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为探讨粉托鬼笔(Phallus hadriani)在不同固体培养上的生长特性,采用固体培养基皿培法培养粉托鬼笔,研究不同固体培养基、不同碳源、不同氮源对粉托鬼笔的生长、菌丝形态、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粉托鬼笔菌丝体在不同固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尤其是在麦麸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粉托鬼笔菌丝体对所试的不同碳源均能利用,而在以甘露糖、山梨醇、蔗糖、麦芽糖、木聚糖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培养时生长速度较快。在所试的不同氮源中,对有机氮源均能利用,而无机氮源中只对硫酸铵利用较好,在以亚硝酸钠和尿素为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未见肉眼可辨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采用固体琼脂培养基培养牛樟芝,观测不同培养基、不同碳源和不同氮源对牛樟芝生长、菌丝形态、菌丝中总三萜含量的影响。牛樟芝在6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差别较大,菌丝形态也有差异。胡萝卜培养基、GPY培养基、PDA培养基和PDA加富培养基是比较适合于牛樟芝的固体培养基。在胡萝卜培养基、GPY培养基上培养的菌丝中总三萜含量较高。牛樟芝对所试不同碳源均可利用,在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木糖、木糖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但在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中三萜类成分含量更高。除了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之外,在其他所试氮源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形态有较大差别,在硫酸铵和鱼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上菌丝三萜类成分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3.
闫永亮  马艳弘 《食用菌》2006,(Z1):26-27
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在液体培养中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对竹荪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是适合竹荪菌丝生长的碳源,但从成本上考虑以蔗糖为碳源更为合适;黄豆粉是竹荪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在不同的无机盐中,MgSO4对竹荪菌丝生物量影响最大,CaCl2、ZnSO4也能明显地促进竹荪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大杯蕈菌丝对不同碳、氮源的利用情况。方法:以大杯蕈CTM-1菌株为供试菌株,测定其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观察菌落长势,以菌丝生长指数为指标,研究11种碳源、10种氮源对大杯蕈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大杯蕈的碳源谱较宽,在11种碳源中,最适碳源为果糖,其菌丝长势浓密,菌丝生长速率为3.63 mm/d,菌丝生长指数为18.13;在10种供试氮源中,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其菌丝生长速率为3.41 mm/d,菌丝生长指数为17.04;磷酸二氢铵次之,其菌丝生长指数为14.66。结论:大杯蕈菌丝对不同碳、氮源的利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具典型晚疫病症状的番茄病叶为试材,采用薯片夹叶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测定了不同培养基、pH、温度、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通过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期为西藏设施番茄晚疫病发生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引起设施番茄晚疫病的病原菌为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RS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最适生长pH 6~7;菌丝对碳源的利用,以可溶性淀粉最好,麦芽糖最差;在氮源利用方面,菌丝在以脯氨酸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精氨酸、胱氨酸和氯化铵上不生长。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55℃,15min。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一株野生灵芝菌株(JXLZ-3)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菌丝培养温度、培养基pH、培养基碳源、培养基氮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温度为15~30℃,灵芝JXLZ-3菌株菌丝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pH 4~11培养基中JXLZ-3菌株菌丝均能生长,最适pH为5;在以果糖或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JXLZ-3菌株菌丝长速较快、长势较好,培养基最适碳源为果糖;在以酵母粉、硝酸铵、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JXLZ-3菌株菌丝生长良好,培养基最适氮源为酵母粉。  相似文献   

7.
以从杨树发病叶分离到的病原菌为试材,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法鉴定病原菌,利用菌丝培养法,研究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值、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大茎点属(Macrophomasp.)真菌;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0,适宜培养基为PA培养基与PDA培养基,不同的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大,适宜病原菌P1生长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8.
从海南文昌椰子不同部位病样上分离得到奇异根串珠霉菌26株,选取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性状差异明显的分离株3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株分离株可以在15~35℃范围内生长和产孢,但对30℃以上高温的适应性有较大差异。3株分离株均可在查彼克培养基(Czapek)上生长和产孢。供试碳源中,3株菌菌丝生长最佳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BR2和GF924产孢最适碳源亦是可溶性淀粉,TR924产孢最适碳源为甘露醇;供试氮源中,菌丝生长最佳氮源是氯化铵,BR2最适产孢氮源是硝酸钾,TR924和GF924在查彼克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3株分离株在pH值4~11范围内均能很好地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9.
以棘托竹荪菌株为试材,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棘托竹荪深层发酵过程中6种胞外酶的酶活性变化,并对菌丝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增长有密切关系。菌丝生物量增加呈"S"曲线,第4~6天增长最快。棘托竹荪菌丝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之前,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出现峰值。过氧化物酶、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同步增加。说明发酵过程中棘托竹荪菌丝首先分解利用淀粉和纤维素,然后利用木质素和蛋白质作为碳源和氮源。要提高棘托竹荪深层发酵效率,缩短培养周期,就必须在其菌丝达到最大生物量之前保证碳源和氮源的均衡供给。可根据不同酶的分泌高峰期,确定菌丝的营养利用情况和发酵周期,以收获最大菌丝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
以茶树菇2511菌株为试材,通过比较菌丝生长速度以及菌丝生物量,研究了14种不同C/N培养基以及8种不同碳源物质、11种氮源物质对茶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母种阶段适宜茶树菇菌丝生长的最适C/N培养基及最适碳源和氮源物质。结果表明:最适C/N为27∶1~33∶1,最适碳源物质为葡萄糖,其次为蔗糖;最适氮源物质为酵母浸粉。  相似文献   

11.
杧果红点病是近年在海南杧果上发现的新病害,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引起。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3~37℃,适宜温度25~31℃;孢子产生温度16~37℃,最适温度34℃。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广,均为3.0~11.0,适宜pH值分别为4.0~8.0、4.0~7.0和5.0~9.0。供试碳源中,以葡萄糖、蔗糖、菊糖为碳源菌丝生长良好;以菊糖为碳源最适产孢。供试氮源中,以硝酸钙、硝酸钾为氮源菌丝生长良好;以甘氨酸为氮源产孢量最大。营养及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有明显影响,在PSA、PSA+酵母膏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在PSA+酵母膏培养基上产孢量大;光照可促进产孢。  相似文献   

12.
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茯苓菌株在不同碳源、氮源、pH、温度、含水量等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试的8种碳源、6种氮源中,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4℃~30℃,最适温度为28℃;培养基的适宜初始pH为3~6,最适pH为3;培养基的适宜含水量为55%~60%,最适含水量为55%。  相似文献   

13.
干巴菌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不同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培养基对干巴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干巴菌菌丝利用最好的的碳源是葡萄糖,其次是蔗糖。利用最好的氮源是硝酸钙,其次是硝酸铵和硫酸铵,对蛋白胨和尿素的利用效果差。缺少碳源或氮源时,菌丝生长细弱、稀少,不形成原基。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均对干巴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以锰、铜和维生素B2的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以兰科植物绶草菌根真菌为试材,通过分离、纯化、培养其菌根菌的方法,设置温度、光照、碳源、氮源和酸碱度等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对菌根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及培养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绶草菌根菌在5~30℃时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在各种光照处理下均能生长,但在黑暗条件下绶草菌根菌生长最好;偏酸性环境(pH 4.0~5.0)更有利于该菌根菌生长;对碳源的利用上,对果糖利用最好;对氮源的选择上,在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5.
羊肚菌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培养基,碳源,氮源,酸碱度等方面探讨了羊肚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羊肚菌菌丝适宜在黄豆芽-玉米粉-黄豆粉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6-7;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采用棉籽壳-木屑-北芪渣培养基,菌丝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6.
以可正常出菇的梯棱羊肚菌M83和不能正常出菇的梯棱羊肚菌M101作为供试菌株,对2种菌株在不同的温度、p H、光照、碳源、氮源上的菌丝生长速度、长势及菌核生长情况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2种菌株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但M83菌丝在5℃~30℃能正常生长,而M101菌丝在30℃不能正常生长;2种供试菌株菌丝生长最适p H为7~8,M83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M101;2种菌株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的生长速度、长势均优于光暗交替条件;2种菌株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M83对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的利用能力显著强于M101;2种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对硝态氮的利用能力均强于对铵态氮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小羊肚菌菌丝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产自江西九江小羊肚菌人工栽培时不同培养基、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碳氮比及不同酸碱度等生长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羊肚菌最适宜的培养基为豆饼200 g(煮汁),玉米粉5 g,蔗糖20 g,KH2PO4 1 g,MgSO4 0.5 g,NaNO30.01 g,酵母膏0.5g,琼脂20 g,水1 000 mL;小羊肚菌菌丝能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果糖为最佳碳源,以NH4NO3和牛肉膏作为最佳氮源,小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比为20:1,小羊肚菌菌丝培养的适宜pH为6.  相似文献   

18.
研究培养温度、初始pH、碳氮源及不同碳氮源浓度对虎奶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虎奶菇菌丝在蔗渣、木薯渣、桑枝、稻草、杂木屑、玉桂木、棉籽壳等培养基上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虎奶菇菌丝最适培养条件:温度35℃,初始pH6.5,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碳源最适浓度10g/L,最适氮源为麦芽浸粉,氮源最适浓度4g/L;虎奶菇菌丝桑枝培养基上菌丝长势最好,对其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对贵州省铁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叶枯病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原体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期系统掌握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铁树叶枯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铁树叶枯病菌菌丝在10~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在15~35℃之间孢子均能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25℃;在pH 2~12之间,病原菌菌丝(孢子)均能生长(萌发),其中pH为6时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好,pH为10时病原菌孢子萌发率最高;光照条件对菌丝的扩展和孢子萌发影响不明显;该病原菌对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源以及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利用,其中以蔗糖作碳源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以硝酸钾作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好,供试氮源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均不佳。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从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值、光照等方面观察记录羊肚菌LWY-1的菌丝体进行培养特性研究,其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形态及菌核形成情况进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LWY-1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存在一定差异性,菌丝生长后期气生菌丝开始退化并有近似圆形的菌核形成;羊肚菌LWY-1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钾,最佳温度为25℃,最佳pH值为7.5。微弱散射光照射对LWY-1菌丝体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强光照射会抑制菌丝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