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叶面肥具有针对性强、吸收快、效果好的特点,为减少化肥用量,以叶菜型甘薯万菜薯7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追施尿素为对照,设置减量追施30%尿素与喷施不同叶面肥组合为追肥处理开展试验,研究叶面肥对甘薯茎尖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4(常规追肥减量30%+瑞洛叶面肥1000倍液)效果最佳,采收4次的茎尖产量达51 846.00kg/hm2,较常规施肥增产9.71%,叶绿素相对含量达到45.33,茎尖鲜样干物质、粗蛋白、维生素C、粗纤维和总糖含量分别为8.43%、2.19%、14.7mg/100g、1.23%和0.74%。经济效益方面,处理4扣除肥料成本后,效益为93 237.00元/hm2,比对照增加8670.45元/hm2,增幅为10.25%。在叶菜型甘薯生产中,喷施叶面肥作补充追肥,能减少30%化肥使用量,最终实现节本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扦插密度对迷你型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扦插密度对迷你型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45000株/hm2、60000株/hm2、75000株/hm2和90000株/hm24个密度处理的对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各处理在鲜薯产量、薯块商品率及其动态变化、茎叶/薯比值(T/R值)及经济产量系数、经济效益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扦插密度对迷你型甘薯的经济产量、商品率和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种植密度以75000株/hm2为宜,能获得较好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黄芩在甘肃中部地区最佳的定植密度和采收年限,本文以黄芩种苗为试验材料,研究黄芩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20万株/hm2的二年生和三年生药材,测定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相关指标,并估算效益。结果表明:两年生和三年生黄芩在栽培密度为45万株/hm2时,其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50.46 kg/hm2和62.77 kg/hm2;密度为105万株/hm2时,其鲜药产量较高,分别为11167.23 kg/hm2和16725.84 kg/hm2;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时,药材的平均单根最长最粗,鲜药和籽粒产量较高,纯收益最高,分别达到41009.39元//hm2和85083.64元/hm2。三年生黄芩除折干率外,产量性状指标均极显著高于二年生黄芩,纯收益增加35237.89~44074.25元/hm2。可见,适于甘肃中部地区黄芩最佳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收获年限以三年生为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密度、氮磷钾配比对甘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索不同密度和不同氮磷钾配比下对甘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以期为甘薯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2019、2020年度以兼用型甘薯新品种‘郑红23’为材料,设置7个密度水平、7个氮磷钾配比水平、49个处理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能极显著影响甘薯产量和商品率,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先升后降,商品率逐渐降低;产量与商品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茎叶鲜重、冠根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商品率分别与茎叶鲜重、根鲜重、商品薯块鲜重、商品薯块个数、单商品薯块鲜重、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冠根比呈极显著负相关;3万株/hm2产量最低,7.5万株/hm2次之,4.5万株/hm2产量最高,5.25万株/hm2产量次之,商品率虽然随密度增加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在4.5万~5.25万株/hm2密度水平下也能达到90%以上;不同氮磷钾配比均极显著影响产量和商品率,N:P:K=1:1:2配比下产量和商品率均最高,N:P:K=0.8:0.8:2配比次之。通过2年的试验研究表明,甘薯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5.25万株/hm2,氮磷钾配比为N(0.8-1):P(0.8-1):K(2)时,产量最高,达到22611.41 kg/hm2~22933.57 kg/hm2,商品率达到90.40%~92.30%,因此在此密度和氮磷钾肥料配比下,甘薯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商品率。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与化学调控对夏播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夏播青贮玉米农大108为试材,设置5个种植密度(6.75万、9.00万、11.25万、13.50万和15.75万株/hm2)及采用膦酸胆碱合剂(ECK)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与化学调控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农大108的鲜重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均在种植密度为13.50万株/hm2时取得最大值;经ECK处理后,农大108不同密度下单株性状和群体质量均有改善,其青贮产量最高值出现在15.75万株/hm2时。研究表明,ECK能缓解夏播青贮玉米群体的密度效应,为实现群体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冀谷39适合本地区最优种植密度,以冀谷39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密度处理水平,分别为37.5万株/hm2、45万株/hm2、52.5万株/hm2、60万株/hm2,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冀谷3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水平的增加,籽粒产量先增大再减小且呈抛物线分布,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种植密度在5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6 167.4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1号为材料,设置纯氮0、60、100和140kg/hm2 4个施氮水平以及11.25、18.75和26.25万株/hm2 3个种植密度水平,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氮肥收获指数、单株蒴数及千粒重逐渐降低,而植株秸秆氮和总氮量逐渐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以18.75万株/hm2处理最高。100kg/hm2施氮量处理产量最高,2年中分别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19.70%和16.91%。同一密度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密度处理以18.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2年较11.2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5.30%和16.69%。不同处理组合中施氮量100kg/hm2、密度18.75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且氮肥吸收利用率为5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为4.27kg/kg以上,是白芝麻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油菜新品种(组合)98P37-21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稻板田中开展不同播种量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其对油菜生长发育、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直播和移栽油菜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直播油菜4.5~7.5 kg/hm2播种量范围内(密度27.3万株/hm2~38.7万株/hm2),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移栽油菜9.0万株/hm2~1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直播油菜以6.0 kg/hm2产量最高,移栽油菜以15.0万株/hm2产量最高,但高密度增产优势不明显,表明密度过大也不利于高产,甚至可能降低产量。随着播种量或移栽密度的增加,主茎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叶面积、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地上部干重、单株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株高、分枝高度变高,叶面积指数变大。移栽油菜主要经济性状指标优于直播油菜,直播油菜产量和产值明显要低,但直播油菜节省劳力和减少投入,净收入却比移栽油菜多1735.7元/hm2,效益明显要高。  相似文献   

9.
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垦丰16为试材,在30万株/hm2、33万株/hm2、36万株/hm2和39万株/hm24个密度条件下,研究不同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冠层光合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M1~M3),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M3产量最高达3815.22kg/hm2,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则产量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冬小麦采用宽幅条播技术的增产及优质机理,于2017-2018年在黄淮海流域西部开展不同播种密度对宽幅条播冬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为480万株/hm2时,提高了植株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花前作物耗水量及生育期总耗水,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增幅达3.5%~16.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3%~11.8%;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总蛋白提高2.5%~11.8%,提高了谷/醇值;显著提高了淀粉、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提高了淀粉糊化特性,其中峰值黏度、保持黏度、最终黏度和糊化温度均达显著水平。较其他播种密度处理,小麦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以播种密度为240万株/hm2时最高;240万和480万株/hm2处理的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数高于其他处理;弱化度以360万株/hm2处理最高。宽幅条播冬小麦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拔节―开花阶段耗水量与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谷/醇值、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宽幅条播冬小麦采用480万株/hm2播种密度有利于提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前作物耗水,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籽粒营养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实现了冬小麦优质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1.
套作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紫色甘薯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川中丘陵区旱地套作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紫色甘薯干物质生产的影响,在与玉米套作条件下,以鲜食型紫色甘薯品种‘南紫薯008’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测定紫色甘薯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率、群体光合势、干物质积累、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套作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南紫薯008’群体叶面积指数有升高的趋势,群体生长率、群体光合势、商品薯率、干物质率、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鲜重则下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T/R则随生育期的推进不同密度间表现有所差异。公顷种植密度在3.5×104~4.0×104株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和商品薯率均较高。套作条件下‘南紫薯008’最高鲜薯产量为11816.9 kg/hm2,约为其净作产量的42.6%~53.1%。川中丘陵区旱地套作条件下紫色甘薯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5×104~4.0×104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棉花群体结构中的小气候环境状况,确定棉花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设计6个不同密度测定农艺性状,选择棉花郁闭度最大的开花盛期,测定不同棉花密度群体田间小气候要素。结果表明,密度不同棉花的农业性状发生很大变化,群体间光、温、湿度等气候因子有较大的改变。随着密度的增加,棉花株高、茎粗、叶片数、果枝数、蕾数、铃数、铃重与株间梯度温度差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透光率呈正相关;最佳密度群体株间梯度温度差应0.3~0.4℃;棉株间地面透光率应在5.5%以上。密度22.5万株/hm2产量表现最佳,其次是27.0万株/hm2,再其次是18.0万株/hm2。在当前栽培管理水平下,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以20万~2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灌水量和种植密度配置下干热河谷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rubra)产量形成机理,研究了不同灌水量5800 m3/hm2(I1)、4900 m3/hm2(I2)、4600 m3/hm2(I3)和不同种植密度79200株/hm2(D1)、52800株/hm2(D2)、39600株/hm2(D3)配置对紫甘蓝生物量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紫甘蓝植株外叶鲜重、茎鲜重和茎比例有显著影响,灌水量减少降低了外叶-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紫甘蓝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外叶中。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紫甘蓝外叶鲜重、茎鲜重、叶球鲜重、外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球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外叶比例显著降低,叶球比例增加,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变化不明显。影响紫甘蓝生物量特性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密度,灌水量影响较小,其交互作用不显著。I2D3处理的生物量特性主成分分析得分最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经济产量较高。这表明,I2D3处理为紫甘蓝最佳灌水量和种植密度。本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紫甘蓝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减少玉米增密后对玉米植株产生的不利影响。以‘郑单958'为实验材料,本试验设置了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和双行交错稀植种植3种种植方式,设置3个处理:8.33万株/hm2,12.1万株/hm2和15.1万株/hm2,研究高产夏玉米合理的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了根系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棒三叶总面积,提高玉米冠层顶部的日光截获率,将绝大部分的光截获并促使净光合速率(Pn)提前达到最大,在中午强光时进行午休,保护强光下的叶片光合系统免受破坏,进而显著地提高了玉米产量。双行交错种植(SHJC)比单行种植(DH)增产3402 kg/hm2,增产39.83%;比宽窄行种植(KZH)增产2774.7 kg/hm2,增产30.26%。双行交错种植在保证玉米群体数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单株的竞争,保障了个体发育潜力的发挥。双行交错种植方式显著改善了玉米群体的冠层光分布、提高了光合特性,提高了玉米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双行交错种植方式下15.1万株/hm2的玉米产量表现最佳。这为黄淮海地区玉米高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不同种植及追肥方式对紫薯生长的影响,为紫薯追肥、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本文以'济黑2号'紫薯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大棚和露地2种种植条件下,追施无机肥、有机肥、藻肥及其相互配施等10种处理方式对紫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大棚种植条件下,紫薯净光合速率在无机肥33 kg/hm2+有机肥20 kg/...  相似文献   

16.
徐茜  黎华  宗洪霞  但方  王祖民 《作物杂志》2016,32(6):142-591
为优化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的栽培技术,提高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栽培留种供应的种源量,突破留种障碍,采用L9(3 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种苗、底肥及栽插时期对鄂菜薯1号薯苗越冬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9组合为本试验最优薯苗越冬组合,即密度28.5万株/hm 2、茎尖苗栽插、底肥(45%复合肥750kg/hm 2+过磷酸钙450kg/hm 2),栽插期9月下旬,第二年3月至6月中旬薯苗产量可达88 500kg/hm 2以上。  相似文献   

17.
密度与播期对晋西旱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晋西旱作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4个种植密度和3个播期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值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株高、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对株高、穗位高、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并且决定了玉米产量。综合分析可知‘:先玉335’和‘大丰30’在67500株/hm2和5月中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分别为13914.17kg/hm2、13487.67kg/hm2‘;福盛园55’在75000株/hm2和4月下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为16114.37kg/hm2,本研究为3个玉米品种在本地区获得高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高效栽培措施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产量及结薯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干物质在薯块中的分配率高于其他处理,斜栽密度60 000株/hm 2与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产量最高;在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栽培方式,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直栽处理的鲜薯干物率整体高于斜栽和水平栽,直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鲜薯干物率最高,并显著高于直栽密度37 500株/hm 2处理(P<0.05),在对鲜薯干物率的影响效应中,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的甘薯商品薯率更高,在对商品薯率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栽培方式,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综合以上结果,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能够取得较高的产量和商品薯率。研究结果可为甘薯高效栽培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