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烤烟新品种‘渝金香1号’的致香物质含量进行分析,为该品种的栽培技术改进以及卷烟配方应用提供依据。取重庆市巫山县烟区的‘渝金香1号’以及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K326’(对照)中部C3F等级烟叶,经蒸馏萃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其致香成分及含量。试验检测出70种致香物质或潜香物质成分;‘渝金香1号’萜烯类、醛、酮类物质的含量稍低于对照品种‘云烟87’和‘K326’;氮杂环类和酚类物质含量稍高于‘云烟87’和‘K326’;醇类、酯类和酸类物质低于‘云烟87’,高于‘K326’;致香物质占测出致香或潜香物质总量的比例为23.48%,高于‘云烟87’(22.74%)和‘K326’(17.98%),有利于在陈化过程中快速降解生成致香成分;新植二烯与致香物质总量的比例低于‘云烟87’和‘K326’,对于降低烟气的刺激性、协调吃味有利;植物呋喃类含量与新植二烯含量的比例高于‘云烟87’和‘K326’,类胡萝卜素重要致香降解产物总量比‘云烟87’和‘K326’分别高5.92%和5.22%,叶面分泌物降解产物或衍生物总量(34.310 µg/g)高于对照品种‘云烟87’(32.996 µg/g)和‘K326’(32.490 µg/g),有利于彰显‘渝金香1号’烤后烟叶的香气特征。‘渝金香1号’致香物质含量较高,比例较协调,香气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阐明‘文紫椒1号’果实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色素比例和组织定位,为丘北辣椒在观赏园艺中的应用和观赏型新奇果色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种植于云南文山州砚山县的‘文紫椒1号’果实为试材,将果实分为5个发育阶段,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果实的叶绿素含量([Chl])、类胡萝卜素含量([Car])、总黄酮类含量(TFC)、总花色苷含量(TAC)和辣椒红素含量([Cap]),并分析其配比和相关性,同时用徒手切片法检测了色素的组织定位。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文紫椒1号’果实[Chla]/[Chlb]的最大值出现在发育阶段3,[Chl(a+b)]/[Car]、[Chl(a+b)]/TFC和[Chl(a+b)]/TAC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阶段2,而[Chl(a+b)]/[Cap]、TFC/TAC、TFC/[Cap]和TAC/[Cap]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阶段1。[Chla]、[Chlb]、[Chl(a+b)]、[Car]、TFC、TAC和[Cap]之间的相关性不尽一致,其中,TAC与[Chl(a+b)]、TFC之间均呈不显著正相关,而与[Car]之间呈不显著负相关,[Cap]则与[Chl(a+b)]、[Car]、TFC和TAC之间分别呈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不显著正相关和不显著负相关。果实色素主要定位在中果皮细胞中,细胞的色相和色度变化趋势与果色的高度一致。所以,‘文紫椒1号’的果色源于各发育阶段果皮细胞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辣椒红素)和黄酮类(含花色苷)色素的比例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引进谷子品种在晋北春谷区广灵县种植的适应性,以‘晋谷21号’、‘晋谷59号’、‘大同45号’、‘鑫谷4号’、‘8311’为试验谷子品种,‘大白谷’为对照,在广灵县作疃乡百疃西堡村进行2年的种植试验,检测和分析主要农艺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显示,‘晋谷59号’和‘晋谷21号’的生育期分别为146天和139天,属于春播晚熟品种,‘8311’的生育期最短为120天。‘晋谷59号’的产量在2019年和2020年均为最高,分别为6483.11 kg/hm2和6707.80 kg/hm2,较对照‘大白谷’增幅分别为13.44%和15.15%,‘晋谷21号’的产量小幅高于对照。‘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的株高和穗宽值较大,‘大同45号’、‘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的穗较长;‘晋谷59号’、‘晋谷21号’和‘大同45号’的单穗重和单穗粒重值较大,较其他品种差异显著。‘大同45号’和‘鑫谷4号’千粒重值最大,与其他品种有显著性差异。‘晋谷21号’的蛋白质含量在2个年份均为最高,分别为13.03%和11.23%,其次为‘晋谷59号’,与其他品种有显著性差异。‘晋谷59号’的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3.47%和5.13%。‘8311’的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最高。研究表明,谷子的产量、穗宽、旗叶宽、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以及蛋白质、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与株高、穗宽、单穗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与旗叶宽和脂肪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这些性状对谷子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性状之间也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引进谷子品种的农艺及营养品质性状,‘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在广灵县作疃乡的农艺性状表现正常且产量高于对照品种大白谷,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在当地推广种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评价冬作马铃薯新品种(系)块茎主要营养品质,筛选适宜主食化的新品种。以‘丽薯6号’为对照,对参试的5个马铃薯新品种(系)的干物质、还原糖、维生素C、蛋白质、淀粉、抗性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等主要营养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综合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以及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块茎中的主要营养品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马铃薯品种(系)品质间的差异较大,其中还原糖变异系数最大(31.17%),支链淀粉的变异系数最小(2.37%)。主成分分析表明,参试的马铃薯品种(系)的营养品质指标可以用干物质、直链淀粉、支链淀粉3个主成分来表示(85.239%)。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参试的马铃薯品种(系)营养品质进行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D1224’>‘D1428’>‘D1208’>‘滇薯23’>‘滇薯47’>‘丽薯6号’。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播期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遵义朝天椒’、‘簇生椒’和‘辣研1号’为试验材料,在贵州贵阳设置大田播期试验。结果表明,3个辣椒品种的产量都是在播期为3月15日时最高,平均产量从高到低为‘辣研1号’>‘遵义朝天椒’>‘簇生椒’。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辣椒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播期为4月15日时‘遵义朝天椒’综合品质最佳,播期为4月5日时‘簇生椒’和‘辣研1号’综合品质最佳,辣椒综合品质表现为‘遵义朝天椒’>‘簇生椒’>‘辣研1号’。综上,在贵阳及其气候相似地区,辣椒在常年播期3月15日时产量最高,播期推迟20~30天时综合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甘肃武都‘大红袍’花椒的品质优势,通过调查和研究,对武都‘大红袍’花椒的感官特征进行评价;通过对杂质、灰分和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其理化特征;通过对挥发油得率、成分以及特征成分的测定与比较,探究挥发油特征;结合产地地理气候条件,对‘大红袍’花椒的适生条件进行讨论。武都‘大红袍’花椒感官特征为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花椒中的杂质、水分和灰分分别为(0.48±0.06)、(4.87±0.09)和(4.56±0.24) g/100 g,含量较低。金属元素锌、铁、铜含量分别为(20.30±7.58)、(18.34±12.64)和(7.25±3.87) mg/kg;有害金属铅和镉的含量分别为(0.18±0.03)和(0.004±0.006) 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武都‘大红袍’花椒富含挥发油,得率为6.09 g/100 g,共有16种主要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3.67%,包括烯萜类(69.99%)、醇类(17.92%)和酯类(5.76%),其中D-柠檬烯(25.69%)、芳樟醇(17.41%)和α-月桂烯(10.45%)等为主要特征成分。武都‘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得率及其芳樟醇、α-月桂烯和罗勒烯等特征成分含量高于甘肃秦安、四川汉源和陕西韩城等邻近产地。武都地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海拔适中,适宜‘大红袍’花椒的栽培生长,所产花椒优质独特。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饲料大麦的用途,在保山市开展10个大麦品种饲草产量和品质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良大麦饲草品种。结果表明:‘保大麦25号’、‘保大麦20号’、‘保大麦12号’产量表现突出,均比参试品种平均鲜草产量增产,鲜草产量分别为40.15、38.18、38.1 t/hm2;粗蛋白含量较高,分别为10.7%、9.56%、8.69%;粗纤维含量低,分别为24.6%、29.7%、3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分别为48.3%、49.2%、48.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分别为25.1%、25.9%、27%;粗脂肪含量较高,分别为9.63%、10.32%、9.86%;无氮浸出物含量高,分别为44.1%、39.2%、41.6%。‘保大麦25号’、‘保大麦20号’、‘保大麦12号’3个大麦品种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可作为青贮饲料或饲草在保山市适宜区域示范推广,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循环水系统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3个品系养殖生长对比试验。大口黑鲈‘优鲈1号’、‘优鲈3号’、‘浙鲈2号’随机分配到9个养殖缸中,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缸中30尾鱼(初始均重6.08±0.12g),养殖8周。试验鱼存活率高于98.89%(P>0.05),体生长‘优鲈3号’>‘优鲈1号’>‘浙鲈2号’,但无显著差异(P>0.05);‘浙鲈2号’的体长变异系数和体重变异系数最小(P>0.05)。各品系形态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浙鲈2号’和‘优鲈3号’(P<0.05)。肌肉常规营养组成和氨基酸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浙鲈2号’的肠蛋白酶和肝脏蛋白酶活性最低(P<0.05)。各品系血清中10项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表明大口黑鲈‘优鲈3号’生长性能相对较好;‘浙鲈2号’在体增长、营养组成和血清生理指标等方面的表现和优鲈系列相近,显示出良好的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城市园林绿化实际栽培和应用过程中通过调整钙肥施用量控制木本观赏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可能性。本研究以木本观赏植物‘桐棉’为研究对象,在Hoagland营养液配方的基础上设置7个不同水平钙浓度处理,调查‘桐棉’植株外部形态生长指标和各器官的生长量数据。结果表明:100%钙浓度条件下‘桐棉’植株的株高、根长和茎粗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6.67±4.81) cm,(105.00±4.04) cm 和(24.07±0.84) mm;1%钙浓度条件下‘桐棉’植株的株高、根长和茎粗均是7个不同水平钙浓度处理中的最小值,分别为:(10.67±1.20) cm,(19.33±2.96) cm和(2.20±0.12) mm。100%钙浓度条件下‘桐棉’植株的总生物量、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等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48.02±12.01) g,(119.85±5.68) g,(157.29±6.39) g和(50.89±0.94) g;1%钙浓度条件下‘桐棉’植株的总生物量、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等指标均是7个不同水平钙浓度处理中的最小值,分别为:(10.24±0.81) g,(3.92±0.39) g,(3.05±0.39) g和(3.28±0.13) g。钙浓度为100%和150%的2个试验处理中,‘桐棉’植株在65天左右出现花蕾;钙浓度为1%、10%和300%的3个试验处理中‘桐棉’植株均未出现花蕾。本研究充分证明Hoagland营养液配方中的钙矿质营养元素浓度比较适合木本观赏植物‘桐棉’的生长发育,钙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桐棉’植株的前期营养器官生长和后期向生殖生长阶段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茶树‘中黄3号’主要生化成分月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白化茶树品种‘中黄3号’(‘ZH3’)主要生化成分月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常绿品系‘苔茶15’(‘TC15’)为对照,检测2019年5个不同月份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收集试验地采样前的半月均温(HMMTBS)、半月均降水量(HMMPBS)、半月均相对湿度(HMMRHBS),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月份2种茶树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接近,咖啡碱含量在‘ZH3’中表现稳定,而在‘TC15’中存在显著差异。‘ZH3’、‘TC15’茶多酚含量分别为7月>10月>8月>5月>4月、7月>5月>10月>8月>4月。‘ZH3’、‘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月>5月>8月>10月>7月、4月>5月>8月>7月>10月。各月份‘ZH3’茶多酚含量低于‘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TC15’;‘ZH3’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幅分别为2.6%~7.2%、9.2%~23.2%,远高于‘TC15’(2.2%~3.8%、14.7%~25.4%)。2种茶树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与3个气象因子无显著相关性。‘ZH3’游离氨基酸含量与HMMTBS、HMMPBS、HMMRHB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P<0.01)、-0.69(P<0.01)、-0.86(P<0.01),而‘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仅与HMMRHBS显著负相关(r=-0.74,P<0.01)。典型相关分析显示,3个气象因子对2种茶树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TC15’茶多酚含量影响较小;‘ZH3’、‘TC15’酚氨比分别主要受HMMRHBS、HMMPBS,‘ZH3’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主要受HMMTBS、HMMPBS影响,HMMTBS影响程度更大,‘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受影响结果与‘ZH3’类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不同产地滇重楼与相同产地不同来源滇重楼的光合作用能力,研究其生理适应性,以期为滇重楼引种种植及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利用LI-6800光合作用仪,检测分析不同产地相同品种与相同产地不同来源滇重楼的光合生理的变化模式。结果表明,采自滇西产地滇重楼的光合能力均高于滇东南产地,但差异较大;滇东南产地滇重楼的光合速率差异不大,但其数值低于滇西产地。而不同产地的滇重楼移栽到相同环境下,其叶片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值均低于当地品种,而胞间CO2浓度与环境CO2浓度的比值(Ci/Ca)则高于当地品种,移栽后的品种光合能力低于当地品种。研究认为,滇西地区所产滇重楼比滇东南地区光合作用能力更强,以大理州永平县滇重楼尤为突出,而移栽后的品种光合能力以及水分利用率低于当地品种。因此在滇重楼的栽培中,应筛选栽培地产的品种进行人工扩大化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丛枝菌根对滇重楼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接种多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期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利用AM真菌促进滇重楼实生苗快速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育苗,于种子共生接种多种AM真菌后进行滇重楼幼苗生长形态、光合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种苗繁育期接种多种外源AM真菌都能有效侵染滇重楼根系,但对植株生长形态无显著影响;绝大多数AM真菌均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滇重楼幼苗期叶片叶绿素合成,提高幼苗光合能力;不同种类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生理生化影响不同,其中Acaulospora scrobiculataAmbispora leptoticha能促进滇重楼幼苗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其抗逆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不同品种蓝靛果果实品质间的差异,确定了不同蓝靛果的开发利用方向,旨在为蓝靛果品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对5个品种的蓝靛果品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蓝精灵’平均单果重最大,极显著高于‘L32’、‘蓓蕾’和‘L54’,并且‘蓝精灵’的感官综合评价最好;L系3个品种果实较大,但是苦涩味比较重、感官评分最低;但除铁含量之外,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蓝精灵’和‘蓓蕾’;‘蓓蕾’果实指数和果纵径极显著低于其余4个品种,但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活性物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4个品种,并且‘蓓蕾’的风味最好,其感官评分也仅次于‘蓝精灵’。5个蓝靛果品种中,‘蓝精灵’果实大、口感好,最适合鲜食;‘蓓蕾’风味好、矿物质和活性物质含量高,适合鲜食和加工;蓝靛果L品系矿物质含量高,适合用于开发矿物质饮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植株及籽粒性状的影响,试验选用‘永优1573’、‘永优1593’、‘郑单958’、‘先玉335’等4个玉米品种,设置6万株/hm2、6.75万株/hm2、7.5万株/hm2、8.25万株/hm2、9万株/hm2 5个密度梯度,测定8个产量性状和不同生育期4个植株性状及3个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后降,在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株高、穗位、叶面积指数(LAI)逐渐增加,百粒重、单株叶面积(LA)逐渐减小。从拔节期开始,LALAI均显著增加,散粉期达到最大值;籽粒灌浆前期百粒重快速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少,LALAI降低。籽粒粗淀粉含量(CT)、粗蛋白含量(CP)、粗脂肪含量(CF)受籽粒发育和种植密度的双重影响,品种间差异显著。‘永优1573’的CP较高,‘先玉335’的CT较高,‘郑单958’的CF较高。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配合田间水肥管理措施,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同时提高籽粒营养品质含量。  相似文献   

15.
以太子参品种‘三泓1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CK(自来水)、T1(2.00g氮磷钾复合肥水溶液)、T2(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T3(0.25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T4(0.50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和T5(1.00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6个处理,探究不同比例的氮磷钾复合肥与促生菌KTS-1-1配施对太子参生理特性、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K处理,T2、T3、T4处理均能显著改善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和防御酶活性,提高植株生物量,增加块根多糖、氨基酸、钙和钴元素含量,尤以T4处理最为明显,与CK处理相比,叶片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82.14%、54.55%和94.16%;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基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50.20%、19.72%和40.24%;株高、平均叶面积、块根鲜重及块根干重分别显著提高了10.20%、28.05%、70.62%和54.95%;块根多糖、氨基酸及钙、钴元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5.38%、68.14%、29.17%和21.56%。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在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叶片防御酶活性及块根生物量方面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上说明,T4处理为太子参生产中肥料使用的推荐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合‘阳光’樱容器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比,提高贵阳樱花移植容器苗生长质量,以泥炭、珍珠岩、蛭石、黄泥土为原材料,按一定比例配置4种混合基质,以黄泥土作为对照,选择35 cm× 35 cm×30 cm的无纺布袋作为育苗容器,对引进贵阳的一年生‘阳光’樱嫁接苗进行实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阳光’樱对不同基质生长、生理的响应,并对测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基质较黄泥土的土壤容重小,孔隙度大,土壤养分保肥持续能力强,有利于植物苗高、地径、生物量的积累;混合基质能够促进‘阳光’樱光合色素形成,提升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累积,其生理指标均优于黄泥土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阳光’樱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实际光量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之间相关性较强。综合试验显示,T4处理(泥炭土:蛭石:珍珠岩:黄泥土=3:2:1:1)为最佳基质配比,是引种‘阳光’樱花容器苗的最佳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丛枝菌根真菌(AMF)在牡丹组培中的应用,解决牡丹组培苗生根难、移栽成活率低等瓶颈问题,培育优质牡丹菌根化组培苗,以多个牡丹品种和杂交系组培苗为接种对象,设计筛选AMF接种剂种类和接种时期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瓶内接种,在根长≥2.0 cm时接种AMF的菌根苗,AM菌根的侵染率与侵染强度最高,根长和根数分别比不接种AMF(对照)增长了49.29%和46.99%。AMF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一致,对于‘Z1-10-3’,接种混合孢子Glomus geosporum+Glomus mosseae(Gg+Gm)的侵染率(93.12%)与侵染强度(31.23)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单一接种剂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geosporum(Gg);‘Z1-WM’接种Gg+Gm的侵染率(95.96%)与侵染强度(33.33)也最高,其次是Gg,然后是Gm;对于‘乌龙捧盛’,接种Gg的侵染率(85.76%)和侵染强度(25.80)最高。瓶内接种AMF能更有效地提高牡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45.88个百分点。因此,牡丹组培苗在瓶内根长≥2.0 cm时接种混合AMF孢子,可实现组培苗菌根化过程,且其移栽成活率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筛选适宜陕北榆林地区种植的优质沙棘种质资源,将‘实优一号’、‘深秋红’、中国沙棘、‘北欧一号’、‘无刺大果’5个沙棘品种引种到榆林地区,待生长初期结束,测定不同时期的农艺性状与生理指标,通过综合评价函数法和隶属函数法分别对不同沙棘品种的农艺性状与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引种至榆林地区的沙棘品种存活率以‘深秋红’两年生最高,达99.02%;通过农艺性状分析得出,移栽至榆林地区的5个沙棘品种在株高、冠幅及地径粗生长量上除中国沙棘外均有所增长;通过对比生理指标结果得出,5个沙棘品种各指标均有不同幅度的变化。移栽后除‘无刺大果’以外沙棘的丙二醛含量从初期到末期均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在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变化上,末期的‘无刺大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除中国沙棘外的品种(P<0.05);从过氧化物酶含量变化上可以看出,除‘实优一号’与‘无刺大果’外,其余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含量有所增加;在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上,‘实优一号’、‘无刺大果’的游离脯氨酸增长量最大,分别为24.6、23.65 μg/g;在叶绿素含量比较中,‘北欧一号’与中国沙棘的叶绿素含量最高。通过存活率、农艺性状评价及抗旱性评价综合分析得出,两年生‘深秋红’是最适宜引种至陕北榆林地区的优质沙棘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