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统计学方法对定西地区年降水量进行分析,初步结论为,利用30年资料进行检验,各县年降水频数分配遵守正态分布。利用这一分布规律找出了各县旱涝值及其概率,以及各县各级降水概率和保证率。  相似文献   

2.
韩素卿  贾士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61-14863
[目的]分析太行山前平原区常规种植作物生育期的降水资源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位于太行山前区石家庄气象站近5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得出了9类常规种植作物生育期平均降水资源量,并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河北省典型农区太行山前平原区9大常规作物生育期的降水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从不同作物生育期降水量来看,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最少,夏玉米次之,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薯类、水稻、豆类生育期降水比较多;不同降水保证率水平下变化也有差异,小麦和玉米变化较大,水稻变化不大,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豆类变化程度相当,薯类最大。从不同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变化趋势来看,冬小麦生育期降水资源增加趋势显著,以0.62 mm/a的速度增加,其他作物生育期降水资源有减少的趋势,其中夏玉米和豆类以2.11 mm/a速度减少的趋势显著,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薯类、水稻生育期降水资源减少趋势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农业灌溉水量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区域农业节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库与降水资源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占总降水量的60%~70%;若在作物参与下有80%降水都转化为土壤水,而土壤水是作物的直接水源,是降水资源化的最有效形式。坡地表层50cm的土壤水分变化直接影响降水径流的形成,从而决定降水利用率的高低。土壤水分变化和降水产流机制是降水资源的理论基础。依据农田水量平衡原理,采用合理的雨水利用方法,使降水资源最有效地直接贮藏在土壤水库中或间接的形成土壤水,以实现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气象为"三农"服务,掌握大气降水资源程度,采用建平气象站1960-2012年各月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建平老哈河流域大气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历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其中,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4.872mm/10a,年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1.412d/10a,≥5.0mm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031d/10a。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变化则是以7月份为最高值的正态分布。夏季降水减少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2.094mm/10a。分析大气降水资源的特征变化可为"三农"气象使用技术服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Γ分布函数对海口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进行了拟合,用最大似然法估计分布函数中的参数,然后利用柯尔莫哥洛夫方法对拟合效果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级保证率下的降水量.结果表明,Γ分布函数对海口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均有较好拟合效果,大部分月份30年平均降水量高于50%保证率下降水量,低于60%保证率下降水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400~500毫米为我省中产水平的小麦全生育期(包括底墒)的需水指标。根据全省自然降水量划分四个类型区,即;最适区、次适宜区、干旱区和予南过湿区。文中分别计算了它们的各级降水量保证率,并在对小麦几个主要生育期的降水进行了农业气候分析的基础上,分区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年降水量80%保证率、干旱频率和降水-蒸发差额分划出河南旱作农区范围,北起省界,南至沙、颍河。分析其降水、土壤水分和灌溉水资源等特征。指出平原以种植小麦为主并采用防旱轮作制,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山区开展蓄水保土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建设,为近期节水农业途径。  相似文献   

8.
胡童安  陈青 《农学学报》2015,5(2):109-113
为了研究各类台风对郴州降水的影响,给气候预测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提供有益参考,对1959—2011年53年间影响台风在郴州的年降水分布、不同强度的降水分布、关键月份的降水和不同登陆地的降水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影响郴州的台风降水发生在4—11月,主要集中在7—9月,8月台风降水频次最多,9月次之,4月最少;在空间分布上,台风年平均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台风年最大降水区出现在中部,7月台风最大降水区出现在郴州中南部,8月在郴州北部,9月较8月略有南移;此外,台风登陆地点不同,影响郴州的台风降水差异较大,在广州登陆的台风主要影响郴州西部,在福建登陆的台风主要影响郴州中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及降水等方面研究了甘肃省静宁县水资源现状,分析了不同水资源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静宁县降水量存在明显年际变化和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年降水量分布状况及变率 黑龙江省年平均降水量在400—600毫米之间。通河以北小兴安岭山地及尚志、五常一带降水最多,平均在600毫米以上。东部地区在500~600毫米之间,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不足500毫米,西南部太来、肇源一带降水最少,在400毫米以下。全省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自西向东逐渐增多,到我省中部达最大值,再往东略有减少,而在东部边陲一带又有增加的趋势。 我省自然降水量年际之间的变化很大。降水量年际之间的变化通常用降水变率来表示。全省降水变率以克拜丘陵及三江平原西部靠近小兴安岭地区等地最大,约21—22%;黑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暖干化趋势背景下本溪市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利用本溪市4个国家观测站1953—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等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率、de Martonne干燥度、高桥浩一郎陆面蒸发等方法,对本溪市可利用降水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市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下,可利用降水资源呈现随机性减少趋势,本溪市降水量的47%是可以利用的,53%被蒸发;夏季可利用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3%,但夏季可利用系数最大,为55%;春季可利用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0%,可利用降水系数只有32%。近58 a来,本溪市可利用降水以18.53 mm/10 a线性倾向率减少,与降水减少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理信息的河南省3—4月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卫  陈怀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43-1164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河南省1971~2000年3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河南全省3~4月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春季降水分布按纬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河南全省3~4月总的降水量为减少趋势,其中,豫南减少最为严重,豫中次之,豫北最少。河南全省3月的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处于历史平衡范围,只在豫南的少部分地区存在3月降水偏多的趋势。河南全省4月的降水量趋势分布变化较大,豫北部分地区基本维持在历史常年范围之内,豫中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处于减少趋势,豫南的部分地区4月份降水严重减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18个站点1960—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玉米种植区域的年降水量、玉米各生育阶段的大气降水量、玉米需水量和降水保证率等,为四川玉米产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一、水资源概况1.水资源现状太康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785毫米,折合总降水量为21717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49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2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2.水资源特点地区分布不均即周口市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因此,年径流量的地域分布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年际年内变化大在1956~2000年系列中,最大年径流量为  相似文献   

15.
攀枝花地区的自然降水受西南季风水汽和地形再分配作用,时空分布差异明显。笔者利用攀枝花仁和站1965~2009年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攀枝花年降水、汛期降水和各季节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春季、夏季、汛期与年降水量的降水变化显著一致,目前呈现为增多趋势;秋季呈减少趋势。通过年降水的10年滑动平均可以看出,攀枝花市自然降水资源的年际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当前处于一个缓慢下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我省降蒸差和土壤水分分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做出了全省土壤水分区划,评述了各区的气候和农业气候等特征。根据随机抽样理论中的分层抽样方法,在上述分区的基础上,计算和确定了全省国家级土壤湿度测站。  相似文献   

17.
为辽宁省大气降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1960-2019年辽宁省62个自动气象站降水监测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辽宁省降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年降水量,辽宁各地年降水量平均为440.9~1084.9 mm,由西向东呈逐渐增大趋势,高值中心平均降水量>900.0 mm,低值中心平均降水量<500.0 mm,各地年降水倾向率平均为-36.88~-0.65 mm/10a,从西北至东南呈逐渐减小,东部山区的凤城、宽甸、丹东和东港一带为降水倾向率负值中心,倾向率≤-20.00 mm/10a,降水量线性减少120 mm以上,年降水量突变点在1975年,突变前后降水量平均减少43.8 mm。2) 季节降水量,春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67.3~148.6 mm,由东至西呈逐渐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不显著;夏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296.1~709.7 mm,从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点在1968年,突变前后夏季降水量平均减少52.7 mm;秋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68.1~184.5 mm,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季降水量出现2次由多变少的突变点,降水量突变点分别在1965年和1994年;冬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5.4~42.1 mm,从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冬季降水量突变点不显著。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西北地区干旱强度与频率增大,东南地区干旱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秦明凯 《北京农业》2013,(24):156-158
利用丰台区人工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量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法、累计距平法,功率谱周期分析法、Mann-Kendal突变检测法、Pearson-Ⅲ型概率分布重现期计算等方法。对北京市丰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极值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为合理利用开发降水资源,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9.
利用Matlab软件分析了涪陵站31a月降水序列,检验了年降水量均值和方差,并对月降水量极值和超过值进行了分析,最后用dfittool对年降水量、月极值、月超过值进行了概率分布拟合.结果表明:对31a降水序列,均值和方差均无显著变化,且没有明显的趋势.年降水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月极值服从广义极值分布,月超过值服从广义帕累托分布.以上结果可以为该流域水资源利用及水文预报、水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为农业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177个站1971~2008年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降水为研究资料,运用小网格插值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生长季降水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征。[结果]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8.6mm/10a),1971~1980年是少雨期,1981~1990年是相对多雨期,1991~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表现在降水量相对少的地区稍有增加趋势,而降水量相对大的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结论]由于生长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的地区为东北的主要产粮带,因此,由此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