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本文在超级稻上进行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防治方法和成效的田间验证试验,对超级稻上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农药使用情况、水稻产量等进行取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减少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各项绿色防控措的实施,控制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爆发,减少1次化学农药的使用,667 m2节省8元的用药成本。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能起到减药、控害、保生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水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实践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推广水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实现水稻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草发生,水稻病虫草害防控减少用药2次,示范区主要病虫害防效比普通防治田块提高10%以上,化学农药减量10%以上,实现农民节本增效,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推广水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实现水稻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草发生,水稻病虫草害防控减少用药2 次,示范区主要病虫害防效比普通防治田块提高10% 以上,化学农药减量10% 以上,实现农民节本增效,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泾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节药行动示范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示范区,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节药技术,减少用药次数3~4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节本1 350~1 800元/hm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浦东新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浦东新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综合配套使用后的防治效果、增产效果等,2 0 1 4年在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浜村水稻高产示范方开展了性诱剂诱捕螟虫、全程植保防治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综合配套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绿色防控区主要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较好,对纹枯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螟的防治效果优于常规防控区。减量用药控害成果显著,绿色防控区大田用药4次,比常规防控区用药减少2次,化学农药使用纯量减少72.6%。增产增收效果较好,较空白对照区(完全不防治)每667 m~2增产135.77 kg、增幅27.31%,较常规防控区增产14.67 kg、增幅2.37%;每667 m~2净收入比常规防控区增收33.99元、增1.94%,比空白对照区增收298.21元、增20.06%。  相似文献   

6.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益,保障稻米品质安全,通过采用重大病虫监测,运用高效、低毒农药和“一喷多防”“一药多用”“治前控后“ 技术措施,在早稻、连作晚稻、单季稻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等4种病虫防控减化技术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的防控减化技术区能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农药品种数量减少7种,防治次数减少1~3次,农药折纯使用量减少46.10%~93.84%,产量增加2.23%~8.81%,经济效益明显。开展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是实现了对水稻重大病虫害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进行80亿活芽孢/g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1 500、1 800 g/hm~2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53.3%和61.8%,极显著高于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的防效。建议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按制剂用量1 500~1 800 g/hm~2用药,并可根据田间病情发展情况,可用药2~3次,每次间隔7 d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达到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减量用药、有效控害和增效增产的目的,在中稻上实施全程组合用药示范。结果表明,将稻腾、艾美乐、吡蚜酮、拿敌稳、安泰生5种药剂作为衡阳水稻主要病虫害全程组合用药的防治药剂,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防治区,每季中稻减少施药次数1~2次,减少药剂用量(商品量)63.89%;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2.43%、93.44%、94.04%、85.97%和90.78%;平均产量增加111.26 kg/667m2,平均增收145.55元/667m2。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对结球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别组建了2种不同的防控模式,对各防控模式下病虫害种群动态、甘蓝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性诱剂和色板诱杀等理化诱控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在病虫害防控、作物产量、外观质量和商品性、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户自控区,投资效益比(1∶17.7)更优,减少用药次数2次,对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均具有积极作用,可为绿色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中,保护和利用天敌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该文阐述了东至县保护和利用天敌的主要做法,通过实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对天敌的保护与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多种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运用,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大大减少,天敌的数量显著增加,天敌控害作用日益增强,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既保证了水稻产量,又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浦东新区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综合配套使用后的防治效果,于2015~2016年在浦东新区高东绿色蔬果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草莓全程植保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草莓生产上综合配套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示范区的主要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较好;减量用药控害成效显著,示范区大棚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为13次,比农户自防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20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70.55%。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水稻不同生产模式的差异比较,研究其在田间生物学性状,化学肥料施用量,化学农药使用情况,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稻米感官质量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年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试验设计为稻+鸭生物互作和水稻单作2个处理,随机排列,每个处理面积667m2,3次重复,分析水稻采用不同的生产模式对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稻+鸭生物互作与水稻单作两个生产模式相比较,在水稻的株高、有效分蘖数、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和生育期差异不显著,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放养鸭子不会显著影响水稻长发育;在结实率、千粒重、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出米率等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放养鸭子不会显著影响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在米粒形状、米粒颜色、米饭香味、冷饭回生度等方面不同处理均表现一致,仅在适口性方面略更胜一筹;在生产过程中,可节约2倍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不使用化学农药;单位土地面积的综合经济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综合经济效益差异显著。【结论】稻+鸭生物互作模式,不影响水稻田间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构成,可适当延长水稻大田生育期,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质量和使用品质,增强了生态稻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有效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残,提稻米高安全性,促进农业生态安全和绿色产业发展;提高了水稻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单位土地面积的净收益,是稻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有效模式;可有效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和提高当量土地效率,为稻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昭通苹果进行多种绿色防控措施应用示范,示范区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达85%以上,结果表明,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应用,能有效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程度,减少化学防治1~2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30%,用药品种减少2~3种,节约防治成本975~1 500元/hm2,病虫防治效果达95.67%以上,既保障果品质量安全,又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择硅肥,在5个不同的水稻品种上研究常规使用化学农药和硅肥减少并替代20%的化学农药用量的条件下,研究水稻的生育进程、产量等相关农艺性状、稻米品质性状和病虫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硅肥,与对照相比可以显著缩短水稻的生育进程;提高水稻的产量2.66%-5.36%,主要增加每穗总粒数、亩颖花数和千粒重等重要农艺性状;提高稻米品质,主要提高稻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同时在病虫害防治效果方面与对照相比有显著的效果,在减少并替代20%的化学农药用量的条件下依然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试验效果显著,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9~2012年4a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紫云英翻压量和化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5 000~22 500 kg/hm2翻压量的紫云英配施60%~80%常规施肥量时,水稻株高极显著高于对照,也显著高于常规施肥量水稻株高;紫云英翻压对水稻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它主要是增加了水稻的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22 500 kg/hm2紫云英配施60%化肥量下的水稻产量最高(2011年除外);60%化肥量下配施15 000~22 500 kg/hm2紫云英的稻谷净收入比常规施肥高6%~7%。综合考虑,当地水稻施肥采用翻压22 500 kg/hm2紫云英配合60%常规施肥量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6.
为达到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减量用药、有效控害和增效增产的目的,在中稻上实施全程组合用药示范。结果表明,将稻腾、艾美乐、吡蚜酮、拿敌稳、安泰生5种药剂作为衡阳水稻主要病虫害全程组合用药的防治药剂,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防治区,每季中稻减少施药次数1~2次,减少药剂用量(商品量)63.89%;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2.43%、93.44%、94.04%、85.97%和90.78%;平均产量增加111.26 kg/667m^2,平均增收145.55元/667m^2。  相似文献   

17.
为增加水稻种植效益,减少稻田化学农药的施用量,保障稻米品质和稻田生态环境,通过选用抗性品种、优化耕作栽培措施、加强肥水管理、种植蜜源植物、推行性引诱杀虫和频振杀虫灯、结合生物农药和应急化学农药、应用高效植保器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技术措施,评估了江西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的可行性。2019—2020年分别在江西省新干县和峡江县进行了对比试验示范。以5种水稻主要病虫害为例,比较了不同施药方案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分析了用药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综合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可持续控制病虫害,“三虫两病”危害率降低2.62%~47.11%,产量增加0.35%~11.16%;每季药剂成本减少139.1元·hm-2,降幅为7.84%。该技术模式简单易行、绿色环保、经济省工,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特进行了该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20~30mL,每隔10~14d用药1次,连续用药2次,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可达93.75%以上,且持效期长。该药剂可在上海市青浦区水稻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驻马店市开展示范,验证了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用药组合的使用效果。在病虫害防控方面,3个药剂示范区的防效均达到80%左右。与农户自防区相比,示范区用药次数减少1次,施药量减少20%以上。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组合处理区,新增投入产出比为1∶6.47,位于第1,其次为化学农药处理区、生物农药处理区。安全间隔期14天后,经农残检测无农药检出。这3种绿色防控用药组合均可在当地花生生产中集成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化肥减量施用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为评估水稻生产中氮、磷、钾肥减量施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将开展水稻化肥减量施用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生产中,在每667 m~2施纯氮24.27 kg、五氧化二磷2.80 kg、氧化钾3.50 kg的基础上,减氮20%或减肥20%均会显著减少水稻有效穗数,进而降低水稻产量;而减磷20%或减钾20%对水稻产量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