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菌塘的菌丝分布、形态、共生树根系分布的研究,探寻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于菌塘的关系。选择不同部位的菌塘挖掘和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组织的菌丝和分离培养菌丝显微观察表明不同出菇量菌塘的菌丝分布是不同的。单生菇的菌塘约50cm,而群生菇菌塘的菌丝圈可达80cm。不同出菇量的菌塘松树根数和菌根数是不同的,单生菇的菌塘根较粗量少,菌根较少,群生菇菌塘的菌塘根较细量多,菌根多;菌根数量多。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组织的菌丝和分离培养的菌丝形态差别较大。未见有锁状联合,泥土间菌丝膜片是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的菌丝态。  相似文献   

2.
滇西北松口蘑菌塘的生态因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滇西北丽江市拉市乡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产地为例,进行了松口蘑菌塘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发现:(1)松口蘑菌塘多集群分布于狭窄的山脊及西南坡,坡面坡度在30~60°之间,上层云南松荫蔽度0.4~0.6,下层高山栎、黄背栎等灌木丛荫蔽度达0.7~0.9,落叶层及腐质层1~6 cm;(2)出菇期间菌塘地表附近空气的平均温度14.1℃,平均相对湿度78.7%;(3)出菇期间菌塘的地下温度在15.0~20.5℃之间,西南坡的菌塘温度相对较高;(4)菌塘土壤的含水量比非菌塘土壤的含水量低,出菇期间平均低16.7%;(5)菌塘土pH约为5.5,比非菌塘土低7.9%;(6)菌塘土除全钾的含量比非菌塘土高之外,其余营养成分均比非菌塘的低。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大红菇的出菇特性,课题组从2008年5月开始,在景洪市大渡岗乡林场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红菇实验基地,通过在出菇林地固定样地的定位监测和同步的气象观测。对红菇出菇、生长与植被、土壤、小气候、菌塘发育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初步探明了红菇出菇特性及生长发育过程,从而也为红菇保护促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苯酚-硫酸法,研究了12种野生食用菌(马勃、绣球菌、大红菇、珊瑚菌、鸡油菌、黑脉羊肚菌、干巴菌、青头菌、红汁乳菇、桃红牛肝菌、松茸、黑牛肝)中的总糖含量。通过测定得出,总糖含量最高的是马勃(3.469%),最低的是黑牛肝(0.719%)。各种食用菌的总糖含量高低顺序是马勃大红菇干巴菌松茸绣球菌红汁乳菇青头菌珊瑚菌黑脉羊肚菌桃红牛肝菌鸡油菌黑牛肝。  相似文献   

5.
3个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季的增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以催菇剂对褐环粘盖牛肝菌菌塘进行诱导出菇,可以增加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数量,但产量提高不明显;而使用菌塘复壮或催菇与菌塘复壮结合处理,可以使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时间提早、潮次增加2~3潮、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总结大球盖菇–玉米轮作栽培技术,涵盖大球盖菇栽培的栽培时间、原料准备、铺料播种、发菌期管理、出菇期管理和采收;玉米栽培的茬口安排、品种选择、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采用这一技术可利用70%玉米秸秆、30%稻草作为生产大球盖菇培养料;而大球盖菇栽培后的菌渣直接还田作为有机肥种植玉米,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技术简便和生态环保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陈绍荣  蔡为明 《食药用菌》2020,28(5):359-361
针对秀珍菇生产中存在的易受高温和病虫害侵袭而减产减收,菌包打冷和采收等环节费工费力,以及鲜菇采后易劣变等问题,结合多年栽培实践和相关技术的试验示范,总结秀珍菇的品质控制及高效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品质控制涉及培养原料与配方,栽培场所选择与环境控制,出菇期温度控制,采后保鲜管理;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季节,菇棚搭建,品种选择,原料及配方,发菌与出菇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诸方面。  相似文献   

8.
蔡俊冲  卢慧苏 《食药用菌》2020,28(4):286-288
根据秀珍菇第一潮出菇的特点和难点,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其出菇管理技术:确保菌包培养充分成熟,适时割口;搞好环境卫生、培养健壮菌包,错棚出菇、错时割口,及时清理发病菇蕾等措施预防黄枯病发生;低温刺激,诱导原基发生;割口出菇,科学管理;适时采收,冷藏保鲜;做好采后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露地袋栽香菇,脱袋转包后即进入出菇期管理。本文分秋冬菇和春菇管理两个阶段进行介绍。 (一)秋冬菇管理从11~1月间长出的菇称为秋冬菇。秋季和冬季因菌筒营养丰富,早中熟品种一般脱袋后8~10天即可出菇(边转色边出菇),俗称“开袋菇”。  相似文献   

10.
平菇出菇期高产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菇产量、质量的高低受培养基质 (培养料 )、菌种 (品种、质量 )、培菌管理、出菇管理、环境(生态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菇期如不进行精心的科学管理 ,生产出的平菇不是产量低 ,就是质次。为了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 ,扩大种菇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对菌种场地选择 ,高产出菇方式及管理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1 选好出菇场地平菇出菇期相对其它菇菌类较抗杂菌感染 ,但不能说明期间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不会造成感染。如果出菇场地选择不当 ,亦会大面积感染而造成较大的损失或出菇失败。出菇场地应选择周围环境清洁 ,远离污染源 ,如垃…  相似文献   

11.
革菌属干巴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菌属干巴菌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和营养价值的名贵野生食用菌。从干巴菌分类学研究、生活习性、食药用价值、原生境促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干巴菌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谷延泽 《食用菌》2008,30(5):31-32
白灵菇人工栽培往往发生不能正常出菇的现象。通过原因分析,提出了栽培中培养料配制、品种选择、发菌管理、后熟培养、搔菌和催蕾、长菇期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陈耀武  李巨 《食用菌》2001,23(6):6-7
近年来 ,我国代料香菇生产发展迅速 ,为能帮助解决香菇生产上存在的菌筒出菇不畅问题 ,现将我们对香菇菌丝生理成熟特性一些认识及应用报道如下 ,供作参考。1 菌丝生理成熟的概念1.1 菌丝生理成熟与菌筒出菇的关系 所谓菌丝生理成熟 ,是指料袋接种后 ,在培菌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生理特性。菌筒只有达到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 ,即生理成熟是菌筒出菇必备的内因条件 ,温差、光照、低温刺激和人工惊蕈等催菇措施则是外因条件 ,内因条件不具备 ,所有外因条件都不能发挥作用。因此 ,在生产管理中 ,判定菌筒能否催菇的唯一根据就是其生理成熟度。1.…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进菌糠饲料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我们创造菌糠饲料生产新办法——集中培育、气体灭菌、分散出菇法。其生产分菌丝培养和出菇管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接好种的菌砖放在密闭的灭菌培养室内,利用甲醛(或其它挥发性气体)灭菌,从而使菌砖正常生长。第二阶段是待菌丝基本布满砖面,搬到菇房或其它地方让其出菇,进行出菇管理。  相似文献   

15.
在白灵菇栽培实践中,笔者发现栽培袋菌丝长满后,即使给予最佳出菇条件也迟迟不出菇,即便出菇但其产量、质量均不令不满意。不少观点认为: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必须继续培养较长一段时间,待菌丝浓白、菌袋坚实、达到生理成熟才能进行出菇管理。但在具体操作中,菌丝满袋后究竟还需要培养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生理成熟,使之出菇率高、出菇较整齐,产、质量较高,笔者就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夏香菇出菇期管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生产上因菌袋补水而发生坏袋的现象屡有发生。通过对夏香菇出菇期一、二茬次的菌袋适宜补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补水量对夏香菇菌袋坏袋率及出菇产量、质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秀珍菇经低温刺激,可有效促进原基分化,子实体形成后能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特点,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利用制冷设施和搭建专用菇棚进行反季节栽培秀珍菇的生产管理技术:包括制作菌袋时间应安排在3~4月,搭建适宜的菇棚,选择中高温型品种,选择适宜的培养配方,制作适宜的菌袋,分潮做好发菌管理,防控菇蚊菇蝇等。  相似文献   

18.
吴少风 《食用菌》2002,24(2):28-28
地栽香菇由于使用品种的不同、出菇季节的差异、栽培工艺的独特 ,使得出菇管理技术与其它香菇栽培模式有较大的差异。现就近年闽北地栽香菇出菇阶段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及出菇阶段的管理要点介绍如下 ,供菇农朋友参考。1 出菇管理的基本方法 菌筒覆土转色后 ,用扫把将表面泥土来回扫几遍 ,尽量使覆土渗入菌筒之间的缝隙中 ,随后往畦面淋水 ,洗净表面浮土 ,让菌筒表面约 2 / 3的部位裸露。并往畦沟灌水 ,水位以浸到菌筒 1~ 2 cm为好 ,并维持 12~ 2 4小时 ,将水位降低至距菌筒 1~ 2 cm。在这同时往畦面泼水 ,晴天每天 5~ 8次 ,雨天 3~ 5…  相似文献   

19.
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口感独特,菌香浓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营养价值,是一珍稀野生食用菌。综述干巴菌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自然分布、人工驯化研究、原生境保育促繁、营养和药用价值等研究现状,分析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从而推动干巴菌开发利用及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尹亭 《食用菌》2001,23(3):25-26
平菇立体湿润栽培法是在袋式栽培的基础上,将采收头潮菇后的菌坯脱袋,不用补水补肥,直接用封口泥和营养土筑成可使菌坯始终保持湿润状态的菌墙,为菌丝复壮和出菇提供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菌墙筑成后,约 5~ 7天即可出第二潮菇。这潮菇无论从产量和质量上都不亚于第一潮菇,产量可提高 50 %以上。由于菌墙中的菌坯能源源不断地从营养土中得到水分和养分的供应,菌丝衰老慢,抗病虫能力强,采收期可维持 6~ 7个月,而且省时省工好管理。现将该方法简介如下:1 菇棚建造 选择远离畜禽栏舍、无污染、背风向阳、土质较厚的场所建菇棚。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