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濒死黄颡鱼腹水中分离到一株细菌HS01,对分离株理化特性及DNA序列进行检测,根据理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分离株HS01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并表现强毒力,对黄颡鱼的半致死剂量为2.51×105 CFU·g-1,且从病灶中分离到与感染菌一致菌株,因此确定嗜水气单胞菌是此次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的病原。分离株对头孢唑肟、头孢噻肟、奈替米星及氟苯尼考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头孢拉定、链霉素、新霉素及卡那霉素等6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青霉素、妥布霉素及红霉素这4种抗生素耐药。本研究为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的黄颡鱼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RC110724,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对黄颡鱼有较强的致病性.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序列等综合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登录号:KC663719).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维氏气单胞菌的模式菌株ATCC 35624T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阿奇霉素、链霉素、呋喃唑酮、庆大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10种药物对菌株RC110724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引起黄鳍鲷眼球充血、肝肾肿大等病征的病原菌。[方法]从发病黄鳍鲷肝肾组织中分离致病菌,并结合致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NA基因测序进行鉴定,测定分离菌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对分离菌株敏感的抗生素。[结果]经鉴定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回归试验结果证实该分离菌株是引起此次黄鳍鲷发病的病原菌,其对黄鳍鲷的LD_(50)为5.0×10~3CFU/g。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黄鳍鲷海豚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广东省中山市某养殖场的患病濒死杂交鳢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旨在确定病因,为今后生产中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方法】从濒死杂交鳢体内分离致病菌,通过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的杂交鳢体内分离获得两株优势菌(ZS2013711-1和ZS2013711-2),根据其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可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iniae)。两株分离菌株对杂交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2.7×105和6.7×105 CFU/g。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致病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杂交鳢是海豚链球菌的一种新发现宿主,生产中可选用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对患肠炎病杂交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杂交鲟肠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杂交鲟肝、肾、脾及肠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XY4菌株是本次引发杂交鲟病害的致病菌,其对杂交鲟的LD_(50)为1.30×10~6cfu·g~(-1)。XY4菌株理化特性与恶臭假单胞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性为100%,综合判定XY4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XY4菌株对头孢拉定、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养殖时可选用对恶臭假单胞菌敏感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6.
从患病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内脏及腹水中分离到优势菌株8301,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8301对半滑舌鳎具有致病性;采用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8301为革兰氏阳性球菌,生化特性与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较为接近,以16S rDNA基因为遗传标记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菌株8301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置信度为96%。结果判定引起此次半滑舌鳎腹水病的病原菌为海豚链球菌。对2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试验证实菌株8301对制霉菌素、利福平、青霉素、阿奇霉素等敏感,对罗红霉素、呋喃唑酮等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7.
2015年江苏淮安地区养殖黄颡鱼暴发出血性肠炎。从濒死鱼肠组织和腹水中分离纯化出2株细菌,通过16S rRNA进化树分析显示,这2株菌与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亲缘关系较近。致病性试验显示,2株菌对健康黄颡鱼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病原菌浓度达到5×10~4CFU/m L时,死亡率在40%~50%,病原菌浓度达到5×10~8CFU/m L时,死亡率在90%~100%。药敏试验显示,分离到的2株菌都对依诺沙星、头孢曲松、舒巴坦、恩诺沙星敏感。确定了淮安地区暴发的黄颡鱼出血性肠炎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对黄颡鱼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斑点叉尾鮰暴发性海豚链球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2007连续两年在广西横县、邕江及合浦等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中暴发一种流行性传染病,该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死亡率为30%~100%.鱼的主要发病症状为:浮头、转圈、狂游,发病后期鱼的单边眼睛浑浊、突出,且全身大面积弥漫性出血.作者先后从症状较为典型的斑点叉尾鲴的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等部位取样,分离到7株代表性菌株(CMS003~CMS005、CMS009~CMS012).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健康斑点又尾鮰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鮰的症状相同.采用常规形态、生理生化及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特异性PCR诊断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7株细菌均为海豚链球菌.目前,海豚链球菌已成为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高致病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9.
于2006-2007连续两年在广西横县、邕江及合浦等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中暴发一种流行性传染病,该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死亡率为30%~100%。鱼的主要发病症状为:浮头、转圈、狂游,发病后期鱼的单边眼睛浑浊、突出,且全身大面积弥漫性出血。作者先后从症状较为典型的斑点叉尾鱼心的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等部位取样,分离到7株代表性菌株(CMS003~CMS005、CMS009~CMS012)。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健康斑点叉尾鲴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鲴的症状相同。采用常规形态、生理生化及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特异性PCR诊断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7株细菌均为海豚链球菌。目前,海豚链球菌已成为广西斑点叉尾鲴网箱养殖的高致病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从正常养殖的黄颡鱼肠道中分离得到218株细菌,通过产酶能力测试,对常见病原菌体外拮抗作用以及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筛选出1株益生菌HS140菌株。通过测定HS140菌株对黄颡鱼的致病性,并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RNA部分序列分析,对HS140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HS140菌株具有很强的分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能力,能够抑制温和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菌和鳗弧菌的生长。HS140菌株对氨苄青霉素、磺胺异恶唑、先锋霉素VI等3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对另外13种抗生素均敏感或中度敏感。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浓度为1.0×108cfu/mL的HS140菌悬液对黄颡鱼没有致病性。HS140菌株为革兰氏阳性可动杆菌,16SrRNA的部分序列分析显示HS140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具有99.3%的相似性,系统发育树上HS140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FJ435674)聚为同一分支,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最终鉴定HS140菌株为B.licheni formis。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西桂林市某水产养殖场患腹水病的黄颡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控黄颡鱼腹水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病濒死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分离出病原菌,然后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氧化酶试验及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腹水病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和腹水中分离获得3株优势菌株(090421A、090421B和090421C),分离菌株对斑点叉尾鮰、淡水鲨鱼、南方大口鲶和革胡子鲶等4种无鳞鱼也有很强的致病性,经API 20NE生化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先锋噻肟、菌必治、舒普深、盐酸沙拉沙星、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头孢呋肟等1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氧哌嗪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青霉素、先锋霉素Ⅴ、先锋霉素Ⅵ、复方新诺明、头孢噻吩、头孢氨苄、阿莫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克洛等12种药物不敏感.[结论]广西桂林市某水产养殖场黄颡鱼的腹水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所引起,可选用先锋噻肟、菌必治、舒普深、盐酸沙拉沙星、磺胺间甲氧嘧啶、头孢呋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银鼓鱼病原菌(海豚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病濒死的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肾脏组织中分离到Yg1菌株,用该菌株对健康银鼓鱼进行人工感染,可使其致病,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通过ATB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rRNA测序分析等综合鉴定,Yg1菌株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Yg1菌株对恩诺沙星、土霉素、罗红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左氟沙星等抗生素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了解乌鳢结节病的病原。[方法]以患病乌鳢为研究材料,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乌鳢结节病的病原性质 通过基本生理生化特性、16 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对乌鳢结节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典型结节的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内含坏死的组织细胞和白细胞,其间有大量呈长杆状或分枝状菌丝 从病鱼的肾脏、肝脏等多个组织及腹水中均分离培养出细菌,用分离菌株作回归感染,证实分离菌株为乌鳢结节病的病原菌 通过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 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乌鳢结节病的病原为诺卡氏菌属的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结论]该研究为乌鳢结节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某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场出现的以突眼、腹水、红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原因,用平板划线法从患病濒死大菱鲆(体质量为195~535 g)肝、肾、脾、心等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PCR特异性扩增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等方法对优势菌进行鉴定,检测其血清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并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分离株对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病鱼分离获得的菌株为γ溶血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生理生化特征为能水解七叶苷,不能水解精氨酸、赖氨酸等,能利用蔗糖、甘露醇、葡萄糖产酸,不能利用枸橼酸、鼠李糖、尿素等;经16S rRNA序列比对、链球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等鉴定其为副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rauberis;该菌株的毒力基因型为scp B--bca--bac--lmb--fbs A--cfb--cps D--pav A--bib A+-sip+-cyl E--hyl B+;将分离菌株制备成6.3×107、6.3×108、6.3×109、6.3×1010 CFU/mL 4个浓度,腹腔注射健康大菱鲆,得到菌株对受试鱼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6.9×108 CFU/mL;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利福霉素类等6类14种抗生素类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及呋喃类等3类6种抗生素耐药,对诺氟沙星、强力霉素、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本研究中首次报道了中国鱼源副乳房链球菌自然感染发病,可为鱼源副乳房链球菌分子特性研究、致病机理、药物防治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奥尼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鉴定、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海南省某水产养殖场患病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中,分离到1个编号为LFY-08-23的菌株。经过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Biolog系统鉴定以及利用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16S r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发现LFY-08-23菌株与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生理生化特性相似,16S rRNA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与S.agalactiae(EF092913,DQ303183,AF459432)自然构成一个分支,相似性高达99.8%。用分离的S.agalactiaeLFY-08-23菌株对异育银鲫和斑点叉尾鮰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当注射菌浓度达到1.0×109cfu/mL时,2种鱼全部死亡。S.agalactiaeLFY-08-23菌株对头孢氨噻肟、丙氟哌酸、利福平等1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呋喃妥因、新生霉素、强力霉素等7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链霉素、磺胺异恶唑等5种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从犊牛腐烂的牛蹄上分离病原菌,通过菌株培养、BD phoenix~(TM) 100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遗传进化树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已经上传的黄腐短杆菌同源性达99%,并最终确定该病原菌为黄腐短杆菌(Brevibacterium luteolum),编号为LG-0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对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等9种抗生素敏感,对卡那霉素、丁胺卡那、红霉素产生了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引起浙江秀珍菇黄菇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鉴定、脂肪酸甲基酯(FAME)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将引起秀珍菇黄菇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研究结果可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中华绒螯蟹黑鳃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以K-B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共分离获得4株疑似病原菌株(C1、C2、C3和C4),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仅C1菌株感染中华绒螯蟹后出现死亡,死亡率达90%,且试验中华绒螯蟹出现黑鳃、肝胰腺呈浅黄色的病症,与自然发病的症状基本一致.依据C1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C1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其对健康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85×105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C1菌株对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羧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3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可引起中华绒螯蟹黑鳃病,且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毒力,实际养殖生产中可选用新霉素、多西环素等渔用抗生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患病七彩神仙鱼进行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morganii)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七彩神仙鱼养殖过程中摩氏摩根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患病野生黑格尔七彩神仙鱼体表分离病原菌,然后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并采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野生黑格尔七彩神仙鱼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DS2015),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摩氏摩根菌的相似度达100%。菌株DS2015的16S rDNA序列1208 bp(GenBank收录号KR866070),由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菌株DS2015与摩氏摩根菌聚为一簇,Bootstrap检验值为99;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结果也显示,菌株DS2015最具可能性为摩氏摩根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S2015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米诺环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G、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和呋喃唑酮等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结论】摩氏摩根菌可引起七彩神仙鱼身体发黑、皮肤大量分泌黏液及鳍条溃烂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生产中可选用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准确快速的海豚链球菌鉴定方法,设计合成了海豚链球菌种特异性引物CM1/CM2,进行了其特异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反应条件的优化及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不同检测材料的比较及9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引物CM1/CM2只能从海豚链球菌中扩增到特异性基因片段,供试的其它9种水产常见病原菌PCR扩增均呈阴性;能够检测的最低细菌数在20~30个细菌;方法可直接从病鱼的脑、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检测到该菌;另外,临床菌株检测结果与基于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细菌鉴定很难将该菌鉴定到种的缺点,并显著缩短了检测时间及降低了检测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