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枝花块菌是国内到现在为止发现的唯一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白色块菌新种。对攀枝花块菌与云南松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攀枝花块菌孢子接种云南松树苗3个月可形成菌根,菌根呈单轴状和二叉状分枝,菌根尖淡乳色,基部淡黄色、黄褐色,单根菌根平均长4.66mm,平均粗为1.40mm;外延菌丝为透明、半透明直立着生在菌根表面,与意大利白块菌、波氏块菌的外延菌丝相似,菌根表面呈马蹄状的哈蒂氏网结构。  相似文献   

2.
波氏块菌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对波氏块菌与锥连栎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波氏块菌孢子液接种锥连栎树苗后,第1个至第2个月可形成淡黄色、黄褐色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为单轴状、羽状和不规则分支状,单根菌根长0.35mm-1.99mm,直径为0.18mm-0.29mm。菌根延伸出外延菌丝,其外延菌丝为排列整齐的刚毛,呈半透明状。菌根老化后变暗褐或萎缩,外延菌丝呈透明、半透明、排列整齐的刚毛是波氏块菌与锥连栎形成的菌根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 Vittadini)、夏块菌(T.aestivum Vittadin)i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本文对印度块菌、夏块菌与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印度块菌、夏块菌孢子液接种化香树苗后,第三个月发现已形成根尖淡乳色,基部淡黄色、黄褐色的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为单轴状、羽状和不规则分支状,单根菌根长300μm~4 000μm,直径为200μm~500μm;平坦或从菌根延伸出外延菌丝。印度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外延菌丝为透明、半透明、絮状。夏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外延菌丝为黄绿色、羊毛状。菌根老化后变暗褐或萎缩;两种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菌根在显微镜下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生态调查中,笔者从未发现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和任何树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的结构。为了进一步证实暗褐网柄牛肝菌是否为外生菌根菌,在温室条件下,用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和液体种对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和栲树(Castanopsis sp.)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后,思茅松一、二级侧根及吸收根表面上,均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缠绕生长;菌丝有锁状联合,但是并没有菌丝套和哈氏网发育的迹象。接种10个月后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也缠绕在栲树根的表面,有发达的菌索;菌丝有锁状联合,呈结晶体状,但没有任何菌根结构形成。在同样的温室条件下,思茅松和印度块菌形成了典型的外生菌根。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室内接种条件下也不能与思茅松和栲树形成外生菌根。因此,暗褐网柄牛肝菌可能不是一种外生菌根菌。  相似文献   

5.
于室内在板栗植株上接种点柄黏盖牛肝菌菌剂而形成外生菌根,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形成的外生菌根进行鉴定,并对其形态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板栗的菌根系统多样,有简单不分枝、羽状分枝、珊瑚状分枝3种状态.末级分枝顶端顿圆,整体多呈弯曲、棍棒、圆柱等形状,长可达18.5μm,直径19.23μm;外延菌丝明显,亮白色,菌套明显...  相似文献   

6.
对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隐存种与云南松形成的外生菌根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该外生菌根具有如下特征:二叉分支,黄褐色,外层、中层和内层菌套同为密丝组织结构,菌套表层具有由膨大菌丝细胞形成的菌丝网,外延菌丝有锁状联合,多分支,分支处有锁状联合,菌丝接合呈"H"型。首次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干巴菌隐存种形成的外生菌根进行了鉴定。对云南不同地区干巴菌的外生菌根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研究将会对该复合群分类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7.
黑孢块菌的菌根合成及其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纯培养的黑孢块菌菌丝体接种红椎实生苗 ,对菌根感染情况及其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 ,在适宜条件下 ,该菌在红椎根系上形成的菌根具有块菌菌根典型的形态结构。本文探讨了名贵菌根食用菌在我国的半人工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8.
黑孢块菌及其驯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孢块菌(Tubermelonosporum)又名黑块菌、黑孢菇、隔山撬、无娘藤。块菌属盘菌,块菌目,块菌科,种类达 1 0多种。块菌是一种极为名贵的食用菌,香味独特,营养丰富,价值昂贵,开发这一资源,前景广阔。1 形态特征 块菌是一种不规则的圆球形或椭圆形的块茎,表皮呈咖啡色或棕黑色,有疣状,实心,体重,内部组织由黑白分枝的网络组成,象大理石花纹,肉质较硬脆、清香。直径 1~ 8cm,孢子椭圆形 2 0× 2 8mm。2 生态环境 块菌在我省主要分布在绵阳、广元、西昌、马尔康等川西北地区。一般生长在林中地下 1 0…  相似文献   

9.
中国块菌及其生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描述了中国块菌(Tuber sinense K.Taoet Liu.)的形态特征和它的生态环境。中国块菌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或华山松(P.armandiFranch.)形成外生菌根,子囊果生长在海拔1600-2550m的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下紫色土,石灰岩土0—30cm内,并形成5-200m~2无草或少草的块菌塘。它的生长与植被、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块菌生态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块菌的形态特征、发生期以及块菌生长发育与气候、土壤、动植物的关系。块菌是营养共生型的外生菌根菌,与树木形成共生关系,与周围杂草有拮抗关系。块菌最适合生长于中性至微碱性的表面覆有腐殖质层的轻、中壤中。块菌产地雨季和热季同季,干、湿季明显。生长季节地温19~26℃,雨量900~950mm。  相似文献   

11.
美味牛肝菌驯化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味牛肝(Boletus edulis Bull.ex Fr.)是一种珍贵的食用和药用菌。1957年卢卡斯(L.H.Lucas)发现,该菌的热水提取液对抑制小白鼠肌癌180有明显效果,近来又发现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达90%,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味牛肝是一种外生菌根菌,菌根呈树叉或二叉分枝(见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2017,(6)
块菌是一类食药两用真菌,且产量稀少,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作为一类外生菌根菌,块菌需要侵染宿主植物并与其共生完成自身的生命周期。在人工菌根化合成时,需要选择适宜树种进行无菌苗培育,并处理菌种制成菌剂进行接种。在此培育过程中,基质的处理、接种的方式及密度、菌剂的浓度均会对培育质量造成影响。此外,其他微生物菌落也会促进或抑制菌根的生长。菌根形成后,需要用传统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根进行检测与鉴定,以确定培育出的菌根是否为接种所用块菌。阐述了块菌的侵染机制、接种技术及在菌根培育过程中影响菌根合成的因素,介绍了块菌菌根培育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培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 块菌及食用 在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中,蘑菇消费也很普遍,但美食家们对块菌则更是偏爱有加,块菌价格通常要高出蘑菇许多倍,鲜菇的价格既可达数百美元。块菌是另一类真菌的子实体,外观类似于马铃薯,通常生长于地下。这类真菌叫做菌根真菌,是它们常常同植株一起共生。植物可以利用菌根真菌扩大根系生长范围,更有效地吸收营养物质;真菌则在那里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能舒适、安然的生活,既有充分的营养,又有安全的保障,所以此类真菌通常称为菌根真菌(Mycorrhiza)。也正是这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所以人工栽培便有相当大的难度,恐怕也是价格高的另一个原因。 2 菌根真菌 菌根真菌能同植物形成一种共生的或相互有益的关系。它们围绕着树根形成菌套(mantal),主要以三种方式协助植株:(1)帮助根吸收营养和水分:由于外生菌根都有菌套,其直径比未形成菌根的营养根大得多,加上菌套上存在一些外延菌丝,使菌根同土壤的接触面大大增加,扩大了寄主植物的吸收面;(2)保护植株免于其它真菌的伤害(类似于免疫作用);菌根的微生物群落起着防御病菌侵袭的作用,菌根的菌套有着机械防御作用,寄主细胞产生抑制病菌的物质,菌根真菌产生一些抗生素;(3)菌根真菌大多数能形成多种生长刺激素:它们包括植物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起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促进幼根的生长,延长根系的生命。对松树、落叶松、云杉、桦树、山毛榉等树种的菌根上分离培养的2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测定,发现它们都能产生某种吲哚类化合物,其中最多的是吲哚乙酸。  相似文献   

14.
印度块茵(Tuber indicum Vittad.)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茵根食用茵。对印度块茵与园叶杨(Populus bonatiiLevi)合成茵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印度块茵孢子液接种园叶杨树苗后,第1个月至第2个月可形成淡黄色、黄褐色外生茵根。外生茵根为单轴状、羽状和不规则分支状,单根茵根长0.3mm~2mm,直径为0.15mm-0.3mm;平坦或从菌根延伸出外延茵丝,其外延茵丝为半透明,刚毛状、棉花状。茵根老化后变红褐或萎缩;外延茵丝呈透明、半透明、刚毛状、棉花状是印度决茵与园叶杨形成的茵根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野生食用菌市场上,一类与印度块菌复合群(Tuber indicum complex)形态相近的黑块菌,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此种"黑块菌"即为以前在我国曾报道记载过的夏块菌(T.aestivum)。2009年,笔者采到其子实体,通过形态学及nrDNA-ITS序列的比对和分析,发现中国的夏块菌与欧洲夏块菌不是同一个种,为姊妹种关系,并命名为中华夏块菌(Tuber sinoaestivum)。在本文中,笔者对其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海拔、共生树种、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夏块菌主要发生在海拔1800~2800m的亚热带针叶林下的弱碱性(pH 7~8)、疏松钙质的土壤中,与华山松(Pinus armandii)形成菌根,为共生关系。在云南大理、丽江、保山、昭通等地野生菌市场时有发现其踪迹;但迄今为止,仅在四川省境内的会东县采集到自然状态下的子囊果;故而,其自然地理分布情况不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和辽宁省采集的块菌属(Tuber)标本。结果表明:该“黑块菌”在形态特征上与印度块菌(T.indicum)较为相近,在系统发育树上均位于印度块菌复合群所在的分支,但采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牡丹江市的样品分别位于不同的亚分支,辽宁省朝阳市的样品与齐齐哈尔地区的样品亲缘关系更近。结合宿主植物与地理位置等数据,本文将其定义为印度块菌的不同地理生态型。本研究是印度块菌在黑龙江省的首次发现,拓宽了对印度块菌资源分布范围的认识,对深入研究块菌属生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型及指导菌根合成、人工种植均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云锦杜鹃菌根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英  侯奕敏  戴思兰 《园艺学报》2008,35(11):1641-1646
 采用扫描电镜、锥虫蓝染色压片和树脂切片法观察了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 L.)菌根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云锦杜鹃毛根由1层表皮细胞、1~2皮层细胞和狭小的中柱组成;表面没有根毛,包裹着1层或疏松或紧密的菌丝层;菌根真菌的侵染没有改变毛根基本解剖结构,表皮细胞内具有欧石南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ERM)结构;菌丝复合体多出现在幼嫩毛根表皮细胞内,90%以上含有菌丝体的表皮细胞壁加厚不明显;根据菌丝及菌丝圈的形态判断,至少两类真菌参与云锦杜鹃ERM的形成,一类为粗菌丝形成紧密菌丝圈,另一类为细菌丝形成松散菌丝圈。  相似文献   

18.
张健 《现代园艺》2001,(6):30-30
1 链孢霉 又名脉孢霉。无性阶段属丝孢目 ,球壳菌科 ;有性阶段是一种子囊菌。危害菇的是粗糙脉纹孢霉和面包脉纹孢霉。菌丝白色 ,疏松 ,有分枝和隔。分生孢子梗为双叉状分枝。分生孢子串生 ,球形至卵圆形 ,桔红色或粉红色。子囊壳簇生或散生 ,近球形或卵形。链孢霉分布广泛 ,空气、土壤、腐烂植物、谷物等可传播。培养料过湿和棉塞受潮时将严重发生 ,可污染所有菇的母种、原种、栽培种及香菇、木耳、银耳的耳棒。被污染的菌种及培养料 ,初期长出灰白色纤细菌丝 ,生长迅速 ,几天后在瓶袋外形成桔红色粉状孢子团 ,明显高出料面。常常引起成…  相似文献   

19.
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又叫狄氏裸囊菌、脑菌、假块菌,是高温期发生在双孢蘑菇菇床上的毁灭性杂菌。出菇前发生此菌,双孢菇将减产50%以上,出两潮菇后发生此菌,将减产40%左右。1发病症状胡桃肉状菌发生初期,在培养料或覆土表面产生白色或淡黄色的浓密菌丝,会强烈抑制双孢菇菌丝的生长,使菌丝萎缩变黑,发病后一般不出菇或只出零星几个菇。在生长后期,覆土表面会出现大量红褐色、形似胡桃肉的子囊果。发病严重时,菇床表面覆土凹凸不平,培养料暗褐色,粪草无韧性及弹性,呈湿腐状,闻之有浓烈的漂白粉气味。菇房内有漂白粉气味是诊断胡桃肉状菌感染的依据。2病原特征胡桃肉状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裸囊菌目、裸囊菌科、假块菌属。其菌丝白色粗壮,生长速度快。子囊果直径0.5~5厘米或更大,群生,形状不规则,表面呈脑状皱纹,形似胡桃仁,淡黄色或奶油色,后期红褐色。子囊卵圆形或球形,有柄,(12~25)微米×(8~16)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圆球状,直径5~7微米,平滑无色。3发生条件胡桃肉状菌属于土壤真菌,但其子囊孢子能在菇房内生存。病菌孢子随感病培养料、菌种等进入菇房,可随气流、人、工具等在菇...  相似文献   

20.
VA菌根对植物有益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芳  肖华山 《蔬菜》2006,(10):27-29
菌根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的植物共生现象。它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与高等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共生体。根据菌根形态学及解剖学特征的不同,菌根分为3个主要的类型,即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及内外生菌根。泡囊丛枝菌根是一种最常见的内生菌根,因其胞内菌丝体呈泡囊状和丛枝状,故称泡囊丛枝菌根(简称VA菌根或VAM)。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类型的该类真菌都形成泡囊结构,但都形成丛枝结构。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其称为丛枝菌根。VA菌根和世界上90%以上的植物种类都能形成共生体系。大量研究表明,VA菌根真菌能促进宿主对土壤中矿质元素P、N、K、C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