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有时鹧鸪会突然食欲减退,产蛋鹧鸪会突然下降,诊断无疾病,因此多认为是自然现象,常常被人忽视,造成经济损失。其实,是由于应激反应造成的。 鹧鸪胆小,易受惊,产蛋期受惊吓产生应激反应,可使产蛋率急剧下降;生长期受惊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生长发育。避免鹧鸪应激因素产生的简易方法是:鹧鸪养殖室要保持安静,严防突然刺激响声,如车辆喇叭声、马达声、震击声、犬叫等。在产蛋期对鹧鸪进行调教,使产蛋期进行日常工作时不会  相似文献   

2.
正鹅有耐粗饲和抗寒性好的生活习性,对环境条件要求低,因此在我国的南北方都适宜鹅的饲养,但是鹅在产蛋期和蛋鸡的生理特点还是有相同之处,包括限制饲养光照和温度也是有要求的,光照:北方的白鹅用长光照12~15 h,南方灰鹅用反季节短光照10h。产蛋期的温度15℃~25℃是最适宜的,低于5℃和温度高于35℃时对鹅的产蛋性能受到严重影响。为了鹅在产蛋期生产性能达到最佳水平,在青年鹅的阶段进行限制饲养,青年鹅在80 d左右开始  相似文献   

3.
1.1 提供适宜的温、湿度鹧鸪生性喜暖怕湿,对过冷过热比较敏感。由于鹧鸪出壳时体重仅有13~14g,虽全身被毛,但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因此,温度是否适宜则是育雏成败的关键。经生产实践证明,雏鸪第一周温度要求为36℃~37℃,以后每周降1℃~2℃至12周龄,具体施温应当根据雏鸪表现情况而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4.
美国鹧鸪产蛋期蛋白能量适宜需求比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内首次对美国鹧鸪产蛋期蛋白能量适宜需求比值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在江西环境条件下 ,美国鹧鸪产蛋期为 4月下旬~ 5月下旬 ,粗蛋白质 (CP)、代谢能 (ME)和蛋白能量比(CP/ME)的适宜值分别为 1 9 0 2 7%、1 1 2 887MJ/kg和 1 685。在这一营养水平下 ,美国鹧鸪的产蛋能力得到最佳发挥 ,其产蛋率为 57 61 9%。 5月下旬~ 7月上旬 ,CP、ME和CP/ME的适宜值分别为 1 8 70 0 1 %、1 1 4 953MJ/kg和 1 62 7。其日产蛋率为 57 2 31 %。  相似文献   

5.
鹧鸪的产蛋期约6个月,为了提高鹧鸪的利用年限,提高产蛋量(第2年可比第1年产蛋量提高15%),在第1个产蛋期结束后,将产蛋量少、活力差的遮鸪淘汰。同时将公母分开饲养,进入休产期管理。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曹县位湾镇王泽铺村鹧鸪养殖大王刘天龙不断摸索改进养殖技术,他采用塑料大棚养殖鹧鸪,消除了房舍和室外养殖的诸多弊端,有效地提高了成活率,缩短了育肥周期,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延长了产蛋期,降低了饲养成本。采用塑料大棚养殖鹧鸪,是促进鹧鸪养殖业迅速发展的一项简便的新技术,它的主要优点为:  相似文献   

7.
1提供适宜的温、湿度鹧鸪育雏温度的范围是:第一周龄为36~37℃,以后每周降低1~2℃,直至所需温度和自然温度相同.  相似文献   

8.
马鹿截肢术     
1 温湿度 1.1 温度 温度是鹧鸪育雏期间最关键的条件,合适的温度能够提高成活率。鹧鸪在1~2周龄时,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3℃,3~5周龄室内温度28℃,6~7周龄为26℃,8周龄以后为24℃。  相似文献   

9.
随着鹧鸪饲养量的逐年增加 ,也面临着许多疫病的挑战 ,轻者生产水平下降 ,重者损失惨重。因此 ,加强鹧鸪疫病防制工作 ,尤其是搞好鹧鸪常见传染病的免疫 ,是发展鹧鸪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1 发病种类鹧鸪生性胆小 ,怕惊 ,敏感性强。生活环境条件要求较高 ,机体抵抗力较差 ,一旦发病 ,尤其是传染病 ,会迅速蔓延波及全群 ,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来对鹧鸪病的调查和有关资料介绍 ,威胁较大的传染病主要有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鼻炎、巴氏杆菌病、鹧鸪痘等 ,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家禽基本相似。2 …  相似文献   

10.
产蛋期的鹧鸪对外界条件的变化,如:光照的长短、强弱,温度、湿度的高低,通风量的多少.饲粮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水的品质及供给量等诸多因素都有直接影响。为此,笔者想从饲养实践中浅谈四鸽产蛋期与光照的关系。l光照与生殖腺机能的关系光照能促进生殖腺机能的活力,提高产蛋量和精子活力。公鹤妈对光的反应比母鹤鸽稍为迟钝,因此在安排产蛋期配种光照时.必须比母鸣鹤提前三周,才能促进精子的活力,能保证公鸣鸠在配种季节有旺盛的交配能力,从而保证鹤鹤种蛋的受精率。母鹤鸽从体产期转人产蛋期,光照的长短、强弱与产蛋量呈直线关…  相似文献   

11.
鹧鸪饲养7~8个月达到性成熟,每年10月到第二年7月为产蛋期,产蛋量80~90枚。鹧鸪人工孵化期为23~25天,平均为24天。一、孵化方法鹧鸪孵化时采用炕孵、温床孵、机孵均可。孵化时应把“七关”:一是选蛋关。正常蛋表面带有大小不等的褐色斑,蛋壳呈黄白色,少量呈乳白色,蛋重20克左右,应防止畸形蛋和过小蛋入孵。二是摆放关。要大头向上。三是温湿度关。温度必须稳定在37℃~38℃,否则孵化率会降低。湿度1~7天为55%~60%,8~18天为50%~55%,19~24天为60%~70%,有利于幼雏出壳。…  相似文献   

12.
1温湿度1.1温度温度是鹧鸪育雏期间最关键的条件,合适的温度能够提高成活率。鹧鸪在1~2周龄时,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3℃,3~5周龄室内温度28℃,6~7周龄为26℃,8周龄以后为24℃。1.2湿度湿度过大易感染真菌,湿度过小易得呼吸道疾病。一般1周龄时室内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  相似文献   

13.
人工驯化的鹧鸪已失去了抱窝性,必须通过人工繁衍后代,现将山东曹县湾镇鹧鸪养殖场的孵化技术介绍如下: 一、选蛋:尽量利用两周以内种蛋,要严格挑选出双黄种蛋和畸形蛋。选好以后用30℃的温水加0.1%的高锰酸钾将种蛋浸泡3分种,取出后晾干即可入孵。 二、温度:孵化成败的关键在于温度,在孵化前期1~7天内,机温保持37.8℃,8~20天37.5℃,21~24天(即出壳)37.2℃。  相似文献   

14.
鹧鸪种有它的质量标准,成年鹧鸪体长 35~ 38厘米,体重公鸪 0.60~ 0.65千克,母鸪 0.55~ 0.6千克,体形圆胖丰满。种用母鸪年产蛋量 80~ 100枚,在科学饲养管理的条件下,年产蛋量可以达到 150枚,种蛋受精率达 85%,受精蛋孵化率可以达到 90%以上。但是,目前有不少养鹧鸪的场家和养殖户不懂鹧鸪的质量标准和如何培育种用鹧鸪,而把按一般饲养方法培育的鹧鸪或商品鹧鸪作种鹧鸪出售,引种者若引了以上的“种鸪”,到了产蛋期产蛋很少,有的甚至不产蛋,造成生产失败。这在目前引种工作中是经常发生的,影响鹧鸪养殖发展,在社会上造…  相似文献   

15.
鹧鸪生长发育快、抗病力强、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兴养殖业。发展鹧鸪养殖 ,搞好育雏是关键 ,春季是孵化和育雏的黄金季节 ,现将山东曹县位湾镇鹧鸪养殖场的育雏经验介绍如下 :1 温度刚出壳的雏鸪自身调节机能差 ,要求温度适宜并稳定 ,昼夜不能有大的变化。第 1周内保持 33~ 37℃ ,以后每周降1 .5℃ ,降到并保持 2 5℃左右为宜。2 供水雏鸪出壳后 1 2~ 2 4小时供水 ,第 1次可供 0 .0 1 %的高锰酸钾水 ,第 2天改喂 3%的葡萄糖水连饮 3天 ,以后可饮白凉开水 ,饮水供应不能间断 ,以免发生抢水喝 ,引起湿毛拉稀。3 开食供水后 1~ 2小…  相似文献   

16.
1 种源 鹧鸪原产中亚细亚,有13种红腿鹧鸪和岩鹧鸪,是石鸡属鸟类。80年代引入我国,现广东、华东等地有一定饲养量。2 外貌特征 成年鹧鸪毛灰色,有黑色斑纹横跨头部,喙下颈部白色,腹下灰白色,翅下有虎皮斑。幼鸟羽毛灰色。成鸟体重:公0.6~0.77kg,母0.5~0.6kg。12周龄平均体重可达400g。3 生产性能 性成熟期为28~30周龄,年均产蛋130枚,蛋重21g。出壳雏鸟平均体重13~14g。公母比1∶4时,种蛋受精率80%~90%,孵化期24天。肉鸟上市日龄为100天,体重平均0.5kg,料重比4∶1。4 饲养管理 出壳雏鸟1周龄内育雏器温度35℃,以后每周下降2.5℃…  相似文献   

17.
1 种野鸡的饲养 野鸡从出雏到产蛋大约150天左右,但从整群来看,为使种野鸡产蛋期长,产蛋齐、产蛋率高,最好在180日龄时开产。其中40~120日龄的青年野鸡饲养很关键,作种用的青年野鸡不能喂得太肥也不能太瘦,否则第一产蛋周期产蛋量、受精率将很低,青年野鸡的最适合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3只,而且公母要分开饲养,150日龄后合群。2 温度 种野鸡产蛋期温度极其重要,温度低于10℃或高于30℃对产蛋有影响,18~25℃较为适宜,种野鸡舍内冬天要保暖升温,夏天要防暑降温。3 光照 种野鸡产蛋期每天保证16~…  相似文献   

18.
1蝎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目前蝎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是东方钳蝎,该蝎体形似虾,胸脚4对,头前长有一对螯钳,后腹狭长,尾尖长有毒钩。蝎的生命力很强,喜在背风向阳、干燥安静、空气湿润的地方栖息。蝎怕光,怕凉,怕农药和生石灰。蝎喜群居,昼伏夜出捕食。蝎的食量很小,耐饥能力强,主要以肉食为主,捕食蜘蛛、蟋蟀、小飞蛾、黄粉虫、地鳖虫等昆虫。蝎属卵胎生,雌雄异体。交配一次可连续数年产仔。蝎适宜的生活温度为20℃~40℃。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8℃。温度低于20℃时生长迟缓,7℃以下进入休眠,当温度低…  相似文献   

19.
陈金玉  王维 《中国畜牧杂志》1991,27(2):35-36,51
<正> 鹧鸪本为野生鸟类,经长期人工驯化现已作为特种经济禽类饲养出现。不论在国内或国外均处开发阶段,尚未大面积推广。我国于1986年首次从美国引进,饲养在广州、上海等地。为探索鹧鸪能否在上海地区发展,特于1987年列题作引种观察。 一、鹧鸪的饲养 1.饲养条件 育雏和育成阶段为地面平养。用保暖伞或红外线灯泡保温,热源中心温度从36℃或37℃起,以后每周降低2℃,1月龄后可视外界温度而施温。室温保持在24℃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一、鹧鸪的特性和饲养阶段划分 1、特性 (1)鹧鸪是早成鸟,出壳毛干后就会走动、寻食、饮水和斗架; (2)鹧鸪喜爱温暖,干燥,怕潮湿,酷热与寒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