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明确引起浙江秀珍菇黄菇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鉴定、脂肪酸甲基酯(FAME)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将引起秀珍菇黄菇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研究结果可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于2009、2010年分别从浙江温州南麂岛网箱养殖的患病大黄鱼体内分离出优势菌株ZSH和DHY10051103K,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大黄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5×106、3.2× 106 CFU/mL.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及16S rR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氧化酶阳性;利用柠檬酸盐和麦芽糖,降解硝酸盐,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甲基红试验阴性,明胶酶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在16S rRNA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株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聚为一支,GenBank中序列登录号分别为HQ007288、GQ449379.由此可知,分离菌株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强力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阿米卡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四环素等10种药物敏感;五倍子和石榴皮对其抑菌效果最好,MIC值分别为1.57、3.13 mg/mL,其次为黄连和黄芩,而大黄、白头翁、苦参、黄柏对其抑菌效果较弱.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可以为大黄鱼假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探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禾花鲤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有效防控禾花鲤暴发性死亡现象提供依据。按常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分别以API 20NE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患病禾花鲤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TH4,该菌株对禾花鲤的平均致死率为80.00%,是引起禾花鲤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菌;API 20NE和16S rRNA鉴定结果,TH4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与标准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94(KM01381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相似度99.9%;病原菌TH4对菌必治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等7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4.
从患烂尾白浊症的条石鲷肾脏和肝脏等病变组织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TP0701,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为条石鲷的病原菌。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测定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TP0701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亲缘关系最近,具有98.1%的同源性。结合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可鉴定菌株TP0701为恶臭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5.
从患烂尾白浊症的条石鲷肾脏和肝脏等病变组织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TP0701,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为条石鲷的病原菌。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测定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TP0701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亲缘关系最近,具有98.1%的同源性。结合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可鉴定菌株TP0701为恶臭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6.
从患病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a体表病灶上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经分离纯化培养制成细菌悬液,分别以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方式感染草鱼。结果表明:该菌株能感染草鱼,且具较强毒力,腹腔注射0.2mL该菌液(3×109cfu/mL),可导致受试草鱼100%死亡;创伤浸泡感染(3×108cfu/mL),死亡率也达100%,受感染鱼出现与自然感染相似的类似赤皮病症状。对该病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主要理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aeruginosa。进一步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共选用16S rRNA、RNA聚合酶β亚单位(rpoB)和促旋酶亚单位蛋白(gyrB)3个基因进行鉴定分析。序列克隆与BLAST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基因均与GenBank上登录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16S rRNA、rpoB和gyrB基因与已知铜绿假单胞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99%、98%和93%以上。综合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结果,可判定所分离的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米卡星、菌必治、氟哌酸和妥布霉素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罗红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苯唑青霉素、新霉素和头孢氨苄等16种药物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杂交鲟鲁氏耶尔森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感染的病理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四川省邛崃市某养殖场的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A.baeri♂暴发的传染病病因。【方法】从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结合理化特征和16S rR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及病理损伤观察。【结果】分离到1株G–优势菌(YC160412),通过理化特征分析,16S rRNA及gyr 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为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药敏试验表明,该病原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敏感,对阿莫西林、红霉素等耐药;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鲁氏耶尔森氏菌感染杂交鲟对多组织器官都造成明显的损伤,尤其是肝、脾、肾、肠和鳃,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出血及炎症细胞的浸润,同时在肝、脾和肾组织内有大量病菌分布。【结论】证实了鲁氏耶尔森氏菌是本次疫情的病因,其感染引起杂交鲟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三都澳网箱养殖患病的大黄鱼脾、肾分离到2株优势菌(H2013032002和H2013032003),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应用API-20E生理生化和16SrRNA分子系统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生化鉴定结果显示2株菌与恶臭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符合度为75.2%;16S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2株菌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率高达99.0%,确定这2株菌为恶臭假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病原菌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恶喹酸、卡那霉素等4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9.
中华鲟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然患细菌性败血症的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无菌操作从濒死病鲟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zhx20120301)。结合传统细菌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 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株细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mas veronii)。回归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导致健康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死亡,并呈现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临床症状,且再分离菌株各种生理生化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多粘霉素B、恩诺沙星、氟哌酸和左氧氟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10.
长薄鳅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病理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是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感染两栖类、鱼类和甲壳类等多种水生动物。2017年8月,四川省西昌市某养殖场的长薄鳅出现一种以体表溃烂、鳍条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为探究其病因,本研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分离菌表型特征测定、16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从病鱼肝、脾、肾中分离到优势菌株(BMH170820),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了其病原性。根据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恶臭假单胞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其感染长薄鳅对鳃、肾、肝、心、脾与消化道等多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表现出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致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菌对新霉素、氧氟沙星以及强力霉素等敏感,而对阿莫西林、头孢氨苄与氟苯尼考等耐药。  相似文献   

11.
从患病黄喉拟水龟的肝脏分离到1株优势菌(N.0),对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在普通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基因序列的克隆、测定,运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综合该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菌株是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大多数药物存在耐药性。该研究为国内首次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从患病黄喉拟水龟中分离鉴定出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2.
从患病的大菱鲆成鱼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编号110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具有较强的毒力(LD50=3.34×106CFU/mL),并能从病鱼中重新分离出此菌.应用API20E自动鉴定卡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显示菌株1101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API20E鉴定系统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相似率达99%.测定了其16S rRNA序列,长度为1419 bp,在GenBank上经同源性比对与迟缓爱德华氏菌聚为一类,同源性达99%,据此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wardsiela tar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101对多粘菌素较敏感,而对其它药物中度或不敏感.  相似文献   

13.
从患病的大菱鲆成鱼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编号110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具有较强的毒力(LD50=3.34×106CFU/mL),并能从病鱼中重新分离出此菌.应用API20E自动鉴定卡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显示菌株1101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API20E鉴定系统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相似率达99%.测定了其16S rRNA序列,长度为1419 bp,在GenBank上经同源性比对与迟缓爱德华氏菌聚为一类,同源性达99%,据此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wardsiela tar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101对多粘菌素较敏感,而对其它药物中度或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锦鲤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症及其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锦鲤的发病情况及其病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方法]对5尾发病及新鲜病死的锦鲤病变组织进行细菌检查及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健康锦鲤的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根据2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及理化特性,结合16S rR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判定其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气单胞菌,其代表菌株HC050630A-1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57bp。人工感染试验表明,HC050630A-1株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HC050630A-1菌株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头孢拉定等16种高度敏感,对头孢唑啉等13种敏感,对青霉素G等8种药物耐药。[结论]该研究为对该病的有效检验与防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发病罗非鱼中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据细菌形态、培养、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结合PCR检测、克隆测序及Blast比对分析,进一步确定该分离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具有较高的致病性,能引起罗非鱼发病、死亡,其病理变化与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鱼类赤皮病完全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氟哌酸、氧氟沙星、新霉素高度敏感,但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福建漳州某养殖场暴发黄颡鱼大量死亡的病因,为该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黄颡鱼肝、肾及脾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si222对黄颡鱼的LD50为2.63×10~4cfu·g~(-1),其理化特性与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基本一致,16S rRNA序列与海豚链球菌同源性为100%,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菌株si222对苯唑西林、头孢拉定、克林霉素及氯霉素利福平等11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磺胺异噁唑及氟苯尼考等6种抗生素耐药。分离菌株si222是黄颡鱼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寻植物化感自毒化合物降解菌,更好地防治作物连作障碍。[方法]利用化感物质香草酸为唯一碳源,通过平板分离技术和液体培养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花生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降解香草酸的目的菌株V-5。对V-5进行底物降解范围的检测,并对其进行形态、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V-5菌株可以降解多种酚酸,其降解率分别为香草酸99.93%、对羟基苯甲酸99.85%、肉桂酸17.44%、丁香酸90.04%、苯甲酸98.69%、阿魏酸38.89%;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水解精氨酸,同化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酸盐、癸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苯乙酸,细胞色素氧化酶阳性,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非常相似。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V-5菌株与恶臭假单胞菌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度高达99%以上,因此鉴定所分离的酚酸降解菌V-5为恶臭假单胞菌。[结论]该研究为深入开发应用植物化感物质降解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东省中山市某养殖场的患病濒死杂交鳢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旨在确定病因,为今后生产中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方法】从濒死杂交鳢体内分离致病菌,通过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的杂交鳢体内分离获得两株优势菌(ZS2013711-1和ZS2013711-2),根据其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可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iniae)。两株分离菌株对杂交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2.7×105和6.7×105 CFU/g。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致病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杂交鳢是海豚链球菌的一种新发现宿主,生产中可选用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ARDRA方法在荧光假单胞菌分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类方法,分离筛选拮抗性较强的荧光假单胞菌。【方法】利用紫外下产生荧光的特性,采用梯度稀释及鞭毛染色的方法,对采自云南、海南、山东和新疆的488份植物根际土壤进行分离筛选,分离菌株进行ARDRA分析,采用室内平板对峙法筛选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和分子鉴定。【结果】分离筛选到102株紫外下产生荧光的杆状单极生鞭毛菌株。ARDRA分析产生荧光假单胞菌类型、恶臭假单胞菌类型以及一个未知的谱带类型。以油菜立枯病菌作为靶标菌,筛选到25株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TC222产生的抑菌圈最大,进一步的生测结果表明该菌株对9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如番茄灰霉病菌等具有很强的拮抗活性。TC222的 16S rDNA核苷酸序列与荧光假单胞菌PfO-1同源性达到99%,其最终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结论】ARDRA方法在分子水平上为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探索了一条新途径;TC222菌株具有拮抗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能力,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患病西伯利亚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为鲟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HD0824,该菌株具有高致病性,能使小白鼠24 h内死亡。经过人工感染,感染用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表明菌株HD0824为鲟鱼此病病原。【结果】菌株HD0824为革兰氏阴性杆,无芽孢和荚膜,在兔血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蛋白酶活性很强。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菌株HD082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源性达99%。此外,分离菌株HD0824对庆大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中度敏感。【结论】分离菌株HD0824是西伯利亚鲟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