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西藏地区藏猪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毒力分型情况,为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对西藏6个不同地、市200株藏猪源大肠杆菌进行了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PCR检测。结果显示:藏猪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22对毒力基因中,只检出STp以及CS8基因,检出率为8%。对检测到的16株藏猪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进行克隆测序,经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藏猪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菌株内同源性达到99.9%左右,与Genbank中所录其他菌株的同源性达到95%~100%。按照系统发育进化分型的方法,对16株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显示有3株属于D群,其余均属于A群,P27、P28和P32有可能是一种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上述结果说明藏猪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基因确实存在,应引起重视,提示西藏地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需要加强监测ETEC引起的腹泻,建立流行毒株预警机制,并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西藏班戈县奶牛场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本试验从西藏班戈县奶牛场采集90份牦牛腹泻粪样,采用分离鉴定、PCR检测、药敏试验以及生化试验等方法。其结果表明,本次试验共分离鉴定得到18株牦牛源大肠杆菌,其中疑似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的有6株(B13、B4、B7、B27、B29、1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6株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不敏感外,其余药物均为高度敏感;生化试验结果表明:6株疑似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均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均能产酸并产气;吲哚、硫化氢、硝酸盐、明胶、M-R试验均为阳性;肌醇、山梨醇、V-P、柠檬酸、尿素试验均为阴性,其结果跟大肠杆菌的有关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在牦牛源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22对基因中,只检测出2对(STP和CS8)毒力基因,检出率为33.33%。本次试验结果指示西藏班戈县牦牛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基因的确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急需加强以及重视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牦牛腹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感染和流行,并合理选药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20,(3):73-77
从信阳市部分规模化鸭场疑似大肠杆菌感染病料中,通过传统分离培养及phoA基因检测,分离得到19株大肠杆菌。对分离菌进行种系发育分群、动物致病性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系统发育分子分群结果显示,19株分离菌中10株(52.63%)属于B2群,7株(36.84%)属于D群,1株(5.26%)属于B1群,1株(5.26%)属于A群。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高致病性菌株9株(47.38%),中致病性菌株7株(36.84%),低致病性菌株3株(15.78%)。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ompT、iroN、hlyF、iutA和Iss五种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为89.47%;fimC、marA和irp2基因检出率为63.16%;fyuA基因检出率为42.11%。  相似文献   

4.
仔猪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腹泻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情况及耐药性变化,本研究运用凝集试验、PCR和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等方法对分离的7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7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以O138、O87血清型为主,占定型菌株的60.8%;其中6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毒力基因,检出率为79.5%,可分为8种毒力基因类型,分属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毒力基因eaeA、elt和escV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8.5%、28.2%和21.8%;分离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均为多重耐药株,耐药种类可达8种以上。结果表明,当前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腹泻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且基因型复杂,耐药性严重。本试验结果可为规模化养猪场防控仔猪腹泻提供基础资料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冯涛  薛原 《中国家禽》2020,(1):112-115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健康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携带分布以及PFGE分子分型情况,试验采用PCR技术对413株鸡源大肠杆菌的4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后完成PFGE分析,利用软件分析菌株间的相关性和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在检测的413株菌株中,fimH毒力基因携带率为77.72%,iucD毒力基因的检出率为56.42%,强致病性毒力岛(HPI)的标志基因fyuA和irp2毒力基因携带率分别为44.07%和43.83%;29株大肠杆菌呈现出28种不同的PFGE型,每一株菌被XbaⅠ消化为14~20条带,菌株相似度为30%~100%;多数菌株携带毒力基因,且毒力基因的类型较为复杂,PFGE分型结果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提示应加强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检测以及分子分型研究,为大肠杆菌病等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牦牛作为西藏自治区人畜共患及多重耐药病原体的重要宿主之一,在养殖过程中滥用抗菌药物是导致牦牛多重耐药发展及传播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对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菌株毒力特性、耐药性、整合酶、生物被膜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在西藏拉萨、林芝、那曲养殖户采集200份牦牛腹泻样品,利用细菌学方法使用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分离纯化大肠杆菌,用16S rDNA通用引物对疑似大肠杆菌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所获序列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对大肠杆菌进行7类1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致病性关系密切的4类10种毒力基因,以及20个常见耐药基因和2个Ⅰ类整合子进行PCR检测,采用改良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确定分离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表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分离鉴定出91株牦牛源大肠杆菌,对7类16种抗菌药物的纸片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克林霉素耐药性最强(87.91%),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最多出现13耐。在毒力基因检测中,STEC、ETEC、EPEC、NTEC 4类毒力基因均有阳性存在,其中F17毒力基因占59.34%(54/91),stx1毒力基因占49.45%(45/...  相似文献   

7.
仔猪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腹泻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情况及耐药性变化,本研究运用凝集试验、PCR和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等方法对分离的7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7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以O138、O87血清型为主,占定型菌株的60.8%;其中6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毒力基因,检出率为79.5%,可分为8种毒力基因类型,分属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毒力基因eaeA、elt和escV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8.5%、28.2%和21.8%;分离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均为多重耐药株,耐药种类可达8种以上。结果表明,当前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腹泻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且基因型复杂,耐药性严重。本试验结果可为规模化养猪场防控仔猪腹泻提供基础资料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细菌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及WHO推荐的K-B纸片法等研究方法,对从西藏不同地区采集的103份牦牛鼻拭子样品进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对分离鉴定的疑似菌株进一步进行16S r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荚膜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从西藏林芝市、那曲市分离鉴定出8株牦牛源克雷伯菌,分离率为7.76%;挑取其中2株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重庆牛源KM096433和北京土壤源JQ003560聚为一簇,亲缘关系最近;8株西藏牦牛源克雷伯菌荚膜血清型均为K20型;此外,8株菌株均检测到3种毒力基因mrkD、fimH和wabG,检出率为100%;blaTEM、sul3、tetA和tetA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100%,75%和75%,其余耐药基因均未检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株菌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达100%,其次是克拉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达75%,而对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强敏感;致病性试验中对照组全部存活,处理组小鼠病死率为80%(4/5),病变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本试验对西藏地区牦牛源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情况、毒力基因和耐药性进行分析,对牦牛源肺炎克雷伯菌的防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牦牛屠宰过程中大肠杆菌污染状况、菌株所携带的毒力基因及其耐药情况。2018年11月份以随机采样方式从成都市某屠宰场采集样品150份,其中牦牛胴体拭子30份,鼻腔拭子60份,土壤拭子31份,皮毛拭子29份,应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对大肠杆菌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PCR法扩增分离菌株携带的主要毒力因子基因est、elt、stx、eaeA、ipaH、aggR、ehxA、hlyA、astA等,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细菌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从150份牦牛屠宰样品中共分离到20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13.33%(20/150)。不同样品中大肠杆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牦牛胴体拭子(16.67%,5/30)、鼻腔拭子(15.00%,9/60)、土壤拭子(12.90%,4/31)和皮毛拭子(6.90%,2/29)。从20株大肠杆菌中均检出astA基因,15株菌株检出eaeA基因,9株菌株检出aggR基因,5株菌株检出ipaH基因,3株菌株检出stx2基因,分别从1株菌株检出stx1、ehxA和hlyA基因。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50%,其次为氯霉素(45%)、链霉素(5%)、四环素(5%)。说明在牦牛屠宰过程中会污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对食品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发病鸡源大肠杆菌的致病类型、毒力因子差异和其耐药状况,探讨大肠杆菌对家禽生产和公共卫生的影响,对从山东、西藏等7个省(自治区)的发病鸡群分离获得的130株大肠杆菌菌株,用PCR方法进行了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毒素型大肠杆菌等5种致病类型检测和ompT、stx2等7种毒力因子检测,并用15种药物测其耐药性。结果发现,仅5株发病鸡源大肠杆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3.85%,5/130),且均为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130株大肠杆菌检测出iroN毒力因子检出率最高(69.23%,90/130),stx2最低(1.54%,2/130),其余均在50%~60%。分离菌株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91.54%(119/130)、90.77%(118/130),对美罗培南耐药率最低(12.31%,16/130);多重耐药严重,94.62%(123/130)的菌株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的药物耐药。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养鸡场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情况,以进一步做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