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草业生产条件及发展潜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旭谦 《青海草业》2004,13(2):30-33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现有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414.25×104hm2,耕地5.30×104hm2。据调查,还有可开发的宜农荒地资源29.80×104hm2。本文通过对该地区自然条件及草地资源的分析,认为发展盆地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前景十分广阔,并对发展草业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青海省草地总面积为4212.72×104hm2,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0.72%,丰富的草地资源为青海草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是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就青海草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贡布 《青海草业》2017,(2):26-29
以西宁市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西宁市城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服务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1)西宁市城区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总碳库储量约为12.33×104t,其中乔木林活体碳库为8.15×104t,占整个碳库储量64.35%;林下层植被碳库储量为4.18×104t,占整个碳库储量35.75%。林下层植被碳库中,枯落物、灌木、草本层碳库储量分别约为2.6×104t、7665.2t、7805.4t,分别占林下层植被碳库储量的55.45%、21.55%、23%;2)从优势树种碳库储量分析,青杨碳储量最大,其次为青海云杉、油松、柏树类、榆树、旱柳,分别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储量的45.23%和26.85%、11.92%、7.26%、6.74%、2%;3)西宁市城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服务价值总值约为964.25×104元人民币;乔木林和林下层分别占65.25%、34.75%;4)从优势树种对总价值的贡献率分析,青杨和青海云杉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油松、柏树类、榆树、旱柳。碳汇价值分别为525.4×104元、341.7×104元、46.8×104元、27.3×104元、20.1×104元、3×104元;分别占总价值的57.37%、31.43%、6.15%、2.75%、2.05%、0.25%。  相似文献   

4.
卷首寄语     
王宗礼 《草业科学》2022,38(1):前插1-前插2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草食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在草原生态补奖、粮改饲、苜蓿发展行动、牲畜良种补贴、种业提升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在各界草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优质饲草和草食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2020年全国优质饲草总产量达到1.37亿t,可饲喂1.71亿羊单位.商品饲草产量为996万t,同比增长1.2%...  相似文献   

5.
门源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东段,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半农半牧、农牧结合的大县.全县土地总面积69.02×104 hm2,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38.88×104 hm2,耕地面积2.96×104 hm2,存栏牲畜56.19万头(只)(草原、耕地、牲畜均不包括浩门农场、门源种马场所属部分)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草业发展受人口增长快、牲畜超载、灾害频繁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青海省草业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草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存在生态恶化、人口、牲畜数量增长、草场生产力下降、科技储备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继忠 《青海草业》2011,20(3):45-47
青海省总耕地面积54.45×104hm2,200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1.85×104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64×104hm2,粮食总产量为100.1×104t;油菜播种面积17.67×104hm2,油菜总产量34.3×104t。青海省年粮油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222.1×104t,秸秆可收集资源量155.5×104t,秸秆年可利用资源量为109×104t。  相似文献   

8.
民和县通过实施"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项目,2015年新建成优质饲草基地0.82×104hm2,生产优质饲草36.78×104t;新建青贮池18.45×104m3,新增青贮饲料和加工配送20×104t;新建家庭牧场2000户,并取得了年增出栏肉牛0.46×104头,肉羊8.2×104只,鲜奶0.2×104t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草业发展受人口增长快、牲畜超载、灾害频繁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青海省草业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草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存在生态恶化、人口、牲畜数量增长、草场生产力下降、科技储备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业是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产业,而草食牲畜既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畜禽养殖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大力发展草业和草食畜牧业,是发展我市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十一五"期间重庆市与全国平均草食牲畜生产比较优势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旨在提高重庆草食牲畜产业优势、促进草食牲畜产业发展的建议。1"十一五"重庆草食牲畜发展情况重庆市草食牲畜产业经过20多年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对草食牲畜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科技推广、良种利用及基础性设施等的支持,重庆草食牲畜取得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11.
甘肃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草原畜牧业总体呈现出数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诸多瓶颈问题。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总体要求,结合甘肃草原畜牧业实际,按不同功能区域性特点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进行了区划,对如何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加快草原畜牧业发展关键环节,促进草原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浅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危机新情况,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要从供给侧方面做文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草原牧区也不例外。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牧区正蓝旗的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分析认为,草原牧区在推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畜牧业发展基础依旧薄弱、畜牧业科技水平和集约化发展水平滞后,以及农牧业三化程度仍较低、特色品牌效益滞后等问题,从而提出草原牧区应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继续优化调整供给结构、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等对策和建议,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以实现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草场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丁恒杰 《草业科学》2002,19(5):46-48
草场制度是关系到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经济体制的重大问题,针对现行草场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草场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产权理论,提出了草场制度改革即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协调该区域人地关系,缓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等问题,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有序和谐发展。[方法]通过对内蒙古牧区人口现状、人口与草地资源承载力的关系、人口分布与草地退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内蒙古牧区2000、2010、2015年的草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分别为3.68、3.88、3.89,均大于1.250。2000—2015年,随着牧区人口的增加,草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内蒙古牧区各旗县的草地退化指数均小于90%。[结论]内蒙古牧区人口分布不均,总人口和牧业人口均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部和北部较稀疏的分布态势。内蒙古牧区人口与草地资源承载力关系表现为人口超载状态,2000—2015年人口超载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草原、牧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内涵与相互关系,阐述草原牧区乡村振兴在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筑牢生态屏障和减轻农区压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草原牧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邃的草原文化、多样的物质传承、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以下推进草原牧区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对策措施:延伸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打造价值链,实现产业兴旺;通过草原改良措施,提升草原人口承载力,发展多种产业吸收富裕的农牧民,实现生态宜居;强化牧区教育,传承草原文明建设成果,培育农牧民的良好风气,实现乡风文明;完善法律法规,改善法治环境,增强法治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自治的作用,实现治理有效;政策支持和引导草原牧区发展文化旅游业、花卉业、食品业、药材业等多种产业,实现草原牧区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16.
甘肃甘南地区草畜平衡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对甘南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状况及草畜平衡的季节状况进行分析,指出了甘南地区草畜平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落实草地产权制度,摸清草地状况,加强草地载畜量管理,加强草畜科学技术的推广,加大资本投入,对饲草季节矛盾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等,是提高甘南地区草畜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农牧过渡地带,与辽阔的青海、甘南牧区接壤。每年10月至次年4月草原牧区进入枯草期,大量牲畜从牧区向农区、半农区转移,当地群众利用秋收丰富农作物秸秆进行阶段性育肥,实现了草原牧区和农耕区饲草料和草食畜资源的互补性,做到了经济和生态双赢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项目组通过现场入户、问卷调查、样本试验等方式,对犏牛育肥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和认真分析,提出了农牧过渡地区犏牛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解析草原补奖政策对6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比较分析第一轮与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6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2007—2018年的畜牧业数据计算其TFP,分析两轮草原补奖政策对6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畜牧业TFP的影响;采取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比较两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结果] 草原补奖政策对畜牧业TFP有促进作用,且第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使畜牧业TFP增加了0.101,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使畜牧业TFP增加了0.137。[结论] 尽管草原补奖政策是通过限制放牧、减少养畜规模实施的,但并没有阻碍畜牧业的发展;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效果优于第一轮。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草原碳汇经济发展的基础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蒙古草原碳汇潜力及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内蒙古草原面积约7586.67万hm2,占全国草场面积的27%,草原碳汇储量高达1亿t以上,折合CO2约4亿t,大约能抵消我国全年CO2排放总量的6.5%,为内蒙古发展草原碳汇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内蒙古草原碳汇经济发展应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寻找路径。国内路径应本着完善地方行政法规,促进草原增汇措施、碳汇评估以及碳汇交易的法制化;国际路径一要依托"清洁发展机制",构建草原碳汇机制;二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完善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实施基本草地保护制度促进草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草地保护与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草地资源破坏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迫切需要基本草地保护制度的实施.建议实行草畜平衡制度、调整牧区经济结构和加大草原建设资金投入,以实现草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草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