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西北绵阳二化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阳地区常年栽水稻480万亩,1976年开始推广杂交稻,1983年已种植337.7万亩,加之低温少雨的气候条件,从而使水稻螟虫种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二化螟已由当年的55.63%上升到99.66%;三化螟从33.11%下降为0.13%。在防治上也从前甘多年主治三代三化螟转向普遍防治一、二代二化螟。针对生产上乱用农药,农药销量(80%为有机氯制剂)逾万吨的严重情况,我们自1980—1983年对二化螟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县改种1季中稻后,稻螟一直以二化螟为优势种,但1983年以来,三化螟数量逐年上升,1987年全县50%的区、乡三化螟比例达80%以上。为了准确估计田间危害程度,经过大量田间观察,一代被害株根据有无枯鞘和羽化孔特征进行鉴别,现提出穗期二化螟与三化螟危害状的3点区别。  相似文献   

3.
分析秀山县1970年以来水稻螟虫历史资料,将螟虫的发生为害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80年以前三化螟和二化螟并重,以三化螟为主;二是1980—1990年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上升;三是1990—2000年螟虫种群均下降;四是2000年以后二化螟种群数量呈回升趋势。从水稻品种、栽培制度、气象条件和施药水平等因素分析水稻螟虫种群数量发生变动的原因,并提出螟虫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 《湖北植保》1998,(3):26-26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许红螟虫是湖北水稻上的主要害虫。80年代中期以来,1代二化螟连年大发生,集中为害中稻秧苗,最高枯鞘率达100%,严重的影响了中稻本田基本苗和中稻早发。后期2代二化螟,3代三化螟造成...  相似文献   

5.
正平乐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1333 ha左右。在2007年以前,该县水稻钻蛀性螟虫以三化螟发生为害为主,之后的几年,二化螟与三化螟混合发生,但出现了二化螟发生逐年加重、三化螟发生逐年减轻的格局,到2012年,全县水稻三化螟发生面积只有1067 ha,二化螟发生面积达6700 ha,占种植面积的31.4%,已取代三化螟成为全县水稻主要的钻蛀性螟虫,并有进一步加重发  相似文献   

6.
将乐县位于闽西北,处于北纬26°26′—27°04′,东经117°05′—117°40′,海拔138—1620.4米的山区。水稻面积20万亩,其中双季稻占66%。八十年代以来,我县螟虫种群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化螟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并出现了如下新的动态:1.二化螟取代了三化螟。七十年代三化螟是我县最主要害虫,年发生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八十年代以来,发生面积逐年下降,到了1988年只发生0.16万亩,1989年基本上不要防治。而二化螟在1980年发生2.8万亩,到了1988年上升为7.3万亩,增加62%。2.为害代次增加。七十年代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间或有少数四代的发生,以一代为主  相似文献   

7.
本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部滨临黄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13333.3hm2左右。由于品种布局的变化,消声匿迹十多年的三化螟,近年又复危害,大螟也由偶发为常发,日趋加重。据1994~1996年水稻后期螟害损失率考查,白穗率平均达1.34%,高的达30%,其中:大螟占60.46%;二化螟占6.97%;三化螟占32.55%,仅此一项,全市3年因螟虫损失稻谷达402Kg。一、种群演替与危害特点1、螟虫演替过程80年代前,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交替并发。1979年调查,螟害率0.98%,其中,大螟占46.93…  相似文献   

8.
防治水稻螟虫效果欠佳的原因所在洪湖市瞿家湾镇农技站秦前淦水稻二化螟、三化螟作为水稻的主要害虫,田间基数是越来越大,对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去年在水稻主产区,第1代M化螟、第3、4代三化螟分别对早、中、晚稻都造成了较重的危害,特别是第3。...  相似文献   

9.
螟虫是滨海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但不同时期其种群结构差异较大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3个明显不同的种群消长动态 ,由于其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在防治策略上则需作相应的调整 ,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1种群消长动态1.1发生量变化大据该站1965至2000年36年调查资料分析 ,三化螟、二化螟、大螟3种螟虫种群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 ,3螟并发 ,之后三化螟呈持续下降势头 ,二化螟则逐渐上升 ,下面仅以在不同时期3种螟虫的越冬代冬后基数、1代秧池卵量、危害程度的变化情况加以说明。1…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害虫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水稻“三虫”的防治技术要点。 1水稻螟虫   近几年来,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为害十分严重。二化螟每年一般发生 3代,以一、二代为害严重;三化螟每年一般发生 3~ 4代,以二、三代为害严重。发生时间大致为:第一代螟虫从 5月中、下旬至 6月上、中旬;第二代螟虫为 7月上、中旬;第三代螟虫为 8月中旬前后。 对螟虫的防治,一是要根据县植保站发布的虫情预报,及广播或电视媒体传送的虫情信息,结合本地情况,选好最佳施药时期及时进行防治。二是要选好对口农药。①锐…  相似文献   

11.
不同稻螟发生区螟卵寄生蜂的自然寄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和安徽几个不同稻螟发生区螟卵寄生蜂的调查表明 ,稻螟赤眼蜂为优势种。在一代二化螟中 ,以二化螟特大发生的常熟地区稻螟赤眼蜂寄生率最高达 1 0 0 % ,每卵块羽化寄生蜂数也高达 82 3头 ;三化螟和二化螟发生均较重的安徽省和县稻螟赤眼蜂寄生率为 1 7 1 % ,每一卵块羽化的蜂仅 3 5头。由于地区间卵块大小有差别 ,寄生蜂对二化螟实际控制效果以金坛西部最高。一代三化螟中 ,常熟及金坛西部的寄生率均高达 1 0 0 % ,其它地区寄生率为 46 7%~ 79 1 % ,每一卵块羽化的蜂数则较少。赤眼蜂在不同代次螟虫间变动较大 ,金坛东部地区 ,一代二化螟到二代二化螟 ,每卵块寄生蜂数量由 3 8 3头下降为 0头 ,这主要是由于化学农药影响。在和县 ,寄生蜂随三化螟代次增加而增加 ,但在高淳 ,寄生蜂却在二代出现最低峰 ,三代最高。寄生蜂性比也因地区、螟虫种类和代次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1发生防治概况水稻是遵义市主要粮食作物 ,年均种植面积16.67hm2 左右 ,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3.31 % ,而水稻螟虫(二化螟)在我区常年都有发生 ,1966,1972,1976,1978年发生较重 ,进入80年代后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 ,杂交水稻面积的加大 ,给水稻螟虫(二化螟)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化螟已上升为重要害虫。1.1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危害我市水稻的螟虫主要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在部分县(市)发生危害 ,常年全市危害面积在0.67~16.67万hm2 之间。1980年遵义市(原遵义地区)二化螟轻发生 ,…  相似文献   

13.
水稻螟虫是孝感市水稻的主要害虫 ,在 5 0年代~ 80年代二化螟、三化螟种群交替上升 ,进入 90年代中期 ,二化螟、三化螟在水稻混合暴发为害 ,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据统计 ,水稻螟虫每年发生面积约为 46万 hm2 ,防治面积 60万 hm2 ,挽回损失达80 0 0万 kg,实际损失 2 5 0 0万 kg。在螟虫的防治上虽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但也出现了因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等原因引起螟虫抗性上升状况 ,笔者总结 5 0年代以来螟虫的防治工作情况 ,粗略分析螟虫抗性上升的原因 ,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1  5 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防治状况5 0年代以来 ,孝感市螟虫…  相似文献   

14.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允景洪县,属亚热带气候,终年无霜,夏热冬暖,年温差小,一年可以2—3熟,因而病虫种类繁多,稻螟的为害也很严重。 关于稻螟虫的种类,过去都认为只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三种,但1962年12月及1963年1月在允景洪曼井兰合作社及思茅农校附近稻田进行越冬稻螟虫种类调查时,发现稻桩中有很多台湾稻螟的幼虫。在1,009条稻螟的活幼虫中,二化螟占39.85%,台湾稻螟24.70%、三化螟23.65%,大螟11.80%。 由此可见,允景洪地区不但有台湾稻螟,而且还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5.
江西稻螟的历史演变及今后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西稻螟种群经历了三个明显的演变阶段,即:(1)由以二化螟为主演变成以三比螟为主;(2)由三化螟为主演变成南部稻区以三化螟为主,中、北部稻区以二化螟为主;(3)二化螟基本稳定,三化螟明显回升。第一次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水稻栽培制度的变革和矮秆品种的推广,第二次演变主要是水稻品种的更替所致,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1990年以来三化螟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越冬有效虫源田面积扩大,桥梁田面积增加,杂交早稻的推广以及防治因素。今后水稻螟虫的防治对策:(1)抓住螟虫越冬薄弱环节,搞好冬季治虫;(2)全面推行秧田打送嫁药;(3)调整药剂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各代防治对象田的防治;(4)搞好田间调查,准确预报防治适期;(5)改进防治技术。一是要选择药效期较长、有内吸传导作用的药剂,并不断试验筛选和推广新型药剂。二是要提高施药质量。三是根据螟虫发生轻重和农药药效期的长短,确定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16.
江金 《植物保护》1965,3(2):79-79
适时春灌,淹死越冬螟虫。萧山县1964年春耕灌水在谷雨以前结束(比1963年提早五天),第一代螟蛾发生量比1963年减少86%。 乐清县1964年春耕灌水,在三化螟发螟始盛期(4月23日至24日)结束,越冬螟虫80%不能羽化。 冬季治虫,减少虫源。黄岩县1963年冬季结合积肥,全面掘毁草子留种田的稻根,使越冬三化螟由原来每亩634条减少到55条。1964年三化螟全年发蛾量比1963年减少90%。  相似文献   

17.
许红 《湖北植保》2001,(3):5-7,9
水稻螟虫主要指三化螟和二化螟 ,是湖北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的重要害虫。常年发生 1 56 7.53 khm2 ,占水稻播种面积的 6 1 .87% ,防治后仍损失万 t。其中 ,中稻每 6 6 7m2 病虫防治农药费用约 1 5元 ,防治螟虫需喷药 4次 ,农药费用 1 0元左右。尤其是 3、 4代三化螟分别为害中、晚稻 ,造成白穗 ,防治时选择高毒高残留农药 ,势必形成稻谷农药残留。在中国即将步入 WTO的前夕 ,稻谷品质和成本是中外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关键 ,如何提高稻谷品质、减轻螟虫发生为害、减少使用农药防治螟虫的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和农药残留将是…  相似文献   

18.
江苏淮北地区二化螟防治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冠伦  马嵘 《植物保护》1991,17(4):44-44
江苏淮北地区在70年代前期,单季晚粳面积占一半左右,到70年代中后期其比重逐步缩小,80年代则形成了以杂交稻和常规中籼稻并重的布局。致使三化螟种群衰落,二化螟则上升为主要害虫,且一、二代均大发生。阜宁县调查,整个70年代,二化螟仅有3年大发生,而80年代有8年大发生。二代自然螟害率平均为19.03%,较70年代后期增高3.89%。针对本地区水稻害虫以二化螟为主的实际情况,我们近年来在阜宁、滨海、响水、灌云、灌南、涟水等县的防治技术上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沿江地区二化螟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稻螟虫是水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我市水稻螟虫主要以二化螟为主,占95%以上。近年来,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逐年加重,2002—2003年一、二代二化螟均达大发生的程度,虽经大力防治,一代的枯心率仍达0%~3.2%,平均  相似文献   

20.
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10年对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特点的总结分析表明,水稻螟虫总体发生呈上升趋势.但是.自2005年开始其种群组成比率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二化螟占优势变为二化螟、三化螟并重.引起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短于153 d的水稻品种大面积种植,使其始穗期与三化螟卵孵化盛期吻合,适宜蚁螟钻蛀为害.其次是由于防治不力,导致防效差、大量杀死天敌,使天敌失去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