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对29个地被菊品种、2个菊属近缘种、7个杂交种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与比较,并对观察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花粉形态为近球形或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花粉大小平均在18.726 μm×16.543 μm~36.089 μm×24.522 μm,基本属中型花粉,具三孔沟,外壁表面具刺状突起,刺间纹饰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个花粉形态指标按权重大小依次为刺宽、刺长、穿孔直径、极赤比、刺间距、花粉形状、极轴长、穿孔密度、体积和赤道轴长.聚类结果表明:除‘粉黛’、‘铺地淡粉,、‘金不换’及‘重瓣早黄’外,地被菊品种间遗传距离较近,种间亲缘关系近;与2种菊属近缘种及杂交种太行菊×甘菊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
以异裂菊属(Heteroplex Chang)5个种的花粉和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其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异裂菊属的5个种中,小花异裂菊、异裂菊、凹脉异裂菊、柳州异裂菊4个种的花粉为近球形,绢叶异裂菊为长球形;5个种外壁都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小花异裂菊、绢叶异裂菊的刺长和刺基部直径都较大;凹脉异裂菊和柳州异裂菊上表皮无腺毛或附属物;绢叶异裂菊上表皮分布有较长、较密集的腺毛,小花异裂菊和异裂菊上表皮分布相对较少的附属物;异裂菊属植物叶下表皮纹饰集中在气孔器周围,呈辐射状,气孔器为椭圆形,内部纹饰为浅波状;小花异裂菊下表皮无附属物或腺毛,异裂菊则下表皮分布有乳状附属物;凹脉异裂菊、柳州异裂菊和绢叶异裂菊3个种下表皮分布有腺毛;异裂菊属植物叶片表面微形态特征表现出良好的种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河北省坝上七星湖夏季9种湿生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意义。[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对七星湖9种湿生植物进行花粉形态观察和研究,记录其花粉的大小、形状、表面纹饰等形态特征。[结果]花粉粒呈球形、近球形或长球形;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3沟、6沟、3-4沟、3孔沟、3~4孔沟等5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条纹状、具刺、颗粒状等4种类型。同时根据这些植物的生境、产地及分布,讨论了它们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为古环境、古植被、古气候研究提供了现代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紫菊属及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依据,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从其肋或翅的形态、数目、中果皮薄壁细胞与纤维细胞的数量和位置等方面比较其解剖特征。结果表明:紫菊属与假福王草属特征相似,翅果菊属的瘦果因为具有翅而与紫菊属、福王草属和假福王草属的瘦果有明显的差异;在紫菊属内种间瘦果果壁的结构差别不大,不易区分,但可结合瘦果横切面的形状、肋的多少和是否突出明显、中果皮纤维细胞的层数等特征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国内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中的草绣球属(Cardiandra)2种和蛛网萼属(Platycrater)1种植物的花粉,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进行了花粉形态的比较观察。通过研究认为,两属花粉特征较接近,均为近长球形,具3(或拟)孔沟,表面为短刺状雕纹,刺间具明显小孔,说明两属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并结合其它一些资料,对两属的系统位置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从花粉形态特征角度,探讨了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在分类学类上存在的种归并问题.结果表明:蒲公英花粉为近球形或近扁球形;花粉粒极轴(P)大小为19.6-31.7μm,赤道轴(E)长为24.5~36.4μm,P/E变化范围不明显;萌发孔孔型为圆形凹陷、扁圆形凹陷和近圆形凹陷;外壁纹饰均为刺状雕纹,条脊宽和条脊距因种各异,内部穿孔的有无也存在差异;脊上突起的小刺密度不同,最大的为斑叶蒲公英,最小的为蒙古蒲公英.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差异支持《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结果:将卷苞蒲公英(T.antungense Kitag)和丹东蒲公英(T.urbanum Kitag)归为一种,红梗蒲公英(T.erthropodium Kitag)和斑叶蒲公英(T.variegatum Kitag)归为一种,蒙古蒲公英(T.mongolicum Hand.-Mazz.)和辽东蒲公英(T.liaotungense Kitag)归为一种.  相似文献   

7.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坝上地区的9种主要农作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呈圆球形、近球形或长球形;体积最大的花粉为西葫芦(Cucurbita pepo),最小的为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P/E值最大的花粉为蚕豆(Vicia faba)1.77,最小的为莜麦(Avena chinsis)1.00;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孔、散孔、3孔、3沟、3孔沟、3~4孔沟等6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瘤状、具刺、颗粒状等4种类型.该研究为地层中农作物花粉鉴定提供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为地层中伴人植物(主要为栽培作物)信息的提取,推断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了解人类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现代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以毛乌素沙地南缘榆林沙区的黑沙蒿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显微技术,对其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结果表明,黑沙蒿花粉粒属单粒小型花粉,具有蒿属植物花粉的共性特征,属于较为进化物种的花粉形态,同时其花粉粒二型性特征亦比较突出。长球形和圆球形2种形态不同的花粉粒,同时存在于同一花药中,长球形花粉粒极轴长(P)23.43(20.10~24.91)μm,赤道(E)轴长16.93(15.81~17.32)μm,P/E=1.38,极轴与赤道轴长度差异显著(P<0.05),赤道面观椭圆形;圆球形花粉粒极轴与赤道轴近等长,极轴长17.56(16.11~18.43)μm,赤道轴长17.10(15.99~18.01)μm,P/E=1.03,极轴与赤道轴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赤道面观圆球形;经T检验,2种形态花粉粒的极轴与赤道轴长度比值P/E,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2种形态花粉萌发器官都具3孔沟,但长球形花粉的沟深而细长,边缘整齐光滑,内孔深陷,沟间稍窄,极区面积较小;圆球形花粉的沟较浅较短,沟缘粗糙,内孔外突,沟间较宽,极区面积较大;外壁表面纹饰都为退化小刺与颗粒状纹饰的组合,但刺的分布、基部大小及刺间颗粒的大小和排列等有所差异。样本中长球形花粉粒占比为64.1%,圆球形花粉粒占比为35.9%。  相似文献   

9.
对十字花科棒果芥属8个物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棒果芥属8个物种的花粉形态均为长球形(P/E =1.33~1.84);花粉粒具三孔沟,沟长达两极;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花粉具网状纹饰,稀粗网状纹饰,网眼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花粉数量特征在种间有一定差异,依据纹饰类型及萌发沟深浅均可将8种植物花粉分为2个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河北坝上9种主要农作物的花粉形态。[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坝上地区的9种主要农作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花粉粒呈圆球形、近球形或长球形;体积最大的花粉为西葫芦(Cucurbita pepo),最小的为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P/E值最大的花粉为蚕豆(Vicia faba)1.77,最小的为莜麦(Avena chinsis)1.00;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孔、散孔、3孔、3沟、3孔沟、3-4孔沟等6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瘤状、具刺、颗粒状等4种类型。[结论]该研究为地层中农作物花粉鉴定提供了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为地层中伴人植物(主要为栽培作物)信息的提取,推断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了解人类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