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抗菌核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真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侵染,是世界范围的大豆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利用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对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接种鉴定,筛选抗/耐菌核病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大豆抗菌核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性种质。结果表明,(1)不同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抗性不同,在44份微核心种质中,中抗种质6份(13.64%),中感种质27份(61.36%),感病种质9份(20.45%),高感I种质2份(4.55%),其中合丰24、大天鹅蛋、倪丁花眉豆、牛毛黄、大黄豆和五月黄6个中抗种质可作为抗性亲本用于大豆抗菌核病育种。(2)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致病性不同,分离物黑西5(黑龙江省,大豆),病情指数49.32,病斑长度达到5.93 mm,致病性最强;黑饶24(黑龙江省,大豆)与Qin 24(青海省,油菜)致病性次之;Hef 50(安徽省,油菜),病情指数为39.02,病斑长度为3.65 mm,致病性最弱。用黑西5鉴定和筛选抗菌核病大豆种质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野生大豆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野生大豆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旨在为拓宽大豆灰斑病抗病的新基因资源和鉴定新的抗病种质,用于抗灰斑病育种工作。在大豆生育阶段R3-R4时期对104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人工接种灰斑病菌。结果表明:抗病材料有29份,占供试材料的27.9%;中抗材料有45份,占供试材料的43.3%;感病材料有30份,占供试材料的28.8%。用灰斑病菌多菌株接种于104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抗病性指数测定,结果表明:有86份材料抗性指数较高,对不同来源的菌株均表现了一定的抗病性,这些材料可用于水平抗性育种工作。野生大豆资源中有丰富的抗灰斑病基因资源,即有单一抗性资源还有广谱抗性资源。  相似文献   

3.
烟草种质资源抗马铃薯Y病毒病鉴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便于年度间和研究者之间比较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筛选抗性稳定的抗病资源的基础。本文通过温室内人工接种,优化比较了烟草种质资源抗马铃薯Y病毒病的抗性鉴定方法。病情指数、相对病情指数、相对抗性指数、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四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相对病情指数可直观反映品种的抗性,便于年度间和研究者之间的结果比较。高压喷枪摩擦接种和蚜虫饲毒接种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通过温室人工摩擦接种,筛选出高抗资源NC55和NC102、抗病资源VSCR和TI245,CV91和Oxford 207表现为中抗、台烟6号表现为中感、NC297和云烟97表现为感病、Coker176表现为高感。抗病亲本NC55、VSCR与感病优良亲本F1组合均表现感病或高感,表明NC55和Virginia SCR抗源的抗性为隐性遗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灰斑病抗性位点分布,探索利用分子标记筛选玉米灰斑病抗性种质,本研究以26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按照国家标准(NY/T 1248.11-2016)进行人工接种鉴定,选用6个与抗灰斑病主效QTL(或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经接种鉴定,抗性级别表现为中抗及以上的有15份,其中...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54份国外引进烟草种质资源进行了黑胫病、烟草普通花叶病(TMV)及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主要病害抗性的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并对上述资源同步开展了TMV及黑胫病人工接种抗病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到2份资源抗黑胫病、TMV及PVY,5份资源双抗黑胫病及PVY和1份资源双抗TMV及PVY。黑胫病与TMV抗性分子标记鉴定的结果为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证实,即筛选到11份资源含抗TMV的N基因和14份资源含抗黑胫病的Ph基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大批量的开展种质资源的抗性筛选,加快抗病烟草品种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6.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内保存的55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种质资源对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是丰富的,不同的材料间抗性差异显著。通过鉴定,筛选出抗大斑病种质105份,抗小宽病资源17份,抗丝黑穗病资源151份,抗矮花叶病种质23份,这些抗源有的具有多抗性,抗两种以上病害的种质有47份。筛选出的抗源可提供育种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利用。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大从地方品种中发掘和改良、创新种质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甜菜主要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旨在鉴定与评价不同生态区甜菜主要种质资源的抗病性,为种质资源在抗病育种上科学有效利用提供依据。以甜菜3个生态区的313份主要种质资源为试材,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按照甜菜的规范标准,调查种质的发病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划分抗性级别。鉴定出高抗甜菜褐斑病种质资源85份、抗病89份,抗甜菜根腐病种质资源11份,抗甜菜丛根病种质资源3份,抗甜菜白粉病种质资源28份。同时鉴定出兼抗2种病害的种质资源,高抗褐斑病兼抗根腐病种质资源5份、抗褐斑病兼抗根腐病种质资源5份、抗褐斑病兼抗丛根病种质资源2份,高抗褐斑病兼抗白粉病种质资源20份。结果表明,中国甜菜种质资源比较匮乏,除抗褐斑病种质资源外,抗根腐病、丛根病和白粉病的资源不但数量少,而且抗性级别低。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为培育高抗灰斑病品种挖掘优良种质资源。以1164份大豆资源(国内915份、国外145份和野生104份)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病菌条件下鉴定材料抗病性。1164份供试材料灰斑病病情指数平均为52.2%,遗传变异系数为23.9%;64.9%的品种具有灰斑病抗性;抗性最高的是‘承豆6号’,病情指数为10%;国外品种资源群体对灰斑病抗性高于野生高于国内;国内13个省份的供试材料中黑龙江群体材料对灰斑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平均病情指数为52.0%;在黑龙江品种资源的7个主要类型中,‘垦农号’系列群体表现对灰斑病最高的抗性,93.8%品种对灰斑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其次是‘垦鉴豆号’系列和‘绥农号’系列,抗病性品种占比分别为88.2%和85.7%;同时筛选出10份对灰斑病高抗的黑龙江品种分别为‘垦农19号’、‘垦农17号’、‘黑农43号’、‘黑农47号’、‘垦鉴豆4号’、‘垦鉴豆33’、‘绥农11号’、‘绥农12号’、‘绥农15号’和‘东农43号’。大豆种质资源灰斑病的抗病性保留着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高抗品种可以作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的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苦瓜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21份苦瓜种质的病情指数及15个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份种质资源表现抗病的材料有6份,6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为中抗,7份种质表现为感病,2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为高感;各指标在不同种质间表现出了极显著的差异,变异系数较大,21份种质资源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病情指数与SOD、CAT活性、叶绿素a、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叶绿素b含量等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是评价苦瓜白粉病抗性的最佳指标。因子分析将16个指标简化成6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3.91%。对21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分为5类,其对白粉病的抗感表现和苦瓜种质资源田间白粉病抗性鉴定基本一致。在进行苦瓜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遗传多样性评价时应以病情指数和光合色素含量为主要因子,结合其他因子,鉴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抗根肿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油菜抗根肿病种质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十字花科抗根肿病种质,将抗性基因转育到甘蓝型油菜中,利用四川成都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油菜课题组搜集提供的30份十字花科种质进行接种筛选,并对病情指数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欧式聚类分析及发病率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最终获得7份高抗(HR)材料,包括3份白菜、3份芜菁和1份甘蓝,2份中感(MS)材料,2份感病(S)材料和19份高感(HS)材料,其中高感材料均为油菜;这30份材料的平均发病率为69. 13%,平均发病指数为51. 45;抗、感材料病情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欧式聚类分析与病情指数分析结果相一致,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将筛选获得的抗病芜菁德白瑞与感病甘蓝型油菜育种骨干亲本徐09进行远缘杂交,利用形态学、抗性鉴定、SSR分子标记等方法对远缘杂交的F1进行了真假杂种鉴定。结果发现,获得的3株F1杂种叶色浓绿,叶片肥厚,叶缘刺毛较少,叶型修长呈椭圆形,整体性状表现介于两亲本之间且偏向于母本,接菌后无发病症状,并用筛选得到的15对具有较好扩增多态性的SSR引物扫描3株杂种及双亲,带型均同时表现父母本带型,最终确定这3份F1杂种均为真杂种。筛选的7份高抗材料和3份真杂种材料可以为根肿病抗性机理研究及油菜抗根肿病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选取4个苦荞材料,以不同浓度(0%、5%、15%、25%)的PEG-6000溶液胁迫萌发,研究不同浓度PEG-6000对苦荞种子萌发影响,以期筛选出苦荞抗旱性鉴定指标并对不同苦荞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5%PEG-6000胁迫促进了云南花苦和晋荞2号的种子萌发,提高了黔苦4号的幼苗活力指数、胚芽含水量、胚根干物重和储藏物质转运率。15%PEG-6000胁迫抑制了苦荞的种子萌发,降低了苦荞的胚芽长、幼苗活力指数和储藏物质转运率,提高了苦荞的根茎比、黔苦4号的胚根长和胚根干物重。25%PEG-6000胁迫下4个材料均未发芽,复水后川荞1号多倍体恢复发芽率仅为16.7%。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萌发指数、发芽率、储存物质转运率作为抗旱鉴定的初级指标,发芽势、胚芽干物重、胚芽含水量、胚根含水量作为抗旱鉴定的次级指标。通过隶属函数对苦荞材料抗旱性进行评价,发现不同苦荞材料在5%PEG-6000、15%PEG-6000胁迫下种子的抗旱性不同。  相似文献   

12.
蓬莱地区酿酒葡萄果实病害调查及室内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7-8月对蓬莱地区酿酒葡萄果实病害种类和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调查,结果发现:引起该地区葡萄中后期烂果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灰霉病、白腐病和酸腐病,其中,炭疽病和白腐病发病较重,其次是灰霉病,酸腐病相对发病轻, 且随着葡萄果实的日渐成熟,病害发病逐渐严重。室内抗病性测定发现,无伤葡萄果实对炭疽病、曲霉病和灰霉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侵入特性,三种病害有伤接种后的病情指数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分析,赤霞珠对三种病害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其次是蛇龙珠。  相似文献   

13.
旨在为荞麦抗倒性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评价方法和理论依据。本研究归纳了荞麦茎秆和根系形态、茎秆化学成分和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与倒伏的关系,总结了荞麦茎秆抗倒性的遗传规律和荞麦抗倒性的评价方法,提出了评价荞麦抗倒性的主要指标和防治荞麦倒伏的生产措施。最后,对荞麦抗倒性QTL定位、肥料运筹和耕作方式等有待拓宽和深入研究的内容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应用相对抗病性指数评价胡萝卜种质资源黑腐病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建立胡萝卜苗期黑腐病品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并筛选出胡萝卜黑腐病抗病种质资源。通过连续2年同一地块苗期人工喷雾接菌方法对胡萝卜种植资源进行胡萝卜黑腐病抗性鉴定,应用相对抗病性指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品种抗病性评价标准,对供试品种进行品种抗病性分析。依据相对抗病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胡萝卜黑腐病品种抗性类型划分标准为:高抗(HR),RRI≥1.4;抗病(R),1.1≤RRI<1.4;中抗(MR),0.5≤RRI<1.1;感病(S),0.1≤RRI<0.5;高感(HS),RRI<0.1。供试11个品种中高抗品种2个、抗性品种3个、中抗品种3个、感病品种1个、高感品种2个。试验建立了胡萝卜品种田间抗病性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可为胡萝卜抗病育种研究和田间种植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中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下胚轴创伤接种鉴定了13个大豆疫霉菌株在从美国引进的85个大豆品种(系)上的反应,结果表明, 72个品种(系)抗1个到12个大豆疫霉菌株。通过与14个含有单个已知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大豆品种(系)的反应型比较并结合系谱分析,明确35个品种(系)分别含有Rps1a、Rps1c、Rps1k、Rps2、Rps3c、Rps4、Rps5、Rps6和Rps7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其中有14个品种(系)含有Rps1a,1个含有Rps1c和2个含有Rps1k,这3个基因能够有效抵御我国大豆疫霉种群,可以直接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6.
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中薯块接种的抽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启涣  陆漱韵 《作物学报》1995,21(5):540-543
采用二级抽样方案设计和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的薯块抽样方法,以提高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应选择中等大小均匀的薯块5-7块,每个薯块上接种10个病斑,在其它接种条件控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较小的误差。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栽培油菜品种菌核病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对四川盆地主栽油菜品种抗菌核病性进行监测评价,为品种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于2018、2019连续两年在田间病圃内,对31个油菜市场品种采用人工菌丝块组织接种法接种核盘菌,调查油菜茎秆、分枝角果等组织菌核病发病程度,评价各品种菌核病抗(耐)病性。结果表明:有21个品种抗性稳定,即两年抗病性表现一致。其中‘德虹油1号’高抗(耐)菌核病,‘德名油100’和‘科乐油998’中抗(耐)菌核病;‘科源油2号’、‘宜油17’等10个品种低抗(耐)菌核病。‘油研11’、‘德油5号’等8个品种低感菌核病。‘德油9号’、‘宜油19’等10品种抗(耐)性菌核病性不稳定或丧失。综上,‘德虹油1号’、‘德名油100’和‘科乐油998’3个品种可作为抗病育种亲本或利用品种进行病害防控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奎生  王殿昌 《作物学报》1993,19(5):468-472
1986-1989年采用自然鉴定和人工土壤接种鉴定的方法,对602份玉米材料的青枯病抗性进行了鉴定。人工接种鉴定397份,其中204份材料表现抗病。在正常年份,人工接种鉴定效果明显好于自然鉴定,但在重病区或青枯病流行年份,在尚未具备人工接种条件时,利用自然发病作为选育抗病材料仍有一定效果。玉米苗期接种青枯病重于成株期  相似文献   

19.
非选择性除草剂Basta对荞麦和莜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除草剂Basta对单子叶植物莜麦和双子叶植物荞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作用 ;应用高温高压灭菌法和过滤灭菌法对Basta进行了处理 ,比较了二者之间的灭菌效果。结果表明 ,当培养基中Basta的浓度超过 4mg·L- 1时 ,可有效杀灭荞麦的种苗 ,而对莜麦种苗的有效作用浓度为 6mg·L- 1以上。高温高压灭菌不会造成Basta的分解和杀灭效果的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