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利用苘麻防治棉铃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垦区棉花面积不断扩大,加上气候因素及滥用农药,农业生态系统恶化,天敌种群相对缩小,加剧了棉铃虫危害.防治棉铃虫,已成为垦区棉花生产的关键问题.防治棉铃虫,我们主要采取种植玉米诱集带,诱使棉铃虫到田外产卵,集中消灭的方法来控制棉铃虫的种群数量.由于棉花面积过大,诱集作物单一,效果不很理想.据我们调查发现,棉铃虫卵90%以上产在棉田周围的苘麻上.1999年,博乐垦区大量种植苘麻做为诱集作物,起到了非常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棉铃虫的寄主植物之一,对棉铃虫具有很好的诱集效果。在棉田四周种植玉米诱集带,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棉田幼虫及卵量,而且可以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棉田棉铃虫的基本情况,方便棉农及时防治。笔者结合兵团植保工程研究计划,持续对该地区棉铃虫在玉米诱集带上发生情况进行了多方面调查、监测,将该地区近10年诱集带棉铃虫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建立和完善南疆地区棉铃虫的预测预报体系。一、棉铃虫卵量、幼虫数及蛾量调查方法1.棉铃虫幼虫及卵量调查①棉田中棉铃虫幼虫及卵量调查选择可以代  相似文献   

3.
物理诱杀是充分利用棉铃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诱杀成虫,治源清本,把害虫消灭在危害之前。一、玉米诱集带诱杀棉田四周种植玉米诱集带可以减少棉铃虫在棉田产卵及幼虫的发生量。据调查,玉米诱集带上棉铃虫的卵量是棉田棉苗上卵量的10~20倍。为达到有效诱集棉铃虫第2、3代产卵,棉田四周种植诱集带,选早熟、中晚熟两个品种,调节播种期,以保证玉米  相似文献   

4.
立体种植对主要棉花害虫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1993年在河南省内黄县纯麦套春棉田、种植玉米诱集带麦套春棉田和插花种植玉米麦套春棉田对棉铃早、红蜘蛛、棉蚜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玉要带麦套春棉田和插花种植玉米麦套春棉田2代棉铃虫百株棉花累计落卵量比纯麦套春棉田分别中11.34%和44.83%。种植玉米诱集带麦套春棉田第3代和第4代棉铃虫百株棉花累计落卵量比纯麦套春棉分别减少33.01%和21.86%。插花种植玉米麦套春棉  相似文献   

5.
<正> 1992年棉铃虫在河北暴发成灾,棉花受害严重。原因主要是农业生态环境变动引起的生态效应。防治对策要从农业生态结构考虑,注重农业防治和生态调控,以化学防治为重点,提倡科学用药、采用多种手段,互相配合,综合防治才能提高防治效果,控制危害。 一、农业防治 1.种植诱集带。利用棉铃虫有趋玉米心叶的习性,在棉田种玉米诱集带。高产田亩种300株,中产田亩种100株,可使棉田卵量下降30%左右。一般玉米比棉苗早见卵3~5天,  相似文献   

6.
棉田周围种植玉米诱集带是棉铃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技术措施.通过对棉铃虫成虫、卵的诱集和对天敌的保护增殖等方面的作用,达到预防和控制棉铃虫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棉田种植诱集带诱杀棉铃虫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二代棉铃虫是喀什地区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对地膜棉为害尤甚,严重受害田棉铃被蛀率达62.5%,百株累积卵量达134粒,百株虫量25头.70年代农三师四十三团就发现棉田邻近的玉米植株引诱棉铃虫产卵的能力较强,并在棉田内进行过种植玉米诱集带的试验,取得良好效果.80年代初此项技术已在全师各团场推广.另外,群众还有在棉田四周种植红花的习惯.为了进一步明确棉田中种植玉米或红花诱集棉铃虫产卵的效果,1986和1988年我们在工程团农场棉田进行了小区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8.
药剂防治是控制棉铃虫为害的主要措施,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把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以及人工的措施与药剂防治配合运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降低治虫成本,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1.合理间作套种。棉花与某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可以控制或减轻棉铃虫的发生。据报道,在棉田每隔10米穴播1行玉米,每667平方米有50~60墩,每墩2~3株,可以改善棉田生态结构,诱集棉铃虫、玉米螟产卵,从而减少棉苗上的落卵量。在棉花畦沟旁栽植少量高粱,可诱集蜘蛛、蚜茧蜂、食蚜蝇、瓢虫、小花蝽等天敌来抑制棉蚜  相似文献   

9.
药剂防治是控制棉铃虫为害的主要措施,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把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以及人工的措施与药剂防治配合运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降低治虫成本,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1.合理间作套种。棉花与某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可以控制或减轻棉铃虫的发生。据报道,在棉田每隔10米穴播1行玉米,每667平方米有50~60墩,每墩2~3株,可以改善棉田生态结构,诱集棉铃虫、玉米螟产卵,从而减少棉苗上的落卵量。在棉花畦沟旁栽植少量高粱,可诱集蜘蛛、蚜茧蜂、食蚜蝇、瓢虫、小花蝽等天敌来抑制棉蚜、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和为害。棉花或油菜间种大蒜,大蒜挥发出来的大蒜素具有辛辣气味,可使为害棉花或油菜的蚜虫"退避三舍",棉花二代棉铃虫的发生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的非药物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间作灭虫 生产实践反复证明,棉田间种或插花种植适量的玉米、高粱、芝麻、芹菜、胡萝卜等,能有效地诱杀棉铃虫,控制棉铃虫的大发生.每亩棉田四周及行间种植200株玉米,能诱集大量棉田天敌在玉米上栖息和繁殖,并能诱集棉铃虫在其上产卵,便于天敌捕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德州市1997—2005年抗虫棉棉铃虫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抗虫棉对各代棉铃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防治压力仍然较大,其他寄主田已成为棉田棉铃虫的主要虫源基地。种群数量的消长主要受气候、虫源、食料、天敌、及防治状况等综合影响。防治策略上,对二代棉铃虫要适当施药防治,对三、四代棉铃虫应注重施药防治,重点保护棉花蕾铃;同时,注重对玉米、花生、大豆、辣椒及蔬菜田棉铃虫的防治,减轻棉田防治压力,全面压低棉铃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南疆粮棉混作区有三种粮食生产模式,即吨粮田(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二熟制(麦收后复播夏玉米)、多熟制(冬小麦套作春玉米,小麦收获后种植夏玉米等短季作物).这三种模式中第一茬玉米播种时间不同.研究比较了吨粮田中夏套玉米和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铃虫产卵有很强的吸引作用,可以使棉田第二代棉铃虫卵量减少55.7;,幼虫数量减少57.1;,对防治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0-2001年在新疆喀什叶城县研究了转Bt基因棉MD-80不同发育阶段对棉铃虫的抗性表达和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转Bt基因棉棉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2个抗性高峰期5月中下旬和7月底,抗虫性分别为94.5%和83.3%,8月份抗性最低(22.7%),而河南的研究表明8月份正是第2个抗性高峰,抗虫效果高达93.8%;2)7月上旬棉株不同器官抗棉铃虫的强弱依次为:棉苞叶(96.7%),棉蕾(74.2%),花瓣(60%),棉叶(50.2%),棉铃(30%),花蕊(26.8%);3)转Bt基因棉对不同龄期棉铃虫抗性随着龄期的增大而降低;4)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顺序依次为普通棉对照田(不进行任何防治,0.7706和0.1883),Bt棉药防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0.3968和0.0931),Bt棉自控田(仅依靠自然天敌控制害虫,0.2211和0.0549),优势集中性依次为Bt棉自控田(0.9264),Bt棉药防田(0.8625),普通棉对照田(0.6881),表明普通棉对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最稳定,Bt棉药防田次之,Bt棉田自控田最差。  相似文献   

14.
在夏玉米田,研究了撒施白僵菌、田间释放赤眼蜂和田间释放中红侧沟茧蜂3种生物防治技术对夏玉米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田间释放赤眼蜂45万头/hm2防治玉米螟效果较好,田间释放中红侧沟茧蜂7 500头/hm2对棉铃虫有一定防效,而在玉米心叶期撒施白僵菌900 g/hm2对玉米螟和棉铃虫防效不明显。生产上采用田间释放赤眼蜂和中红侧沟茧蜂控制夏玉米虫害,具有方法简便、无农药残留、对害虫持续控制效果好等优点,可以在夏玉米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转Bt棉田的残虫量、蕾铃被害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接虫量与残虫量的关系2代呈对数增长,3、4代表现为直线增长;转Bt棉田棉铃虫2、3、4代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每百株有3龄左右幼虫15、8和10头或蕾铃被害率依次达1.18%、2.70%和3.30%。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 D—最优设计法,利用田间自然虫量,辅之以人工摘蕾和药剂控制的手段,探讨了水地覆盖棉田二代棉铃虫和伏蚜的复合防治指标,得到两种害虫复合为害与棉花产量的关系模式:y=95.7887—0.393x_1—1.832X_2—0.0084x_1~2+0.0383x_2~2+0.258x_1x_2。综合考虑回归式的模拟分析,近年来两种害虫的发生消长、以及1992年特殊的气侯条件,把两种害虫的复合防治指标初步确定为:二代棉铃虫百株幼虫8~12头,伏蚜百株三叶蚜量5000头。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期接虫和分期回收的方法,研究常规棉与转基因棉品种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在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第2~4代发生期以及卵期和幼虫期,转基因棉品种的棉铃虫卵、幼虫寄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棉品种。棉铃虫卵期的寄生蜂主要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ogramma confisum),幼虫寄生蜂为棉铃虫齿唇姬蜂(Compoletis chlorideae)等。由此可见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存在非亲和效应。通过对转Bt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泗棉3号棉铃虫不同世代间卵、幼虫寄生率的纵向比较,发现同一品种棉花上不同世代间棉铃虫卵寄生率差异不显著,而幼虫寄生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调查、室内模拟试验以及人工辅助试验 ,探讨了雨水、天敌、作物布局和棉花生育期以及防治措施等对淮南地区第 2代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雨对棉铃虫卵有较强的冲刷作用 ,小雨淋湿棉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以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对棉铃虫蛹均有致命的打击 ;棉田四周面积较大的玉米作物是棉铃虫的主要食物源 ,棉花迟播迟栽对第 2代棉铃虫幼虫的钻蛀极为不利 ;天敌的捕食与寄生对第 2代棉铃虫种群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 ,而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则会削弱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是造成棉花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使用转基因抗虫棉和化学防治,可有效控制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2代百株累计卵量在400粒左右时,第1次防治时间应在300粒左右,随后如百株幼虫超过5头时应进行第2次防治;3代百株累计85粒左右时,第1次防治应在50~70粒开始,第2次应在百株幼虫45头时进行。  相似文献   

20.
烟田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及遗传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将烟田混合发生的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归纳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在黄绿色型中烟表虫数量较多,占63.9%;在绿褐色型中棉铃虫占93.4%其它几种体色类型的幼虫均为棉铃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