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地方品种属感光性弱的中季稻群,有8个变种类型。水稻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南;陆稻主要分布在胶东、沂蒙山区。品种熟期性的划分标准以水源300粒品种的熟期为依据,分早熟、中熟和晚熟,选育播种至出穗期110天左右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为好,并可在胶东等地适当发展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2.
以国际通用的美国Ⅱ-Ⅴ熟期组的13份标准品种为对照,对河北省11份主栽品种进行熟期组划分,明确河北地区大豆主栽品种生育期类型主要为Ⅲ、Ⅳ熟期组,以便不同地区的相互引种和交流合作,旨在为大豆栽培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吉林省应用的27个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的综合筛选,优选出中晚熟、晚熟两个熟期组的优良玉米种群,并对其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玉米品种各种性状级别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4.
茎瘤芥(榨菜)对播种期的响应及其筛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12个不同类型的茎瘤芥品种为试材进行了7个播期的分期播种试验,采用多元分析法研讨了茎瘤芥对播种期的响应与适应性。结果表明,①不同性状对播种期的响应程度不同,可分为敏感型、迟钝型和中间型等3种类型;②品种对播期的响应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可将其分为4个不同的响应等级,其中三转子77和半碎叶两品种为稳定型,各性状受播期的影响均较小;③以营养生长期长短为熟性划分标准,不同熟性品种,对播种期的要求不同即熟性愈早,可适播种范围愈窄,对播期要求愈严格;并进一步分析提出在四川盆地茎瘤芥产区早熟品种宜9月中旬播种,中熟品种宜9月上中旬播种,而晚熟品种可依不同栽培目的在8月下旬至10月中上旬均可播种。  相似文献   

5.
选择 2 5 6份我国各大豆栽培区代表性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 ,以国际通用的美国 0 0 0~X熟期组的 48份标准品种为对照 ,在南京进行分期播种及光照处理试验 ,制订出与国际相衔接的我国大豆生育期生态类型划分标准 ,将我国大豆划分为 0 0 0~IX熟期组 ;明确我国东北三省春豆归属 0 0 0~Ⅳ熟期组 ,并分析东北三省春豆熟期组地理分布概势。  相似文献   

6.
乙烯利对甘蔗成熟和未成熟节间的催熟增糖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分析了乙烯利施用后3个甘蔗品种,新台糖16号(早熟)、桂糖11号(早中熟)和桂糖15号(中熟)节间4(未成熟节间)和节间8(成熟节间)蔗糖分累积的动态变化,对乙烯利催熟效应及增糖机制进行了。乙烯利对甘蔗蔗糖分的影响因品种和节间而异,乙烯利显著提高未成熟节间的甘蔗蔗糖分,但对成熟甘蔗和(或)成熟节间的甘蔗蔗糖发影响不大。乙烯利能显著降低蔗汁还原糖分,而且对3个品种的成熟和未成熟节间都有影响,但以对未  相似文献   

7.
优质丰产的甘蔗新品种川糖 91 - 91在 2 0 0 0年 7月初通过四川省甘蔗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川蔗 2 0号后 ,于同月 1 3日在四川成都通过了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并主持的成果鉴定。川糖 91 - 91是四川省糖料研究所委托中国轻工总会甘蔗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种场用 CP5 7-6 1 4为母本 ,川蔗 1 0号作父本进行杂交 ,先后在四川盆地内蔗区和攀西蔗区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培育选择而成的中熟 (偏早 )的优质丰产中大茎品种。到会鉴定的专家详细审查了该品种选育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鉴定材料 ,认真听取了鉴定委员会成员进行的现场测试报告 ,…  相似文献   

8.
盐稻9号(原名盐稻0015)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院2001年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米质优、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苏审稻200506)。  相似文献   

9.
1,品种成熟期适宜,确保霜前充分成熟积温、生育日数和熟期是否近似于当地主栽品种,是衡量品种熟期适宜与否的主要标准。其中,又以熟期近似于当地主栽品种这一标准更为准确可靠。因为大豆生长发育对光照比较敏感,积温和生育日数只是特定地区生育表现的相对平均值,往往因年份、地点而变化。此外,品种生育进程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协调同步,也是实现高油大豆高产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2001-2012年辽宁省审定玉米品种为材料,按生育期划分为不同熟期组,对其杂优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各熟期类型品种主要杂优模式及种质基础,为品种选育及生产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大豆熟期划分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美国大豆熟期组的划分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并对该划分标准已成为国际通用标准在各国的使用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浅谈宿州主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宿州大豆产业的发展和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相互科学引种,根据大豆遗传特性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13份为参照,对宿州市当地大豆主栽品种、新近选育的品种等为主要试验材料20份,进行了生育期组划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宿州大豆熟期均为第Ⅲ组。  相似文献   

13.
“淮稻7号”是本所用“丙850”/“广陵香糯”∥‘早丰九号”复交选育而成,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该品种全生育期148~150d,为迟熟中粳中偏早熟类型。株高95cm,分蘖性较强,亩有效穗22-23万,单穗熏3g左右,抗白叶枯病、稻瘟病,抗倒性强,熟相好,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600~650kg,米质达部颁三级优质米标准。适于苏中稻区作麦茬稻种植,在淮北稻区南部及沿江稻区适期播种,也能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4.
“秦优7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1998年选育的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200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该品种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株高适中,分枝较多、角多,耐菌核病能力较强,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低芥酸、低硫苷)、含油量高(40%以上)。本市2003年开始引进试种,2004、2005年参加品比、示范试验,单产均居参试品种第二位,大面积种植表现较好。2005年进行大面积种植,平均单产居应用品种首位,已成为本市油菜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05,(18):26-26
盐稻9号(原名盐稻0015)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武运粳8号为父本杂交,于2001年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米质优、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苏审稻200506。  相似文献   

16.
武育粳3号的培育构思及生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琥育粳3号的培育是在总结和分析我省粳稻系谱及紫金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采用了本地粳稻品种与地理相距较远,熟期差异较大的品种进行复合杂交,后代在本地与海南异地交替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性,抗逆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已成为我省沿江,沿海南部和江南部分地区的粳稻主栽品种。一般单产比当地同熟期粳稻品种增产一成左右。  相似文献   

17.
皖油21丰产性、稳产性好,生长整齐,抗逆性强,熟期适中,适宜在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二熟制或三熟制地区推广种植。为了加速新品种的推广,我们在品种育成后,对其制种技术进行了专项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 Eberhart 和 Russell 的方法,对24个国内外甘蔗品种在福建蔗区的七个生态环境的6个主要经济性状表现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不同地点的平均表现,回归系数和回归离差,把品种划分为不同的适应类型。分析结果表明,福引79-8是对所有环境适应良好的高产高糖早熟品种;福引79-9表现出对良好环境的特殊适应,是个产量潜力高的中熟高糖品种;这两个品种推广后,预期可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福引82-17被发现为中熟高产高糖的中细茎品种,具有对良好环境的特殊适应;福引82-41被认为是普遍适应的早熟高产高糖品种;这两个品种尚待进一步扩大表证示范,再行确定其推广价值。福引79-11和福引79-7属于低产稳定型品种。研究表明,稳定性分析是评价甘蔗品种丰产性和适应性的有效手段。事实证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田间实地鉴定的结果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甘蔗品种的含糖特性及成熟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甘蔗不同品种成熟过程中糖分积累变化过程和工艺成熟过程的特点,以6个不同甘蔗品种为材料,在工艺成熟期对蔗茎蔗糖分、蔗汁还原糖分、蔗汁重力纯度和节间的蔗糖、还原糖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OC 20属特早熟特高糖品种,ROC 16、ROC 22为早熟高糖品种,GT 18属早中熟高糖品种,GT 17为中熟高糖品种,RB 72-454属含糖一般的早中熟品种。  相似文献   

20.
春播玉米品种熟期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续4 a的春玉米生育期调查数据和气象资料为基础资料,对表达玉米熟期类型的指标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活动积温、生育天数和叶片数三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活动积温和生育期天数能较准确地表达玉米熟期类型,叶片数只可作为辅助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73个玉米品种分为10类熟期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科学推断划分春玉米熟期类型为12类,明确了各熟期类型的活动积温及生育天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