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林蛙因其具有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关于东北林蛙养殖和生态学的研究。文章着重介绍温度对东北林蛙生长发育、性别分化的影响和营养因子对东北林蛙变态期的影响,同时就环境因子对东北林蛙不同发育阶段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在东北林蛙养殖中应注意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江西饲料》2001,(6):39
近年来,苏州大学水产学院、江苏省苏州望湖中国林蛙研究所进行了中国林蛙南移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中国林蛙不仅能在南方正常生长繁殖,而且在南方养殖还具有生长期长、饵料资源丰富等特点。 中国林蛙是我国著名的集药用、食用、保健于一身的珍贵蛙种,与猴头、熊掌、飞龙并称“四大山珍”,被誉为深山老林珍品。中国林蛙的全身均可入药。目前林蛙的南移养殖刚刚兴起,养殖中国林蛙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车铁崔勇华成长勇缪建海 )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心率的变化,为其养殖、运输或暂养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通过采集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在体和离体心脏的心电图(ECG),分析了低温环境对东北林蛙心率的影响,探究了低温环境下或冬眠过程中两栖类动物心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时东北林蛙在体心率和离体心率分别约39次/min和38次/min,而由10℃下降至0℃时在体心率迅速下降为15~10次/min、由10℃下降至2℃时离体心率迅速下降为13~5次/min,-2℃时东北林蛙在体心率可短时间维持在9次/min以下,-3℃时东北林蛙在体心率为0;东北林蛙在体心率和离体心率均随温度下降而下降、或温度回升而升高;相同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在体心率显著高于离体心率。说明进入冬眠时东北林蛙心率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可耐受的极限低温下(-2℃)东北林蛙仍维持较低心率;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心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其机体可通过神经或体液正向调节心脏活动,进而满足低温环境下机体新陈代谢对血流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林蛙是我国重要的集食用和药用为一体的珍贵两栖类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林蛙药用历史悠久,我国很多地区林蛙资源丰富。林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林蛙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在林蛙科研、养殖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中国林蛙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其发展对策,即中国的林蛙产...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和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的耐寒能力,试验测定了低温及低温持续时间对两种林蛙存活率的影响,低温下两种林蛙的过冷却点及血糖水平,比较并分析了两种林蛙的耐寒能力。结果表明:在潮湿环境中,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能较长时间(≥10 d)耐受的最低温度分别为-1℃和-2℃;在低温胁迫下,黑龙江林蛙与东北林蛙均可通过升高机体血糖水平维持较低的过冷却点免受冰冻,但黑龙江林蛙可通过保持更高水平的血糖维持更低的过冷却点。说明黑龙江林蛙比东北林蛙具有更强的耐寒能力,因而其地理分布的最北纬度界限也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蛙类养殖发展迅速,群众的养殖兴趣浓厚,但对其中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致使部分养殖者蒙受损失。现就本人所知,谈些看法,仅供参考。蛙类种类繁多,林蛙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北部、前苏联的乌苏里江地区及中国的东北三省。北美有美国青蛙,古巴有古巴牛蛙(二者为食用蛙,不能药用,体重可达1~1.5公斤)。林蛙大体分为四种:即日本林蛙、昭觉林蛙、黑龙江林蛙和中国林蛙。目前我国主要发展的人工养殖蛙类有:适宜东北地区的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和石林蛙;适宜南方地区发展的古巴牛蛙、美国青蛙及当地野生的棘胸蛙等,基本形…  相似文献   

7.
陈潭 《饲料研究》2003,(6):35-35
目前 ,养殖林蛙的方法一般是圈养 ,就是将林蛙封闭在一定的区域内 ,并在此区域内模拟林蛙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 ,如 :有水池、栽树种草、设置孵化池、冬眠池 ,采取人工育虫、黑光灯诱虫技术等 ,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 ,近来有广告称 ,利用网箱养林蛙 ,在我国南北皆宜 ,室内、阳台、庭院均可 ,每平方米网箱可以养 70 0只 ,5个月可产商品蛙 2 5kg ,获利 30 0 0元。这种广告是骗人的 ,是炒种者以高利为诱饵 ,推销其种蛙 ,为自己牟取暴利。林蛙是水陆两栖动物 ,只能在阴凉、湿润、近水的环境中生活 ,并喜欢在跳跃中进食。如果将林蛙放在只有几…  相似文献   

8.
生态地理因子对蛙类虹彩病毒带毒率的影响目前还缺少定量研究,为了确定东北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与生态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完达山和张广才岭的鹤北、东方红和阿城等7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采样地点的经纬度、海拔、气温等生态地理因子进行测量,并对东北林蛙带毒率进行PCR检测确认;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与生态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1个采样点的生态地理因子对东北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其中气温的影响高于其他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张广才岭山系的经度、纬度、温度对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影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小兴安岭和完达山的某些非生态地理因子对该地区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的影响超过了所研究的生态地理因子,生态地理因子已经不是影响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长白山脉的重要经济动物,在生物学特性和遗传上与中国林蛙、日本林蛙、昭觉林蛙、黑龙江林蛙等非常相似,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优势物种。东北林蛙皮肤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微生物的三套防御系统,其中,皮肤抗菌肽是先天性防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皮肤分泌物抗菌肽粗提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蛙是继牛蛙、美蛙之后,又一个人工养殖成功并进入商品化生产的蛙种。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涉足或准备涉足中国林蛙的养殖。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中国林蛙的供种单位或个人,他们除宣传养殖中国林蛙的优越性之外,还大力宣传中国林蛙的适应性强,全国各地都可养殖等。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目的是扩大自己的供种范围,增加供种数量。根据中国林蛙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在全国各地都可养殖”是言过其实。中国林蛙喜欢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温度适中、水资源丰富的环境。而这一环境,以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一带最为典型。所以,在长江流域、尤其是…  相似文献   

11.
不同饲料营养水平对东北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取人工孵化的野生东北林蛙蝌蚪随机分为 10组 ,每组 5 30只 ,分别饲喂 10种不同蛋白质水平和组成的饲料。每 5d将蝌蚪称重并采样 1次 ,测定蝌蚪活体重、变态活体重、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 ,饲料营养对东北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幼蛙的体重有明显影响 :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与饲料蛋白源无关 ,而与饲料粗蛋白水平有关。林蛙蝌蚪的最大体重、变态幼蛙的体重与饲料CP水平呈正线性相关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0 0和 0 85 9;蝌蚪期、蝌蚪变态时间均与饲料CP水平呈负线性相关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96 6和- 0 892 ;林蛙蝌蚪饲料的适宜粗蛋白水平应为 15 %~ 2 2 %。  相似文献   

12.
魏雯 《草地学报》2014,22(2):249-254
综合运用3S技术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太仆寺旗1986—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09年,研究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增长速度最快;而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均有所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对生态服务价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时段内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的趋势。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最快,对总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从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来看,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原材料及娱乐文化功能价值持续增加,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2000年以来,研究区植被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区域所面临的土地退化和干旱缺水等主要生态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服务功能还未完全改善和恢复。在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相似文献   

13.
草地生态系统载畜量与合理放牧率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草地载畜量和合理放牧率历来是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然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却未能有效解决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技术问题,由此可见,现有的载畜量和放牧率研究体系尚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来围绕草地载畜量和合理放牧率的准确评定,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涌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经济因素在放牧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将载畜量划分为生态和经济载畜量两类,而且对合理放牧率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现有载畜量和放牧率研究方法的总结,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认为草地载畜量不应仅以生态载畜量为标准,而在确定放牧率时应将农户行为和宏观经济背景纳入考虑范围;在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应与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将大面积草地化整为零,以放牧小区为单位有利于提高载畜量和放牧率评估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4.
2013年至2015年冬季,综合运用动物生态调查技术、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等研究技术,研究了内蒙古根河地区驼鹿(Alces alces)冬季采食生境选择和卧息生境选择。研究结果:内蒙古根河地区冬季驼鹿采食生境选择与距针叶林距离、距道路距离、隐蔽级、距工矿距离呈负相关;与距农田距离、桦丰富度呈正相关;驼鹿冬季采食生境选择的概率模型为:P=e^z/(1+e^z),其中z=-0. 401-0. 423×距针叶林距离-0. 513×距道路距离-0. 564×距工矿距离+1. 405×距农田距离-0. 420×隐蔽级+0. 553×桦,e为自然数。内蒙古根河地区驼鹿卧息地选择与距河流距离、郁闭度呈负相关,而距阔叶林距离、距农田距离呈正相关。驼鹿冬季卧息生境选择概率模型为:P=e^z/(1+e^z),其中z=-2. 068-0. 757×距河流距离+0. 929×距阔叶林距离+0. 731×距农田距离-0. 574×郁闭度,e为自然数。由于影响驼鹿冬季采食行为和卧息行为的驱动因子及其表达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导致其采食生境与卧息生境选择的因子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任亮  孙芳  丁玎 《草地学报》2021,29(6):1294-1300
北方农牧交错带既存在农业产业与生态建设资源竞争的矛盾,又存在经济增长与生态持续改善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的指导原则,该文从机会成本理论切入,研究优先生态建设兼顾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策略问题,通过机会成本、外部性、帕累托最优理论分析,以及应用陆地生态服务功能单位当量因子价值量计算方法对森林、草地、农田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森林、草地的生态价值大于农业产业的生态价值,因此说明农地用于造林和种草等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小于从事农业产业的机会成本。依据理论分析与量化核算所得结论,提出构建生态优先兼顾农业产业发展的综合体系,以及建立与完善生态建设激励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生长与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10月,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东北林蛙养殖场,对1龄、2龄和3龄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体重(Y)、体长(1)、前臂及手长(f)、后肢长(X)和头宽(z)体尺指标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龄、2龄东北林蛙在7月的绝对生长率最大,3龄东北林蛙在5月和8月的绝对生长率高于其他月;1龄、3龄东北林蛙5月的相对生长率最大,2龄东北林蛙5月和7月的相对生长率大于其他月;不同种源的1龄东北林蛙体重差别显著(P〈0.05);东北林蛙各体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显著(P〈0.01);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东北林蛙体重与其他体尺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8.374+4.417x+1.246z(R=0.923、R^2=0.853、校正R^2=0.851)。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林蛙皮肤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长白山林蛙养殖场购买林蛙 ,用冷水清洗林蛙 ,断头后迅速剥离皮肤 ,清洗血液后剪碎 ,经 80 %的甲醇抽提 3次 ;再经组织捣碎机捣碎 ,用 80 %的甲醇抽提 2次 ;再经葡聚糖凝胶过滤。实验结果表明 ,林蛙皮肤中小分子活性多肽经葡聚糖凝胶过滤得到纯度较高的抗菌活性肽 ;林蛙皮肤中小分子活性多肽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都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经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表明其具有较强的阳离子特征 ;SDS - -PAGE电泳分析表明为单一区带 ,林蛙皮肤中小分子抗菌活性多肽的相对分子量为 6 .2 8ku。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养殖工作的重要性变得更为突出,其中以生态放养鸡的饲养管理工作最为重要。但是在生态放养鸡的饲养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却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人为及自然等2个方面,导致生态放养鸡的饲养管理技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养殖者应对生态放养鸡饲养管理工作的开展予以全面化重视,只有确保相关的技术要点得到实现,才能提升生态鸡的养殖水平。  相似文献   

19.
《African Zoology》2013,48(3):83-97
Throughout the Miocene, the African landscape underwent broad climatic shifts that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fauna and flora. Since the late Miocene, these shifts have created a landscape in southern Africa that is strongly characterised by savanna and arid environments. Forests persist in small fragments, primarily in mountainous or heterogeneous landscapes. Arthroleptis wahlbergii is a small frog endemic to eastern South Africa that has presumed low dispersal ability. Because of its preference for forests, the dynamics of forests since the late Miocene in this region might have promoted diversification within A. wahlbergii. To investigate whether habitat fragmentation might have driven divergences among populations, we carried out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ling and population leve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using two genetic loci (16S, mitochondrial; RAG-1, nuclear) sequenced for 48 individuals from 14 forests across the c. 500 km range of this species. There is substantial population-level structuring within A. wahlbergii, however the structure does not relate to forest types or catchments. We instead propose that the structure is a result of dynamic and idiosyncratic changes in forest connectivity over the Pleistocene. We identified two geographically circumscribed clades, the northern of which corresponds to true A. wahlbergii. The southern clade corresponds to populations from which Arthroleptis wageri FitzSimons, 1930 was described. This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 synonym of A. wahlbergii, but our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d distribution modelling supports recognising A. wageri as a distinct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