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硫化物是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随着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重视不断增加,硫化物监测的需求也逐年增加。本文分析讨论了现有沉积物中硫化物测定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2—2013年福建省闽江流域富屯溪、建溪和沙溪等支流以及干流7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调查数据,对硫化物(AVS)、有机碳及重金属(SEM)等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站位硫化物两年平均含量在0.461 0~1.814 0μmol·g~(-1)之间,有机碳平均含量在0.76%~1.51%之间,尤溪S5站位硫化物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站位,与此对应有机碳含量也较高,这与沿岸人类活动的强度有关;闽江干流S7站位硫化物含量最低,主要受水动力特征影响。各站位沉积物重金属(Cu、Pb、Cd、Hg和As)含量基本呈现CuPbAsHgCd的趋势,其中Cu和Pb是主要污染重金属。SEM平均含量在0.47~3.58μmol·g~(-1)之间,金溪S2、古田溪S6站位SEM/AVS(摩尔比值)小于1,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较小;其他站位SEM/AVS大于1,生物有效性高,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与水体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对底栖生物产生毒性效应的阈值比较,单个重金属中Pb和Cd可能产生的生物有效性高于Cu,具有对底栖生物产生毒性效应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硫化物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体污染物之一。为探讨水体硫化物胁迫对虾类血细胞的毒性影响,以不同浓度(0.5 mg/L,2.0 mg/L)的硫化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胁迫,于胁迫后6、12、24和48 h取血淋巴,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细胞的总数(THC)、活性氧(ROS)含量、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凋亡率。结果显示,经0.5 mg/L硫化物胁迫48 h后,对虾THC显著下降至11.78×10~6个/mL,为对照组的72.7%(P0.05),ROS含量为对照组的225.2%(P0.05),血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至7.42%(P0.05);经2.0 mg/L硫化物胁迫6 h开始,对虾THC呈现显著的下降(P0.05),血细胞ROS含量和凋亡率显著提高(P0.05);表明硫化物胁迫刺激对虾血细胞产生大量ROS,诱导血细胞凋亡,从而导致THC下降,这一过程可能是硫化物导致虾类细胞免疫下降的重要机制;随着硫化物浓度的升高,其细胞毒性作用明显提高。血细胞NO含量在2.0 mg/L硫化物胁迫12和48 h时显著升高(P0.05),推测NO可能在硫化物胁迫防御调控中起着信号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辽东湾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环境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夏季、秋季和2014年冬季、春季采集辽东湾底充氧和未充氧的仿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样品,2014年春季采集仿刺参发病池塘沉积物样品,分别检测了-5~0cm、-10~-5cm、-15~-10cm 3个层面沉积物的温度、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同时监测各池塘表、底层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探讨两种池塘沉积物底质环境的季节变化规律及春季仿刺参发病池塘与两种未发病池塘沉积物4个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底充氧池塘和未充氧池塘沉积物均呈弱碱性和还原性,两种池塘不同深度沉积物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底充氧池塘沉积物各季节硫化物含量显著低于未充氧池塘;池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与底层海水理化环境存在相关性。与未发病池塘相比,春季发病池塘沉积物呈弱酸性,氧化还原环境为弱还原特性,硫化物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病池塘。上述结果为仿刺参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实验采用MPN法测定了大鹏澳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含量,布设的5个站位SRB检出率达100%,SRB平面分布特征是鱼类网箱区>对照区>浮筏贝类区;垂直分布特征为1cm层>5cm层>10cm层,SRB数量是由上向下逐渐减少。探讨了SRB含量与相应沉积物样品中的硫化物含量、氧化还原电位、pH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SRB数量与硫化物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R=0.96,P<0.05),与氧化还原电位(OPR)呈极显著性负相关(R=-0.97,P<0.01),与pH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海水养殖沉积环境硫化物污染及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中有机质、重金属、氮、磷、硫化物等含量的增加加重了沉积环境的污染。本文分析了海水养殖沉积环境中硫化物、有机质、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提出相应修复的方法。去除硫化物是修复海水养殖沉积环境的重要途径,详述了去除硫化物的方法——生物修复法和沉淀法,并提出含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高铁酸盐等辅以絮凝剂的沉降法是养殖沉积环境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渔业水域沉积物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特点,研究建立了包括: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的提取、浓缩和净化方法,用配有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的气相色谱仪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和费用低等特点.多种菊酯类农药可以一次进样同时测定,通过对不同的渔业水域中沉积物进行加标试验测定,以上4种组分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7.2%、88.7%、94.4%和92.2%.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3、0.02、0.10和0.05μg/kg.  相似文献   

8.
文蛤养殖环境底质硫化物和水体COD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蛤密度为主要生态因子进行室内实验,研究硫化物和COD的变化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文蛤密度梯度设置为:0粒/m2、50粒/m2、100粒/m2、200粒/m2、400粒/m2、800粒/m2,分别设定为:对照组、1组、2组、3组、4组、5组。结果表明:随文蛤密度加大,硫化物量值和COD量值产生幅度加大,溶解氧的消耗急剧增加,水质的恶化愈提前,这表明文蛤密度是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硫化物量值和COD量值变化的波动性亦随文蛤密度的加大而加大。各实验组中,硫化物量值和COD量值具显著正相关,硫化物量值变化与COD量值变化相匹配,并且硫化物高值与COD高值的出现基本吻合,并稍微滞后。  相似文献   

9.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在硫化物浓度为0.4、1.2和4.0mg/L的水体中暴露48h,研究硫化物胁迫对其血液免疫指标和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化物对日本沼虾的24、48、72、96hLC50分别为22.5、15.2、12.5、11.35mg/L。血细胞密度(THC)和吞噬活力(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随硫化物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至48h,0.4、1.2和4.0mg/L组的THC显著降低,分别为对照组的85.71%、70.75%和57.48%。各试验组沼虾的凝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延长,1.2mg/L和4.0mg/L组分别从12h和6h开始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沼虾肌肉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硫化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至48h,1.2mg/L和4.0mg/L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硫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至48h,1.2mg/L和4.0mg/L组的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日本沼虾免疫系统对低浓度硫化物有一定的耐受力;当硫化物浓度过高时,沼虾的免疫能力降低,对机体抗氧化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水体中硫化物的毒性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中的硫化物是指水中溶解性的无机硫化物和酸溶性金属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H2S、HS^-、S^2-,以及存在于悬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和酸可溶性金属硫化物。其存在的形式、含量和分布与养殖生物的活动和环境因素均密切相关。硫化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具有高毒性,因此,对水产养殖水体环境中硫化物的调控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急性硫化物胁迫对日本沼虾免疫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在硫化物浓度为0.4、1.2和4.0 mg/L的水体中暴露48 h,研究硫化物胁迫对其血液免疫指标和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化物对日本沼虾的24、48、72、96 h LC50分别为22.5、15.2、12.5、11.35 mg/L.血细胞密度(THC)和吞噬活力(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随硫化物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至48 h,0.4、1.2和4.0 mg/L组的THC显著降低,分别为对照组的85.71%、70.75%和57.48%.各试验组沼虾的凝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延长,1.2 mg/L和4.0 mg/L组分别从12 h和6h开始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沼虾肌肉中的总抗氧化能力( T-AOC)随硫化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至48 h,1.2 mg/L和4.0 mg/L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硫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至48 h,1.2 mg/L和4.0 mg/L组的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日本沼虾免疫系统对低浓度硫化物有一定的耐受力;当硫化物浓度过高时,沼虾的免疫能力降低,对机体抗氧化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江苏海域滩涂底泥中硫化物含量与文蛤死亡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碘量法对江苏海域四个文蛤增养殖区底泥中硫化物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5~8月,硫化物含量吕四海域持续在100mg/kg以上,东凌、新港在80mg/kg以上,东沙相对较低在50~70mg/kg。东凌、新港海域分别在6月上旬和9~10月发生文蛤幼苗和种苗的集中死亡,吕四和东沙区域8~9月发生文蛤大批集中死亡。结果显示,文蛤幼苗对硫化物的忍受限度小于大规格种苗和成品文蛤;硫化物对文蛤具有较强的毒害作用,并可能与文蛤大批死亡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叶玫  姜琳琳  余颖 《福建水产》2012,34(3):177-182
建立了渔业环境沉积物中硫丹及其代谢物硫丹硫酸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以正已烷/丙酮(1∶1,V/V)提取、铜粉除去硫化物、石墨化碳黑-佛罗里硅土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二氯甲烷/正已烷(3∶7,V/V)洗脱,用电子捕获-气相色谱(GC-ECD)测定,外标法定量。硫丹各组分在0.001~0.2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良好(r≥0.9989);1、10、20μg/kg添加浓度的回收率在76.3%~10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1%~11.8%;α-硫丹、β-硫丹、硫丹硫酸酯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3、0.04、0.05μg/kg(干重),最低定量限(LOQ)均为1μg/kg(干重)。适用于渔业环境硫丹污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三都湾网箱鱼类养殖容量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底质硫化物为指标,采样实地调查估算法,估算福建宁德三都湾网箱鱼类养殖容量。选取的5片网箱养殖区底质硫化物调查结果,每片网箱养殖区底质硫化物的含量从网箱养殖区的中心向边缘递减,网箱养殖区外侧硫化物含量均没有超标;利用SPSS软件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功能,分析底质硫化物与单位水体养殖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指数增长曲线方程:y=81.858e1.214x,经相关性分析,得到R=0.989,R2=0.977,p0.01(n=6),相关性显著。根据该方程和底质硫化物评价标准,计算得出三都湾网箱适养水域的鱼类养殖容量为1.07kg/m3。  相似文献   

15.
沉积环境中硫化物的形成及其与贝类养殖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描述了海洋及沉积物中硫的主要形态、分布及无机硫化物的形成机理。阐述了环境条件对硫化物形成的影响。并依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重点讨论了沉积环境中硫化物的形成、贝类养殖过程中生物沉降对沉积环境中硫化物的影响及养殖活动与底质中硫化物的关系。提出了贝类养殖活动中生物沉降过程对沉积环境中微生物贡献的定量研究将成为贝类养殖对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04年6、8和10月分别对乳山湾东流区共进行了3个航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属于弱还原环境,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含量基本呈北侧高、南侧低的趋势,而氧化-还原电位则呈北侧低、南侧高变化趋势。硫化物的垂直分布基本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氧化-还原电位的垂直分布基本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由于受到贝类养殖的影响,出现了较多的例外情况。硫化物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随季节的变动较明显,硫化物含量8月最高,6月次之,10月最低;而氧化-还原电位则10月最高,6月次之,8月最低。贝类养殖对沉积环境中硫化物与氧化-还原电位有明显影响,养殖区硫化物的含量高于非养殖区,而氧化-还原电位则低于非养殖区。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七氟菊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胺氰菊酯、溴氰菊酯10种拟除虫菊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以石油醚/丙酮(V/V,3∶1)提取、铜粉除去硫化物、石墨化碳黑-佛罗里土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石油醚/丙酮(V/V,4∶1)洗脱、电子捕获-气相色谱测定,外标法定量.七氟菊酯在2.5~100 ng/ml、其他9种菊酯在5~200 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 7);2、20、40μg/kg添加浓度的回收率在72.8%~10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5%~11.3%;检出限(LOD)为0.01~0.1 μg/kg(湿重),最低定量限(LOQ)为1~2 μg/kg(湿重);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拟除虫菊酯污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密度梯度设置为50粒/m2、100粒/m2、200粒/m2、400粒/m2、800粒/m2、0粒/m2的文蛤的养殖密度对养殖体系中底质硫化物和水体COD、溶解氧等因子的影响实验表明:文蛤密度加大,硫化物产生的幅度加大,并与COD呈显著线性关系,溶解氧消耗加剧,水质恶化提前,文蛤密度加大是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期间,密度在100粒/m2以上时,文蛤发生规模死亡,密度在100粒/m2以下时,文蛤没有发生死亡,但密度在100粒/m2时,有害物质硫化物的量值在实验后期有上升趋势,表明文蛤生存胁迫加大,密度在50粒/m2时,文蛤生长良好,水质变化不大,适于规模养殖。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深远海大型围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海域的沉积物质量状况,通过对大黄鱼不同养殖期围栏养殖区、围栏外围区、网箱外围区和对照区的4次调查,分析评价了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的Cu、Zn、有机碳、硫化物等指标的区域分布、含量变化及污染水平,并采用内梅罗指数对调查海域沉积物进行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次调查大黄鱼围栏养殖区沉积物Cu的含量范围为15~33 mg/kg,Zn的含量范围为80~137 mg/kg,有机碳的含量范围为0.14%~1.90%,硫化物的含量范围为0.3~128.0 mg/kg。围栏中心区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的含量比其他区域高,但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一类标准。不同调查区域沉积物Cu、Zn和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围栏中心养殖区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内梅罗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沉积物质量均为清洁或较清洁状态,沉积物质量符合海水养殖标准。沉积物Cu、Zn和硫化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累积趋势,沉积物有机碳在本调查时间内有轻微累积的趋势,建议通过加强大黄鱼配合饲料的研发与应用,以缓解目前冰鲜鱼饵料大规模投入的状况,降低饵料系数,从而在一定水平上减轻有机质累积对沉积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大鹏澳网箱养殖区底质硫化物分布、变化和污染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居利 《水产学报》2003,27(6):570-574
为进一步了解粤东海水网箱渔场硫化物污染特征,研究了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底质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底质硫化物含量(mg·kg~(-1),干重)在网箱区内(为344~949,平均624)远高于网箱区外(为142~278,平均212),春夏季(平均694)显著高于秋冬季(平均554)(P<0.02)。研究海域底质硫化物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正相关(r+0.704,P<0.05),其中夏季相关最显著(r=0.818,P<0.02)。硫化物平均污染指数1.57,老化风险级别为4级,说明沉积环境已达到重污染,已面临很大的老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