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旭  胡宝贵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6):153-158
为日后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将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目前中国农业发展趋势中的不同类型和应用加以梳理,诠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真实性,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方向。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库,高级检索“主题”=“灌溉技术”、“并含”=“推广应用”、时间为2000—2020年、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法,获得涉及相关信息的文献共679篇。总结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的数量及分布来看,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正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专家学者应将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中国,微灌是节水效果最好的一种灌溉技术。渠道输水在中国地区普遍适用性强,该技术被开发以来,迅速于全国各地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展示悠久的中国农业生态智慧,推动“生态智慧—生态实践—生态文明”的融合共生,通过对历史典籍资料和传统农业实践的文献分析和归纳演绎,总结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及其规划思维。研究表明:因天时、就地利、重人和体现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整体生态观念、时间循环思维和要素统筹思想是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规划思维外在表现。在今日城乡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中要树立整体思维,通过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的空间分配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通过控制线划定为未来的空间布局打下基础;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战略性留白实现城乡发展的增值。在土地和人口要素统筹中,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管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利用是小尺度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实践活动,但对于理解和推进今日的规划实践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勤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0):154-164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国正在实施的五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旋律和鲜明导向。长江经济带农业在中国农业及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是全国上下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如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和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1)充分利用耕地,全年绿色覆盖;(2)减少化肥施用,扩大生物养地;(3)加强绿色防控,实施生态减灾;(4)发展循环农业,“废物”再生利用;(5)实行“九良”配套,实现综合发展,即将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物、良境、良品、良策、良才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6年以来,茶园土壤酸化问题广受学术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分析茶园土壤酸化领域现有文献,识别茶园土壤酸化研究的知识聚类与研究网络,从整体把握研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茶园土壤酸化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酸化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76—1990年)、缓慢发展阶(1991—2005年)、迅猛增长阶段(2006—2019年)3个阶段;研究群体主要以浙江为代表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居多,但科研院所发文量较少,有待加强,其中“茶树”受关注度最高;“pH”是出现时间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主题词,成为持续型的研究前沿领域。在茶园土壤酸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来有必要突破“土壤酸度”的框架,拓展研究范畴,构建研究网络,创新研究方法,从更加广阔的视角进行多元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据悉,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国际生物防治组织联合组织的"昆虫生态与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技术培训班"在中国北京和越南河内成功举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邱德文副所长致欢迎辞并作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报告。本次培训主题为"农业集约化发展背景下农作物害虫生态控制",介绍了在亚洲集约化农业发展背景下昆虫生态学与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概念、方法与进展,为在亚洲独特又快速变化的农  相似文献   

6.
农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以及科技现代化不断推进,多种现代科学技术逐渐在农业产业中得到应用,其中光伏发电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对于农业产业转型有着重要意义,是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推手。光伏农业是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绿色、环保的全新产业模式,是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系统、现代高科技种植、养殖为一体的农业产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综述了光伏农业中主要的几种结合形式:“光伏+种植业”、“光伏+畜禽业”以及“光伏+渔业”的业态,分析了各结合形式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对光伏农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合理展望,以期为未来光伏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滴灌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颉  原保忠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37-245
滴灌作为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滴灌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的科学灌溉将大大缓解全球水资源危机。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以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基础,利用Excel软件对2002—2014年间有关滴灌研究公开发表的研究性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从文献量的年代、国家/地区、研究机构、来源出版物、研究方向、著者及引文等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揭示了十多年来世界滴灌学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际滴灌研究力量分布和发展态势,了解掌握了目前滴灌研究领域各国、各科研机构、核心作者的发文情况及研究热点。并通过与中国滴灌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中国滴灌研究的国际地位,为中国学者深入进行滴灌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东  刘锐金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32):139-147
热带作物产业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和服务外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SWOT-PEST方法,结合中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现状,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方面对中国热带作物产业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挑战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分析矩阵,研究表明中国热带作物产业拥有政府重视程度高、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科技力量储备等内部优势,同时也存在扶持力度相对不足、经营水平发展较为滞后、资源环境约束和生产成本的压力较大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等自身劣势。建议综合运用中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增长型、扭转型、多元化和防御型4种策略,以“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和持续对外开放政策为契机,利用好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多元化需求不断增长、新技术应用力度加大的发展机遇,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内部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呼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热带作物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热带作物产业经营体系建设、推动热带作物企业“走出去”、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延链升级等方式补齐自身短板,减少或避免国际热带农产品市场对国内的冲击、供给安全的不确定性以及科技创新供给不足的威胁,全面提高中国热带作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生态风险评价作为一种综合评估区域内各类型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值的重要方法,如何定性定量地对其进行客观研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笔者以北京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北京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异规律以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北京市快速发展的11年间,北京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幅度为水域>人工>农田>草地>未利用地>森林;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并随粒级增大而下降;2000—2010年,北京市生态风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生态风险强度以城区为中心向郊区、远郊区呈放射状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为全国各地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提供借鉴。在文献研究农业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以及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五位一体”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19—2021年间,平台累计向全省提供科学普及服务1130.71万例,现已成为辽宁“互联网+农业”的典型案例,是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品牌。各地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借鉴辽宁12316平台的建设经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各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必要建立“星系式”科普服务体系,跨区域开展科普活动;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1.
孙颉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7):152-157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团头鲂相关研究发表的中外文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从文献发表年代、国际合作研究、研究机构、高产作者、高被引文献、期刊分布等方面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揭示团头鲂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团头鲂研究主要是中国学者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团头鲂的相关研究文献由国内转向国际。近年来所发表的外文文献(SCIE)数量增长快速超越了中文文献(CSCD);CSCD的高被引文献出现在1992—2008年,SCIE的高被引文献出现在2008—2012年;目前形成以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等几个主要由专家学者所带领的学术研究团队,团头鲂的遗传改良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小麦理论研究和提高育种成效,对‘鲁麦14’的构思设计与创制思路、突出特点和以‘鲁麦14’为亲本选育出的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从2001年到2018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江苏、河北、安徽、河南、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天津9省1市的89家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以‘鲁麦14’为亲本直接育成品种39个、间接育成品种92个,这些品种通过9省2市166次审(认)定和36次国家审定。‘鲁麦14’作为新一代骨干亲本,为全国的小麦生产和育种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虎杖是国内外广泛分布的重要中草药和工业原料植物,准确把握其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对虎杖种植和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该研究以2002—2022年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文献为基础数据,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系统分析了虎杖研究现状、动态和前沿热点。2002年以来国内外对虎杖研究关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影响力最大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大学等。从国际范围看,中国是虎杖研究合作影响力最高国家,发文量占全球的44.8%。国内外虎杖研究热点主题分别形成17个聚类,国内热点包括其药用价值、生长特性、离体培养,白藜芦醇、虎杖苷、大黄素、绿原酸、总蒽醌等功能成分提取、药效和利用等。国际热点包括蒽醌类、白藜芦醇等功能成分提取分析及其抗氧化、抑制细胞增生等医药健康用途、新活性物质鉴定、作用分子机理、合成生物学、能源和农药利用、生物入侵和生物控制等。研究确证了中国研究单位和研究者的优势和影响力,为深化虎杖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4.
STERILE APETALA (SAP)是调节花序、花和胚珠发育,调控分生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器官大小的多功能基因。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菠萝SAP转录因子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qRT-PCR技术研究了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对菠萝SAP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萝SAP蛋白为稳定疏水酸性蛋白且含有3个WD40重复区域,蛋白质二级结构显示,菠萝SAP蛋白主要结构元件为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qRT-PCR分析显示,逆境胁迫下,AcSAP的表达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在H2O2、NaCl、SA、ABA、Eth、低温(4℃)和病菌侵染胁迫下,AcSAP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研究表明,逆境胁迫能使AcSAP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为今后菠萝的抗逆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 of Science土壤酸杆菌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土壤酸杆菌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世界上研究最前沿的20个研究机构、研究作者、学术期刊、学科和国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进而了解土壤酸杆菌研究概况和动态。结果显示:2007—2017年土壤酸杆菌研究论文数量共1289篇;文献产出量逐年增加,2016年文献数量最高;中国、美国、德国、巴西、西班牙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中国文献数量最多,为423篇;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圣保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酸杆菌文献较多;最有学术影响力的核心作者来自中国,主要核心期刊是《Microbial Ecology》、《Plos One》、《FEMS Microbial Ecolog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主要学科是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农学、理学相关学科。综合来看,美国、德国以及中国在土壤酸杆菌研究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研究热点是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检测了转植酸酶-抗菌肽融合基因水稻BPL9K及其杂交组合种子的植酸酶活性。结果表明:(1) 3个转化体的植酸酶活性差异极显著(p<0.01),BPL9K-1植酸酶活性最高,平均为28.82 U/g,BPL9K-4次之,平均为25.77 U/g,BPL9K-2最低,平均为17.11 U/g;各转化体的植酸酶活性均能稳定遗传;纯合体和杂合体间植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2)植酸酶基因表达显著受遗传背景和栽培条件的影响,3个转化体盆栽的植酸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大田(p<0.01);不同杂交组合的植酸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最高达到20.01 U/g,最低只有8.59 U/g。(3)常温储存6个月,BPL9K-1和BPL9K-2的植酸酶活性下降均不显著(p>0.05),但BPL9K-4的植酸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常温贮存12个月,3个转化体的种子植酸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但仍保持较高的植酸酶活性。证明在适宜条件下BPL9K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保存。本研究结果为高植酸酶活性水稻品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在全球的研究趋势及热点,基于CiteSpace软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核心期刊为数据源,从发文数量、作者、机构、关键词以及共被引文献多个方面对2006-2019年国内外发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表明:(1)2006-2...  相似文献   

18.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对世界上研究最前沿的20个研究机构、研究作者、学术期刊、学科和国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进而了解2004—2014年杨梅研究概况和动态。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世界杨梅研究论文数量共163篇;文献产出量逐年增加,2013年文献数量最高;中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中国文献数量最多,为108篇;浙江大学、浙江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东药学院、京都大学杨梅文献较多;最有学术影响力的核心作者来自中国,主要核心期刊是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Scientia Horticulturae、BMC Genomics;主要学科是食品科学技术、植物科学、应用化学、化学药物、药理学。  相似文献   

19.
客观分析国内氮沉降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旨在为氮沉降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氮沉降”为主题词,从CNKI数据库中得到2009—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754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关键词、作者、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氮沉降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和资助基金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氮沉降研究经历快速增长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2)研究内容涵盖氮沉降、大气氮沉降、土壤呼吸、氮添加、湿沉降等;(3)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是最主要的研究机构;(4)四川农业大学的涂利华是发文量最多的学者;(5)《生态学报》是刊登氮沉降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研究投入最多的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20.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主要的糖料作物,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世界各国在甘蔗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遗传改良来选育和推广优良甘蔗新品种是保持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手段。甘蔗生产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干旱是影响甘蔗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甘蔗的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选育高产高糖抗旱新品种是甘蔗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甘蔗抗旱性是由多种机理共同起作用的复杂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蔗抗旱机制和抗旱育种进展,本研究主要从甘蔗的形态特征(叶片和根系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生化指标(质膜透性,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甘蔗抗旱相关基因、甘蔗抗旱相关蛋白以及抗旱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等方面对甘蔗抗旱生理基础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及对甘蔗传统抗旱育种和现代分子抗旱育种(转基因育种, DNA甲基化育种)进行概述,以期为中国甘蔗抗旱研究与抗旱遗传育种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