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3,19(6):509-514
研究了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对玉米籽粒粒重及营养成份的影响,探讨了这些互作效应对玉米品质育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大幅度降低籽粒百粒重,增加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籽粒氨基酸组成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受基因互作影响较大。籽粒发育过程中双突变体一般表现为:粒重早期与正常型及单突变体相差不多,但后期增长缓慢;淀粉、醇溶蛋白早期含量较低,后期增长幅度亦较小;蛋白质含量下降量较小;可溶性糖及还原糖早期含量较高,后期下降速度随时期或基因组合而异。研究表明,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可以进一步提高籽粒营养成份,对玉米品质改良具有特殊的利用价值,但提高粒重是这类基因互作效应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 O_2基因与 su_1,sh_2,bt_2,wx 基因互作对玉米籽粒百粒重、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及碳水化合物组分(淀粉、可溶性糖、蔗糖、还原糖、水溶性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O_2与 su_1,sh_2,bt_2,基因互作显著降低百粒重及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赖氨酸、可溶性糖、蔗糖和还原糖含量,但增加幅度受遗传背景的影响。与正常型及单突变体相比,籽粒发育过程中这些双突变体一般表现为:粒重增长较慢;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较小;淀粉早期含量较低,后期增长缓慢;可溶性糖和还原糖早期含量较高,后期下降速度随基因型而异。o_2 基因与 wx 基因互作对籽粒成份影响较小。研究分析了籽粒各成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讨论了这些基因互作对玉米品质育种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su_1,sh_2,bt_2,o_2,wx玉米胚乳突变基因与互作对籽粒成分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胚乳突变基因影响下籽粒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这些关系对玉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研究表明,玉米胚乳突变基因及其互作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可溶性糖、蔗糖、还原糖、清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含量,降低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但突变体百粒重多明显降低。在籽粒各成分的关系中,百粒重、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三性状呈正相关关系,三性状和其它性状间呈负相关关系,其它性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是影响籽粒品质的主要因素,胚乳突变基因主要通过降低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来增加其它成份的含量,进而提高籽粒的营养品质,但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的降低会导致粒重下降。所以,利用胚乳突变基因互作效应改良玉米品质应该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二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3,19(3):218-226
研究了5种玉米胚乳突变基因(o2.su1,sh2,bt2,wx)及其互作对籽粒百粒重、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组分(精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的影响,并观察了蛋白质组分在突变体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型相比,o2,su1,sh2,bt2单突变体和各种双突变体均不同程度降低百粒生和增加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组分中,醇溶蛋  相似文献   

5.
赵辉  戴廷波  荆奇  姜东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5,31(11):1466-1472
以扬麦9号和徐州26两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灌浆期高温环境,研究了高温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和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但降低了谷蛋白含量,导致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降低。与适温处理相比,高温提高了地上部营养器官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了灌浆后期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表明高温下提高的营养器官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籽粒对氨基酸的快速利用是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的生理原因。此外,发现籽粒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形成所需的适宜昼夜温差随不同小麦品质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6.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4,20(4):439-445
本文在分析su1,sh2,bt2,o2wx玉米胚乳乳突变基因与互作对籽粒成分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胚乳突变基因影响下籽粒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这些玉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研究表明,玉米胚乳突变基因及其互作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可溶性糖、还原糖,清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含量,降低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但突变体百粒重多明显降低,在籽粒各成分的关系中,百粒重,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三性状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Ca/GA对渗透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中蛋白质变化的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苹  山仑 《作物学报》1998,24(4):437-446
小麦萌发时,种子胚乳总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其中由于提供萌发所需氮化物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逐渐减少,合成数种启动种子萌发所需酶蛋白等的清蛋白逐渐增加,胚中蛋白质各组分随种子萌发过程垃逐渐增加,渗透胁迫下,萌发种子胚乳清蛋白和胚中蛋白质中组分的增加,以及胚乳中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降解均受抑制,因此,种子萌发与其基因蛋白质密切相关,Ca处理在萌发后期才对种子蛋白质变化起促进作用,GA和Ca+GA  相似文献   

8.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3,19(6):509-514
研究了su1基因与sh2,bt2基因互作对玉米籽粒粒重及营养成份的影响,探讨了这些互作效应对玉米品质育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su1基因与sh2,bt2基因互作大幅度降低籽粒百粒重,增加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籽粒氨基酸组成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受基因互作影响较大。籽粒发  相似文献   

9.
用8个蛋白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配成NCⅡ设计杂交组合,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进行数量遗传分析表明,小麦籽粒蛋白及其组分含量在品种间表现有一定的差异,籽粒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清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主要受非加性效应控制;不同亲本不同组合的GCA和SCA差异较大,在小麦优质育种中应以高  相似文献   

10.
一、含量与分布有壳大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动于8~13%,它深受氮肥水平的影响,据Kirkman等(1982)对两个栽培品种的研究,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从7.87%提高至12.94%。早期的研究中,划分大麦胚乳蛋白质以可溶性作为基础,分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胚乳中清蛋白数量一般相对较少,约占总量的3~5%,球蛋白相对较多,占10~12%。蛋白质的主要组分是  相似文献   

11.
在水、旱两栽培条件下比较了农大189 (不抗旱品种)和晋麦47 (抗旱品种)的籽粒蛋白质积累及施氮的调控效应。与灌溉条件相比,旱地栽培提高了籽粒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总蛋白含量及谷/醇比,降低了球蛋白含量。旱作对农大189的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晋麦47籽粒球蛋白、醇溶蛋白、总蛋白、谷/醇比的影响不显著。旱作降低了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籽粒谷氨酸合酶(GOGAT)、籽粒谷丙转氨酶(GPT)、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旗叶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且影响了籽粒GPT活性的变化趋势。旱作对蛋白质合成有关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农大189大于晋麦47。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表现为增加趋势,且施氮的调控效应对晋麦47大于对农大189。不同栽培条件下各处理的籽粒GS、籽粒GOGAT、籽粒GPT、旗叶GOGAT活性与籽粒蛋白质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两品种旗叶GS活性与蛋白质产量的相关性不同。总之,抗旱品种的籽粒蛋白质积累受水分条件影响小于不抗旱品种,表现一定的抗旱能力;施用氮肥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抗旱品种的氮肥调控效应大于不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2.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其加工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石玉  张永丽  于振文 《作物学报》2009,35(7):1306-1312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对12个小麦品种籽粒的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进行了分离量化,并根据谷蛋白含量、贮藏蛋白含量及面团稳定时间3个指标对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贮藏蛋白的含量是决定蛋白质总含量的主要因素。HMW-GS含量、LMW-GS含量、谷蛋白总含量均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HMW-GS含量与LMW-GS含量的比值(HMW/LMW)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醇溶蛋白含量与谷蛋白含量的比值(Gli/Glu)与面团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醇溶蛋白含量与HMW-GS含量的比值(Gli/HMW-GS)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中具有较高的贮藏蛋白含量、HMW-GS含量、LMW-GS含量和HMW/LMW及较低的Gli/Glu有利于提高强筋小麦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小麦穗离体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氮素浓度处理对新疆春小麦新春11号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研究表明:氮素浓度主要通过穗结实率,特别是3+4花结实率、千粒重、小花数和节间长度来影响小麦产量性状;主要通过籽粒蛋白质及其蛋白组分含量来影响小麦的品质性状,除清蛋白含量基本不随氮素浓度变化外,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含量均随氮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各组分含量增加幅度依次为醇溶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研究还表明:小麦产量和品质达到最佳结合的氮素培养浓度为0.06%。  相似文献   

14.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其加工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玉  张永丽  于振文 《作物学报》1963,35(7):1306-1312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对12个小麦品种籽粒的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进行了分离量化,并根据谷蛋白含量、贮藏蛋白含量及面团稳定时间3个指标对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贮藏蛋白的含量是决定蛋白质总含量的主要因素。HMW-GS含量、LMW-GS含量、谷蛋白总含量均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HMW-GS含量与LMW-GS含量的比值(HMW/LMW)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醇溶蛋白含量与谷蛋白含量的比值(Gli/Glu)与面团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醇溶蛋白含量与HMW-GS含量的比值(Gli/HMW-GS)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中具有较高的贮藏蛋白含量、HMW-GS含量、LMW-GS含量和HMW/LMW及较低的Gli/Glu有利于提高强筋小麦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5.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氮素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1993年两年对三个典型小麦品种,采用生产上四个关键施肥时期施氮,研究了各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施肥时期推迟,各品种蛋白质含量呈递增趋势,但增加程度不同,各品种组合组分含量的变化,随施氮时期延后,清蛋白和谷蛋白叶进增趋势,但球蛋白和醇溶蛋白以拔节期施含量最高。品种之间在绝对含量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基本苗和氮肥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和氮肥运筹对小麦植株性状、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基本苗225×104~375×104/hm2范围内,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基本苗增加而减少,产量随基本苗增加而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随基本苗增加而降低,清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此相反,处理间差异显著.在底施氮素均为135 kg/hm2的条件下和追氮量45~135 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均随追氮量增加而提高.A(品种)×C(追氮量)的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的互作显著,B(基本苗)×C(追氮量)的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互作显著.可溶性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37.03%,与总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1* *),贮藏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55.94%,与总蛋白含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2* *).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占总蛋白比率分别为23.87%,13.17%,25.83%,30.11%,剩余蛋白占7.03%.  相似文献   

17.
以14个绵阳系列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组分和SDS-沉降值的变化规律,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与SDS-沉降值的关系,为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变幅为7.30%~13.09%,多数品种属于低蛋白质含量类型。多数品种的SDS-沉降值分布在20~30 mL范围内。不同品种籽粒蛋白组分各异。籽粒蛋白质含量、贮藏蛋白含量、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都与SDS-沉淀值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含量是绵阳系列小麦品种获得较好烘烤品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荞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研究了荞麦的2个栽培种苦荞与甜荞的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甜荞籽粒总蛋白及蛋白质各组分的谱带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而苦荞籽粒总蛋白及蛋白质各组分谱带的多态性有限;荞麦清蛋白主要由低分子量的亚基构成;甜荞球蛋白组分包含由中等到低分子量范围的5~12种亚基,苦荞球蛋白主要由8种亚基组成;甜荞谷蛋白主要由分子量在43~66.2 kDa之间的3~5种亚基组成,苦荞谷蛋白主要由分子量在31~43 kDa间的2种亚基组成。  相似文献   

19.
荞麦种子蛋白质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拥海  俞乐  肖迪 《种子》2006,25(12):31-33
研究了不同品种荞麦种子中蛋白质组分情况,结果表明:养麦种子蛋白质主要由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构成。而不同类型蛋白质在总蛋白质中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清蛋白是荞麦种子中的主要蛋白质,占总蛋白质含量的71.4%左右,其中以平荞最高。醇溶蛋白在荞麦种子总蛋白中所占比例较小,平均约为7.4%,榆养2号最高。球蛋白和谷蛋白所占比例非常接近,其中球蛋白平均约占9.1%,最高为日本大粒养。谷蛋白大约占总蛋白的12.1%,以京养1号最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盆栽试验,在棕壤土上施N 0.28 g/kg条件下,于2005年5月在沈阳农业大学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研究等量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春小麦产量和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及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量前提下,一次性底施氮肥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随着施氮时间的后延,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6.44%。氮素在对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上表现为:随着春小麦施氮时期的后延,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呈增长的趋势,平均增加6.86%,其中定西29号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48.78%;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以底施 分蘖期 拔节期 抽穗期施氮最高,其分别为4.09%,0.36%;而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含量在分蘖期施氮达到最高为5.36%,4.16%。各蛋白组分在蛋白质中的分配表现为:清蛋白和麦谷蛋白相对含量在底施 分蘖期施氮下都达到最大,分别占18.90%,20.10%;而对于球蛋白和醇蛋白相对含量在4种施氮方式下,随着施氮时间的后延呈降低趋势,分别降低了53.37%,28.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