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路勇 《农村百事通》2007,(14):17-17
阿彪在老家小镇开的网吧生意不错,把镇上其他网吧都比下去了。这难免让人纳闷儿:在城里网吧生意都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阿彪是如何招徕顾客的呢?原来,阿彪知道小镇上的年轻网民数量有限,于是将目光落在了留守老人和小孩身上。老人和小孩不会打字,对上网的兴趣也没有那么大,可老人的子女、小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  相似文献   

2.
6月某日凌晨7时许,湖北省洪湖农民刘某夫妇接到一个电话。一位自称是河南省平顶山市华康医院脑科大夫的王姓男子在电话里对两位老人说,他们的儿子乘坐的火车开到平顶山时出事了,脑部被一块玻璃扎进去4厘米,急需1万元治疗。刘某夫妇心急如焚,赶紧借钱,按照“河南大夫”的吩咐到农业银行汇款。不料农行休息,两位老人便打电话到武汉亲戚李先生家,请他将现金交到“王大夫”手中。  相似文献   

3.
廖耀前 《农业考古》2004,(2):139-140
我是一个林业工作者。刚参加工作那年,快过春节了,还有八千立方米杉条尚未进行伐区调查,必须赶在春节前完成任务。那年雪下得特别的大,我们小组被风雪困在南土弯的深山老林中,幸遇老猎人获救。到老爷爷家里,我们已经是两天粒米未进口,又冷又饿,裤子下半截成了冰桶,脚拐弯都困难,饥喝难耐。这时,老爷爷给我们三人倒了一口茶水,从火塘里一个墨黑的砂罐中倒出来,茶水也是黑的;所谓饥不择食,只一口喝个底朝天。那就不得了,张开嘴合不拢,又苦、又涩……  相似文献   

4.
再谈粗茶淡饭多高寿汪从元我写了“粗茶淡饭多高寿”一文后,又觉得言犹末尽意犹未了。有文章说,老人只吃粗茶淡饭不好。并举例说,“二战”后,日本七旬老人,看上去比战前老人显得年轻。文章又说,明治维新时代(1868-1914),日本人大都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  相似文献   

5.
第一个月赚了127元 今年37岁的牛冬林,中专毕业后到四平仪表厂当了一名工人,可好景不长,只上了三年班的牛冬林因企业不景气下了岗。为了生计,他给人修过自行车、在药店打工推销过药品。一次,他到郊区给一位老人送药,看到老人为了治病把家里的粮食都卖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高药价真是让百姓吃苦头了。”那次,牛冬林送药,自掏腰包没收老人—分钱。  相似文献   

6.
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洗浴用品让人们眼花缭乱。除了有老人们念念不忘的肥皂外,香皂、沐浴液甚至浴盐、泡泡浴等新鲜事物都触手可及。不同洗浴用品的成分和性质都不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洗浴品也大有讲究。  相似文献   

7.
农村进城的年轻打工妹,到商场找工作相对来说是较容易的。因此,城市各种大小商场,大多成了打工妹的聚集地。据有关方面调查,在北京最繁华的几条商业街,从大商场到小门面,售货员都是外地打工妹唱主角。北京如此,其它大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地的  相似文献   

8.
解玉明 《新农村》2008,(5):30-30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将73位平均年龄81岁以上的老人分成三组,分别为自觉勤于思考的;思维迟钝的;受人管理的。实验结果,第一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都达到了最佳指标,3年后,他们都还健在。可第二、第三组老人的死亡率分别达到了12%和37%。  相似文献   

9.
一则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消息近日占据各大媒体显着位置,与“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补充,此次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入“应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法条,关注的则是老人的精神需求。所有老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应得到满足,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相比于城市生活的老人,农村的老人可以享受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源更加有限,他们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一、应优先考虑安全投资,防范风险,以稳妥收益为主。目前投资品种虽多,但并不是每项投资都有钱赚。投资收益大的,其风险也大。而老年家庭一生积攒几个钱实在不容易,倘若某一笔大额投资一旦损失,对老人的精神、对家庭的影响都比较大,所以要特别注意投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提起草编、柳编、中国结,人们首先会想起心灵手巧的姑娘、媳妇们.但在山东省郯城县,昔日看家、做饭、带孩子、享清福的老人们,如今也投入到了编织的队伍中.经过培训,老人们做起这精细的活儿一点也不逊色,由"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每天纯收入部在10~20元.老人们高兴地说:"党的政策好了,致富门路宽了,俺这些老年人越活越年轻了!"  相似文献   

12.
张亚利 《农家致富》2007,(21):57-57
一、切勿当着孩子的面夸大你们的分歧 年轻的父母应与老人达成这样的共识:一方在管教孩子时,另一方就算有异议,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贬斥、指责对方。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地区年轻男女都出外打工去了,种庄稼的人都是五十岁上的中老年人。现时我们地方有这样一句话:满了六十岁才当力!意思是一个家庭中,儿、女、媳妇都出外打工去了,老人把全家的土地都种起,有的还捡些无人种(有些全家都外出的)的土地来种。种庄稼,平时的经营管理都不怕,就是到收割稻谷时最困难。我们地区没有收割机,收水稻都是老办法,一个人又割又打,一天只能收几分地。最快的是柴油机带动脱粒机,一天也仅收三亩左右,还要六七个人参加才行。如果各自收自己的,起码要十多天才能收完,还要天天都是晴天,如遇下雨天,还不知多长时间才能收完!但是…  相似文献   

14.
"儿童要钙锌同补"、"老年人要补钙"。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天天在电视上混"脸熟",广告的效用不是"吹的",真好使!听了广告后,甭管身体好还是坏,大家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身子骨了,无论老人、孩子,都开始盲目乱补。可是,补着补着,很多人开始犹豫,这钙、铁、锌到底该不该补?该怎么补?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张影是一位年轻妈妈,孩子已经5个多月了,一直  相似文献   

15.
声音     
《农家科技》2014,(11):3-3
“这几天吃饺子的人太多了,太累了,忙到晚上回家后部只想睡觉,连钱都没有数,很多人都是放了钱不找零,从碗数上也没有办法算。收到的都是满满的爱心!”——近日,湖北省荆门市平安饺子馆简贵菊为救丈夫,率4位老人撑起一个店,每天守店18小时为丈夫筹措治疗费。许许多多的爱心人士从各地赶来,在平安饺子馆门口排起了长队,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夫妇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16.
本人虽离家在外工作,但是家里农事及老人健康时常牵挂在心。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订阅《农村新技术》。它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仅自己喜欢,家里人更是爱不释手。我父亲患高血压多年,吃了不少的药,病情都不能稳定,老人难受,我做儿子的更是焦急。正好在2007年第4期第46页刊有《10种中药新妙用》一文,我按文中所述菊花、银花的药方给父亲抓药煎服,还真灵。目前父亲的血压基本稳定,少花钱却能治好病,家人都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17.
第一个月赚了127元 今年37岁的牛冬林,中专毕业后到四平仪表厂当了一名工人,可好景不长,只上了三年班的牛冬林因企业不景气下了岗.为了生计,他给人修过自行车、在药店打工推销过药品.一次,他到郊区给一位老人送药,看到老人为了治病把家里的粮食都卖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高药价真是让百姓吃苦头了."那次,牛冬林送药,自掏腰包没收老人一分钱.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00,(10)
古人读书求学,讲究“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赡养老人,也同样有个“三到”问题。“眼到”,就是要细心观察,注意从细微的神态上捕捉老人的心理变化,然后想办法加以引导,使其保持正常而健康的心态。比如,发现老人吃饭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15,(9)
<正>年纪大了,平衡力会越来越差,加上腿脚乏力就容易摔倒。老人跌倒,轻则伤到皮肉,重则骨折甚至死亡,所以要引起足够重视。以下运动方法可帮老人提高自身平衡能力,预防跌倒,不妨一学。首先,挺胸站稳后,将重心移到左腿上,慢慢从1数到20;再将重心移到右腿上,慢慢从1数到20。重心交替在左右腿上移动,重复做10次以上,无需  相似文献   

20.
两个香烟头     
在我国西南部的一个省会城市住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的一子一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也在前几年去世了,只留下老人自已在家。因为不能待在父亲身边照顾,老人的子女每月都寄给父亲一笔可观的生活费。老人用这些钱改建了自己的住房,又做了装修,安享晚年。然而,这平静的生活,却被飞来横祸所击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