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水田综合利用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现有冬水田约2500万亩,占稻田面积的52%,为耕地面积的26%.近年来,其冬水田的综合利用发展特快.1983年以前,全省90%以上的冬水田均为年种一季中稻的利用形式,其它耕作制,如"稻田养鱼","稻  相似文献   

2.
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湘、鄂、赣三省五十年代初的稻田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制为主,一季稻占稻田面积的85%以上,冬季多为冬炕或冬泡,只有部分种冬作物。六十年代中期始,推广一季稻改双季稻,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与此配套的紫云英绿肥也很快发展起来。七十年代“绿肥—双季稻”已成为稻田复种制度的主体,到1977年,三省双季稻面积达到最高峰,占水田总面积的60%以上,“绿肥—双季稻”又占双季稻面积的70%以上。这种改革措施对三省粮食增产,尤其是水稻增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冬水田系指长年淹水,全年只种植一季水稻的水田。据南方13省市统计,我国目前还有4000多万亩冬水田,其中,四川占2000万亩。这类稻田冬季休闲,光温资源未充分加以利用。以四川盆地冬水田为例,其全年的光温潜力约为1176.45公斤/亩,而目前大部份冬水田一年仅种一季中稻,仅相当于全年光温潜力的61.9%。因此,冬水田的开发利用问题,已成为各级生产、科研部门所共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正>桂北高寒山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现有水田面积12.6万亩,由于山高水寒、温光等资源欠缺,大多数水田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全县单季稻年种植面积在10.6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84.13%。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稻田复种指数,近年来,当地农技部门大力示范推广超级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目前全县超级稻+再  相似文献   

5.
稻田半旱式免耕多熟耕作是将一年只种一季中稻的冬水田,实行半旱式起垄栽培,全年连续免耕种植小春、中稻、再生稻,变冬水田一年一熟为三熟,达到季季高产,全年增产。重庆市已把半旱式栽培作为300万亩冬水田开发工程的基本方式。为配合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充分挖掘冬水田的增产潜力,本文研究了半旱式免耕多熟耕作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县地处黔北,全县地形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是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递降的斜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水热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气温18.1℃,年积温6679.5℃,≥10℃∑T=5888.3℃,年降雨量1286.8mm,日照1297.7小时,日照百分率29%,四季分明,全年均可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全县耕地面积228206亩,其中稻田面积164526多亩,旱地63680多亩,稻田占耕地面积的72%,田多土少,在稻田面积中又以泡冬田多,水旱轮作团少为特点,泡冬田约占整个稻田面积的90%以上,历年种一  相似文献   

7.
改造冬水田,变一年一热为两熟或三熟,是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缓和人增地减矛盾,提高多种指数,挖掘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必由之路。四川省南充地区采取扩大两熟田改单产的办法,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区以麦稻为主的两季田达140万亩,占稻田面积的37%。在正常年景下,一般亩产粮食650公斤,比一年一熟增产近200公斤,麦稻两熟田粮食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州是一个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具有发展多种经营的资源优势。虽然山地占全州土地面积的85%以上,耕地仅占土地面积的1/10。但全州经过多年的努力,为发展高产优质高农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七五”至“八五”期间,前两年全州农业综合开发实践来看,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重要途径。 1 改革耕作制度发展高效型水田农业全州有稻田208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45万亩(保灌农田124.6万亩),这部分水田土  相似文献   

9.
半旱式栽培是以自然免耕法为基础的一种新式耕作法。是改造冷、烂、锈、粘、酸、瘦水田、提高稻田生产力的一项有效措施,一般亩增稻谷120—150公斤。特别是冷浸、下湿、深脚烂泥田增产效果更显著,亩增稻谷180—300公斤。本县稻田面积26万多亩、其中低产稻田面  相似文献   

10.
钟光跃 《中国种业》2022,(1):114-115
冬水田冬季闲置,造成自然资源浪费,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冬水田适合种植油菜。介绍了适合冬水田稻后种植的油菜新品种汉安油8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汉安油8号在冬水田种植的技术要点,并展望了川东南冬水田油菜种植的前景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田坎”这个常被人们忽视的可耕面积,据测定667m2稻田的田坎可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我市是一个人均占有耕地极少的市,人均占地不足667m2,而且是田多土少的市,全市在稻田1.09万hm2,旱地433万hm2,稻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1%以上,全市1...  相似文献   

12.
几种复配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比较试验雷邦海,吴志军,陈晓军,杨宁平,杨胜平,瞿世友,罗启均(贵州省岑巩县农业局植保站)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占稻田面积的98%左右,由于杂草危害,严重影响我县水稻产量。为此,我站于1994年5-9月对黔东南...  相似文献   

13.
长沙县基于土壤养分状况的水稻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双季稻产区,土壤状况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生产与区域布局,通过对长沙县主要类型水稻土基本养分状况调查分析,为配方施肥提供依据;将耕地依据水稻种植适宜性进行分类,为长沙县水稻生产区域布局提供技术支持。对长沙县主要的50余种类型稻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其基本理化性状。结果表明,全县水田土壤pH平均含量为5.34;有机质含量平均31.53 g/kg。碱解氮含量平均151.64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1.84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84.01 mg/kg,缓效钾平均含量为198.89 mg/kg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对全县土壤水稻适宜性进行分析,全县高度适宜、适宜、基本适宜的稻田面积分别占水田面积的55.46%、21.25%、19.49%,不适宜仅为3.79%,说明长沙县的土壤状况较适合水稻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之后,稻桩茎节上的休眠芽,在适宜的光、温、水、肥等条件下萌发生长,抽穗结实而获得的第二次收成。随着再生力强的杂交优良品种的出现,曾几起几落的再生稻,愈来愈被重视,再生稻在赤水县发展很快,1985年仅6户试种约10亩,1986年亩为237亩,1987年为12857亩,1988年发展为36051亩,占该县稻田面积的21%。赤水种再生稻在现有栽培水平上一般单产为80~100公斤/亩高产田块可达150公斤/亩,1988年单产100公斤/亩以上。发展再生稻已成为增产粮食的一项有力措施,冬水田开发利用的有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发展生态产业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其中稻田养鱼即属于生态养殖。它不仅综合立体利用了冬水田资源,同时也利用了水稻与鱼类互利共生的关系,如鱼以稻桩上的虫及水中的虫卵为食,稻以鱼粪为肥,靠鱼松土等,目前这一模式已得到很大发展,不少农户把稻田养鱼作为一项主要  相似文献   

16.
谈谈稻瘟病     
稻瘟病是我省目前分布最广,危害最盛的水稻病害。水稻因稻瘟病危害造成的损失量仍居群病之首。据铜仁县调查统计,稻瘟病的常年受害面积约占总稻田面积的10%,严重年受灾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20%。受害稻田的产量损失一般5—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水稻生产是我县粮食作物的大头,稻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土普量算面积)的58·8%,水稻产量却占粮食总产75—80%之间,平均亩产还不到600斤。经过土普查清,主要原因是低产田面积占总田面积的67·5%,由于该类田面积大,严重影响水稻大面积的平衡增产。为提高这类田的产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采纳外地一些行之有效的改良方法,几年来,对低产田改良进行了一些试点,收到明显效果。1983  相似文献   

18.
黔南自治州是一个立体结构的山区农业,海拔在240~1800米的范围内,全州稻田面积164.37万亩,其中,海拔1000~1400米的稻田面积87.86万亩,占稻田面积的53.46%,属水稻的低产区,单产长期在150~200公斤以内徘徊,稍为遇灾,产量急剧下降,农民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江洋  汪金平  曹凑贵 《作物杂志》2020,36(2):200-1253
<正>稻田种养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放养鱼、虾、蟹、鸭等水产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通过水稻与水产动物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世界上各国都有稻田养殖产业,尤其东南亚地区十分盛行,东南亚又以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稻田种养复合系统与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在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半旱式耕作法,是应用生物热力学和自然免耕理论创造的一种新的稻田耕作方式,它不仅为改造低产下涝田提供了有效措施,并为冬水田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载体。为了进一步探索半旱式栽培的增产效果和机理,本研究对垄作半旱式与平作水稻的物质生产及养分吸收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