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提高人参皂苷生物利用度,明确人参皂苷药用洋虫体内生物转化规律及其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通过MRS(含七叶苷和柠檬酸铁)培养基筛选洋虫内生菌中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制备复合菌发酵剂液体转化人参皂苷提取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发酵产物中人参皂苷的化学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ethylthiazoletrazolium,MTT)染色法阐明发酵产物低(0.5 mg·L-1)、中(2 mg·L-1)、高(5 mg·L-1)剂量对A549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人参提取物中共检测出Re、Rg1、Rf、Rb1、Rc、Rb2、Rd 7种皂苷,代谢产物中有去糖基化人参皂苷Rh1、Rg3和compoud K产生,发酵产物MTT试验显示高剂量组(5 mg·L-1)反应72 h抑制肿瘤细胞率可达85%。由此表明,利用洋虫内生菌复合菌液转化人参皂苷提取物可提高中药人参和洋虫的药用价值,为中草药的发酵改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人参根系分泌物中的化学物质,为研究人参化感作用的发生及其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灭菌复合基质复配无土栽培人参,对人参根系分泌物进行原位收集,依次用蒸馏水和乙醇提取人参根系分泌物,合并后用有机溶剂萃取,获得水层及有机相石油醚层和乙酸乙酯层,用HPLC和GC-MS检测水层和2层有机相的物质组成。【结果】人参根系分泌物石油醚层中含有1,3-二氧戊环,4-甲基,4-乙基-2-十五烷、乙基柠檬酸、棕榈酸乙酯和二十五烷等20种化合物,其中,烷烃类物质占46.56%,有机酸酯类物质占22.75%,酚酸类物质占13.78%,烷烃衍生物占3.59%,吡喃类物质占5.39%。乙酸乙酯层中含有丁基柠檬酸、邻苯甲二酸二丁酯和单(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等9种化合物,其中,烷烃类物质占22.77%,有机酸酯类物质占63.71%,酚酸类物质占13.52%。人参根系分泌物水层中含有微量人参皂苷。【结论】采用无土栽培基质可避免人参栽培中微生物的干扰,能很好地培养收集人参根系分泌物,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含有人参皂苷及烷烃类物质、有机酸酯类物质和酚酸类物质。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储藏1年的干燥人参茎叶中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进行了定性分析。从干燥的人参茎、叶中鉴定了8种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类成分,分别是丙二酸单酰基三七人参皂苷R3(Malonyl notoginsenoside R3,M—N—R3,1)、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g1(Malonyl ginsenoside Rg1,M—Rg1,2)、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e(Malonyl ginsenosideRe,M—Re,3)、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b1(Malonyl ginsenoside Rb1,M—Rb1,4)及其同分异构体、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c(Malonyl ginsenoside Rc,M—Rc,5)、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b2(Malonyl ginsenoside Rb2,M—Rb2,6)、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b(Malonyl ginsenoside Rb3,M—Rb3,7)、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d(Malonyl ginsenoside Rd,M—Rd,8)。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了解短尾铁线莲和刺槐人工林的种间关系,探究短尾铁线莲是否对刺槐幼苗有潜在的化感作用。【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5、10、20、30和50 g·L-1)的短尾铁线莲根、茎和叶各部位水浸提液对刺槐幼苗根系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1)短尾铁线莲不同组织(根、茎和叶)水浸提液对刺槐根系生长和生理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短尾铁线莲根、茎和叶浸提液在<20 g·L-1时对刺槐幼苗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且作用程度与浸提液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根、茎浸提液对其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叶浸提液;而在50 g·L-1时却抑制其生长;(2)3种浸提液在50 g·L-1时对刺槐幼苗根系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50 g·L-1时3种浸提液浇灌刺槐幼苗后,根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减少38.10%、33.25%和51.49%(P<0.05);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增加38.09、25.25和18.99 nmol·g-1<...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4、5、6年生栽培人参参根中单体皂苷Rb1、Rb2、Rb3、Rc、Rd、Re和Rg1的含量及其在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应用HPLC法测定栽培人参参根中单体皂苷Rb1、Rb2、Rb3、Rc、Rd、Re和Rg1的含量。结果表明:Rb1和Rb3随着参龄的增加,其平均含量逐渐增加;Rc、Rd和Rg1的含量以6年生的参根最高,5年生的参根最低。Rb2的含量以4年生参根最高,6年生的参根最低。Re的含量以4年生参根最高,5年生的参根最低。1年内不同时期参根中单体皂苷含量不同。总体而言,单体皂苷含量在年内以7、8月份最低。结果可为人参规范化生产及人参单体皂苷提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种人参中人参总皂苷的测定方法。采用氨水将丙二酰基人参皂苷转化为相应的中性皂苷,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皂苷Rg1、Re、Rf、Ro、Rb1、Rc、Rb2、Rb3、Rd的量,9种人参皂苷总量可代表人参中主要皂苷含量。生晒参片中人参总皂苷含量较低,生晒参须中人参总皂苷含量较高,光支生晒参和全须生晒参总人参皂苷含量在2.11%~6.01%之间。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完善了人参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不同品种人参耐连作能力强弱,探讨人参连作障碍的可能机制,通过提取3个不同品种吉黄果参(R1)、边参1号(R2)、吉参1号(R3)7年生人参根系分泌物,利用GC-MS方法对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进行鉴定,并通过生物检测验证其化感效应。结果表明:R1、R2、R3根系分泌物中鉴定出的化感物质主要有酸类、醇类、酯类合胺类等,但各类化感物质的数量和含量不同。R1、R2、R3中均鉴定出阿魏酸,相对质量浓度分别为0.31、0.21、0.34 mg/L。所有根系分泌物和外源化感物质阿魏酸处理,均明显抑制人参种子的出苗率和幼苗株高、最大叶长和叶宽、根长等形态指标,各处理对幼苗抗氧化酶、叶片光合色素、内源激素含量均表现出化感毒性,但边参1号根系分泌物化感效应较其余处理弱,证明其抗连作能力较强。阿魏酸是人参根系分泌的化感自毒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8.
孙成贺  王英平 《特产研究》2009,31(4):54-55,60
目的建立适合于人参茎、叶、根皂苷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方法(HPLC-ELSD),同时测定人参茎、叶、根中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b2、Rd的含量。方法HPLC-ELSD方法,色谱柱:SHIMADZUC185μm(4.6×250m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漂移管温度70℃,载气流速350mi/min。结果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b2、Rd分别在0.462~6.48μg、0.678~4.068μg、0.627~6.144μg、0.247~5.48μg、0.378~6.068μg、0.227~6.844μg、0.561~6.88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法准确、重现性好,适于人参茎、叶、根皂苷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砧木嫁接对西瓜化感物质的缓解作用,以西瓜品种‘早佳84-24’为接穗,用2种葫芦(‘京欣砧’和‘砧秋’)和2种南瓜(‘日本雪松’和‘酒砧一号’)为砧木,探究4mmol·L-1浓度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处理下,不同砧木嫁接对西瓜幼苗根系生理特性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 mmol·L-1的DIBP和DOP处理下南瓜和葫芦嫁接苗的根长均长于自根苗,其中葫芦砧木具有更强的根系活力。(2)化感物质处理下4种嫁接苗的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中4 mmol·L-1 DIBP处理中4种嫁接苗均促进西瓜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提高,而在4 mmol·L-1 DOP处理下,仅葫芦砧木促进了3种抗氧化酶活性提高。(3)化感物质处理下4种砧木嫁接苗硝酸还原酶活性整体上均高于自根苗。(4)化感物质处理下不同嫁接西瓜苗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呈现不同规律,总的来说嫁接可以促进根系对元素(磷、钾、钙、镁)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人参花茶和人参花红茶中人参皂苷Rg1、Re、Rh1、Rg2、Rb1、Rc、F1、Rb2、Rb3、Rd、Rg3、F2、CK的含量。色谱柱:UnitaryC_(18)(250 mm×4.6 mm,5 m);流动相:乙腈-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3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3 nm。13种皂苷在2种茶中均被检出,在2种样品中人参皂苷Rd、Re、Rc、Rg2的含量差异显著,人参花茶中人参皂苷Rd、Re、Rc的含量高,人参花红茶中人参皂苷Rg2的含量高。人参花茶和人参花红茶具有丰富的人参皂苷营养成分及功能因子,而且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快捷、精确度高、可靠性强,可用于人参花茶和人参花红茶中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建立毛竹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提取和测定方法,并测定铝胁迫下毛竹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以毛竹水培法收集根系分泌物,分别以0,100,500,1 000,2 000 μmol·L-1等5种不同浓度氯化铝溶液作为培养液进行培养,旋转蒸发浓缩、定容;使用ACQUITY TM Ultra Performance LC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以体积分数为3%的甲醇-磷酸二氢钾(0.01 mol·L-1)(pH 2.6)溶液作流动相, 经HSS T3 C18柱分离,考察检测波长、色谱柱、流动相的 pH值及分离温度等因素对4种有机酸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制备简便,分离效果好,方法的线性范围及精密度、准确度和回收率都能满足毛竹根系分泌物中痕量有机酸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要求。根据分析物的保留时间以及光谱图对样品色谱峰定性,水培毛竹根系分泌物中可以检出的有机酸为草酸和苹果酸;铝离子的存在对毛竹根系有机酸的分泌有促进作用,500 μmol·L-1氯化铝溶液对有机酸分泌的促进作用最强。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12.
铅胁迫下杨梅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年生东魁杨梅Myrica rubra‘Dongkui’嫁接苗为材料,采用简单溶液收集法收集杨梅根系分泌物,用离子交换树脂从其中分离提取有机酸,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组成和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在铅胁迫下能检测出酒石酸、草酸、柠檬酸和苹果酸,而对照只检测到酒石酸。杨梅根系苹果酸的分泌量随着铅浓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在6mmol·L^-1硝酸铅时,其根系分泌的苹果酸达到最高值(0.475±0.1360μg·g^-1),表明铅胁迫能够持续刺激苹果酸的分泌,因而杨梅根系分泌苹果酸可能是抗重金属铅的重要机制之一;而杨梅根系酒石酸、柠檬酸和草酸的分泌量开始随硝酸铅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硝酸铅浓度为4mmol·L^-1时,分泌量达到最大值,随后随着硝酸铅浓度的升高,分泌量逐渐下降,特别是酒石酸的分泌量下降很快。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别对油松Piuns tabulaeformis纯林和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纯林及两者混交林根际土壤中根系分泌物组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外源法选择邻苯二甲酸、ρ-香豆酸对油松盆栽幼苗进行了化感效应测试。结果表明:根际中检测到的化合物包括有机酸类、酯类和酚酸类。其中有机酸是数量最多且比例最大的一类化合物,在油松纯林、虎榛子纯林及混交林中有机酸所占比例分别为63.82%,71.05%和69.12%;酯类分别占8.38%,12.65%和14.42%;酚酸类分别占整个组分的27.80%,16.30%和16.46%;酚酸类化合物检测到7种,包括羟基肉桂酸、ρ-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3,4-二羟基苯甲酸、3,5-二羟基苯甲酸和ρ-香豆酸,混交林中没有检测到羟基肉桂酸。油松纯林中,7种酚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另外2种林型,除3,4-二羟基苯甲酸外,其余酚酸含量均为混交林的2.5倍以上,ρ-香豆酸达到8倍;与对照相比,应用外源ρ-香豆酸和邻苯二甲酸在质量浓度2.5 mg·L-1时对油松苗高和生物量均具有促进作用,化感响应指数为正值。随着2种化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加强,但ρ-香豆酸的抑制作用小于邻苯二甲酸。因此,混交林根际根系酚酸含量的降低可能是其生长优于纯林的重要原因之一。图2表1参12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灌木幼苗及不同测试终点对镉(Cd)毒害的抗性和敏感性差异,选取了12种常见的灌木植物,通过Cd对灌木幼苗毒害的水培试验,测定不同含量Cd处理[0(对照)、0.5、1.0、2.0、4.0、8.0、16.0、32.0 mg·L-1]下植物的生长状况(表观毒害症状、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干重、根系生长状态),比较不同测试终点稳定性,并运用Burr-Ⅲ模型制作物种敏感性分布图(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分析不同灌木幼苗对Cd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植物在Cd含量为1.0~4.0 mg·L-1时开始出现表观毒害症状;Cd对不同的植物地上部和根系毒害阈值差异较大,地上部干重减少10%(EC10)和50%(EC50)对应的毒性阈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11(海桐)~1.30 mg·L-1(八角金盘)和2.58(金森女贞)~10.90 mg·L-1(八角金盘),差异分别达到了11.8和4.2倍;根分支数对应的EC10和EC50变化范围分别为0.08(金森女贞)~1.27 mg·L-1(八角金盘)和2.40(金森女贞)~10.30 mg·L-1(八角金盘),差异分别达到了15.8和4.3倍;不同测试终点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分枝数>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地上部分干重>株高>地上部分鲜重,说明根系指标对Cd毒性更为敏感;基于地上部干重和根分支数的EC50数据得到的SSD表明,大部分植物的敏感性分布趋于一致,其中金森女贞和海桐对Cd毒害最为敏感,八角金盘为Cd毒害的抗性品种;同时,根据SSD得出保护95%林木品质不受Cd毒害的生态风险阈值HC5。  相似文献   

15.
岩溶地区土壤中Ca2+浓度普遍较高,探明植物对高钙环境的适生机制是实现岩溶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基础。以岩溶地区先锋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为研究对象,以添加Ca(NO3)2的方式,设置0、5、30、70、100、200、300 mmol·L-1的Ca2+浓度梯度,采用砂培方式模拟岩溶地区的钙环境,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按照相似度达90%分析检测有机酸组成,分析高钙环境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a2+浓度变化过程中,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中稳定存在的成分为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在缺乏Ca2+的情况下,植物会分泌肉豆蔻酸、正十五烷酸等低浓度有机酸,并提高3种稳定有机酸的质量分数;在高钙环境下,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会减少,3种稳定有机酸的质量分数也下降,但当Ca2+浓度达到100 mmol·L-1后3种稳定有机酸的质量分数变化幅度趋于稳定;在高钙环境下,岩溶地区的先锋植物卷柏根系分泌有机酸质量分数相对降低,但能保持在一个稳定范围内,是根系分泌有机酸对高钙环境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野山参和林下参中人参皂苷的组成特征及差异所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野山参和林下参中电苷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野山参和林下参中均含有常见的9种人参皂苷(Re、Rg1、Ro、Rf、Rg2、Rb1、Rc、Rb2、Rd),野山参中还检测到三七皂苷R1、R2和R3以及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b1和Rc,林下参仅检测到了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h1、Rc和Rd,没有检测到三七皂苷R1和R3;林下参中Re含量显著高于野山参,平均含量为5.042g/mg,二者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野山参和林下参中其它8种人参皂苷含量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葛藤(Pueraria lobate)幼苗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机制,选取来自澳大利亚和我国湖南和江苏的3个不同种源的葛藤为试验材料,设置0.5(常磷)、0.05(低磷)和0.005 (极低磷) mmol·L-1 3种不同KH2PO4浓度处理,测定不同磷处理下3个不同种源葛藤幼苗的生长及生理响应。结果表明,0.05 mmol·L-1磷处理下,3个不同种源葛藤的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等根系指标和叶面积、叶周长等叶片指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表明葛藤具有一定的耐低磷性;在0.005 mmol·L-1磷处理下,湖南和江苏葛藤的根系指标较澳大利亚葛藤受到了明显抑制,但湖南葛藤的叶片形态指标呈增长趋势。3个不同种源葛藤在低磷胁迫下的根和叶中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但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综上所述,澳大利亚葛藤的耐低磷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种植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N2O排放及同位素特征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植物根系分泌的主要组分(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对土壤N2O排放及其微生物过程的影响,为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而控制土壤N2O排放提供支撑。【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分别添加草酸、丝氨酸、葡萄糖于土壤中模拟根系的3种主要分泌物,每种分泌物设置两个浓度水平:低浓度(150 μg C·d -1)和高浓度(300 μg C·d -1),另设置添加蒸馏水的对照组,共7个处理。将土壤置于120 mL玻璃瓶中进行培养,24 h内采集气体样品7次,每次培养2 h,获取N2O排放速率、日累积排放量和同位素特征值(δ 15N bulk、δ 18O和SP(site preference,SP=δ 15N α-δ 15N β))。【结果】添加3种根系分泌物组分后,土壤N2O排放速率均逐渐升高,且均高于对照。高浓度处理组N2O累积排放量为:葡萄糖((3.2±1.3)mg·kg -1·d -1)处理>丝氨酸((2.6±0.5)mg·kg -1·d -1)处理>草酸((1.4±0.2)mg·kg -1·d -1)处理,低浓度处理组为:草酸((2.7±1.3)mg·kg -1·d -1)处理>丝氨酸((1.8±0.4)mg·kg -1·d -1)处理>葡萄糖((1.6±0.8)mg·kg -1·d -1)处理;添加根系分泌物的不同处理间土壤N2O的δ 18O值无明显差异,并稳定在24.1‰—25.6‰,且均显著高于对照((20.1±1.5)‰);土壤N2O的δ 15N bulk值与添加根系分泌物的种类有关,其中草酸处理组为(-20.06±2.22)‰、丝氨酸处理组为(-22.33±1.10)‰、葡萄糖处理组为(-13.86±1.11)‰、对照组为(-23.14±3.72)‰。各处理土壤N2O的SP值的变化范围为13.13‰—15.03‰,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SP值越低。综合分析不同处理4个指标(N2O排放速率、N2O的δ 15N bulk、δ 18O和SP值)的不同时刻的检测值与日均值的校正系数,添加根系分泌物后第16小时各处理4个指标的校正系数最接近于1。【结论】在NH+ 4-300 mg N·kg -1的土壤环境下根系分泌物促进N2O的排放,且在培养期间(24 h)土壤N2O排放速率逐渐升高。高浓度处理组葡萄糖对土壤N2O排放速率促进效果最强,低浓度处理组草酸对土壤N2O排放速率促进效果最强。与对照组相比,根系分泌物的添加使N2O的δ 18O值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的添加使δ 15N bulk值显著升高。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反硝化作用对N2O的贡献越大。  相似文献   

19.
花生根系分泌物对根腐镰刀菌和固氮菌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连续收集法提取到花生植株的根系分泌物,并就花生根系分泌物对根腐镰刀菌36194和固氮菌14046的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生根系分泌物的中性、酸性和碱性组分对根腐镰刀菌菌丝的生长均存在一定的化感促进作用,对固氮菌的生长存在一定的化感抑制作用,并随添加浓度的增加化感作用增强。中性组分的化感作用相对更强些。GC-MS分析显示中性组分共含有2,4-二甲基苯甲醛、月桂酸、豆寇酸、软酯酸、油酸、硬酯酸等6种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