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873-1877
<正>豆科棘豆属(Oxytropis)和黄芪属(Astragalus)有毒植物统称为疯草。疯草的营养价值丰富,是潜在的优良牧草。但家畜长期或过量采食后,可发生以神经机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中毒病,称之为疯草中毒病[1]。中毒家畜表现为共济失调、瘫痪、流产、不孕、出生缺陷和死亡等。疯草导致动物中毒的主要因素是疯草中的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苦马豆素,它能特异性地抑制参与糖蛋白分解代谢的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高尔基α-甘露糖苷酶Ⅱ,破坏细胞内膜系统[2-  相似文献   

2.
疯草内生真菌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启武  白松  路浩  赵宝玉  陈基萍 《草业科学》2012,29(7):1049-1057
疯草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毒草。引起家畜疯草中毒的主要成分是吲哚里西啶生物碱--苦马豆素,苦马豆素除具有毒性外,还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等药理活性,有关苦马豆素产生机制、毒理和药理活性研究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疯草毒性物质产生机制、疯草内生真菌与疯草抗逆性,特别是疯草毒性物质与疯草内生真菌互作关系等诸多问题,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从20世纪末就开始致力于疯草内生真菌生物多样性、疯草内生真菌与苦马豆素产生关系以及与疯草抗逆性形成机制研究,已从多种疯草中分离到可产苦马豆素的内生真菌,并发现疯草内生真菌与疯草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疯草内生真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小花棘豆毒性的危害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卢萍  赵萌莉  韩国栋 《草业科学》2009,26(3):97-101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是内蒙古主要的疯草植物之一,所含有毒成分苦马豆素可抑制动物细胞内的甘露糖苷酶,引起牲畜慢性中毒。概述小花棘豆的生物学特性和牲畜小花棘豆中毒的机理及其危害,分析与牲畜中毒相关的生态和环境因素,指出中毒发病与采食量、饲养管理和草原生态状况有关;评论了通过化学脱毒、抗毒疫苗和药物研制、生态治理等措施对小花棘豆进行利用,对于苦马豆素的抗肿瘤应用也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9,(2):328-336
通过对生长初期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菌丝复苏后连续培养32d,每隔4d取样1次,并设3个平行培养组,测定其不同培养时期菌丝干重变化,利用超声减压旋蒸法提取菌丝和发酵液中苦马豆素(SW),并分别利用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和α-甘露糖苷酶抑制法对菌丝、发酵液中SW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经测定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菌丝干重质量,确定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生长周期为24d;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和α-甘露糖苷酶抑制法都可快速对菌丝和发酵液中提取的SW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比较3种检测方法,发现气相色谱法检测限低、灵敏度更高。本试验完成了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生长周期的测定,并建立了菌丝、发酵液中SW的有效、快速提取及检测方法,为下一步产苦马豆素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生物合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疯草是含有苦马豆素的豆科棘豆属和黄芪属有毒植物的统称,家畜过量采食会发生以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中毒病。疯草的主要毒性成分为吲哚里西啶生物碱苦马豆素,波状芽管蠕孢属内生真菌在疯草中普遍存在,该属真菌与疯草中苦马豆素产生、含量及疯草毒性关系密切。文章对疯草中的苦马豆素和波状芽管蠕孢属内生真菌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动物疯草中毒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6,(9):1630-1637
疯草是世界范围分布的豆科棘豆属和黄芪属有毒植物的统称,其主要毒性成分为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苦马豆素。放牧家畜采食疯草会发生疯草中毒病,导致瘫痪、不孕、流产、生产性能下降、死亡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波状芽管蠕孢菌是疯草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内生真菌,该菌与疯草中苦马豆素的合成和疯草的毒性紧密相关。抑制或阻断波状芽管蠕孢菌在疯草中的传播和苦马豆素合成,将有望降低或消除疯草的毒性。本文将对波状芽管蠕孢属疯草内生真菌的种属分类、与疯草毒性的关系、传播机制、SW的合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疯草内生真菌相关研究的开展和从控制疯草内生真菌角度防控动物疯草中毒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α-甘露糖苷酶多具有糖苷水解酶38、47家族保守序列,目前已测序的α-甘露糖苷酶基因序列超过2000多种,根据α-甘露糖苷酶基因保守序列可将其分为三类,即Ⅰ类α-甘露糖苷酶、Ⅱ类α-甘露糖苷酶和未分类α-甘露糖苷酶。α-甘露糖苷酶主要参与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和糖蛋白聚糖水解修饰。其代谢异常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由α-甘露糖苷酶功能障碍引起的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Ⅱ型和α-甘露糖苷贮积症。论文主要对α-甘露糖苷酶的分类及其在糖基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之有关的疾病进行介绍,以期为苦马豆素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棘豆的毒性、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棘豆Oxytropis主要有毒成分苦马豆素(Swainsonine)的来源、毒性原理、对家畜危害及防治办法的研究进展。棘豆中苦马豆素主要来源于内生菌(endophyte)的代谢产物,其含量与根瘤菌固氮作用有密切关系,而与遗传无关。苦马豆素通过血液转运到中毒牲畜各个组织器官中,累积到一定量后即可抑制甘露糖苷酶(mannosidase)活性,使细胞产生空泡而变性,进而影响到家畜的免疫健康、精神行为、消化吸收、生长繁殖和引种。目前的预防手段有:轮牧法、隔离法和厌食法;治疗手段主要为灌服药剂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7,(8):1633-1640
疯草(locoweed)是豆科棘豆属(Oxytropis)和黄芪属(Astragalus)有毒植物的统称,其主要毒性成分是苦马豆素,动物采食后发生慢性神经机能障碍性中毒病,每年给牧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苦马豆素因其具有毒性和药理活性双重作用,受到毒理学界和医学界的普遍重视。本文不仅对苦马豆素毒性及作用机制、药理活性、来源和苦马豆素生物合成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而且还对合成通路中可能涉及的调控酶进行了推测。同时,又对未来苦马豆素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疯草中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变异黄芪有毒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 Bunge)中分离出结晶Ⅰ,经紫外、红外光谱及液相色谱分析、α-甘露糖苷酶抑制试验,并与苦马豆素(Swainsonine)标品进行了比较。确证变异黄芪所含主要有毒成分为吲哚兹定生物碱——苦马豆素,经测定其含量为0.0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