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撑麻7号竹材构件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撑麻7号竹材构件因子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竹地径与全高、相同年龄立竹秆壁厚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同一径级、不同年龄立竹的竹秆壁厚存在差异;竹秆相对高度竹壁厚度与秆径呈一致性变化趋势,立竹径级与竹秆相对壁厚无相关,平均相对壁厚0.146;竹秆平均节间长与立竹地径无显著的相关性,平均节间长26.75 cm;构建了立竹地径与材积的数学模型V=0.01 226-0.005 948D 0.00116 D2-0.000051 D3.  相似文献   

2.
花吊丝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立竹生态构件关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华安县竹类植物园研究了1~3年生花吊丝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和主要生态构件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地上部分器官含水率为竹叶>竹枝>竹秆,竹秆、竹枝含水率随立竹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不同年龄立竹竹叶含水率无显著差异;1~3 a立竹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均为竹秆>竹枝>竹叶,竹秆生物量比例随立竹年龄的增长呈"V"型变化,竹枝、竹叶生物量比例随立竹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立竹全高、枝下高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器官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立竹胸径、全高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模拟;立竹壁厚率从竹秆基部到顶部呈高—低—高分布规律,与立竹胸径、立竹全高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与立竹胸径的关系方程式为AWT=0.2899-0.0539D+0.0041D2。  相似文献   

3.
苦竹笋材兼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苦竹林丰产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笋材兼用集约经营苦竹林中进行了林分结构和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立竹全高、枝下高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地上部分器官含水率降低,1~2 a立竹器官含水率竹叶>竹枝>竹秆;1~2 a单株立竹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与立竹胸径呈线性或二项式关系,1 a立竹竹秆>竹叶>竹枝,2 a立竹竹秆>竹枝>竹叶,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竹秆生物量比例降低,竹枝、竹叶生物量比例提高;1~2 a立竹和林分的器官生物量比例竹秆>竹枝>竹叶,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季竹立竹构件因子和地上生物量的调查,分析了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立竹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1年生立竹为竹秆>竹叶>竹枝,2年生立竹为竹叶>竹秆>竹枝,2年生立竹竹秆和竹叶生物量分配比例较1年生立竹分别极显著减少和增加,而竹枝生物量分配比例不同年龄立竹间无显著变化。2年生立竹各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胸径对立竹构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起着决定作用,两者具有极显著的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四季竹在资源分配时对竹叶构件的倾斜有利于种群对已占领生境的巩固和新生境的开拓。  相似文献   

5.
阿帕斯立竹现存地上生物量及其构件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3年生阿帕斯立竹现存地上生物量和含水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3年生立竹秆与竹枝含水率差异明显,随着竹龄的增大,含水率逐渐下降,而各年龄立竹叶含水率差异不大;地上生物量分配1年生立竹秆所占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年份;立竹全高、胸径构件因子与地上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显著,利用幂函数模型进行立竹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回归分析,竹秆以及地上总生物量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用于该竹种生物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6.
撑麻7号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成林撑麻7号竹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竹秆、竹枝含水率随竹龄增大呈下降趋势,竹叶含水率不受竹龄影响,1年生、2年生立竹含水率高低依次为竹秆、竹枝、竹叶,3年生、4年生立竹含水率高低依次为竹叶、竹枝、竹秆;构建了不同年龄单株立竹各器官生物量与立竹胸径的数学优化模型,进而分析知竹林中2年生立竹生物量占竹林总生物量最大47.0%,3年生、4年生立竹生物量无显著差异。竹林立竹器官生物量大小依次为竹秆、竹枝、竹叶,其中竹秆占竹林总生物量的72.9%。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苦竹林丰产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笋材兼用苦竹林中采用样竹调查法,进行了立竹结构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节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平均节间长度与立竹胸径呈S型曲线关系.立竹枝下高、枝盘数、节数、平均节间长度随立竹全高增大而增大.立竹枝盘数、节数、平均节间长度与立竹枝下高,立竹胸高壁厚与立竹胸径呈线性正相关.立竹壁厚率与立竹胸径呈线性负相关,不同胸径立竹壁厚率均呈"U"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对屏边县3个样地天然毛花酸竹林1 455株竹秆进行每秆调查,分别调查秆龄、胸径等因子以研究其林分结构,结果表明:屏边天然毛花酸竹3月19日前后开始发笋,6月14日前后结束,其中4月26日至5月24日发笋较为集中;竹秆数随胸径变化呈正态分布;发笋存在大小年之分,初步判断奇数年是小年,偶数年是大年;相对直径为0.27~1.91,比一般树木林分的直径变动幅度更大;立竹整齐度为2.564,立竹均匀度为2.108,说明为不整齐竹林、不均匀竹林;林分密度与胸径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毛竹竹秆及圆竹尺寸分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子是壁薄中空的圆锥体,个体间尺寸差异较大,不同尺寸、不同材性的竹子混用会降低竹材利用率,为了使材料各尽其用,对于竹秆尺寸和圆竹分级的研究是必要的。笔者调查了浙江新昌毛竹竹秆的秆形参数和圆竹的尺寸参数,包括竹秆的胸径、枝下径、枝下高、全竹高、圆竹的壁厚、围径等,并计算尖削度。结果发现:竹秆的胸径与枝下高、全高、枝下径等具有较好相关性,并以胸径为竹秆的分级指标,以0.5 cm为分级模数,将竹秆分为9级,其中胸径9.5~11.5 cm为主径级区。对圆竹的尺寸进行统计得到,以1 m为截断长度时,以壁厚为分级指标,第Ⅰ段圆竹的壁厚较多为11 mm,第Ⅱ和第Ⅲ段以9 mm居多,第Ⅳ段以8 mm为主,第Ⅴ、Ⅵ、Ⅶ段之间没有较大差别,集中在7 mm左右。不同分段之间的壁厚差异显著,不同壁厚等级的围径范围有所交叉。在后续使用中,可根据用途不同再增加合适的分级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给蓬勃发展的丛生竹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以川南地区人工栽培的3种丛生竹材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竹秆特性,测量胸径、全长、秆高、尖削度、竹壁厚、节间长等指标。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拟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胸径与竹秆高度、秆质量、总节数等因子相关性显著,拟合的模型经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相同胸径下,全长方面,硬头黄竹梁山慈竹撑绿竹;秆质量方面,硬头黄竹秆质量最大,梁山慈竹和撑绿竹相当,约70%的秆质量都集中在中下部。随着竹秆相对高度上升,相对壁厚的下降速度依次为硬头黄竹梁山慈竹撑绿竹,相对直径大小为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撑绿竹,但在相同胸径下,硬头黄竹胸径处的竹壁最厚。  相似文献   

11.
海子坪天然毛竹林叶面积指数及秆形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研究得出:海子坪天然毛竹林的叶面积指数为5.925 2,其无性系分株的叶面积有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并且随着龄级的增大叶面积逐渐减小的现象.研究还得出:标准竹胸径与竹秆的相对直径(Dx)、相对壁厚(Zx)和胸高壁厚Z(D1.3)等结构因子间数学模型为:Dx(Dx=10.350 7-0.707 4Hx)、Zx(Zx=1.097 3-0.071 9Hx)和z(D1.3)=0.991 5D1.30.1829;整个无性系分株最长竹节在23节左右,无性系分株的节长变化呈现出"短一长一短"的变化趋势;通过相对节长(Jx)与节位(Jw)的数学模型为Jx=-0.185 4Jw2+8.125 7Jw+5.040 8.  相似文献   

12.
2013年5月,抽样调查了盈江县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缅竹,测量其全高( H )、枝下高( h )、胸径(D)、基径(d)、秆重(G)、分段秆重(g)、节间直径(dj)、节位数(N)和节壁厚(T)等因子,对缅竹进行秆形结构分析,并将缅竹与毛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缅竹的基径对胸径的拟合方程为: ln ( d)=ln 1.406+0.885 ln (D)(R2=0.880);秆重对胸径的拟合方程为: ln (G)=ln 86.544+2.797 ln (D)(R2=0.907);壁厚对高度的拟合方程为: T=3.487-0.433 ln ( Hx)( R2=0.832);节间直径对高度的拟合方程为: dj =8.803-0.004 Hx ( R2=0.745)。这些因子间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其它秆形结构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胸径相同时,缅竹全高、秆重均大于毛竹;从基部到33节时,缅竹节间长明显大于毛竹。表明在竹材的加工利用方面,缅竹与毛竹相比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撑篙竹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广西南宁市的撑篙竹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竹秆全高、秆材长、胸径和节间数,以及每节间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统计分析撑篙竹的秆形结构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撑篙竹全高、秆材长与胸径之间呈显著相关,节间的数量、长度和壁厚等因素与胸径、节间号等秆形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在拟合的相关方程中以幂函数和线性方程获得较高的估测精度;撑篙竹高径比值随着胸径的增加而降低;自基部至梢部,节间长度呈“短—长—短”的变化规律,最长节间出现在第15~20节;壁厚率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基部节间壁厚率大于50%,中部空腔大,壁厚率19%~21%,往梢部壁厚率逐渐增加至40%;节间直径呈“细—粗—细”的变化规律,最粗直径位于7~9节,处于胸高位置之上。秆形特征的研究可为撑篙竹林的抚育管理及竹材利用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4.
毛竹纯林与竹杉混交林竹材形态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纯林5个竹材形态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竹杉混交林立竹平均胸径较毛竹纯林大5.0%;立竹全高、枝下高与立竹胸径呈正相关,竹杉混交林较毛竹纯林分别增加9.0%、8.7%,竹杉混交林对立竹全高、枝下高增大的贡献率小,分别为2.7%、3.1%;竹林经营类型对立竹胸高、竹壁厚度的影响较全高、枝下高大,竹杉混交林较毛竹纯林提高6.9%;尖梢度值与立竹径级不相关,与竹林经营类型密切相关,竹杉混交林显著大于毛竹纯林,增加幅度达20.9%。尖梢度值≥0.4的为竹材匀称竹林,<0.4的为竹材不匀称竹林。  相似文献   

15.
毛竹天然林表型特征的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我国17个天然毛竹林的胸径、中央直径、杆高、枝下高、全杆节数、枝下节数、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脉数、胸高处竹壁厚度、竹腔径、壁腔比等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胸径、杆高、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脉数、竹腔径、壁腔比呈现随纬度变化的地理模式,与经度无关;全杆节数受经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所调查的表型特征均没有表现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的地理变异模式。研究还表明部分表型特性与气候条件下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对重庆市梁平县16块寿竹样地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寿竹的材积与胸径的相关性,探讨了寿竹材积的垂直分布格局和海拔效应。结果表明,寿竹的材积和胸径相关性极显著,其最优模型为V=-0.031+0.007D–0.00002D3;寿竹材积的垂直分布格局表现为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其相对累积材积和相对高度的最佳回归模型为V′累=0.022+1.667H′-0.689H′2;海拔高度对寿竹材积的积累有一定的影响,其中900m以上海拔水平不利于寿竹材积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南宁市测量粉单竹竹秆的全高、材长、胸径、节间数量及每节间三要素(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对砍倒的立竹进行分段称重,研究这些指标与竹材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材长、节间数量及三要素均与胸径相关密切,幂函数和线性方程拟合程度高。最长节间出现在第9~12节,最粗直径多在第4~6节。全株生物量中竹秆所占份额最大,为76.82%,各器官生物量依次为秆 > 蔸 > 枝 > 叶。单株竹秆鲜质量与胸径高度显著相关,可用二次线性方程进行较精确估算。研究秆形结构变化规律、全株及每段竹秆鲜质量分配格局,有利于促进粉单竹竹秆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江西省中北部6个毛竹林(Ⅲ度竹)的胸径、全株杆鲜重、全株枝叶鲜重、杆长、全杆节数、枝下节数、枝盘数、枝下高、叶长和叶宽、叶片长宽比、胸径处竹壁厚度、竹腔径、壁腔比、竹材含水率等表型特征。运用SAS8.1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全株杆鲜重、全株枝叶鲜重和胸径处竹壁厚呈现随经度变化的地理模式,其它表型特征随经度的变化不明显;所调查的表型特征均没有表现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而变化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9.
大木竹秆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浙江南部大木竹的秆形状况,包括秆高、鲜秆质量、尖削度、竹壁厚和节间长等一系列指标.以毛竹为参比竹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拟合曲线,结果发现:相同胸径下,大木竹的全高大于毛竹;尖削度较毛竹略小;壁厚随竹秆高度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毛竹快;拟合大木竹鲜秆质量-胸径的幂函数方程为:M=0.232 7(DBH)2.1899,与毛竹相比,同样胸径的大木竹鲜秆质量比毛竹大;大木竹的节间长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呈二次曲线,在胸径为4~11cm范围内,节位数10~15处的节间长度最大,可达50~65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