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生态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GIS技术对各类景观进行生态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条件分析研究区的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景观生态综合指数(Ei)的范围为2.10~4.48,四级生态分区和五级生态分区比重占到一半以上,三级生态分区约为整个区域的1/5,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质量总体上较好;热带荒草地景观、热带灌丛景观、热带聚落景观和热带水体景观生态质量相对较差,滨海红树林景观和热带农田景观生态质量一般,热带田园景观和热带疏林景观生态质量较好甚至优异;在景观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背景提出4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观光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康乐型乡村旅游和人文型乡村旅游,并建议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当前乡村景观评价的优缺点,为系统、客观评价乡村景观功能,全面建立乡村景观功能评价体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分析,探讨乡村景观评价的内涵及特点,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目前的功能评价对乡村景观的生态、美学功能研究较为深入,但对文化、经济功能的评价有欠缺,评价综合整体性不高。【建议】在生态和美学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乡村景观的文化和经济功能的评价,突出评价的全面性,为新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本学    陈明鑫   《现代农业研究》2022,(5):20-22
乡村是未来居民的理想居住区。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景观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乡村景观生 态功能评价作为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的基础工作之一,构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 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中原乡村景观生态功能指数作为评价的度量标准,对平原地区景观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异质性、 自然性等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特定的乡村中,景观会有不同的类型和功能特征,从而直接影响了乡村景观功能的发挥和外在表现。结合江汉平原乡村景观的特征和景观功能,构建了项目层、因素层、指标层的乡村景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函数法建立了综合评判模型,并对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的景观功能进行了实证研究。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较好,美学功能欠佳。针对江汉平原的乡村景观功能,该评价体系与模型能较好地量化分析所属区域的景观功能优劣程度,能为评价区域的乡村景观规划、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较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  方法  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  结果  ①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②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态性景观)、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态性景观)、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  结论  景观特征识别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准确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为杭州市瓶窑镇提出了4种兼顾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型:瓶窑镇山地聚落景观营造模式、平原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历史遗址景观营造模式和平原湿地景观营造模式,可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3参25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类型,具有开发和保护的双重属性。基于CiteSpace软件对1995—2021年CNKI和WOS中“生态旅游开发”领域的核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发文数量呈倒V型,2010到达顶峰,整体增长缓慢,而西方则呈指数级增长;国内研究内容聚焦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与保护、开发模式以及产业扶贫功能的研究3个方面,西方文献则聚焦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评价与开发和社区居民参与3个方面;国内研究前沿为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西方则聚焦生态效率、碳排放等领域。  相似文献   

7.
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凌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24-6527
目前,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学研究在中国尚处于初创阶段,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学。先对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研究动态做了简要回顾,然后从乡村聚落景观的营建选址、规划布局、植物景观、水口园林景观、建筑及其装饰文化景观、生态评价及预警6个方面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为乡村景观划与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从乡村景观的内涵出发,并根据乡村景观所具有的3层次功能,构建了包括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5个乡镇,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乡村景观资源,明确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劣,揭示乡村景观问题,进行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研究。基于AVC理论构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值,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市怀柔区三岔村景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岔村吸引力和承载力较高,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和条件,但经济活力低下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限制因素,为该区域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和进行乡村景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定量研究了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与状况,分析了国内对"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热点、研究前沿以及目前研究薄弱的方向.运用文献计量等方法,运用cite space软件,以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1 186篇"景观评价方法"主题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从发布时间、作者—机构分布、关键词聚类、主题分析和时区分布等角度展开文献的计量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得出中国园林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发展呈现的3个阶段特征并将它分为3个时期:起步探索期(1986-1995)、缓慢发展期(1996-2005)、快速发展期(2006-2016);景观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分散且不深入,尚未存在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机制平台;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植物景观;研究的前沿是"乡村景观"和"美景度评价法".我国的景观评价工作起步比较晚,目前处于理论与方法的探索阶段,主要引进和借鉴欧美国家相对成熟的体系,对综合景观尤其是视觉景观、文化景观和空间景观的评价相对较少,这些是景观评价方法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开展乡村景观保护,明确乡村景观质量的各项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川西林盘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103个林盘样地的分析,从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3个方面,选取民居乡土特色、水体质量、维护碳氧平衡功能、巴蜀文化等17个评价指标;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川西林盘生态价值(0.466)美学价值(0.275)社会价值(0.259)。生态价值中最重要的因子为净化功能,美学价值中最重要的因子为民居乡土特色,社会价值中最重要的因子为巴蜀文化。提出川西林盘景观质量评价的综合模型,为乡村景观质量的研究作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乡村生态系统担负着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功能,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敏感度高、脆弱性大,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迫切而必要。在界定乡村景观内容和外延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探究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程序,并以河北省藁城市刘海庄村为例,基于该村自然资源、乡土文化、生态系统等层面提出规划方案,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是乡村景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合理准确的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对乡村景观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以促进乡村景观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大量参考前人在乡村景观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AVC评价理论思想,遵循评价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基于AVC理论的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并选取江苏省沭阳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作为具体研究案例进行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分析了核心区的现状评价结果,并相应提出了具体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乡村景观进行特征识别及景观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景观特征及资源,找出乡村景观资源发展的优劣,实现其特色化发展.该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乡村景观进行特征识别,绘制乡村景观特征分区图,再基于AVC理论构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分值,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潜山市黄铺村为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景观特征识别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黄铺村具备良好的乡村旅游条件,其社会吸引力和环境承载力较高,但经济生命力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结果可为黄铺村景观评价及制定有针对性的乡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的核心期刊数据作为文献来源,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图谱分析软件对2000—2020年有关道路绿化研究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内容分析法,得出国内外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内容与前沿。结果表明:目前国内有关道路绿化的研究处于衰减阶段,2010—2011年为国内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国外正处于一个良好发展阶段;研究内容方面,国内主要关注规划设计与景观评价、植物配置模式及养护管理、植物多样性及生态效益,国外主要针对道路绿化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道路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研究、动植物入侵与扩散机制;研究前沿方面,国内外均倾向于道路绿化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乡村综合景观,合理开发景观资源,采用AVC(Attraction Vitality Capacity)理论、专家咨询法设置、筛选乡村景观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权重,从乡村景观及旅游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这3个角度,对福建省长汀县张地村乡村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层乡村社会吸引力权重最高(0.6250),其因素层权重值较高的3个指标分别是植物资源丰富度(0.1699)、民居建筑(0.1346)和景观季节特色(0.1201),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和条件,而区位条件(0.0770)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限制因素;项目层乡村经济生命力(0.2385)较低,其因素层社会经济(0.6667)发展情况良好,产业结构(0.3333)也较完善;乡村承载力(0.1365)权重最低,由于其乡村旅游业处于发展初期,暂无生态承载力超负荷现象。  相似文献   

17.
李向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26-15228
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前沿领域,景观分类和评价既是景观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前提条件。以乌川湖村为例,对项目区进行景观类型分类和景观制图,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该村乡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乌川湖村分为3个景观类10个景观单元;评价的结果是:奇特美感度最高的为人工水域景观;景观多样性最高的为自然森林景观;通达度最高的为农田景观;此3类为以保护为前提,可适当开发的景观;而道路景观、居民点景观、工程景观,为急需整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从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视角,基于中国知网公开发表的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研究文献,通过信息挖掘与统计方法,归纳总结了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区分布和高风险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现状。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对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的主流方法为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以层次分析法计算判断矩阵为主,评价指标使用频次(大于10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危害与影响、防控难度、扩散能力、环境适应性和传入分析等10项;研究区域的空间尺度涉及全国、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和其他,主要以省级和市级尺度的研究为主;评估结果为高风险(出现频次≥10次)的外来入侵植物包括小蓬草、一年蓬、凤眼莲、空心莲子草、反枝苋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等18种。研究表明,应基于景观生态学、入侵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学以及环境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构建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气候参数、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等观测数据和3S技术,结合外来植物适生区预测模型、生态位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指数等,开展外来入侵植物生态风险评估,为乡村生态景观规划提供补充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景观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对于乡村景观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它是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所构成的,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综合体。该文对乡村景观的内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展望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形势,指出我国在乡村景观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科融合及特色文化景观等方面的研究应深入和加强。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数据统计、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国内与国际研究的异同,明确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未来研究方向,为今后土地生态方向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结果表明,国内研究虽已初具规模,但整体发展较为缓慢,而国际研究日臻成熟。国内研究热点为"生态风险评价"、"景观格局"、"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国际研究热点为"气候变化"、"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国内分为区域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集群,国外分为风险源、风险受体和风险评价集群;国内外的研究发展具有相似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还显示,大量科技成果外流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利于国内研究的长期发展。国内外皆重视景观生态风险、重金属与多环芳烃相关研究。国内更注重土地利用变化对人地关系的影响,而国际侧重于风险源-风险受体方面的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