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今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一,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加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促进下,我国粮食稳步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更重要的是,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今后将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五个统筹”的第一条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指导思想上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冰,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将从根本上给农民“国民待遇”,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河北农业科技》2006,(3):39-39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政府、农民与社会协同推进的局面。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治,实现城乡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重组,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当代农村》2005,(5):1-1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子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域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诸多原因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之间出现了隔离发展,社会矛盾、经济矛盾、环境矛盾、生态矛盾、文化矛盾等各类矛盾日益出现。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转变过程中,将逐渐形成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的格局,打破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发展可以有效缩短城乡间的差距,直至消灭这些差别,使城乡融为一体,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实现城乡人口共享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建军 《现代农业》2006,(10):58-58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国家对“三农”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例如:国家给农民售粮补贴、购买农机补贴、购买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和钱、减免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和课本费等.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及其他有关支农惠农的政策,稳定、完善、加强了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要强化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同时,应完善户籍、就业、土地等体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重点针对农村经济现状,对农村经济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为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议。一、农村经济发展现存问题探讨1.农村经济发展主体老龄化趋势严重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格限制了人口转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2.
《三明农业科技》2007,(2):24-28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于深化农村改革、缩小城乡差距、调节收入分配、保护农民权益、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按照省农办的部署。我办在组织全市12个县(市、区)农办开展农民养老保险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民养老现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意愿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够充分汲取我国农村在探索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使我国农村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实现科学发展,采用历史分析法,识别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科学发展五次重要历史机遇的社会背景和政策要点。这五次历史机遇分别是建国初期农村的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发展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税费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十八大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但是,改革开放前的"左"倾思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深远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科学发展的进程。一方面,超越了基本国情的社会经济政策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抑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流和良性互动被制度性割裂,导致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基于此,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三种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要素投入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报告还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更好地理解"创新驱动发展"与我国农村科技发展的关系问题,11月26日,本刊记者特专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浙江省建德市把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抓手,在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品牌宣传、加大科技投入以及强化服务等措施,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一名 《农家科技》2011,(7):146-147
莱芜是山东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近年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推动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管理服务一体化“六个一体化”,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三个集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初步构建起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对农村贫困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能为反贫事业提供有效思路。资本缺失是我国农村贫困的重要成因;农民的物质、人文和社会关系资本缺失造成部分农民贫困,并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因此,当前政府的工作重心要向“三农”倾斜,并坚持城乡同时发展。要转变观念构筑全面经济发展平台,注重发展质量、扩大农民的政治话语权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以尽快减少和逐步消除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多方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这无论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对于农民而言,都是福音。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和标志,城乡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潮流。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45%,我国为28%,广东为38%。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体现是乡镇企业促进小城镇发展,农村整体质量提高,90年代广东掀起城市化热潮,珠江三角洲整体上已完成商品农业和农村工业化阶段,正进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阶段。形成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小城镇为基础的组团式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政以食为首。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头等大事。而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出台了六个"一号文件",分别就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