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棉花不育系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杂交种推广现状棉花生产对棉花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 ,利用杂种优势 ,选育杂交种周期短、应变能力强 ,容易集优良性状于一体 ,亲本数量少且容易保纯等。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已在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美国、印度等主产棉国广泛应用。我国 1 990年杂交棉仅1 .47万公顷 ,占当时全国棉田面积 0 .3% ;1 999年杂交棉已发展到 37.93万公顷 ,占全国棉田的1 0 .3% ,其中仅湖南省就 1 3.6万公顷 ,以人工制种利用二代为主 ,面积占该省棉田的 91 % ,基本实现棉花品种杂交化。近几年来 ,抗虫杂交棉尤其是“中棉”系列品种如中棉所 2 9、中棉所 38、中棉所39发…  相似文献   

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廖雪  朱东生 《江西棉花》2009,31(5):7-10
回顾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历程与杂交棉优势表现,阐述了棉花人工去雄授粉、化学杀雄、雄性不育系等杂种优势的利用现状与途径,提出了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并建议在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棉花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广泛利用需将棉花杂交种与种植方式改革紧密结合,尽量选择F2仍有较高优势的杂交组合,建立相应的杂交棉种生产体系,进一步加强转基因抗病虫杂交棉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3.
杂交棉具有很强的生长和产量优势 ,近年来已被浙江省棉农普遍接受 ,并对本省棉花生产的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益做出了很大贡献。杂交棉如湘杂棉2号等与常规棉以及转基因抗虫棉比较 ,田间管理有一定的差异 ,种植时若根据传统的经验管理 ,会大大限制杂交棉杂种优势的发挥。1选用适宜品种和优质棉种棉种是高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选购种子时务必选择合法的棉种经营单位所经销的经过审定的优质棉种 ,以确保高产增收 ,并防止因品种不适或种子质量低而造成经济损失。目前本省应用较普遍的杂交棉品种是湘杂棉 2号等。2种植密度宜稀目前种植方式主要有直…  相似文献   

4.
抗虫杂交棉增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棉推广应用近10年来,长江流域的湖北省(其它省类似)种植密度由杂交棉试种之初的1997年每公顷40350株,下降到2007年的每公顷23850株,减幅为40.91%。种植密度过稀,给棉花生产带来三大不利影响。(1)浪费资源,投入增大。由于杂交棉种植密度过稀,一方面浪费了棉田前、中期的土地、光热资源,另一方面靠增施化肥快速增大棉株个体,又加大了棉花生产投入。  相似文献   

5.
进入 90年代后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四川、湖南、安徽、湖北等省的杂交棉种植面积正逐步超过常规棉。由于杂交棉目前普遍采用人工制种及生产上只利用 F1和 F2代等特殊性 ,传统的良种繁育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杂交棉的良种生产需要了。只有根据杂交棉的特性 ,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条件的良种繁育体系 ,才能充分发挥杂交棉的杂种优势 ,防止杂种优势退化 ,节约杂交棉良种生产的成本。本文根据杂交棉皖棉 1 3号在安徽省的推广实践 ,探寻适合杂交棉的良种生产方法。皖棉 1 3号是安徽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强优势杂交棉新组合。该…  相似文献   

6.
丁庆永 《中国棉花》2004,31(8):43-43
近年来 ,鹿邑县委、县政府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 ,致力于农业结构调整 ,狠抓杂交棉产业化生产 ,不断优化、调整棉花品种结构 ,从 1 997年的引进667m2标杂 A1试种 ,到 2 0 0 3年的全县种植标杂棉3.5万公顷 ,仅用 6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杂交棉全县单一品种种植。几年来 ,该县已累计推广种植标杂系列杂交棉 1 0多万公顷 ,创产值近 1 6亿元 ,累计为农民增收 5亿多元 ,棉农人均年增收 5 0 0多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标杂系列杂交棉推广种植基地县。针对 2 0 0 3年该县涝灾严重 ,农民收入较低的现实 ,为确保 2 0 0 4的 4万公顷杂交棉生产顺利开展 ,切实增加…  相似文献   

7.
抗虫杂交棉高效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南阳县杂交棉种植曾面积达到1万多公顷,占全县植棉面积的40%,增产15%~30%,但因缺乏强优势组合和制种产量低等,发展缓慢.随着科技的发展,抗虫杂交棉把抗虫性、丰产性与优质结合为一体,加之制种技术水平的提高,抗虫杂交棉将更有效地满足广大棉农"一优双高"的要求.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在于选育强优势组合和解决高产制种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盐城市常年植棉面积在 2 0万公顷 ,产量在 1 7万吨 ,占全国总产的 1 /2 5 ,发展棉花生产是调优农业生产结构 ,做强农业的重要举措。棉种是棉花生产的基础 ,当前频发的棉种质量事故 ,影响了棉种生产、经营秩序 ,造成植棉者经济效益受损 ,影响社会稳定 ,严重威胁棉花生产。1棉种质量事故的发生特点1 .1热销的年份种子事故多一般棉花生产大发展和棉种市场走俏的年份 ,容易出现质量事故。事故性质一是假冒 ,以其它种子冒充热销品种的种子 ;二是质量次 ,种子质量不达标 ,或者出苗差 ,如 2 0 0 1年从山东调进抗虫杂交棉“美棉抗虫王”,出苗率仅 30…  相似文献   

9.
抗虫杂交棉制种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外源基因的显性遗传 ,利用转基因 Bt抗虫棉与常规高产、优质抗病棉花品系组配杂交组合的杂种一代在高抗棉铃虫的基础上 ,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使得抗虫杂交棉成为方便、快捷利用转基因抗虫棉的有效途径。最近几年 ,我国已经审定了多个抗虫杂交棉品种 ,这些杂交种在全国的适宜棉区深受欢迎 ,杂交一代棉种一直供不应求。大量杂交制种时容易产生种子质量问题 ,制种效率与杂交种纯度的矛盾尤为突出。根据最近几年的抗虫杂交棉制种和利用的一些经验及教训 ,认为在大量的抗虫杂交棉制种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把好制种亲本纯…  相似文献   

10.
四川将转基因技术与棉花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育种等优势技术进行结合,将转基因抗虫与优质、抗病、高产等优良性状进行聚合,创制转基因骨干核不育系,利用核不育"一系两用法"、"核不育二级法"生产优质抗病虫高产核不育杂交棉种子,制种程序简化,省工省时,种子的生产成本低,与人工去雄杂交棉相比,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应用前景广阔。加强更加简化的核不育杂交棉制种生产方法和规模化生产,是转基因核不育杂交棉产业化应用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杂种优势给农业领域创造了巨大财富 ,棉花杂种优势的应用 ,具有大幅度增产潜力 ,还可以改善纤维品质和增强抗逆性等效用 ,本试验为了鉴定出1~ 2个杂交棉优异的新组合。1试验方法试验于 2 0 0 2年在灵璧县棉花所进行 ,供试新组合 9个 ,CK为中棉所 2 9F1。试验采用随机排列 ,重复 3次 ,3行区 ,行距0 .9m,小区面积 2 1 .8m2 ,密度每公顷 3.3万株。 4月 2 0日开穴等距定粒播后盖膜 ,田间管理较精细。于棉花生育期 ,观测、调查、收花计产分析、室内考种和品质检测等。2试验结果2 .1产量。在当年干旱与高温持久 ,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条件下 ,获得…  相似文献   

12.
一、推广杂交棉的好处棉花和其它作物一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遗传性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所得的杂交种棉花表现出旺盛的生活力,长势壮、发育早、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这就是“杂种优势”。利用杂种  相似文献   

13.
据市场预测 ,永城市 2 0 0 1年棉花种植面积可望在 2万公顷以上。为更好地解决棉农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的发展棉花生产 ,找准影响本市棉花生产的主要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此推动永城市棉花生产健康有序地发展。1存在的主要问题1 .1 品种老化 ,存在多、乱、杂现象。从目前本市棉花生产用种来看 ,大多是常规棉 ,如苏棉 9号、泗棉 3号、豫棉 1 5,部分农民还在种植中棉所 1 2等 ,而增产潜力大的杂交棉、抗虫性较强的抗虫棉种植面积不足 2 0 % ,明显存在很大差距。如湖南省杂交棉种植面积达90 %多 ,河北抗虫棉…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核不育系杂交制种的特点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去雄授粉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杂交棉种子生产方法。但这种方法制种程序复杂 ,劳动强度大 ,费时费工 ,种子生产成本高 ;此外 ,由于棉花开花期长 ,结铃部位广 ,繁殖系数低 ,导致杂交制种效率低 ,制约了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近年来 ,对棉花单、双隐性核雄性不育系的利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了一系两用的“二系法”,并已选育出一批强优势杂交组合应用于生产 ,为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 ,较人工去雄授粉制种减少用工 5 0 % ,降低了制种成本 ,提高了制种效率。另外 ,由于不育系一系两用 ,制…  相似文献   

15.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在安徽省发展很快,“皖杂40”(皖棉13)1998年种植面积已达13万公顷,占全省棉花面积的40%左右。随着杂交棉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形成四处开花(制种),八方经营的热潮。在这种形势下,也隐藏着纯度下降和假冒伪劣种子出现的现象,怎样使...  相似文献   

16.
 SSR分子标记纯度检测技术应用于杂交棉花种子生产,室内检测与大田鉴定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大大缩短海南种植鉴定所需时间,规避种子生产单位的质量风险,对于促进杂交棉的推广应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主要有三种途径:即人工去雄法、核雄性不育两系法和胞质不育三系法。胞质不育三系由于细胞质的减产效应和恢复系单一,未能实现商业应用;我国大部分单位采用人工去雄法生产杂交棉种子,但F1代种子生产的高劳动投入已成为人工去雄法大规模利用的“瓶颈”;以四川农科院经作所为代表而采用的核雄性不育两系法目前得到扩大应用,其中以转基因抗虫核不育系及其杂交组合在全国主产棉省的示范应用最受棉农欢迎。1棉花核不育杂交组合的共同特点1.1种子生产技术要求高。棉花核不育杂交组合的母本均为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时需在蕾期识…  相似文献   

18.
杂交棉棉铃发育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已成为发展棉花生产的有效途径,国家把选育和推广杂交棉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对从根本上解决棉铃虫为害和提高植棉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杂交棉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实现高产优质,提高经济效益,2003-2004年对杂交棉生育特性和营养代谢特征进行了探讨,以便为建立杂交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1材料和方法试验于2002-2003年在河南省农业学校试验田进行。供试品种为杂交棉标杂A1、豫杂35F1、常规棉中棉所41(分别简称A、B、C)。试验地为潮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为67mg…  相似文献   

19.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种优势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在棉花方面,以印度开展人工杂交制种较早,1977年杂交棉面积已达1200万亩。美国1973年已培育出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实现了三系配套,1977年利用蜜蜂传粉进行大面积生产试验。美国的一些育种家认为,棉花生产今后十年的重大突破,可能就  相似文献   

20.
浅析影响棉花单产因素及科技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兴棉、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是保持我国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但21世纪以来,石首市棉花单产由10年前的1359kg·hm-2下降到1323kg·hm-2。原因何在?笔者就此进行了调查研究。1影响棉花单产因素1.1种植密度不足。当前由于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个别种子经销商夸大其词地宣传杂交棉的个体优势,导致自杂交棉推广应用以来,石首棉花种植密度从1995年的每公顷4.36万株下降至2005年的2.59万株,减幅40.7%。由于种植密度过稀,导致棉花投肥量增加、生产风险性加大、棉花的品质和产量下降。据历年农户调查资料显示:棉花公顷平均物质投入由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