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正>本文研究了27种中草药提取物对刺激隐核虫的体外杀灭作用。用水提法和醇提法分别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通过建立体外杀刺激隐核虫掠食体药物药效模型研究了27种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的体外抑菌作用。试验表明博落回和小果博落回乙醇提取物对刺激隐核虫具有较强体外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2.
养殖大菱鲆隐核虫病及其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印庚  刘志伟  林春媛  陈霞  王玲  李华 《水产学报》2011,35(7):1105-1112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形态、病理分析,确定了感染大菱鲆的寄生虫为刺激隐核虫,并进行了几种常用药物及自主研发复方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的离体杀灭试验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双氧水(H2O2)和复方中草药“HD-2”对该病有良好的杀灭和治疗效果。使用复方中草药“HD-2”,同时结合100~200 mL/m3的双氧水药浴,可达到迅速控制病情、病症消失的良好治愈效果。本项研究率先提出了复方中草药和双氧水可替代甲醛治疗隐核虫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之优点,为有效防治隐核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防止滥用化学药物、提高水产品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大黄鱼激隐核虫病临床防治试验中,筛选出自主研发复方中草药"HD-2"、生石灰、甲醛、双氧水和硫酸铜等几种药物作为该病的临床中试药物,并通过药物挂袋预防、药物口服预防及治疗、不同浓度药物药浴治疗三种试验方法对该药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0mg/L氧化钙、10mg/L三氯异氰脲酸片、100mg/L复方中草药"HD-2"、100mg/L双氧水、200mg/L甲醛、2mg/L硫酸铜、2mg/L高锰酸钾和淡水浴均可以使鱼体表面的刺激隐核虫活力下降,解体死亡,但使用高锰酸钾、硫酸铜、三氯异氰脲酸和甲醛药浴时存在治疗不彻底、安全浓度低、容易造成死亡等安全隐患;在网箱边缘悬挂氧化钙固体和三氯异氰脲酸片,也能使网衣上附着的刺激隐核虫包囊数量下降,大黄鱼死亡率下降,摄食量有所提高;对患病大黄鱼以口服复方中草药"HD-2"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试验,能使部分病鱼的摄食恢复,死亡率下降15%~30%不等,体表和鳃丝上的寄生虫数量分别下降45%和60%,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临床防治技术,采用自主研发的复方中草药“HD-2”以及生石灰、甲醛、双氧水和硫酸铜等作为临床中试药物进行防治试验,并通过药物挂袋预防、药物口服预防及治疗、不同浓度药物药浴治疗等3种试验方法对各种药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0 mg·L-1氧化钙、10 mg·L-1三氯异氰尿酸片、100 mg·L-1复方中草药“HD-2”、100 mg·L-1双氧水、200 mg·L-1甲醛、2 mg·L-硫酸铜、2mg· L-1高锰酸钾和淡水浴均可以使鱼体表面的刺激隐核虫活力下降,解体死亡,但使用高锰酸钾、硫酸铜、三氯异氰尿酸和甲醛进行药浴时存在治疗不彻底、安全浓度低、容易造成死亡等安全隐患;在网箱边缘悬挂氧化钙固体和三氯异氰尿酸片,也能使网衣上附着的刺激隐核虫包囊数量下降,大黄鱼死亡率下降,摄食量有所提高;对患病大黄鱼以口服复方中草药“HD-2”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试验,能使部分病鱼恢复摄食,死亡率下降15%~ 30%,病鱼体表和鳃丝上的寄生虫数量分别下降45%和60%,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比较分析了15种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滋养体和幼虫的离体杀灭效果,并探讨了刺激隐核虫包囊破裂产生幼虫的最适温度和盐度条件。结果显示,中草药药物浓度为4.55 g/L时,槟榔对滋养体和幼虫有杀灭效果,大黄和野菊花仅对幼虫有杀灭效果;药物浓度为9.09 g/L时,苦参、贯众对滋养体和幼虫具有杀灭效果。药物浓度为18.18 g/L时,黄芩、川楝子、枳壳对滋养体和幼虫都具有杀灭效果。野菊花对滋养体也具有杀灭效果;在45.45、90.09 g/L较高药物浓度时,黄芪、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熟地黄对幼虫和滋养体具有杀灭效果。研究表明,槟榔、苦参、大黄、贯众、黄芩、枳壳、川楝子、野菊花杀虫效果显著;黄芪、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熟地黄、黄连的杀虫效果不显著。不同培养温度和盐度对刺激隐核虫包囊破裂产出幼虫所需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包囊破裂产出幼虫的最适温度为26℃、最适盐度为20–30。  相似文献   

6.
比较分析了15种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滋养体和幼虫的离体杀灭效果,并探讨了刺激隐核虫包囊破裂产生幼虫的最适温度和盐度条件。结果显示,中草药药物浓度为4.55 g/L时,槟榔对滋养体和幼虫有杀灭效果,大黄和野菊花仅对幼虫有杀灭效果;药物浓度为9.09 g/L时,苦参、贯众对滋养体和幼虫具有杀灭效果。药物浓度为18.18 g/L时,黄芩、川楝子、枳壳对滋养体和幼虫都具有杀灭效果。野菊花对滋养体也具有杀灭效果;在45.45、90.09 g/L较高药物浓度时,黄芪、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熟地黄对幼虫和滋养体具有杀灭效果。研究表明,槟榔、苦参、大黄、贯众、黄芩、枳壳、川楝子、野菊花杀虫效果显著;黄芪、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熟地黄、黄连的杀虫效果不显著。不同培养温度和盐度对刺激隐核虫包囊破裂产出幼虫所需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包囊破裂产出幼虫的最适温度为26℃、最适盐度为20–30。  相似文献   

7.
由刺激隐核虫寄生感染而引起的"白点病"成为大黄鱼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研究刺激隐核虫对大黄鱼的致病力及复方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世代繁殖的抑制和阻断其感染的效果,本研究在测定了患病大黄鱼产生刺激隐核虫包囊数量、大小、孵化率和幼虫产率的基础上,测定了幼虫体外存活时间和感染力。同时,研究了HD-2中草药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滋养体和包囊的杀除效果以及口服复方中草药HD-2对患病大黄鱼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自然患病大黄鱼体型规格与产生包囊总数呈正相关,包囊直径为(340.8±64.9)μm,平均孵化率为76.4%,每个包囊可产生280±42.5个幼虫;幼虫体外最长存活时间超过24 h,幼虫孵化20 h后便丧失感染力。幼虫感染大黄鱼7 d的LD_(90)为9 712个幼虫/尾,LD_(50)为4 366个幼虫/尾。HD-2中草药液可有效杀灭刺激隐核虫幼虫,分别口服含复方中草药5、10和15 g/kg饲料30 d的实验组大黄鱼在LD50攻毒剂量下其相对感染强度较对照组分别下降32.0%、44.5%和51.8%,包囊体积较对照组分别减少35.4%、36.1%和37.3%,孵化率分别下降16.3%、23.3%和27.9%;在LD90攻毒剂量下3个实验组大黄鱼的存活率分别达到40.0%、55.0%和58.3%,显著高于对照组(8.3%),且鳃丝、胸鳍上滋养体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口服复方中草药HD-2对自然患病大黄鱼的治疗效果表明,采集口服15 d的3组大黄鱼的包囊数量分别较对照组下降73.1%、87.7%和93.8%,鱼体死亡率分别为58.3%、36.7%和21.7%,较对照组83.3%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且用药组大黄鱼的生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口服复方中草药HD-2能有效阻断刺激隐核虫的二次感染,抑制包囊的形成和发育,降低包囊孵化率和幼虫孵化数量,从而有效抑制了虫体的世代繁殖。  相似文献   

8.
<正>1.化学药物防治浸泡法:在发病季节用200ppm以上的福尔马林、淡水或3ppm以上的硫酸铜浸泡生产工具或养殖设施(包括水泥池)8小时以上,可以杀灭离体阶段的刺激隐核虫,能有效防治刺激隐核虫的水平传播。挂瓶杀虫法:晚上在网箱四周,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挂瓶,杀灭幼虫。2.中草药防治内服法:(1)在刺激隐核虫病易发季节,连续投喂含雷丸、槟榔、乌梅和贯众的饲料(每种中草药含量为2g/kg饲料)7天以上,可以起到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6种中草药水提取物对刺激隐核虫(Crytocaryon irritans)的体外杀灭效果,发现用7.14 mg·m L–1的乌梅(Fructus mume)、槟榔(Areca catechu)、贯众(Dryopteris setosa)和石榴皮(Punica granatum)的水提取物分别处理幼虫5 min,幼虫死亡率达100%,用28.57 mg·m L–1处理包囊4 h,包囊死亡率达84.1%以上。为评估喂服乌梅水提物对珍珠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预防刺激隐核虫病的效果,投喂第14天后对石斑鱼的增重、溶菌酶活性、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和鱼体滋养体数量及死亡率进行测试和评估。结果显示,药物组石斑鱼的增重和旁路补体溶血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刺激隐核虫后滋养体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致死剂量攻毒后,药物组(11.4 g·kg–1、6.84 g·kg–1、3.42 g·kg–1)和对照组鱼的成活率分别为40%、20%、46.67%和0%。结果表明乌梅对预防刺激隐核虫病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草药防治红鳍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10月份,东山县虾池养殖红鳍东方鲀发生刺激隐核虫病,通过采用槟榔、苦参、苦楝3种中草药进行配伍,熬成药汤,全池泼洒,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等综合治疗措施,有效防治刺激隐核虫病.  相似文献   

11.
为合理使用福尔马林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研究福尔马林对体外刺激隐核虫的灭活效果,并评估其对大黄鱼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范围。结果显示,对幼虫分别药浴处理10、30、60、120min,使幼虫全部死亡的福尔马林质量浓度分别为62.5、62.5、31.3、5.6mg/L;对包囊药浴处理1、2、4h,使包囊全部死亡的福尔马林质量浓度分别为150、75、75mg/L;福尔马林对大黄鱼(3.00±0.78)g幼鱼12、24、48、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94.7、365.3、334.4、322.8mg/L;治疗试验显示,125mg/L福尔马林药浴2h,可有效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存活率显著高于75mg/L组和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每隔3d,125mg/L的福尔马林药浴处理大黄鱼2h,共3次,可安全有效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  相似文献   

12.
陈章群 《水产养殖》2005,26(4):40-40
2004年9~10月份,东山县虾池养殖红鳍东方鲀发生刺激隐核虫病,通过采用槟榔、苦参、苦楝3种中草药进行配伍,熬成药汤,全池泼洒,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等综合治疗措施,有效防治刺激隐核虫病。  相似文献   

13.
刺激隐核虫病是双斑东方鲀养殖生产中的主要致死性寄生虫病,为安全、有效地防治刺激隐核虫病,开展了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及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效果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鱼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94、7.12、5.32、4.44 mg/L,其安全质量浓度为1.72 mg/L。刺激隐核虫病治疗试验结果表明,1.0、1.5 mg/L的硫酸铜质量浓度对病鱼治疗有效,药浴后刺激隐核虫虫体活力下降,第3 d部分虫体解体或脱落,药浴5 d治愈;0.5 mg/L硫酸铜对病鱼治疗效果不佳,病情继续发展,第8 d病鱼死亡。临床上建议使用硫酸铜质量浓度1.0 mg/L治疗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本研究对其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及其纤毛虫病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原生纤毛类寄生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海水硬骨鱼类并导致死亡,给海水鱼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刺激隐核虫体表寄生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鱼类黏膜免疫机制的良好病原模型,可为高效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展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已有研究表明,受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斜带石斑鱼皮肤黏液或其培养上清液能使幼虫发生阻动,由皮肤中的抗体分泌细胞产生的特异性IgM抗体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刺激隐核虫感染时,多种免疫细胞如NCC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寄生虫周围聚集,趋化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量在寄生虫感染部位上调,暗示其调节的免疫细胞也参与抗虫免疫;此外,研究发现黄斑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具有天然抗性,其血清和皮肤黏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和滋养体均具有杀灭作用,已从其血清中分离到一种天然抗虫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免疫实验证实疫苗防控刺激隐核虫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卓琦 《海鲜世界》2001,(1):29-31
海水观赏鱼的刺激隐核虫病又称白点病,对水产养殖和海水观赏鱼的养殖危害很大。本文就刺激隐核虫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点;生活史;感染的典型症状以及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进行了描述。并对铜离子治疗海洋水观赏鱼白点病及剂量控制;淡水浴或低盐度溶液疗海水观赏鱼白点病;刺激隐核虫不同株的研究和刺激隐核虫的繁殖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引发海水观赏鱼白点病的原因及机理以及水族箱中新进鱼和老鱼同时发生白点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海水小瓜虫病是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数十种海水鱼类较难控制的主要疾病,它是由刺激隐核虫(Cryptography irritans)感染引发,严重威胁鱼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2"(槟榔、川楝子、绵马贯众、大青叶、穿心莲等以一定比例混合,超微粉碎经过200目过筛后收集粉末)投喂大黄鱼,研究大黄鱼溶菌酶(LZM)、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变化和不同用药方式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口服"HD-2"可以促进鱼体LZM、T-SOD、AKP、ACP活性升高,以添加2%中草药组在提高4种酶活性方面作用显著,投喂后第14~21天酶活性最高。"HD-2"对体外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杀灭实验证实:4 h内在50 mg/L浓度下对幼虫没有杀伤作用,80 mg/L、100 mg/L、200 mg/L浓度分别可以杀死20%、54%、89%的幼虫,400 mg/L浓度下幼虫被全部杀死,幼虫4 h半致死浓度为109 mg/L。在室内为期15 d的大黄鱼小瓜虫病治疗实验中,A组按20 g/kg添加"HD-2"药物口服,同时按10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为50%;B组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同时按5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50.67%;C组,在无药浴情况下,仅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存活率为42.67%;A、B、C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2.67%(P0.05)。此外,A、B、C 3组中,大黄鱼胸鳍上白点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3个组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实验结束时几乎观察不到虫体;而对照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明显上升。实验过程中A、B、C 3组大黄鱼释放到体外的包囊数量明显下降,第12天时其包囊数量分别下降100%、91.1%、77.7%,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所述,口服和药浴同时用药具有最佳效果,仅口服中草药亦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从实用性和成本考虑,建议仅进行口服处理,即能保障大黄鱼较高成活率,中草药添加量为2%,投喂时间为6~14 d。该结果为防控鱼类小瓜虫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在养殖生产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又名"海水小瓜虫病"。由于寄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海水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白点为症状,在水产养殖行业俗称"海水鱼白点病"。该病流行的海水鱼种类多,传染速度快、防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对海水鱼养殖业危害极大。本文借鉴众多学者对刺激隐核虫的研究,从刺激隐核虫的发现、病原、症状、流行、致病原因等方面进行概括,探讨了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刺激隐核虫生活史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刺激隐核虫的取样,在湿房中24℃下培养,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其结果为离开鱼体的刺激隐核虫营养体约经8~10h发育成包囊,包囊壁厚;4~6d包囊内出现窜动的纤毛幼虫;5~8d纤毛幼虫冲撞包囊壁,出现一孔洞,由这一孔洞进入水体中;约5~9d完成营养体→包囊→纤毛幼虫的过程;整个生活史周期为8~13d。  相似文献   

19.
由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引发的"白点病"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但仍未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健康大黄鱼和患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肠、脾、头肾与肝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蛋白进行检测,研究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组织中MIF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MIF在健康大黄鱼肠、脾、头肾、肝各组织中均无表达;MIF在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各组织中高表达,表达强度从弱到强依次是肠、肝、脾、头肾,MI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80%、86%、90%。推测MIF在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工感染的刺激隐核虫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玮 《水产学报》2005,29(5):635-642
从天然感染的卵圆鲳鲹(Trachiruotus blochii)分离到1株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再经人工感染的方法收集各期虫体,制成电镜样品,对虫体进行超微结构研究。刺激隐核虫质膜的基本结构与淡水的多子小瓜虫的质膜相似,分为3层;外限制膜、外胞膜和内胞膜。刺激隐核虫的质膜小泡内充满大量电子致密物质(EDM)。幼虫、幼体和滋养体均具有复杂的口器,由胞咽、口肋、双动基体口纤毛和线带等组成,但不具备膜口类纤毛虫所具有的独特的细胞器:Lieberkuhn氏器。单动基体的体纤毛存在于幼虫、幼体和滋养体,但在包囊期,体纤毛和口器消失。各期虫体的胞质中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和脂肪体等细胞器,有的阶段具有粘液囊、伸缩泡、食物泡、共生细菌等。粘液囊在大小、形态和分布上与多子小瓜虫的不同。文中分析了刺激隐核虫在形态上与多子小瓜虫的诸多差异,认为刺激隐核虫的分类更适合归于原口类(Promotome),而不是膜口类(Ophryoglen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