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48-150
2013年,我国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家庭农场"新型农业主体概念,鼓励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随着吉林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发展出现农场主综合素质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资金融通难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支持体制,应从提高农场主综合素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服务机制、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是我国未来重点培育的农业经营主体。本文主要对目前支撑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柱"进行讨论,主要就健全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精准的粮食补贴政策,懂经营管理的家庭农场主这四个"支柱"来论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发展家庭农场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括家庭农场的概念后,指出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3个问题:相关专门政策较少;土地流转不规范;家庭农场主的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并提出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三条建议:加紧制定专门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加紧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农业教育和培训力度,培育现代家庭农场主。  相似文献   

4.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及"家庭农场"这一词语,并大力地鼓励和支持土地承包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性的规模经营。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土地流转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内发展较快地区的家庭农场情况的调查,分析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政策不完善、土地流转不规范、农场主综合素质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政策、完善监督机制和加大培训力度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家庭农场是立足于我国农村耕作的现实情况,顺应现代农业经营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梳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历程,指出家庭农场发展中的土地流转、农村金融、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场主文化素质等主要问题,提出规范土地流转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详细分析了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土地流转困难、资金短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场主素质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河南省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家庭农场是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禄丰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宣传引导,营造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氛围;制定家庭农场扶持政策,给家庭农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进一步夯实家庭农场发展基础;提高政府服务功能,为家庭农场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的技能;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向家庭农场提供服务,从而为规范和培育家庭农场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沈琼  李家家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9):1894-1900
[目的]分析土地流转对家庭农场扩大规模意愿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为促进我国家庭农场科学稳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形式,以湖北省武汉市和安徽省郎溪县的563户家庭农场调查材料为依据,分析土地的流转面积、流转年限、流转合同和流转租金对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意愿的影响,以及经营规模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农场主的意愿经营规模与实际经营规模有一定差距,实际经营规模为21.78 ha,意愿经营规模为24.57 ha,调查表明60.75%农场主都愿意扩大经营规模.土地流转面积对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意愿有显著影响(P<0.05);对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来说,经营规模的增加能有效提高农场的经营性净收益,但并未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建议]引导土地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做好对土地流转的指导和服务,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家庭农场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农民分化与家庭农场成长过程中农地关系的演变,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内部动力的形成及作用机制,探讨现实中动力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对农地流转发生和家庭农场发展的危害。结果表明,农户土地供给动力和家庭农场土地需求动力的同时存在是流转交易发生的重要基础。农地流转交易的发生还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供需动力要有足够的强度,二是交易成本一定要足够的低。外部动力来源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创新、地方政府的机制创新和村集体的实践创新等,是强化内部供需动力和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地顺利流转和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外部动力必须具备足够强度和遵循市场规律,才能有效增强内部动力,科学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调研发现,外部动力不足、过度和失当的情况在现实中同时存在。它们分别通过影响内部动力从而导致家庭农场发展总体偏慢、部分地区出现大跃进、部分地区出现结构性失衡。因此,政府应通过科学构建外部动力来合理调节内部动力,确保土地流转动力机制的充分平衡运行。一是要从消除流转农户后顾之忧和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两个方面强化供需动力,破解整体动力不足问题;二是要应尊重市场规律,正确定位角色,避免过度推动土地流转;三是要将重点放在夯实基础和科学补贴上,防止动力失当带来家庭农场发展结构性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9):205-207
荷兰、日本和美国在农地制度方面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主要有:第一,立法修法先行,使农地流转有法可依;第二,保障流转方的产权,消除其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提升其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第三,对农场主进行补贴,降低农场主的土地使用成本,保证其经营的稳定性;第四,对农场主的资格进行限制,确保农地农用以及提高农地的使用效率;第五、致力于生态环境、农地保护的目标,对农地的使用权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1.
家庭农庄的经济学行为演绎着农村微观组织发展的主流方向,以其经营上的规模化、专业化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等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受认识程度,政策支持力度,发展的环境以及农庄自身的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其发展的路径选择看,认为应给予家庭农庄合理的定位,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与生存环境,以加快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我国家庭农庄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国勤 《农学学报》2019,9(4):95-100
发展生态农场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国内最早提出“生态农场”一词是在1928年;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生态农场的概念与特征,指出:生态农场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由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构成的农业生产单位或单元,生态农场具有界限明显性、生物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功能高效性、技术先进性和发展循环性的特征。国外生态农场的发展具有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类型多、效益好的特点。中国生态农场的建设与实践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依据计划经济原则创办的国营农场;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生态农场;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大力提倡发展的家庭农场,尤其是家庭生态农场。从当前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看,中国加快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势在必行。最后,作者提出加快中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是:一是提高认识;二是制定规划;三是加快实施;四是推广技术;五是开展合作;六是完善制度。  相似文献   

13.
何劲  黄瑾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2):212-217
笔者以成都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为主题,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于2013年8月26~31日先后对成都市农业委员会,郫县、龙泉驿、崇州市农村发展局及郫县安德镇3位农场主、龙泉驿"溜鸡哥"家庭农场、崇州鸿宇家庭农场进行了为期1周的走访调查。从成都市政府和家庭农场主两个方向着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成都市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成果,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认定标准不确定,政策支持不足,生产要素约束发展,社会服务不健全,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等。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从对家庭农场的认识、标准认定、制度建设及扶持政策、解决发展中生产要素约束等方面给出建议,以期为促进成都市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15.
汪海燕 《农学学报》2018,8(5):95-100
自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在全国发展速度非常快。家庭农场作为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 北京家庭农场仍处于试点阶段,产业选择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界定北京家庭农场的内涵,分析其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家庭农场产业发展模式,即“种植业+服务业”发展模式和“种养结合的生态产业+服务业”发展模式。“种植业+服务业”发展模式具体包括粮食种植、蔬菜种植、花卉种植和果树种植分别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产业+服务业” 发展模式也包括两种类型。为了进一步促进北京家庭农场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设,提出明确产业布局、合理产业定位、加大资金扶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加强技术支持与服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为基础,联合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有效途径.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对弱质性促进了苏州"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的产生,通过分析"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模式和政策启示发现,"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将是未来发展产业化农业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及发展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钱明  黄国桢 《现代农业科技》2012,(19):294-295,297
当前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已经成为生态农业中重要的生态养殖模式,基于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定义与概述,总结了其基本模式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意义,为生态农业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近年家庭农场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迅猛,经营模式多种多样。以宜都市白龙山生态家庭农场为例,详细分析了农场内生态食物链结构和资源利用途径,并对湖北省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家庭生态农场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推动省内家庭农场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主体,必将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家庭农场的内涵及特征、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我国各地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与对策等进行综述,提出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因地因时地引导家庭农场稳步、健康发展,要重视家庭农场内涵式发展,并不断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及市场主体地位,构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家庭农场发育的动力与困境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有效形式。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为例,探讨家庭农场的发展动力及实际运作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在实际发展中还面临着融资困难、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地方政府干预过度、支农政策不平衡等一系列困境。从准入认定、扶持管理、合作与激励、社会化服务、职业农民培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积极构建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