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结合土壤墒情实时原位检测技术,分析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溉幅度和施氮量对设施菜地无机氮剖面分布和番茄产量的影响,为设施菜地合理水肥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在山东省寿光市设施番茄大棚设置了4种水肥管理模式:施氮100 kg·hm-2宽幅灌溉(W100),施氮100 kg·hm-2窄幅灌溉(N100),施氮150 kg·hm-2宽幅灌溉(W150),施氮150 kg·hm-2窄幅灌溉(N150)。宽幅和窄幅灌溉的水分变化区间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75%和68.5%~71.5%。采集番茄苗期、开花结果期、成熟采摘期的土壤剖面样品并测定其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番茄产量。结果表明:施化肥氮100 kg·hm-2条件下窄幅灌溉处理对于减小硝态氮累积效果较好。与宽幅灌溉相比,窄幅灌溉可显著提高设施番茄产量达80 t·hm-2以上。因此,为了减少土壤中无机氮的累积迁移并提高作物产量,在水肥一体化下建议在施用化肥氮100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设施水田适宜的水稻秸秆覆盖量,于大棚内埋设塑料栽培箱种植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设置水稻秸秆1 000kg/667m~2、1 500kg/667m~2覆盖土表和对照(CK,不覆盖水稻秸秆)3个处理,研究水稻秸秆不同覆盖量对秸秆腐解率、土壤性质、蕹菜产量和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覆盖水稻秸秆可明显提高蕹菜产量,水稻秸秆1 000kg/667m~2、1 500kg/667m~2覆盖的蕹菜产量分别增产19.95%和14.95%;蕹菜全氮含量1 000kg/667m~2覆盖处理与CK间差异不显著,但均不同程度高于1 500kg/667m~2覆盖处理;蕹菜全磷含量3个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蕹菜全钾含量水稻秸秆覆盖处理均高于CK,以1 500kg/667m~2较为显著;水稻秸秆覆盖可缓解土壤中因植株生长而下降的有机碳、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下降,更多消耗土壤NO_3~-,有利于缓解设施栽培土壤的盐渍化,效果随覆盖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秸秆配施化肥对暗棕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揭示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协同提升机制。【方法】依托长期定位40年施肥试验,选取4个处理: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肥(S+NP)、秸秆配施1/2化肥(S+1/2NP)、秸秆配施1/4化肥(S+1/4NP),其中秸秆为麦秸隔年还田,用量为3 000 kg·hm-2,氮磷化肥用量为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采集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SOC)、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结果】(1)长期秸秆配施化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和NP相比,S+NP处理土壤容重降低4.7%,>2 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重量直径(GWD)分别提升254.4%、76.5%和91.3%。(2)S+NP、S+1/2NP处理>2...  相似文献   

4.
氮肥对室内和大田条件下作物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室内和大田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因素,能够为作物秸秆合理还田及其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尼龙网袋法于室内培养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研究氮肥用量(0,CK;180 kg N·hm -2,N180和360 kg N·hm -2,N360)作用下作物秸秆分解特征,其中室内主要研究氮肥用量和土壤类型(砂姜黑土和潮土)对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冬小麦-夏玉米大田研究氮肥用量和秸秆还田深度(地表和20 cm)对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 【结果】室内研究发现,秸秆类型和土壤类型显著影响秸秆分解常数、有机碳释放量、氮释放量和磷释放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小麦秸秆分解常数在两种土壤类型上均呈增加趋势,玉米秸秆呈降低趋势;小麦和玉米秸秆氮释放量呈降低趋势(小麦秸秆在潮土上呈增加趋势)。小麦秸秆在潮土上的分解常数及其碳、氮、磷释放量均显著高于砂姜黑土,而土壤类型对玉米秸秆分解影响较小。室内相同培养条件下(180 d),小麦秸秆碳释放量均值为370 g·kg -1、氮为4 g·kg -1、磷为3.6 g·kg -1;玉米秸秆碳释放量为560 g·kg -1、氮11 g·kg -1、磷3.3 g·kg -1。大田条件下,秸秆还田深度显著影响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常数及其碳、氮、磷释放量;其中秸秆还田20 cm处理的分解常数及其养分释放量均显著高于地表处理。随氮肥用量增加,地表处理小麦秸秆分解常数和全碳释放量逐渐降低,玉米秸秆呈增加趋势;20 cm处理小麦分解常数及其碳、氮和磷释放量均随氮肥用量呈增加趋势,而玉米秸秆呈降低趋势。地表处理小麦秸秆经过一个玉米生长季能分解40%,释放碳150 g·kg -1、氮2 g·kg -1、磷3.5 g·kg -1左右;翻埋到地下20 cm可以分解80%,释放碳360 g·kg -1、氮4 g·kg -1、磷3.8 g·kg -1。玉米秸秆还田到地表,经过一个小麦生长季只能分解40%,释放碳210 g·kg -1、氮5 g·kg -1、磷2 g·kg -1;而还田于土层20 cm处理可以分解60%,释放碳360 g·kg -1、氮6 g·kg -1、磷2.5 g·kg -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小麦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无机氮、脲酶、秸秆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和秸秆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而玉米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大田条件下小麦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脲酶、蔗糖酶、秸秆碳氮比、秸秆碳、氮含量均显著负相关;玉米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硝态氮、无机氮含量、脲酶、蔗糖酶以及秸秆碳氮比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秸秆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室内培养试验和大田试验均表明,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常数和养分释放特征存在差异,增施氮肥促进小麦秸秆分解但对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较小;潮土和砂姜黑土显著影响小麦秸秆分解而对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较小,秸秆还田深埋入土能够显著促进小麦和玉米秸秆的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生产上作物秸秆应该还田入土,并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采取合适的肥料用量促进秸秆分解。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设施水生蔬菜田土表覆盖切段水稻秸秆的腐解规律及其对土壤性质和水生蔬菜生长的影响,夏秋茬种植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冬春茬种植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R.Br.),均在土表按每公顷7 500 kg覆盖5 cm长度的切段水稻秸秆,分别比较其土壤水层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秸秆腐解率,水生蔬菜产量及氮、磷、钾含量和土壤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夏秋茬与冬春茬,7 500 kg/hm~2覆盖秸秆处理的土表水层电导率分别在秸秆放入后的2 d与3 d达最大值1 584.33、1 109.67μS/cm,随后下降至趋缓;土表水层氧化还原电位前期迅速下降,在夏秋茬与冬春茬,覆盖秸秆处理分别于5 d与3 d降至最小值(-481.33、-434.33 mV),后逐渐上升至趋缓;夏秋茬2015年7—10月共77 d稻秸秆完全腐解;冬春茬2015年11月—2016年3月共129 d稻秸秆腐解率为83.33%。蕹菜产量前期低于对照(不覆草),后期高于对照,总产量略高于对照,而豆瓣菜总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24.41%。2个茬口土壤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含量降幅均小于对照,夏秋茬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幅为9.44%,低于对照(12.98%),冬春茬处理土壤有机质降幅为6.52%,低于对照(15.34%),全氮、硝态氮含量降幅均大于对照。5 cm短规格切段稻秸秆还田腐解率明显高于长规格稻秸秆,能增加当季蔬菜产量,有效补充土壤中的磷、钾元素,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温季节宜用短规格切段秸秆,而高温季节则可以适当加长切段规格并增加秸秆覆盖总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棉花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处理对棉秆腐解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干旱区典型农业土壤-灰漠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添加秸秆与氮肥(CK)为对照,设置无氮(0 kg/hm2)、低氮(N1: 112.5 kg/hm2、N2: 225 kg/hm2)、中氮(N3: 450 kg/hm2)、高氮(N4: 750 kg/hm2)5种氮处理水平。于2019年10月中旬将棉花秸秆打断为3~5 cm,以中等还田量施入18个小区。在1年的棉秸秆腐解期间,定期测定还田棉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pH、电导率。分析随着还田腐解时间的延长,棉秸秆主要成分含量与相应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添氮处理在腐解前期(第256 d)显著降低了还田棉秆木质素含量,而纤维素、半纤维素则在后期显著降低,木质素在腐解前期对氮肥添加更为敏感;棉秆在腐解前期,所有添氮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腐解后期降低,低氮处理(N1、N2)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各处理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氮添加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与盐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棉秆的木质素、半纤维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加速棉秸秆腐解,而低氮处理(N1、N2)在加速秸秆降解的同时,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7.
为测定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黑土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阐明黑土有机碳稳定性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在吉林省梨树县不同施氮水平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取样,以施氮水平不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T1(0)、T2(160 kg·hm-2)、T3(240 kg·hm-2)、T4(280 kg·hm-2)、T5(320 kg·hm-2),分析长期不同施氮量下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结构特征、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变化,探究酸化黑土有机碳含量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水平的升高,土壤碱解氮(AN)和全氮(TN)含量先增后减,T3处理含量最高,AN和TN分别比T1处理高24.90%、10.28%;土壤速效磷(AP)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提高,土壤团聚体呈现大粒径团聚体向小粒径团聚体转变的趋势,>2 mm粒径团聚体下降14.55%。土壤有机碳总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为280 kg·hm-2有机碳含量最高;>2...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荐的旱地冬小麦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当前国内已有的小麦氮肥用量推荐方法,尤其是基于测土进行的推荐施肥方法,都存在取样量大、测试工作量大和成本较高的问题,难以被农技推广工作者和小农户接纳与应用推广。为此,本文就一种至少2—3年有效的氮肥用量推荐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以低有机质含量土壤维持或提高土壤肥力、高有机质土壤降低环境风险为目的,建立基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旱地小麦施氮量推荐方法,施氮量(kg N·hm-2)=目标产量需氮量(kg N·hm-2)×施氮系数(Nf)。施氮系数(Nf)由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确定。应用这一方法在渭北旱塬冬小麦种植区6县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结果】 基于有机质推荐氮肥施用量平均为161 kg N·hm-2,比农户习惯施肥(平均为190 kg N·hm-2)减少了15.3%;而相应的冬小麦平均籽粒产量为5 817 kg·hm-2,比农户习惯施肥显著提高了9.0%。此外,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基于有机质含量推荐施肥的经济效益增加了1 451元/hm2,提高19.3%,小麦收获期1 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降低了39 kg·hm-2,显著降低28.3%。【结论】 基于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荐施肥降低了氮肥施用量并提高了冬小麦籽粒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施肥的环境风险,可在旱地小麦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成龄红枣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灌溉水平(W1,6 000 m3·hm-2;W2,6 600 m3·hm-2)和3个基肥水平(S1、S2、S3,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1 200、1 650、2 100 kg·hm-2),以不施用生物有机肥的作为对照(W1CK,W2CK),共8个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灌溉水平下,随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红枣梢长、梢粗、叶绿素相对含量、果实形态,及0~150 cm土壤有效钾、速效磷、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加。在相同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下,随灌水量增加,0~150 cm土壤有效钾、速效磷、铵态氮含量减少。与对照(CK)相比,W1和W2灌溉水平下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单株产量分别增加4.65%~19.83%和8.17%~19.08%。施加生物有机肥可提高红枣的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总酸含量。各处理对比,W1S3处理的果实形态、单株产量和品质指标均不劣于W2CK处理。基于新疆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在6 000 m3·hm-2的灌溉水平下配施2 100 kg·hm-2的生物有机肥,可替代当地常规灌溉施肥方案,较适宜于南疆干旱地区的红枣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南疆地区玉米施肥现状及掌握最适宜配方施肥量,以正播“新玉31号”为供试材料,采取多点重复对比试验设计,试验设4个处理:配方施肥处理(OPT),N 225kg·hm-2,P2O5 172.5kg·hm-2,K2O 90kg·hm-2;配方施肥无氮处理(OPT-N),N 0kg·hm-2,P2O5172.5kg·hm-2,K2O 90kg·hm-2;配方施肥无磷处理(OPT-P),N 225kg·hm-2,P2O5 0kg·hm-2,K2O 90kg·hm-2;配方施肥无钾处理(OPT-P),N 225kg·hm-2,P2O5 0...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有机重构土体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陕西省韩城市下峪口土体有机重构土壤为试验基础,设置了3个灌溉水平:高水4500 m3·hm-2(W1)、适水3750 m3·hm-2(W2)和节水3000 m3·hm-2(W3);3个施肥水平:高肥162 kg·hm-2(F1)、中肥135...  相似文献   

12.
合理施用氮素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最终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对玉米生理参数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先玉335’和‘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分别设N1(150 kg·hm-2)、N2(210 kg·hm-2)、N3(270 kg·hm-2)和N4(330 kg·hm-2)4种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氮素水平对玉米生长、生理参数、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2个玉米品种的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而茎粗从N1至N3处理不断增大,到N4处理降低,另外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夹角同样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京农科728的叶面积指数高于先玉335,且各个处理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叶绿素含量均表现出从吐丝期至灌浆期升高,到成熟期又降低的趋势,施氮量从N1至N3处理逐渐升高,到N...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张家港地区适合青椒种植的沼液施用水平和方式,分别设置浇施或喷施54(T1)、84(T2)、114(T3)、144(T4)、204 m3·hm-2(T5) 5个沼液施用量,分析青椒产量和品质、土壤pH、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等以确定最佳的沼液施用方式和施用量。结果表明,沼液的适量施用可以有效提高青椒的产量和品质,且浇施效果明显好于喷施。浇施114 m3·hm-2可以充分发挥沼液肥效,相比未施沼液的CK1,青椒产量增加97.74%,Vc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32.77%和83.82%,且硝酸盐含量符合我国蔬菜硝酸盐污染程度一级标准。施用沼液显著提高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有可能加深土壤盐碱化程度。综上所述,沼肥可以代替传统化肥用于青椒的种植生产,采用114 m3·hm-2的施肥量对青椒种植地进行浇施最利于青椒的生长。研究结果为促进当地沼液利用,解决沼液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与施肥对秸秆碳氮在土壤中固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作物秸秆不仅含有较高的有机碳,而且含有丰富的矿质营养元素。秸秆还田是东北黑土地区培肥土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然而不同地膜覆盖(简称“覆膜”)及施肥方式下秸秆碳(C)和氮(N)在土壤中的固持特征还不是很明确。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秸秆碳对土壤有机碳(SOC)和秸秆氮对土壤全氮(TN)的贡献,探讨不同覆膜和施肥条件下秸秆碳和氮在土壤中固定的差异,以期为土壤肥力提升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覆膜与施肥的长期定位试验,选择覆膜和不覆膜(裸地)栽培条件下不施肥(CK)、单施氮肥(N4)和有机肥配施氮肥(M2N2)处理,在表层(0—20 cm)土壤添加13C15N双标记秸秆后在田间原位培养150 d,测定SOC含量及其δ13C值、TN含量及其δ15N值,分析SOC中秸秆来源C(13C-SOC)、TN中秸秆来源N(15N-TN)和土壤碳氮比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施肥、覆膜及其它们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P<0.05)13C-SOC和15N-TN含量。整个培养期间,M2N2处理秸秆碳对SOC的贡献率(13C-SOC/SOC)和秸秆氮对TN贡献率(15N-TN/TN)平均分别为10.48%和3.18%;施肥(N4和M2N2)处理13C-SOC/SOC和秸秆碳残留率在覆膜方式下平均分别为12.65%和37.14%,不覆膜方式下分别为12.08%和34.50%。同一栽培方式培养第150天,N4处理13C-SOC/SOC和秸秆碳残留率平均分别为14.33%和39.40%,其他施肥处理平均分别为11.77%和33.21%;CK处理15N-TN/TN平均为4.56%,分别比N4和M2N2处理高26.00%和44.53%。培养第150天,秸秆氮残留率在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CK处理最高,平均为10.03%;不覆膜N4处理最低,为7.87%。无论覆膜与否,N4处理13C-SOC与15N-TN比值为32—39,其他施肥处理均<30。【结论】秸秆碳氮在土壤中的固存对覆膜与施肥的响应敏感。单施氮肥有利于秸秆碳在土壤中的积累和有机碳的更新,不施肥处理秸秆氮对土壤氮库的固定起正反馈效应,而有机肥配施氮肥土壤碳氮的更新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对巢湖地区油菜-水稻两熟制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为源头控制巢湖流域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小区实验,设置无秸秆+无施肥(CK)、常规施肥(F)、秸秆还田+常规施肥(SF)和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15%(SDF)4个处理。通过测定油菜-水稻轮作下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浓度和流失量,油菜水稻作物收获时土壤养分、作物氮磷养分吸收和产量,探讨秸秆还田对农田径流养分流失规律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配施化肥降低了农田径流中氮的质量浓度,增加了磷的质量浓度。SF较F处理油菜和水稻季总氮(TN)平均质量浓度减少15.6%和26.0%,总磷(TP)增加12.5%和8.1%。SF、SDF处理降低了油菜-水稻轮作农田氮磷流失量。2017—2019年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径流TN、TP的流失量分别为11.9—26.7、1.3—2.8和15.6—27.0和0.8—2.0 kg·hm-2,较F相比,S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季TN显著降低18.4%—29.7%和21.9%—28.1%,TP流失量则降低1.3%—4.0%和1.0%—6.6%。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短期内均能够降低土壤pH值,与F相比,S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季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平均含量增幅分别6.2%、8.4%、27.3%、19.5%、5.0%和7.0%、10.9%、17.7%、7.5%、5.1%。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够提高作物地上部氮磷累积量。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地上部作物氮素、磷素累积量均值分别为105.0、20.4和134.3、36.7 kg·hm-2,SF较F处理油菜和水稻季氮素累积量增加28.9%和7.8%,磷素增加12.1%和5.9%。秸秆还田提高了油菜-水稻轮作的周年产量,其中SF较F处理显著提高7.8%(2017年)和6.4%(2019年)。【结论】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够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氮磷流失负荷。  相似文献   

16.
长期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区土壤有机碳组分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的影响,依托10a田间定位试验,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稻秸秆不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W)、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不还田(R)、稻麦秸秆均半量还田(HRW)、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ARW)4个秸秆还田处理,分析5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草甘膦对大豆田土壤养分及其功能酶活性的影响,以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呼交06-698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1.2、2.4、3.6 kg·hm-2草甘膦对大豆田土壤氮(N)、磷(P)、钾(K)及其功能酶活性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均表明,在草甘膦2.4 kg·hm-2和3.6 kg·hm-2用量下,大豆田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脲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降低,降低峰值分别为10.57%、11.30%、67.66%、40.62%、45.88%和74.49%,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2年间的升高峰值为131.93%,速效钾含量不受草甘膦影响。这种影响随草甘膦施用后时间延长而逐步恢复正常,长时间不会对土壤养分及其功能酶活性带来不利影响。通过主成分与综合评价方法分析,草甘膦用量为2.4和3.6 kg·hm-2时,以土壤N、P、K养分及其功能酶活性为主成分的土壤质量均高于CK。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和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商业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红美人柑橘的需肥特性为基础,研究以沼液和腐烂柑橘发酵净化液为基础原料配制而成的有机液肥滴灌对红美人柑橘园土壤环境、柑橘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CK,不施肥;F1,农民习惯施肥(复合肥撒施, N 480 kg·hm-2,P2O5 480 kg·hm-2,K2O 480 kg·hm-2);F2,纯化肥配方肥滴灌施肥(N 48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540 kg·hm-2);F3,有机液肥滴灌施肥(N 4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380 kg·hm-2)。结果显示:不同施肥管理均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柑橘产量和经济效益,但易导致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降低。与F1和F2处理相比,F3处理能提高土壤pH值,减轻土壤酸化,增加经济效益6.73%~25.39%,对果实品质无明显不利影响。虽然滴灌施用有机液肥可以减少化学肥料投入量,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酸化,满足红美人柑橘生长需求,并带来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但生产上仍应补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东北旱地秸秆还田量对磷素在土壤中垂直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玉米栽培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CK),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添加秸秆,设置秸秆用量分别为0.25、0.50、0.75、1.00、1.25和1.50 kg·m-2。分别测定不同处理0—90 cm土层土壤中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和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淋溶液的累积淋失量和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土壤TP和AP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少。与CK相比,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磷素向下迁移降低,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剖面磷素向下迁移影响显著;淋溶液中P含量显著减少,其中TP降低12.93%~59.85%,AP降低11.22%~46.28%。秸秆还田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秸秆还田量为0.75 kg·m-2时产量最高,较CK增产14.61%。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可以增加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减少土壤磷素淋失,大幅提高玉米产量,为东北旱地秸秆还田减少磷素淋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