中ABA含量与苗体组织含水量,萌芽率及成活率呈显著负担关;在干旱多风条件下苗木成活率显著降低,即使少量成活的苗木幼芽生长缓慢。在干旱多风条件下沙棘造林宜采取截干、埋苗造林,避免苗木自身过度失水而降低成活率和成活后的生长,因此,可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面向林业病虫害防治,设计开发针对生物农药的专用雾化喷头和喷施技术,为确定专门喷施生物农药的风送转盘式离心雾化机构提供理论支持,为预测不同测试范围、操作技术参数和转盘喷头结构下的雾滴粒径尺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制造风送转盘式生物农药喷头,构建雾滴粒径性能测试系统,雾滴在植物中的穿透性测试系统以及生物农药活性测试系统,通过改变离心雾化转盘喷头的结构参数(转盘外径、斜角、齿数)以及操作技术参数(流量、转速、风送机构风速)进行雾滴粒径、生物农药活性试验。【结果】1)转盘齿数和转盘斜角对雾滴粒径的影响不显著,而转盘外径、输药流量、转速和喷雾距离与雾滴粒径相关,雾滴粒径随着输药流量增大、转盘外径减小、转速降低和喷雾距离增加而变大。2)构建以输药流量、转盘外径、转速、喷雾距离等参数为自变量,以转盘喷头雾化后的雾滴体积中径为应变量的回归模型,经检验,回归模型调整R~2为0.917,具有显著统计意义。3)通过放置在目标树木不同冠层的水敏纸分析雾滴覆盖率,转盘喷头与风送机构结合,使雾化后的雾滴借助风力的吹送作用,能够更好地穿过树木冠层,迎着喷施方向前层植物上的雾滴覆盖率明显高于中层和后层,且随着风速升高,各层的雾滴覆盖率显著增大。4)以白僵菌作为喷雾介质,测试孢子萌发率来衡量生物农药喷施后的活性损伤情况。转盘喷头的雾滴粒径与转盘齿数和斜角的相关性极弱,而与转盘外径、输药流量、转速和喷雾距离密切相关,影响生物农药活性的转盘喷头结构参数和操作技术参数因素次序为:风速转盘外径转速输药流量转盘斜角转盘齿数。【结论】转盘喷头在风送机构的吹送作用下,可提高喷雾覆盖率,增强防治效果。综合雾化性能和防治性能数据,转盘外径0.1 m、输药流量20 L·h~(-1)、转速314 rad·s~(-1)、风送机构风速5 m·s~(-1)为面向林业病虫害防治生物农药喷施系统的最佳参数设置。  相似文献   

11.
树木风荷载与流场特性的风洞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树木布置方式下风荷载与风速的关系,同时分析树后流场特性,以期初步探明树木间存在相互干扰时的风荷载与流场特性,进而为树木防护和树木抗风提供依据。【方法】以豆瓣黄杨为试验树木,通过风洞试验,探讨单株、一排和一列3种布置方式下树木风荷载与风速的关系,同时对单株和一排布置下树后特定平面的流场特性进行研究。【结果】3种布置方式下树木所受到的阻力与倾覆力矩均随风速的增大呈幂函数增大;一排布置下树木的受力略小于单株布置情况,但两者差值随着风速的增大呈减小趋势,一列布置下树木的受力显著减小,其阻力值仅为单株布置时的1/3;单株和一排布置下树木的阻力系数与倾覆力矩系数均随风速的增大呈幂函数减小,一列布置下树木的阻力系数基本不受风速变化影响,倾覆力矩系数则随风速增大近似线性增加;在10 m·s~(-1)的来流风速下,单株布置下树后横风向平面内相对风速最小值为0.47,相对湍流度最大值为2.1,相对风速与相对湍流度的等值线均以树冠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一排布置下树后横风向平面内相对风速最小值为0.42,相对湍流度最大值为2.2,相对风速与相对湍流度的等值线均以树冠为中心呈平行带状分布,2种布置下树后顺风向平面内相对风速与相对湍流度的等值线均以树冠为中心呈椭圆线分布【结论】树木风荷载随风速的增大近似呈幂函数增加,但树木间的相互干扰会对树木风荷载产生影响。风速相同时,单株、一排和一列三种布置方式下树木所受到的阻力和倾覆力矩均依次减小。树木的背风面存在风影响区,此区域的流场特性会发生显著改变,体现为风速降低和湍流度增大。单株布置时树后风影响区为以树冠为中心的辐射状区域,一排布置时树后风影响区为相对连续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的是白林二号杨树良种和4种处理(1.5m×0.5m、1.0m×0.5m、0.5m×0.5m、0.25m×0.5m)培育钓Ⅰ、Ⅱ、Ⅲ和Ⅳ四个等级的苗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Ⅰ级苗木营造的6年生试验林每公顷立木蓄积比Ⅳ级的增产65.1129m~3,增加经济收入9115.8元。  相似文献   

13.
飞机防治是美国白蛾防控的最主要措施之一。为进一步明确飞行参数对林间雾滴密度分布和对美国白蛾幼虫防控效果的影响,该文通过检测、比较不同飞行方案下林间雾滴密度及雾滴穿透力等数据,发现航速和高度对林间喷幅、雾滴穿透力、雾滴密度、雾滴均匀度均产生显著影响。方案2(航速150 km/h,飞行高度40—45 m),地面喷幅宽度为59.35 m,高于方案1(航速120 km/h,飞行高度30—35 m)的地面喷幅宽度。飞行方案2的雾滴穿透性也相对较好,顶层、中层、下层雾滴密度相对均匀;而方案1不同高度雾滴密度差异相对较为显著,树冠顶层(高度11—12 m)雾滴密度较多,最高雾滴密度可达9.8/cm2,随高度降低,雾滴密度下降明显,到底层叶片位置(高度3 m)时,雾滴密度仅为2.07/cm2,下降了78.9%。观测试验表明,林间雾滴密度应高于5.093/cm2,防控效果才能确保达到90%。  相似文献   

14.
为控制美国白蛾的危害,采用EC120直升机空中喷洒甲维·灭幼脲飞机防治专用悬浮剂,防治面积1万hm2。结果表明:施药高度在距林木顶端15—20 m时,雾滴密度较高,雾滴大小合适,均匀度较高,有效喷幅较大;树体上部的雾滴直径较大,分布不均匀;中、下部雾滴较小,均匀度较好;雾滴在上、中、下部的沉积密度差异显著。林间防治效果调查显示,飞机距林木顶端15—20 m施药24 h后美国白蛾的校正死亡率为20%左右,48 h后对美国白蛾的虫口校正死亡率可达40%,72 h后对美国白蛾的校正死亡率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15.
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测定了3种配置仿真防护林带的水平与垂直方向风速变化,分析其防风效能。结果表明:2种非均匀配置防护林带风速降低的观测点分别为84.61%和82.00%,而均匀结构防护林风速降低的测点只有74.61%。在水平方向,非均匀结构防护林的前高后低型配置的林带风速降低最大区域出现在林带后树高的2~4倍和林带前1.5~2倍树高范围,有2个风速明显降低区;前低后高型仿真防护林则在树高的1~2倍,而均匀结构林带的风速降低区在林带后树高的4~5倍范围。在垂直方向,前高后低型林带的风速降低最大区域为树高0.5~1倍树高范围,前低后高型林带的风速降低最大区域在0.5~0.75倍树高范围,均匀型林带的风速降低率较大区域高度为0.75~1倍树高范围。防护林组成前高(3行)后低(3行)非均匀配置防护林的防风效能相对均匀结构较大,是一种相对较优的防护林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适配海运木材干燥特点,提出双向侧面通风的干燥方法。应用Fluent软件对不同送风速度下的干燥窑内流场进行模拟,并在此基础上改变干燥窑结构,研究木材堆与墙壁间的气道宽度对干燥窑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侧风干燥窑流场均匀性良好,但干燥窑中间层和循环末端的木材堆风速偏低。通过对比8 m/s和12 m/s送风速度下干燥窑内部流场,得出当送风速度为12 m/s时,干燥窑内风速满足1~3 m/s这个理想区间,加大送风风速可改善流场均匀性。此外,加宽气道可使中间层风速变大,并提高整体风速,但这种变化趋势存在拐点。研究得到的相关结果可为海运木材干燥窑的搭建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应用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对内蒙古阿尔山林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年扬飞规律、日扬飞规律、林缘外不同距离以及林内不同高度诱捕器诱集效果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成虫发生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结束,期间有两次明显的扬飞高峰期;成虫活动主要集中在12:00—16:00;聚集信息素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有效引诱距离为200 m左右,在90 m以内引诱效果最佳;林内树干1.5 m处为最佳的诱捕器设置高度。  相似文献   

18.
以品种、密度和整地方式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各因素不同组合对刺槐造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整地方式对刺槐成活率、苗木质量指标影响显著。提高刺槐造林成活率的首选培育方案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全面整地;其次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穴状整地植后扩穴。3种不同整地方式单位面积造林成本差异不大,以机耕整地造林成本最低,穴状整地栽植后扩穴成本最高。  相似文献   

19.
喷头雾化性能及雾滴沉积可视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药喷施是全球广泛使用的防治林木病虫害的方法,最有效的形式是让雾化后的雾滴能有效沉积在目标表面(如病菌、害虫、叶片或树木的其他部位)并减少非靶标区域的农药流失。目前,很少有人对林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农药喷施进行实景建模研究,无法通过改变参数的输入来对器械选择、参数控制对喷头雾化效果和雾滴沉积等做出实时的反应,单纯依靠试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短期内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依据不同类型和喷雾量的喷头,笔者选用AI 110015气吸扇形喷头、TT 11002广角扇形喷头及XR 11001~3延长范围扇形喷头,利用激光成像系统和激光粒度仪测定喷雾角和雾滴粒径,并研究了雾化机理。采用荧光素钠作为示踪剂,测定了不同喷施压力、不同收集距离、不同采样高度等对雾滴沉积量的影响。借助Visual C++和Open GL软件,运用调用数据库的方法对喷头雾化性能和雾滴沉积进行仿真模拟,根据粒子系统原理,能实现在不同输入参数下雾滴雾化情况和沉积效果的可视化显示,实现了系统的安全维护性和友好的人机对话性,为进行正确的施药技术与器械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技术依据和直观演示,从而提高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防火林带迎风面风速分布规律的风洞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风洞模拟方法,对通风结构、疏透结构和紧密结构3种防火林带迎风面的风速进行测定,绘制了3种结构防火林带迎风面的相对风速等值线图;根据风速的分布特征,采用多模型选优的方法,确定了山脊防火林带迎风面的相对风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紧密结构与疏透结构的防火林带迎风面的阻风性能比较好,最小相对风速达到70%以下,而通风结构的阻风性能最小,迎风面的最小相对风速在80%左右。如考虑其综合防火效能则以疏透结构的防火林带阻火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