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卓  王燕辉  苏雄志  张俊梅 《湖北农业科学》2016,(5):1311-1316,1323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以河北省卢龙县为研究区,分别从自然条件、工程条件与适宜经营条件3个方面,选取土壤质地等11个子目标,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对于近期内被占用可能性较大,不适宜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实行"一票否决"制,确定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可建设区域,综合评价最终确定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时序。结果表明,卢龙县待建高标准农田面积共有39 280.84 hm2,分为3个时期,优先建设区、中期建设区和暂缓建设区,分别为9 557.87、18 644.33、11 078.64 hm2,各占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面积的24.33%、47.46%、28.21%。该研究可为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涵及标准为基础,以我国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背景,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评价。借鉴美国LESA评价方法,进行自然质量与立地条件两方面的指标的选择应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建设设施完备、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田、建立协调发展的高产农田;并全面展开建设,以提升农田综合质量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质量等级的影响及灌排条件等各指标的贡献,以位于淮北平原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为研究区域,基于ArcGIS、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平台,运用特尔斐法进行相关指标权重及隶属度的确定,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质量等级的影响及灌排评价指标的贡献。结果表明,项目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01,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2.93,耕地质量等级提升1.08,区域内低产田全部消除。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灌溉能力为充分满足和满足的耕地面积占比分别增加7.91、19.64个百分点,灌溉能力提升使耕地质量综合等级提升0.25;排水能力为充分满足和满足的耕地面积占比分别增加35.13、27.33个百分点,排水能力提升使耕地质量综合等级提升0.31。研究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了灌排条件,使项目区内低产田全部消除,高产田面积占比明显增加,提升了耕地质量等级,其中灌排指标对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作用最大,贡献率达51.85%。  相似文献   

4.
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对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高标准农田概念、内涵及建设要求,提出一种基于限制因素分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方法,并在河北省定州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限制因素选取自然禀赋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区位条件4方面14个指标,并根据定量评价得分将其限制强度划分为高、中、低3级;基于分级结果,构建了78种限制因素组合类型,统计"高"限制因素个数进行类型分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导限制因素以及整治工程类型,最终确定了耕地质量提升型、基础设施配套型、区位条件改善型3种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导分区。该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河北省定州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举措。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近10年来,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为促进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方面总结近年来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从耕地质量建设、绿色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结合等方面分析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田生态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五统一"管理新体制等新形势下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西北部的南漳县为例,综合选取耕地自然质量、生产条件、区位和生态4个方面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并通过限制因素的分析明确建设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建设条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性,具体表现为东部较优、南部次之、西北部最差,最终共划定42 800.48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受生产、生态条件限制较大,应加强基础设施及生态防护工程建设。评价模型能有效量化各影响因素,在生态因素的刻画上尝试引入景观指数并结合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及环境污染强度对其进行量化,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23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笔者认为,由于耕地的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和低等耕地作物生长限制性因素改造的技术经济难度,在2030年前难以将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按《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3.1高标准农田”定义的通用标准建成。实际上,区域主要栽培作物对于高产稳产条件的要求并不相同,也没有必要制定一个在地块、地形、土壤和农田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一模一样的标准。因此,要按照区域主要栽培作物高产稳产对地块、地形、土壤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制定高标准农田标准,指导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设计,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针对性和效率。并比较现有耕地现状与区域高标准农田的标准的差异,按照先易后难的次序安排,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及农村相关会议中多次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并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自2009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试点以来,到2020年规划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kg以上。在此背景下,掌握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现状,有效测算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为此,本文结合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以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甘肃省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来源及存在问题,评价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  相似文献   

9.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为例,从土壤肥力、耕作田块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和农田防护保障水平等5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借助GIS技术提取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属性数据,运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因素组合法,对研究区域做出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质量建设分区。结果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为4个级别,1、2级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6.42%和30.56%,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总体上相对优质;3、4级地共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33.02%,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空间较大。望都县耕地质量建设分区可划分为高标准农田主导型、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型和农田路林主导型3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47%、39.86%和52.67%。本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也是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重要内容,做好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对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夷陵区始终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量质并举,聚焦耕地质量建设提升,2019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12.75万亩,投入各级资金2.34亿元。本文介绍了夷陵区现有耕地质量现状,分析总结了限制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地力保障和升级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做法,供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系统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是土地整治规划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将生态条件好、设施配套齐全、粮食产量高的耕地划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对提高耕地质量,缓解人地矛盾,防治水土流失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耕地自然质量、耕地生产能力、生产便利条件3方面选取12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指数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新疆阿勒泰市现有耕地进行综合评价,将耕地综合得分进行分级排序。依据综合评价法可将该市的耕地划分为5级,各级耕地所占比例分别为一级耕地25.76%、二级耕地36.11%、三级耕地19.38%、四级耕地14.01%、五级耕地4.74%,将一级和二级的耕地划为高标准基本农田,能够满足上级下达指标。将本研究结果与上一轮基本农田划定结果比较分析,质量有所提高,更加集中连片。该研究结果为阿勒泰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方法路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粮田属高标准农田范畴。响水县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县,该县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耕地质量不高。立足现有耕地资源,加强高标准粮田建设,对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笔者几年的高标准粮田项目建设的实践,提出高标准粮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自己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位的鄱阳湖平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识别耕地的限制因素提高耕地建设效率,以鄱阳湖平原区南昌县为研究区,引入生态位理论,将生态位模型与指标偏离度相结合,构建基于生态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并结合木桶原理进行研究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县耕地自然质量障碍度处于0.20~1.00,总体较低;全县田间基础设施障碍度为0.10~1.00,整体偏低;全县景观格局、区位条件、便利程度障碍度均为0~1.00,景观格局、区位条件总体而言一般,便利程度整体上较好;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障碍度处于0.30~1.00,仅有12.45%的障碍度≤0.50,整体上障碍度较高。因此,基于生态位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可以精准识别研究区的耕地障碍度现状,揭示研究区耕地的自然质量、田间基础设施、景观格局、区位条件、便利程度方面的不同状态,为区域高标准农田的整治与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效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评价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陕北风沙草滩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借助工程手段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进行重新规划,并对其项目建设必要性、效益分析及耕地质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建设不仅能增加新增耕地10.34hm~2,耕地质量等级提高1~2级,还能创造553.66t/hm~2的粮食产能。该项目对陕北风沙草滩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浦城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耕地质量与高标准农田基础工程同步建设,通过"烟-稻"、"油-稻"轮作,大力推广水稻油菜轮作关键技术,调节土壤肥力,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提高复种指数,实现高标准农田的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6.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意义重大。科学、规范、高效、生态的建设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然而目前对农田建设标准的研究报道较少。以东北黑土不同类型区的10个典型县为研究区,通过引入生态位理论,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态可持续性和空间稳定性4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东北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将各指标达到最优等级生态位的下限值的集合确定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从而建立东北黑土不同类型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17.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与分区是基本农田划定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从土壤质地、农田基础设施、耕地空间形态及规模3方面选取10个指标,以综合指数模型及GIS分区技术,将绥化市北林区耕地划分为优先划定、适宜调入、重点建设和退出型耕地类型区。优先划定型耕地综合质量最优,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是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优选区域;适宜调入型耕地也可作为基本农田近期建设的优先区域;重点建设型耕地宜采取中、远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分步建设;退出型耕地不宜划定基本农田。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基本农田分区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近日要求各地学习贯彻《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从四方面坚持不懈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耕地产出能力,努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扎实开展耕地质量建设编制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中长期规划。围绕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目标,积极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土地  相似文献   

19.
摘[ ]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针对当前等级低的耕地,通过工程措施,对其灌排、土壤、道路等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善,从而使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或是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把旱地改造为水浇地的整治活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即保障了耕地面积不减少,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优质耕地资源保有量,借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了耕作区种植条件,不仅提高了耕地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文章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粮食产能和综合效益的影响,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提供必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耕地质量开展等级调查评价。杨凌示范区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耕地质量监测调查与评价工作,合理布设监测点,将监测调查和检测数据结果作为基础,在完成杨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的同时建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数据库。文章分享了杨凌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主要做法,在总结分析基础上,对提升耕地质量提出开展土壤培肥、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等相关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