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油橄榄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为害油橄榄的果实、叶片与嫩枝。目前在云南省为害十分严重。我省重庆市林业试验场1974年在个别植株上发现此病,以后不断扩展蔓延,1976年以来400余株油撖揽受到严重为害,致使95%的植株大量落叶,部分植株失去结果能力,减产达30%以上。为此,从1977年开始对该病进行发病规律与防治试验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一、病原及症状油橄榄孔雀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Fungiimperfcti)链孢霉目(Moniliales)黑霉科(De-matiaceae)。分生孢子多为椭圆形双胞,一头比另一头更尖,黄褐色,大小22.4—28.8×9.6—12.8微米。也有单胞的,大小12.8—32.4  相似文献   

2.
在重庆地区,油橄榄孔雀斑病危害日趋严重,引起植株大量落叶、枝枯,以致树势衰弱,丧失结果能力,已成为影响油橄榄丰产高产和发展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此,1978—80年对油橄榄孔雀斑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萌发进程、温度范围和年周期消长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本病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继技术报告之一,介绍希腊、意大利、油橄榄病害科研概况及防治方法。在地中海沿岸油橄榄栽培区,油橄榄的主要病害有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炭疽病(Gloeosporium oilvarm)肿瘤病(Pseudomonus savastanoi),煤污病(Capnodium sp)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等,其中以孔雀斑病最为严重,引起大量落叶,从而导致树势衰弱,产量降低。黄萎病造成的橄榄树死亡是该  相似文献   

4.
在甘肃陇南市,油橄榄孔雀斑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关,发病高峰期在4~6月份;不同的油橄榄品种对孔雀斑病的抗性不同,大多数油橄榄品种易染孔雀斑病,九峰6号对孔雀斑病的抗性最弱,莱星抗性最强;选用3种药剂进行防治,多菌灵400倍液和500倍液、百菌清400倍液、三唑酮400倍液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多菌灵400倍液在用药后5 d防效可达93.11%,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 根据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意大利政府签署的《中国发展油橄榄生产项目》实施计划,我于1985年9月28日,赴希腊、意大利、法国考察学习油橄榄病虫害防治技术,先后访问了希腊柯夫油橄榄研究所,希腊班那克植物病理研究所,罗马原子能研究中心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实验室,法国农业研究中心昂提布动物与生物防治实验站与线虫研究所及意大利巴厘大学植物病理系等单位。着重了解油橄榄主要病虫害的科研与防治技术,包括油橄榄炭疽病、孔雀斑病、黄萎病等病病害及油橄榄实蝇、巢蛾、黑蚧壳虫等虫害。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单位其他  相似文献   

6.
油橄榄孔雀斑病(Spilocaea oleaginea(Cast.)Hugh.)是一种严重的叶部病害。1976年以来,重庆市歌乐山油橄榄种植园400余株卡林(Kalinjoti)品种遭受侵染,落叶、枯枝的植株占95%,减产30%以上,而且对次年植株生长和产量影响极大。为此,1977—1980年我们试图以药物毒力测定着手,先进行单株防治试验,然后再进入大面积综合防治试验,以寻找有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油橄榄孔雀斑病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油橄榄从国外引种栽培后,1974年初次发现油橄榄孔雀斑病(Spilocaeaoleaginea (cast.)Hugh.),至今在橄榄园内普遍发生。为此,1977—80年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探索的同时,对病害初次侵染、侵染途径、潜育天数,传播方式和流行因素进行了研究,试图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油橄榄孔雀斑病是我省近年发生的一种严重叶部病害。1977—80年际,对此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害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大面积综合防治、抗病品种集团评比等方面进行了试验。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此病大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海口林场宽地坝林区油橄榄发生的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Cast)从1975年开始,连续进行了三年的林间药效试验,得到了一些结果,已做总结。在三年林间药效试验的基础上,为了深入探讨和明确有关药效方面的问题,今年又用一些药剂对盆栽苗发生的孔雀斑病进行了药效测定。其试验药剂见下表: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新农药防治油橄榄孔雀斑病,从1975年开始,在昆明市海口林场连续进行了三年的试验。三年中,每年都选用了一些新农药进行试验。1977年,我们选用下列新农药(表1)对该病作防治试验。不同品种及浓度的药效比较防治试验仍选择在卡林尼奥油橄榄品  相似文献   

11.
昆明市海口林场宽地坝营林区油橄榄研究组的同志和云南林学院化保组的教师一起,对该营林区油橄榄发生的孔雀斑病,从1975年开始,连续进行了两年的林间药效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75年的防治效果,已作小结,载于《云南林业科技通讯》1976年第二期,现就1976年的试验作一简报。一、试验经过及方法:供试药剂见下表:  相似文献   

12.
油橄榄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为害油橄榄的果实、叶片与嫩枝.在地中海沿岸蔓延甚广,引种我国后,在云南省为害十分严重,我省重庆市林业试验场1974年在个别植株上发现此病,以后不断扩展蔓延,1976年以来四百余株卡林品种受到严重为害,致使95%的植株大量落叶,部分植株失去结果能力,以致减产30%以上,严重地影响油榄激的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油橄榄孔雀斑病,病源为真菌,能危害油橄榄的叶、果和枝条,主要危害叶片,使叶上表面组织破坏而变黄,引起严重落叶。病状叶片表面病斑开始出现时,为煤烟状的黑色圆斑,随着病斑的扩大,中间变为灰褐色,有光泽,周围为黑褐色,有时病斑周围有一黄色圆圈,似孔雀的眼睛,故称为“孔雀斑病”(见下图)。果实在成熟期较易感病,病斑圆形、褐色、稍下陷。枝条上的病斑不容易发现。  相似文献   

14.
油橄榄(Olea europasa L·)引种海口林场后,1970年以来叶部发生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ginumCast·)为害十分严重,72年9月感病指数达71.5%,严重地影响了油橄榄的生长和产量,为了筛选出对这种病害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从而有效地进行防治,在海口林场和云南林学院党组织的领导下,组成了有工人、技术干部和有关教师参加的三结合科研小组,于  相似文献   

15.
油橄榄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是我省昆明地区油橄榄树的主要叶部病害,我所自1964年引进油橄榄后随种苗传入此病。目前品种和株数自然感染率为百分之百。多年来虽用过多种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均未底彻解决问题。至今未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蔓延和发展。采用化学防治必须花费较多的劳力和投资,使油橄榄生产成本增加。选育抗病良种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相似文献   

16.
我省从1964年引种油橄榄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各引种区先后发生多种病害,尤其油橄榄孔雀斑病在重庆地区普遍发生,引起大量落叶,不仅影响当年结实,而且对来年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严重的恶果.  相似文献   

17.
油橄榄疮痂病(Gloeosporium olivarum Alm.)为害油橄榄的果、枝、叶、芽等器官,造成落果枯梢,以致树势衰枯。重庆林试场和省林科所玉蝉林试站的油橄榄,自六七年开始结果以来,此病连年发生,减产25%以上,其中重庆林试场贝拉品种因感染此病全部衰枯,失去结果能力。省内其他引种点如达县、巴中、西昌、米易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防治此病是我省油橄榄生产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七四—七五年在重庆林试场和省林科所玉蝉林试站  相似文献   

18.
据国内外报导,采用波尔多液防治油橄榄孔雀斑病是有效的。但经过我们自1975年以来的连续试验观察,是不怎么理想的。于是引起了我们寻找含铜的其它无机药剂,又考虑到油橄榄对硼的需要量较大,而我省有的土壤普遍缺硼,若能将硫酸铜和硼砂混配在一起,既可以防病,又可以根外追施硼肥。这就是我们研究硼铜合剂的出发点。迄今,未见国内外有关硼铜合剂的报导。现把我们近几年的初步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庆丰霉素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国人民自力更生选育出来的一种广谱性农用抗菌素新品种。经试验证实,它能防治多种作物病害。近几年来,该农药在农业上应用较为广泛,而在林业上,只见到对油橄榄疮痂病的防治报道。为探讨其对其它病害的防治效果,我们1976—1978年,对叶枯病进行了试验。一、室内药效测定(一) 病枝、病叶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在重庆市橄揽园内,首次发现油橄榄孔雀斑病原菌另一类型孢子,拟名为“厚膜”孢子。研究认为,它在越冬、越夏病斑上以及人工培养基上出现,是由于外界环境恶劣和营养状况改变时产生的一种过渡性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