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短期干旱胁迫下棉花气孔表现及光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气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有助于了解气孔调节真实行为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以‘国欣9号’为供试棉花品种,在人工气候室利用营养液培养,设置加入PEG-6000浓度为0(对照)、1.5%、3.0%和4.5% 4个处理,处理后1~7 d每隔1 d连续测定其气孔形态、光合和叶绿素荧光指标。结果表明:加入PEG-6000 1 d后,随着处理进程的延长,棉花叶片水势、气孔长度、宽度和开度、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均呈下降趋势,气孔密度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之间,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加,也表现出相似趋势。处理后5 d和7 d,与正常处理相比,1.5%、3.0%和4.5%处理棉花气孔长度、宽度、水势、PnGsTrCi均差异显著(P<0.05),气孔长度降低幅度最小(1.17%~2.61%),Gs降低幅度最大(61.62%~69.09%),Tr降低幅度为37.62%~67.48%。相关分析表明,棉花气孔长度、宽度和开度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孔宽度和气孔密度不相关。气孔长度、宽度和开度与Pn和Yield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NPQ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GsTrFv/Fm相关不显著。综上,棉花在PEG-6000诱发干旱后,通过降低气孔开度和增大气孔密度降低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叶绿素荧光指标Yield和NPQ比Fv/Fm对干旱更敏感。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磁化水灌溉处理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株重金属耐受性方面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镉胁迫(0 μmol·L-1、50 μmol·L-1、100 μmol·L-1)下磁化水灌溉处理对1 a生欧美杨''I-107''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镉胁迫会显著降低植株高生长和根茎叶干物质量;低浓度(50 μmol·L-1)镉处理促进根系直径及体积增大(P<0.05),高浓度(100 μmol·L-1)则会抑制根系各形态参数;镉胁迫下欧美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2.50%、43.24%和19.27%、46.37%(P<0.05),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Ci)分别降低13.68%和33.68%、8.07%和27.81%、5.00%和14.99%(P<0.05),同时,PSⅡ潜在活性(Fv/Fm)、最大光化学速率(Fv/Fo)、光合性能指数(PIabs)和量子产额(φEo)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磁化水灌溉提高镉胁迫植株高生长及根茎叶干物质量,增加植株根系长度及表面积;同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0 μmol·L-1和100 μmol·L-1镉胁迫下分别提高16.99%、40.20%,8.67%、39.10%和17.32%、50.52%(P<0.05);GsCi及WUE显著升高,Tr则降低24.20%、23.33%、12.06%(P<0.05);另外,Fv/FmFv/Fo、PIabs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磁化水灌溉处理有助于提高镉胁迫下欧美杨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维持光合机构功能,增强光合碳同化速率,减轻镉胁迫对植株生长发育的抑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置不同平茬时间、不同留茬高度,开展了退化沙拐枣林平茬复壮的田间试验,以研究区域内植物多样性、不同处理下沙拐枣生长状况和土壤含水量为评价指标,综合分析了平茬措施对退化沙拐枣林的更新复壮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平茬时间、不同留茬高度下,沙拐枣均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特性,但在冬季平茬,留茬高度为0 cm时沙拐枣的冠幅、新枝高度、新枝基径高于其他处理;(2)研究区中植被有沙拐枣、梭梭、沙米、刺沙蓬、雾冰藜5种,沙拐枣为优势种,沙米、刺沙蓬和雾冰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其重要值比较高;(3)研究区0~20 cm深度土层平茬区土壤含水量高于未平茬区,20~60 cm深度土层平茬区土壤含水量低于未平茬区,60~120 cm深度土层平茬区与未平茬区土壤含水量变化无明显规律。因此,荒漠区退化沙拐枣林可以通过冬季平茬措施进行更新复壮,且留茬高度为0 cm时沙拐枣林生长状况更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腾格里沙漠荒漠区防护林持续稳定发展,对防护林内衰退的柠条样地进行了植物多样性调查及不同留茬高度的平茬试验,选取萌条数量、株高、冠幅、萌条地径、平茬后土壤含水量5项指标评价平茬效果,结果表明:①50年柠条人工林内的植物种类有8种,以柠条、梭梭、沙米和多裂骆驼蓬为优势种,植被总盖度为34.91%;②平茬两年不同留茬高度处理柠条的株高、冠幅和地径均随着时间增加呈增长趋势,萌条数量则呈减少趋势,留茬高度对萌条生长状况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留茬高度平茬效果为15 cm>20 cm>10 cm>5 cm>0 cm;③平茬样地土壤含水量显著大于未平茬样地。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西辽河平原浅埋滴灌条件下优化施氮对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氮足迹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连续2年进行定位试验,以传统漫灌常规常量追氮为对照(CK),设置浅埋滴灌下常量追氮(T1)和优化追氮(T2:70%常量追氮)2个处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氮肥管理对春玉米产量、农田经济效益和农田碳氮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漫灌,浅埋滴灌下T1和T2处理在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农田经济效益(P<0.05)。土壤呼吸CO2碳排放是农田碳足迹主要来源,占比43%~44%,化肥是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主要来源,占生产资料碳排放总量36%~43%;氮肥施用是输入氮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93%~95%。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浅埋滴灌下T1和T2处理无显著差异,分别较传统漫灌CK处理增加15.43%,9.29%;碳效率浅埋滴灌下优化追氮T2处理最高,较CK处理提高10.63%。氮素平衡浅埋滴灌下优化追氮T2处理最接近零点,显著低于T1和CK处理(P<0.05);氮投入有效利用水平T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CK处理(P<0.05)。综合来看,浅埋滴灌下优化追氮T2处理降低西辽河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碳、氮排放,提高碳效率和氮投入有效利用水平,保证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是西辽河平原春玉米兼顾高产、高效和生态的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傅赵聪  王翀  吴春发  骆永明  刘东 《土壤》2023,55(4):829-837
以甘肃白银某污灌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影响高精度便携式X荧光光谱(HDXRF)法总镉(CdT)测定精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筛选,分别研究了土壤水分、有机质类型与含量、土壤类型对HDXRF法CdT测定的影响,并采用相对误差(RE)、相对标准偏差(RSD)和决定系数(R2)对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HDXRF法CdT测定的RE≤10%、RSD≤10%、R2>0.99,符合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和美国环境保护署标准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规定。HDXRF法CdT测定结果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指数衰减趋势,衰减方程为y=0.803e–1.3284x,衰减系数(μω)为–1.328 4,R2为0.984 5。HDXRF法CdT测定结果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55),且腐殖酸(HA)比泥炭(Peat)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更大,HA与测定结果的校正方程为y=–1.555x +0.780,R2为0.934 4。土壤类型对HDXRF法CdT测定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相对于红壤和水稻土,灰钙土的测定结果与传统实验室分析方法测定结果更接近。总之,虽然HDXRF法CdT测定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但通过校正模型校正,其校正结果的可靠性能够满足Cd污染农田土壤精准调查需求。  相似文献   

7.
利用环境生长室探讨不同CO2浓度和土壤水分亏缺处理下玉米植株生物量、气孔形态与分布特征、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以‘郑单958’ 玉米品种为试材,利用环境生长室设置2个CO2浓度和4个土壤水分梯度对玉米进行CO2浓度和水分处理。结果表明:1)不同程度土壤水分亏缺均显著降低玉米地上生物量(P<0.05),但CO2浓度升高增加了轻度水分亏缺条件下玉米地上生物量(P<0.01)和总生物量(P<0.01)。2)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轻度和中度水分亏缺条件下玉米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提高15.8%(P<0.05)和25.7%(P=0.001),而CO2浓度升高却降低了玉米叶片蒸腾速率(P<0.001)和气孔导度(P<0.001),最终导致玉米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01)。3)不同水分处理对玉米叶片气孔密度和单个气孔形态特征均造成显著影响(P<0.01)。因此,大气CO2浓度升高可以增加轻度水分亏缺条件下玉米叶片氮含量、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从而提高玉米植株的生物量累积以及叶片碳同化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土壤水分亏缺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CO2浓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主要分布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 且生长期内多干旱少雨。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生长变化及水分利用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封顶式生长室中对2个土壤水分水平[适宜水分: 70%~80%田间持水量; 干旱胁迫: 50%~60%田间持水量]的盆栽冬小麦进行了CO2熏蒸试验[背景大气浓度: (396.1±29.2) μmol·mol-1; 升高的浓度: (760.1±36.1)μmol·mol-1]。对小麦植株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的研究结果表明, 与背景大气CO2浓度相比, CO2浓度升高可促进冬小麦生长, 其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 适宜水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分别增加了28.6%和18.6%; 籽粒产量显著增加, 适宜水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分别增加了32.6%和22.6%; CO2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提高籽粒产量, 穗粒数在适宜水分条件下提高24.3%, 干旱胁迫条件下提高15.5%, 对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CO2浓度升高使群体和产量WUE显著提高, 在适宜水分条件下提高幅度较大, 分别提高17.7%和24.8%。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Pn)、降低了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 在适宜水分和干旱胁迫下Pn分别提高15.6%与12.9%, Gs分别降低22.7%与18.2%, Tr分别降低8.9%与7.5%。CO2浓度升高提高了叶片水势及叶绿素含量; 在适宜水分条件下叶片水势提高幅度较大, 为7.7%; 叶片叶绿素含量在2种水分条件分别提高7.5%与3.8%。由以上试验结果可得出: 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的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在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时, 这种作用效果更明显; CO2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来促进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周影  王琳  魏启舜  郭成宝  殷宏宝  周学珍 《土壤》2021,53(5):977-982
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稻机械收割不同留茬高度(15cm 、30cm 、40cm,分别标注低茬、中茬、高茬)对轮作紫云英生长、养分积累以及翻压还田后土壤养分、化学性状和微生物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茬高度显著影响轮作紫云英生长、养分积累以及翻压还田效果。紫云英单位面积株数随留茬高度的降低而显著减少;除单株分枝数外,植株株高、茎粗、单株鲜、干重均表现为高茬处理>中茬处理>低茬处理,高、低茬处理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产草量受稻茬高度影响明显,单位面积鲜、干草产量均随稻茬高度的降低而显著减少,高茬处理的紫云英鲜、干草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19.22t.hm-2和3.27 t.hm-2,较低茬处理每公顷增加15.21 t和2.53 t。不同稻茬高度处理的紫云英植株碳及氮、磷、钾含量无显著差异,植株养分积累量则随稻茬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各养分积累量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处理紫云英翻压还田后土壤pH值变化差异不显著,但均较试验前略有上升;土壤电导率则表现为高茬处理大于中、低茬处理,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翻压后土壤养分变化差异较大,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随水稻留茬高度降低而减少的趋势,高留茬处理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低留茬处理增加41.51%、27.35%、34.96%、68.78%、82.12%。不同处理紫云英翻压还田后,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存在差异。三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均以高茬处理最高,除放线菌外,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对细菌数量的影响最为明显,高茬处理极显著大于中、低茬处理,中、低茬处理间差异显著。综上,水稻留高茬(茬高40cm)轮作紫云英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和养分积累,翻压还田后土壤培肥效果显著优于中、低茬(茬高≦30cm)收割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氮肥深施能有效减少土壤氨挥发,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深施缺乏周年系统性研究。本试验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小麦-玉米轮作农田进行,利用动态箱法研究不同深施模式氨挥发损失率、氨挥发特征,旨在探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土壤氨排放对氮肥深施的响应,为减少农业源氨排放和优化农田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肥料表施(T1)、缓释肥表施(T2)、缓释肥基追肥分层深施(T3)、缓释肥一次性分层深施(T4)。结果表明:氨挥发主要发生在玉米追肥季,占全年氨挥发量的84.84%;T1、T2、T3和T4处理的周年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22.75 kg·hm-2、6.17 kg·hm-2、2.25 kg·hm-2和0.55 kg·hm-2,分别占总施肥量的4.86%、1.32%、0.48%和0.13%。与常规肥料表施(T1)相比,缓释肥处理(T2、T3和T4)分别降低72.88%、90.11%和97.32%的氨挥发损失;一次性深施处理(T4)能避开土壤氨高挥发期,周年氨挥发累积量与不施肥处理(0.43 kg·hm-2)没有显著差异,且显著低于表施处理。CK、T1、T2、T3和T4全年产量分别为8.31 t·hm-2、13.20 t·hm-2、12.66 t·hm-2、14.42 t·hm-2和14.22 t·hm-2;与常规肥料表施(T1)相比,缓释肥深施(T3和T4)均可提高作物产量,分别增产9.25%和7.75%。而缓释肥表施(T2)产量略有降低。综合考虑土壤氨排放和作物产量,缓释肥表施(T2)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但是作物产量不稳定;而氮肥深施(T3、T4)能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土壤氨排放,是一种高效、简便、环境友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微咸水水质对土壤盐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以生菜为供试对象开展盆栽试验,以CaSO4的饱和溶液为对照(CK),向去离子水中添加氯化盐形成不同阳离子组成的微咸水处理(Na+,TNa;Na+/K+比为1 ∶ 1,TNa-K;K+,TK),各处理添加盐分总摩尔量相同,研究灌溉水中不同阳离子组成对土壤盐...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柠条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更好地阐明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土壤的固碳机理,本文采用时空替代法,以撂荒2 a的坡耕地为对照,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林龄(10 a、17 a、26 a、34 a、40 a、50 a)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及柠条林的根系生物量和枯落物现存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0~60 cm的土层剖面上,0~20 cm土层SOC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层递减,其中柠条林地0~20 cm土层SOC含量变化幅度为2.68~11.44 g·kg-1,而40~60 cm土层SOC含量仅在1.64~2.73 g·kg-1波动;与对照相比,随林龄增加柠条林地0~60 cm土层平均SOC含量先减小后增加最后趋于平稳:10 a和17 a柠条林SOC含量比对照显著降低了34.5%和26.9%,26 a柠条林的SOC含量显著升高,其值是对照的1.43倍,40 a和50 a柠条林SOC含量处于积累与消耗相对稳定的状态。2)对SOC含量与STN、STP含量及根系生物量和枯落物现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SOC含量与STN含量、根系生物量及枯落物现存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但与STP含量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土壤中氮含量的增加能明显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而根系生物量和枯落物现存量的多少能够决定土壤的固碳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评估不同处理的改良效果,为西北地区利用暗沟处理措施改良盐碱土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解决西北地区大面积的盐渍土现象,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方法]以2年生垂柳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暗沟间距处理措施(CK为对照;T1为暗沟间距3m;T2为暗沟间距6m;T3为暗沟间距9m;T4为暗沟间距15m)对土壤理化性质、垂柳的生长和叶片光谱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1)4种处理的土壤含水率、pH值和土壤含盐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所降低;除T4处理外,其余处理均与对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3处理的土壤含盐量下降最多。(2)通过处理垂柳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T1处理效果最好,T4处理效果最差,T1与T2,T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4种暗沟间距处理都能显著提高垂柳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叶绿素含量,T1与T2,T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T4处理效果不及另外3种处理。[结论]在西北地区采用挖设暗沟排盐的方法可以有效排出盐分,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等因素,T3处理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小叶杨的抗旱机理,为山西省北部半干旱风沙区小叶杨防护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山西省苗圃基地盆栽模拟干旱试验,以小叶杨生长过程中的苗木株高和地径,根、茎、叶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为生长和生理指标,研究干旱胁迫对小叶杨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干旱胁迫抑制了小叶杨幼苗的生长,包括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势随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而下降;各干旱梯度下CK,T1,T2,T3,T4,T5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也随干旱梯度加深而降低,但从CK(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20.3%)到T3(田间持水量的40%,土壤含水量8.12%)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干旱梯度加深降幅逐渐较小,并且干旱时也能保持较大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表明小叶杨具有明显抗旱特性;当土壤水分进一步减少,T4(田间持水量的30%,土壤含水量为6.09%)时小叶杨开始出现干枯现象,T5(田间持水量量的20%,土壤含水量为4.06%)时小叶杨全部死亡。[结论]山西省西南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小叶杨造林时,土壤水分应尽量要保持在6.09%(T4)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黑河流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生产力的影响,设计20cm留茬(NS20),20cm留茬压倒(NPS20),40cm留茬(NS40),40cm留茬压倒(NPS40)和传统耕作(CT)5个处理,研究了黑河流域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量C、土壤微生物量N以及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农田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量C和N的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且其在剖面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土壤微生物量N有明显的"表聚现象";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量C之间显著正相关(r=0.85,p0.05),与土壤微生物量N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r=0.47,p0.05);保护性耕作提高了春小麦的产量,NPS20和NPS40增产效果最好,较CT分别增产53.08%和46.59%,与CT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保护性耕作提高了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WUE),NPS20,NS40,NPS40,NS20分别较CT的WUE提高了58.02%,43.40%,47.27%,23.78%。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叶面喷施含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SQR9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在辣椒和白菜上的应用效果,以期开发出根际有益微生物新的应用模式和新的叶面肥产品。以辣椒和白菜为供试材料,设以下6个处理评估肥料效果:喷施清水处理(CK)、喷施与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等养分的化肥处理(CF)、喷施含化肥+氨基酸+糖蜜的水溶肥处理(T1)、喷施含化肥+氨基酸+糖蜜+微量元素的水溶肥处理(T2)、喷施含化肥+氨基酸+糖蜜+SQR9的水溶肥处理(T3)和喷施含化肥+氨基酸+糖蜜+微量元素+SQR9的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处理(T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5个处理(CK、CF、T1、T2、T3)相比,T4处理在各项促生指标上虽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其更能够促进辣椒和白菜的生长,提高其生物学性状。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上,新型含菌株SQR9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的喷施,增加了叶际芽孢杆菌的数量;与喷施清水对照(CK)和与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等养分的化肥处理(CF)相比,其他4个处理(T1、T2、T3、T4)对辣椒和白菜叶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影响更大,而喷施含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QR9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T4)的影响更为明显。叶面喷施含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QR9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可有效促进辣椒和白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盖方式对新复垦区土壤水热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我国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合理开发利用潜在土地资源,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不同覆盖耕作方式对新复垦区土壤水热及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CK)、地膜覆盖(FM)、秸秆深埋(BS)和秸秆深埋+地膜覆盖(F+S) 4种处理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年,F+S、BS、FM处理玉米生育期内0~20cm及20~4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较CK增加24.4%、16.5%、12.6%及9.1%、3.2%、3.7%。2018年玉米苗期, 0~100 cm土壤蓄水量表现为FMF+SCKBS,明显表现为有覆膜处理(F+S和FM)的土壤蓄水量高于不覆膜处理(BS和CK)。2019年玉米苗期,土壤蓄水量则表现为F+SBSFMCK。与CK相比,春玉米全生育期不同覆盖耕作处理条件下各土层(5~25 cm)土壤温度均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F+SFMBSCK,各处理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表现为降低趋势。以表层5 cm土壤温度增幅最大,覆盖耕作处理的增温效应在全生育期表现为前期明显而后期弱化。各处理株高变化趋势一致,在播种后70d左右达到峰值,随后出现小幅度下降并最终保持稳定。试验期,株高和叶面积均表现为地表有覆膜的处理高于未覆膜处理(P0.05)。2018年, F+S、BS和FM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CK(P0.05),2018年和2019年,各处理产量分别较CK增加17.0%、13.5%、6.6%和30.5%、23.9%、3.8%。产量构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穗长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产量与穗行数和百粒重呈正相关关系。秸秆深埋+地膜覆盖处理(F+S)可以综合发挥二者优势,有效调节土壤水热状况,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可作为新复垦区春玉米适宜的种植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荒漠草原中不同密度人工柠条灌丛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揭示人工灌草结合的生态系统土壤内部C,N,P平衡和循环过程,以荒漠草原为对照(CK),研究了相同林龄不同密度(高密度HD、中密度MD、低密度LD)人工柠条灌丛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柠条灌丛0—100cm土层平均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氮磷比(N/P)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碳氮比(C/N),碳磷比(C/P)呈降低趋势,其中TP的空间变异性较高;垂直方向SOC,C/N和C/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TN,TP和N/P在0—40cm土层呈锐减趋势,40cm土层以下缓慢降低并趋于稳定;0—40cm土层TN和TP含量占总含量的61.82%和55.56%,可作为密度变化对人工柠条灌丛土壤养分的敏感指标;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人工柠条灌丛土壤N和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二者均与C/N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说明柠条对土壤中N和P两种元素需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is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daptation to drought stres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drought stress on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and selected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also its relations with WUE in summer squash seedlings (Cucurbita pepo L.). Plants were grown in pots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levels (D0: 100%, D1: 67% and D2: 33% of the water required to reach the field capacity) in controlled greenhou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rought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leaf chlorophyll reading values (LCRV), 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 (LRWC),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photosynthetic rate (PN), transpiration rate (Tr), fresh weight (FW) and dry weight (DW) of squash seedlings by 7, 42, 69, 62, 62 63 and 82%, respectively, in D2 treatment compared to D0. However, electrolyte leakage (EL) values increased 72% with severe drought treatments (D2). The highest WUE was obtained by D0 treatment as 0.26 g mm?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N and WUE is the strongest one among all leaf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Together with Tr, the linear relation with WUE was considerably higher compared to other measured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