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主作物玉米生长和产量以及单位土壤面积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Ⅲ的玉米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冀东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中,适宜推广种植带宽150 cm,玉米大行距120 cm、小行距30 cm、株距20 cm,大豆4行种植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夏玉米高产田生态系统为边界,研究人工辅助能的结构与效率,用第一性产品为基准,计算产出能。结果表明:在高产田开放系统内,由于人工辅助能的增加,使自然能量的利用效率增加,产出的能量大于投入的人工辅助能;高产粮田的投能特点是以无机能投入为主。在物质循环的有机质平衡和N、P、K养分平衡研究中发现,以化肥为起步的技术投入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有贡献,而不是削减;在高产水平下,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增加贡献仍然很大。生产单位重量籽粒所吸收的养分N:P:K大体为3:1:3。  相似文献   

3.
于1989年开始进行玉米和龙胆草间种栽培技术研究的结果表明,玉米产量8250kg/hm^2,龙胆草栽种二年,干质产量4500kg/hm^2,市场价25元/kg,创产值11250元/hm^2,相当玉米清种的22.8倍。  相似文献   

4.
5.
一、技术内容与效果“三层楼”米麦间作新技术是在辽北目前推行三比麦的基础上,选择高、矮秆两个玉米品种搭配种植,其生育期略有差异,高秆品种种在中间行,矮秆品种种在边行,组成高矮秆玉米、小麦“三层楼”式三比麦间作形式。高秆品种株型高大,单株生产力高;矮秆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适宜密植,群体生产力高;两个品种抗性互补。经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为8~15%,每亩增产粮食50~70公斤,增加经济效益20~28元。该技术是一项不增加任何投入就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省工省事、技术易学好做、农民愿意接受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12.
干旱区坡地马铃薯-地膜玉米间作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7-1999年干旱区坡地马铃薯、地膜玉米间作栽培技术的总结回顾,表明马铃薯、地膜玉米间作在产量、效益、倒地养茬等方面比单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米麦间作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吉林省中西部具有代表性的4:1米麦间作地块,对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及同一时期不同层次叶片的可溶性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喇叭口期,间作玉米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清种,灌浆期高于清种,于乳熟期达最大值。不同层次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表现为,乳熟期上层叶-中层叶-下地;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在种植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垄中单作一行玉米,设置玉米的株距为60、80、100、120、140 cm,同时设置空白对照CK,研究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与半夏间作时对两种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株距120 cm时半夏产量最高,为2 973.33 kg/hm2;玉米子粒产量随株距的增加而降低,最高为X60处理,子粒产量达2 690.91 kg/hm2;半夏-玉米两种作物经济效益最高为X120处理,达80 816.76元/hm2,比CK高8.06%。鄂北地区种植半夏时间作株距120 cm的玉米,半夏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9.
《安徽农业科学》2020,(2):27-29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是山东省重点推广的一项农业科技新技术,是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科技措施。针对德州市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示范基地的建立与实施效果,对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推广的现状、可行性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及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今后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奠定基础并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