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武定县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选取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口和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996~2010年来武定县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武定县经济得到大的发展,而耕地面积却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各个经济指标对耕地面积变化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总人口,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处理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年福华  史守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26-5527,5558
以苏州市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州市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3.
郝瑞彬  李文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70-16572
采用1978~2007年唐山市统计资料,选取耕地面积和人均GDP为指标,分析了唐山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唐山市经济迅速增长,而耕地面积却呈总体下降趋势;随着人均GDP增加,耕地面积变化呈对数减少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继续强化耕地资源管理,尤其是强化建设占用耕地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琼  高敏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82-2583
采用乌鲁木齐市1988~2004年统计数据,分析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选取GDP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耕地面积减少率作为指标,讨论乌鲁木齐市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人均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均GDP增长的指数相关关系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耕地面积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长等量的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幅度逐渐减小,其原因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GDP的增长主要依赖技术革新和产业化高度,而不再依靠耕地的消耗。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省183个县域为基本单元,选取人均GDP指标,结合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1998-2016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减弱态势.低于四川省人均GDP平均水平的县域是县域经济数量结构的主体地位将长期保持.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经济发达的县域集聚在成都平原和安宁河谷平原的腹地,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差异格局.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以来山东耕地变化及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  郭宁  宋芙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76-2778
根据山东省1990-2006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7年来山东省耕地变化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了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GDP、人均GDP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990-2006年,山东省耕地面积经历了低速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17年来持续减少;山东省耕地面积与人口、人均GDP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运用线性回归拟合性较好;山东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单位经济总量占用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7.
陈剑  胡静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2):45-47,5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县域经济又是县域经济的难点。依据增长极理论,通过1999~2008年间金寨县与安徽省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三次产业产值百分比和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百分比6个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出金寨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应以县域内资源为依托,在产业和地理空间两个层面上培育增长极,以此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江苏沿海县域经济单元2002—2011年人口与GDP统计数据,计算了县域经济体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以及泰尔指数,定量分析了研究时段江苏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时空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沿海县域的产业结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江苏沿海12个县域经济整体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过程,2009年后各县市之间以及各地级市之间的差距普遍减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通、盐城、连云港内部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地级市内部县域产业结构亦具有一致性,反映了产业结构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三次产业增长率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推移的产业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临夏县作为国列、省列贫困县,全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80m^2,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畜牧业发展缓慢,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民增收问题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近年来,临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将其做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和最大的开发项目来抓,提出了“发展劳务经济,  相似文献   

10.
胡何男  胡宝清  田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55-12256,12259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09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广西耕地动态变化过程,并选取广西总人口、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等社会经济指标,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09年广西耕地面积在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这一时段耕地减少起着重要作用,但影响程度正在逐步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从云南省县域经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入手,在云南省129个县2000~2007年人均GDP及人均纯收入数据与空间地理位置坐标的基础上,运用变异函数的理论和方法,计算县域经济相关指标的变异函数,并根据相关方法拟合成球状模型的变异函数,最后结合云南县域的情况和变异函数图进行分析,为云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从云南省县域经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手,在云南省129个县2000~2007年人均GDP及人均纯收入数据与空间地理位置坐标的基础上,运用变异函数的理论和方法,计算县域经济相关指标的变异函数,并根据相关方法拟合成球状模型的变异函数,最后结合云南县域的情况和变异函数图进行分析,为云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ESDA方法,利用福建省1998年、2002年及2006年各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达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1998年至2006年,全局Morans′I值有降低的趋势,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亦十分显著,"高-高"关联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闽东南和闽东部分地区,"低-低"关联的县域分布在闽北地区及闽西部分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关联的县域数量远高于呈负关联的县域数量.并提出了解决差异扩大化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南充市1949-2013年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地区GDP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变化状态,结果表明,南充市耕地面积基本呈持续下降的态势,而人口数量与GDP则持续走高,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耕地面积变化分别与人口数量、GDP、人均GDP的相关拟合度r20.9,验证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汪鹏  刘燕  马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48-17651
近年来重庆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且耕地变化程度呈现出地域分布。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该市各区县人均GDP以及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区域内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且2者的相关程度随经济发展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1 江苏盐城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  区域发展的基础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本原因。盐城县域在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和社会基础这三方面与苏南县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1 .1 经济发展基础差异呈南高北低的梯度盐城县域经济与苏南相比 ,突出表现为经济总量小 ,人均占有水平低。 2 0 0 2年 ,盐城所辖的七县 (市 )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72 .72亿元 ,人均为7892元 ,同期苏南县域平均 GDP达到 2 4 4 .62亿元 ,人均更是高达 2 2 894元。而盐城的北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基础更是薄弱 ,滨海、响水人均不到5 0 0 0元 ,还未达到国家的平均水…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发展是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识别县域内经济空间分异能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汉源县行政矢量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DEM数据等多源空间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热点分析以及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等方法,重点研究汉源县经济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汉源县经济空间分布呈显著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近的区域在空间上不断集聚;汉源县乡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趋势明显,经济热点区集中在流沙河河谷地带,经济冷点区集中在南部中高山区;汉源县的经济空间分布格局是受海拔高度、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选择崔-王指数、变异系数评估经济极化程度,并结合GIS空间分异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天山南坡经济带经济极化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天山南坡经济带的经济极化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2)1990年以来,极化现象明显,但是经济总量的极化现象大于人均经济总量。(3)人均GDP和GDP的Moran's I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人均GDP总体上呈增大趋势,经济空间集聚程度亦呈增大态势,GDP趋于随机分布。(4)通过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得知,GDP和人均GDP"低低"集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库尔勒市为中心的轮台县、焉耆县和和静县且这种格局2000年以来基本上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9.
依据阳新县域2000-2012年来耕地-人口-粮食系统的演变情况,对耕地压力的变化态势进行了解析,并基于GM(1,1)模型预测了2013-2020年相关基础指标和耕地压力指数K。结果显示,阳新县域耕地-人口-粮食系统发展不均衡,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变化呈现波浪式上升,而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呈快速增加趋势,耕地压力较重;2013-2020年间,系统矛盾将继续存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均逐年升高,耕地压力持续增大。未来阳新县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以实现耕地-人口-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减轻耕地压力。  相似文献   

20.
吕婷  何伦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84-9086
以1978~2008年的新疆的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借鉴并参考前人的研究,分析了新疆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的趋势,同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的耕地数量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农业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耕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农业人口数、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比较明显。因此,新疆应在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方面予以协调,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护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