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Speices 2000》《Speices 2000 China Node》4个数据库的调研,查得学名(包括异名)以"甘肃"命名的植物共88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其中苔藓植物2种,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1种,被子植物77种。其中有22种植物曾经命名时含有"甘肃",但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现归属于异名处理,因此,被认可的以"甘肃"命名的植物66种。研究甘肃省名在植物命名中的应用有助于对甘肃植物资源的研究与保护,也为研究植物命名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2.
中国竹类物种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世界约有竹类植物1 500多种。中国是世界上竹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截止目前,中国实际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公开发表的竹类植物有44属、762种,约占世界竹类种数的50%以上。这其中不包括55变种、147变型、5个杂交竹,计207个种下分类群以及竹类栽培品种和许多存疑竹类。文章详细列出了中国已公开发表的762种竹类植物名称,显示了中国竹类物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香港竹谱》系香港中文大学毕培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贾良智、冯学琳和美国哈佛大学安诺德树木园胡秀英等四先生编著,由香港市政局出版(1985)的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竹子专著.全书共83页,收录了香港木本竹子57种,书中有竹子学术语结合精绘示意图的解释,有全部竹种的检索表,每个竹种在正文中分丛态、竹秆、分枝、秆箨,竹叶四部份进  相似文献   

4.
全世界竹亚科(Bambusoideae)方竹属(Chimonobambusa Makino)植物约有30余种及种下分类群,主要分布于中国(秦岭以南各地区及西藏东南部)、日本和越南,缅甸、美国、欧洲也有少量引栽。根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的相关规则和要求,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ICRCB)组织有关专家,对竹亚科方竹属的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整理。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认全世界有17个栽培品种,涉及4个不同的方竹属竹种。现将这些栽培品种及其相关信息整理报道,以便查阅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中国植物志、树木志,以及众多竹类图书、专著中的中国竹种名称(CBS)的立体交叉互查系统,以供我国竹子种质资源(BGR)调查、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有个能够相互查询、相互通联的物种名称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厘订了竹种名称乱象。  相似文献   

6.
广西特有竹种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广西自然分布的竹类植物进行归纳整理,在23属157种及变种中,广西特有竹种14属39种及变种,占广西竹种总数的24.8%。其中:簕竹属数量最多,有11种,大节竹属5种,其他属各1~3种。在这些特有竹种中,合轴丛生竹有6属16种,单轴散生竹有10属23种。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内的11种竹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外的28种竹种生境狭窄、环境恶化、日渐濒危。建议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竹种进行原地保护,对自然保护区外的竹种尽快迁地保存;种群数量少的竹种要立法保护,经济价值、观赏价值较高的竹种要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竹亚科(Bambusoideae)单竹属(Lingnania McClure)是竹类植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由于其节间较长,特别适于劈蔑编制生产和生活用品,历史上一直都是其分布区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被广泛栽培和应用。单竹属植物种类较少,全世界近20种,中国产14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及华南部分省区。越南有少量分布。为适应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工作的需要,依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的规则和要求,经系统整理,已确认单竹属传统栽培品种4个,新登录栽培品种1个,再加上2个原栽培品种,共计7个栽培品种,分属于2个不同竹种。现将这些栽培品种及其相关信息整理,以便查阅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平阳县的竹类资源调查表明,该区域有竹类资源11属52种,其中原生竹种有10属30种,外引竹种有5属25种(含变种、变型);该区域竹类丛生竹种和乔木状竹种占相对优势地位,分布具有明显热带分布特点,兼有温带分布性质,显示竹类区系过渡性质,竹类区系更接近福建中北部区系类型;按竹子分布现状,该区竹子水平分布可划分为两小区,东南丛生竹区和西北散、混竹区。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     
<正>由德国汉堡大学木材科学系教授Walter Liese和Michael Kohl主编的《竹子:植物及其利用》(Bamboo—The plant and its uses)一书最近由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斯普林格出版社"热带林业"系列丛书的第十卷。2015年,W.Liese教授已90岁高龄,其致力于竹子研究工作长达65年,被"世界竹子组织"誉为"竹子的先驱",荣获欧洲竹子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并获得以热带林业之父Sir Dietrich Brandis命名的布兰迪斯奖章(Brandis Medal)。该书的出版也是对其90岁生日的贺礼。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表明在峨眉山400 m~2 700 m的海拔范围内分布有8属23种竹类植物,其中可供大熊猫采食的竹种有8属21种。对其中部分常见可食性竹子的实验结果显示,除慈竹外的其他8种竹子均是大熊猫可食竹种。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植物志》第9卷第1分册为标准参考书目对中国37属500多个竹种的称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归类,结果发现竹种学名的异名有1~12个不等,中文名字异名数量有1~16个不等,涉及的竹种数量超过半数以上,许多为常见的竹种。竹种异名的称谓大多来源于竹种的形态、色彩、用途和地域。通过对竹种称谓的系统分析、归类整理,为竹类种质资源的清查和引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施肥对筇竹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筇竹(Qiongzhurea tumidinoda)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竹种,是国家三级保护的稀珍竹种,其笋品质上乘,被誉为“笋中之王”。云南省昭通市是筇竹的自然分布中心,其天然筇竹林面积占中国天然筇竹林面积的73.18%。由于管理缺失,大部分筇竹林长期处于低产、低效状态,资源浪费严重。为充分发挥筇竹资源优势,提高竹笋产量,对低产筇竹林开展了科学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使筇竹发笋时间提前,笋期延长,发笋数量增加,单位面积笋产量明显提高,肥料以尿素+复合肥+厩肥混合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选择我国重要经济竹种龙竹、云南甜龙竹、版纳甜龙竹和黄金碧玉竹4种大型丛生竹种,研究了这些竹种的发笋情况、笋高生长规律以及施肥对竹笋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竹种的竹笋形态均呈锥形,笋体颜色深浅不一,个体大小不一,龙竹笋体最大,黄金碧玉竹笋体最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黄金碧玉竹退笋率最低(17%),其他依次为版纳甜龙竹(19%)、云南甜龙竹(22%)、龙竹(25%);黄金碧玉竹的出笋期最长(222 d),其他依次为龙竹(170 d)、云南甜龙竹(153 d)、版纳甜龙竹(100 d);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各竹种竹笋出土后30 d内高生长缓慢,30~80 d高生长较快,80 d以后高生长趋缓直至停止生长;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年降雨量大的地区,竹笋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最好;施肥能明显降低退笋率,延长发笋期,增加笋直径;不同肥料种类对竹笋生长的影响不同,各竹种均表现为施用尿素的竹笋生长效果最好,其次为施用复合肥,施用过磷酸钙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了漓江沿岸的竹类资源,发现两岸分布竹子7属37种、变种或变型,以箣竹属Bambusa居多,占竹种数量的45.9%;其次为刚竹属Phyllostachys,占21.6%。从竹子类型区分,丛生竹占62.2%,散生竹占37.8%。在两岸还发现木竹Bambusa rutila、狭耳坭竹B.angustiaurita、大绿竹B.grandis等多种广西濒危、特有竹种的分布。种植环境和利用方向对竹子的分布区域和种植量影响较大。多数竹林竹丛老化,竹蔸上浮,景观效果差。漓江景区的精华段——阳朔段两岸景观带主要由车筒竹B.sinospinosa、撑篙竹B.pervariabilis构成,环境卫生问题不容乐观。濒危、特有竹种保护可通过扩繁和开发新用途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四方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竹种之一,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和不同林分密度对四方竹发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提高四方竹的出笋量,以施有机肥并进行覆盖效果最好,笋产量较对照提高56%;最佳施肥方案为,以见效快的复合肥作为先导肥料保证当年的生产量,而以见效慢但持续性长、能改善土壤温度条件的有机肥作为长效肥保证持续生产。竹林密度是影响发笋的重要因子,试验结果显示,立竹量在2 500株/667 m2时,所发笋个体形态明显减小,笋产量明显降低,建议四方竹适宜的立竹量控制在1 500~2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16.
在广西百色右江干热河谷地带引种55个竹种,初步研究了竹种的适应性及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引种的55个竹种,总体成活率在80%以上,保存率在60%以上,均正常萌发出笋,初步表明这些竹种可适于右江干热河谷区域种植。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为100%的15个竹种调查其栽植当年的出笋量及笋生长状况,结果显示,15个竹种间出笋量和生长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银丝竹的出笋量最大,发笋能力最强;龙头竹、金秀甜竹、黄金间碧玉竹、大绿竹4个竹种笋生长量较大,可作为材用竹种发展;紫线青皮竹的出笋量、笋生长量均相对较大,为比较理想的高经济价值竹种。  相似文献   

17.
Interactions between forest canopy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ts in the forest understory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fores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the highlands of southwestern, China the dwarf bamboo Bashania fangiana Yi is an understory dominant beneath a mixed canopy of the evergreen Abies faxoniana (Rheder & Wilson) and the deciduous Betula utilis (D. Don).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bamboo dominance, canopy characteristics, and periodic bamboo dieback on forest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measured tree seedling, tree saplings, and trees, forest canopy characteristics, and bamboo cover in permanent forest (n = 4) and gap plots (n = 31) in a mixed A. faxoniana and B. utilis forest in Sichuan, China. Dwarf bamboos died off in 1983 in the gap plots, and in three of the four forest plots. Forest development was assessed for the period 1984–1996. The seedling bank in forest and gap plots increased after bamboo die-off. A. faxoniana seedlings increased more than B. utilis in forest plots; the opposite pattern characterized gap plots. The proportion of seedlings on raised micro-sites on the forest floor also changed and new seedling were more abundant on the forest floor. By 1996, bamboo seedling cover and biomass had recovered to ca. 45% or their pre-flowering values. Rates of bamboo seedling recovery were faster beneath canopy gaps and deciduous trees than beneath forest or evergreen trees. Tree mortality exceeded recruitment in plots with dense bamboo; the opposite pattern was found in the plot with little bamboo. The mortality rate for B. utilis trees (2.4% year−1) was higher than that for A. faxoniana (0.8% year−1) and forests with dense bamboos became more open over the census period. Tree mortality was size-dependent and intermediate sized trees had the lowest rates of mortality. Stand basal area increased mainly due to greater basal area gain than loss for A. faxoniana. Interactions between tree species life history, canopy type, and bamboo life-cycles create heterogeneous conditions that influence tree and bamboo regener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existence of A. faxoniana and B. utilis in old-growth forests in south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退笋的概念、退笋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影响退笋的主要因素和调控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已有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刚竹属竹子的退笋率,随竹笋出土时间的延后呈直线上升;95.3%的退笋,其高度≤35 cm,但当竹笋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发生退笋的概率将迅速降低。施肥对退笋率的影响,未有一致的研究结论,主要与竹种和施肥方式有关。竹笋的水分生理、笋期营养在“源—库”之间的分配、竹笋生长的基因调控,是研究退笋内在发生机理的切入点。在生产实践中,有效降低退笋率的竹林抚育技术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