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06,(12X):83-83
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优质超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取得了突破进展,这标志着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得我国超级稻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课题组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技术体系,在两系法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超级杂交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提高安全性的制种技术和种子纯度保障技术、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及强光合生理功能相结合等方面有重大发明创新。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2001,(5):17-17
<正> 超级水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是总理基金项目“超级杂交稻选育研究”和国家863计划项目“两系亚种间杂交稻选育与应用研究”的重大成果,是由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研究员等人历经10余年采用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技术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优秀组合。 1998年由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组织袁隆平、黄耀祥、谢华安等国内权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亚种间杂交稻与汕优63比较,不仅秕粒率高,而且空粒率也高;不同部位籽粒的空、秕粒率均是二次枝梗大于一次梗,下部大于上部,但这种部位间的差异,空粒率一般很小,而秕粒率则很大;亚种间杂交稻的二次枝梗秕粒率高于汕优63,而一次枝梗秕粒甚至较汕优63低(除协优413外)。剪叶和疏花对空粒率的影响很小,对秕粒率的影响很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提高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赣亚1号、两优培九、9311、培矮64S和Hb-01为材料,籽粒充实率(%)作为充实度的指标,探讨了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差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与双亲籽粒充实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育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春优618。[方法]用早花时矮秆早熟晚粳不育系春江16A与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C18配置得到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春优618,并对其主要特征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春优618产量高,较耐肥抗倒,程氏指数为15,属偏粳型,中抗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中感稻瘟病,感褐稻虱,两年米质各项指标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4等和4等。[结论]春优618具有杂种优势强、茎秆粗壮、抗倒性好、穗形大、耐寒性好、产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6.
两优培九由江苏省农科院采用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通过两系法配组育成的亚种间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的中熟籼型杂交稻新组合,代号为65002。该组合于1999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两优培九”。  相似文献   

7.
对亚种间杂交稻组合PE037×02428光合产物积累和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a.亚种间杂交稻较品种间杂交稻具有更大的光合产物积累优势,但实际产量不高;b.亚种间杂交稻光合产物积累在乳熟末期前各时期的比重较大,后期则比重较小;c.亚种间杂交稻各不同生育时期光合产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较为复杂,提高移栽至孕穗期的生物产量对增加经济产量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8.
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积累较高,且主要表现在结实期。但亚种间杂交稻的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转换率低,成熟期茎鞘中可用性醣(可溶性醣与淀粉)的残留率高。与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63相比,亚种间杂交稻剑叶的光合产物( ̄14C)分配到穗部的较少,滞留在茎鞘中的较多。亚种间杂交稻物质运转率低与籽粒中特别是灌浆初期籽粒中的ATP酶活性低、IAA的含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亚种间杂交稻物质积累与运转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积累较高,且主要表现在结实期。但亚种间杂交稻的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转换率低,成熟期茎鞘中可用性醣的残留率高。与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63相比,亚种间杂交稻剑叶的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较少,滞留的茎鞘中的较多。  相似文献   

10.
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用Richards方程W=A(1+Be-kt)-1N描述了4个亚种间杂交稻及品种间杂交稻汕优63的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稻一般较汕优63的灌浆期短,灌浆速率低,但组合间差异很大,威优413的各项灌浆参数均接近于汕优63,充实度也接近于汕优63;协优413的灌浆速率低,特别是中后期,且后期短;汕优413的起始生长势较汕优63高,中期灌浆速率高,但灌浆期短,特别是中期短;赣化7号的起始生长势低,灌浆期长,但灌浆速率低。协优413上部枝梗充实度较汕优63低的主要原因是其起始生长势低,灌浆速率低,而中下部枝梗的主要原因是灌浆期短。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从三系向两系的发展被称为水稻生产的第三次革命。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水稻863课题组育成的两系亚种间优质、超高产杂交水稻,是目前杂交稻最“热门”的新品种。临安市在试种示范的基础上,根据山区特点,进行氮肥施用技术和密植配套技术试验,掌握了该品种特点和超高产栽培技术。 1.品种特点两优培九具有较明显的两系杂种优势。1998年和1999年,该品种参加了在临安进行的杭州市单季稻小区品比试验,实收产量比汕优63分别增加11.7%  相似文献   

12.
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积累及转换与籽粒充实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亚种间、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干物质生产积累,运转和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在整个生育过程中,一直具有较强的干物质生产优势;在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运转率高,其干重颖花比值小,籽粒充实度差的主要原因是“库大源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作母本,“9311”作父本配制育成的集高产、优质、高抗性于一体的中籼组合。目前随大田水稻生产肥床旱育技术推广和普及,“两优培九”制种父本两段育秧和母本泥踏头育秧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种子生产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在2001年实行父母本采用旱育技术育苗,经两年试验示范已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培两优2859是嘉兴市农科院等用恢复系JG2859与不育系培矮64S杂交选育而成的籼粳亚种间两系杂交稻新品种。介绍了它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其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源生长素(IAA)对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生理活性和结实率的影响。[方法]以亚种间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为材料,观察IAA对灌浆初期籽粒中ATP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的提高效应以及对实粒数的增加效应。[结果]外源生长素IAA在低浓度时能促进灌浆初期杂交稻籽粒中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促进茎秆叶片上的营养物质转运到籽粒中去。在高浓度下则能显著增加弱势粒中的实粒数。[结论]外源生长素能为解决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问题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培两优2859是嘉兴市农科院等用恢复系JG2859与不育系培矮64S杂交选育而成的籼粳亚种间两系杂交稻新品种。介绍了它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其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作母本,"9311"作父本,配制育成的超高产、高优质、中籼型的杂交稻新组合,在长江流域稻区和南方稻区13个省120多个点的示范种植,均表现高产、优质、耐肥抗倒、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适应性广,比目前当家的杂交稻组合"汕优63"增产10~20%.  相似文献   

18.
两优培九杂交水稻是江苏省农科院"863"课题组用培矮64S与9311杂交育成的两系法亚种间高产优质杂交中稻组合,即"超级稻",已获国家专利,1999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县1999年引进试种2hm2,取得9.38t/hm2的高产,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高1.58t/hm2,最高田块产量达11.8t/hm2.该品种在我县种植表现适应性强、产量高、米质优、综合抗性好,是很有推广价值的两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高产生理基础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和1999年以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材料,以三系法品种间杂交籼稻汕优63为对照,探讨了两优培九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生物学产量高12.1%,经济系数高12.5%。生物学产量高是因为叶面积延续时间长17.1%和较高的光合速率;经济系数高是由于茎鞘叶物质转运系数高和齐穗期以前群体相对生长速率及净同化率较高。两优培九生育前期株型较松散,后期曾紧凑,群体受光姿态良好。  相似文献   

20.
1998和 1 999年以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材料 ,以三系法品种间杂交籼稻汕优 63为对照 ,探讨了两优培九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汕优 63相比 ,两优培九生物学产量高 1 2 .1 % ,经济系数高 1 2 .5 %。生物学产量高是因为叶面积延续时间长 1 7.1 %和较高的光合速率 ;经济系数高是由于茎鞘叶物质转运系数高和齐穗期以前群体相对生长速率及净同化率较高。两优培九生育前期株型较松散 ,后期较紧凑 ,群体受光姿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