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人工催产、孵化的黄颡鱼仔稚鱼为材料,用红虫、人工微粒子粉料、鸡蛋黄和红虫+人工微粒子粉料+鸡蛋黄混合等4种饵料投喂25d,研究其对黄颡鱼仔稚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仔稚鱼的生长速度大小为:红虫组混合饵料组人工微粒子粉料组鸡蛋黄组,黄颡鱼仔稚鱼成活率大小为:混合饵料组红虫组人工微粒子粉料组鸡蛋黄组。采用混合饵料投喂的方法能满足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期以后的摄食能力和营养需求,是黄颡鱼仔稚鱼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2.
试验分析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黄颡鱼(Pseudogrus fulvidraco)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摄食力和体成分的变化。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摄食率和胃充塞度逐渐加大,体长大于10 mm的仔鱼,摄食率都在93.3%以上,大多数个体胃充塞度都在3~5级。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黄颡鱼仔稚鱼生长较传统育苗方式生长快,存活率高。体内粗养分、氨基酸与脂肪酸含量都发生相应变化。黄颡鱼淀粉酶、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在1日龄时即可检测到,开口期即5日龄时,3种消化酶比活力均达到较高值,15日龄后消化酶比活力又都降低到较低水平。卤虫无节幼体体内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大小适口,是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摄食的优质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3.
圆口铜鱼仔幼鱼驯养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24日至10月8日,以采自金沙江的34尾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鱼(出膜3~4d)为驯养试验对象,仔鱼阶段分别以蛋黄和水蚯蚓碎浆作开口饵料,稚鱼、幼鱼阶段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圆口铜鱼仔鱼、稚鱼、幼鱼均能主动摄食。经107d驯化培育,总体成活率64.71%,幼鱼平均体长(70.5±4.6)mm,平均体重(5.9±1.3)g,表明圆口铜鱼仔幼鱼易于驯养。  相似文献   

4.
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苗生产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仔稚鱼的消化道、投喂饵料和养殖水源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菌群结构分析和优势菌株的16S rDNA同源性比较,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结果显示,在大菱鲆仔稚鱼5?36日龄的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7?26日龄期间,仔稚鱼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数量级在105?106 CFU/g以上,并且与其他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弧菌总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17日龄之前与之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至投喂颗粒饵料期,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均稳定在104 CFU/g数量级,弧菌成为大菱鲆仔稚鱼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种。本研究发现,大菱鲆仔稚鱼发育早期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群变化明显,并且生物饵料中的细菌对消化道中的菌群结构影响较大,其中的Vibrio ichthyoenteri最终成为仔稚鱼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5.
对大菱鲆繁育几个重点环节的技术进行了介绍 ,认为大菱鲆卵的孵化温度应该在 13℃ ,前期仔鱼培育水温 15℃ ,后期仔鱼及稚幼鱼 17℃为宜 ,孵化后第 8~ 9d宜减少投喂 ,以利于大菱鲆仔鱼鳔的开口 ,提高成活率。推荐了一种效果较好的生物饵料营养强化剂 ,并介绍了一种独到的药物防病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5.饵料投喂策略初孵仔鱼→3天仔鱼(投放益生菌1毫克/升、投喂小球藻30万个/毫升、S型轮虫2个/毫升)→8天仔鱼营养强化(投喂S型或L型轮虫3个/毫升)→18天仔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无节幼体0.5个/毫升)→28天稚鱼(停喂藻类和轮虫、投喂小卤虫或桡足类1个/毫升)→38天稚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成体2个/毫升)→40天幼鱼(投喂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幼鱼体重的5%~8%)。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江鳕稚鱼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的影响,采用枝角类、水丝蚓、鲤鱼苗和配合饲料等4种不同饵料进行了江鳕稚鱼的饲养试验.21 d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枝角类的稚鱼成活率最高,而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成活率最低.试验开始后的前2周,投喂枝角类的稚鱼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生长明显最慢;自第3周起,投喂鲤鱼苗的稚鱼生长明显加快,到试验结束时,其生长速度超过了投喂枝角类和水丝蚓两组的稚鱼,全长相对增长率最高;而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其全长相对增长率最低.可见江鳕稚鱼对饵料有很强的选择性,在稚鱼生长初期,枝角类是保证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最优饵料.当稚鱼生长达到一定体长后,应及时调整饵料种类(投喂鲤鱼苗),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摄食特性及幼鱼胃排空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变化规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育苗条件下许氏平鲉仔、稚鱼摄食特性及不同生长阶段幼鱼的胃排空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许氏平鲉仔、稚鱼已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前期仔鱼(2日龄)昼夜摄食高峰出现于16:00;后期仔鱼(15日龄)与稚鱼(25日龄)的摄食高峰均出现在16:00—20:00,表现为白天摄食类型。许氏平鲉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2.26%(2日龄)、16.25%(15日龄)和13.07%(25日龄),可将其作为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日投喂量的参考标准。在水温(22±0.5)°C条件下,摄食人工配合饵料的不同规格许氏平鲉幼鱼(平均体质量1.78和8.52 g)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胃排空特征。采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平方根模型和Logistic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实验幼鱼的胃排空数据。以R2、RSS、SDR为标准进一步比较,结果显示,体质量1.78和8.52 g幼鱼胃排空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其胃排空率分别为0.007和0.047 g/h,根据其胃排空特征以及投喂频率对幼鱼生长离散的影响等,建议将饱食投喂2~3次/d作为60~90日龄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9.
掌握仔稚鱼发育成长过程中的摄食量。对摸清天然海域中仔稚鱼的减耗过程和存活机理,研究资源变动和在人工育苗生产上有计划地培养生物饵料,根据仔稚鱼发育阶段投喂适量饵料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过去许多学者研究了香鱼、牙鲆、黑鲷、真鲷、条石鲷、鲈鱼、(鱼师)鱼等仔稚鱼的日间摄食量。  相似文献   

10.
沈连静  李壮  焦永发 《河北渔业》2013,(12):45-45,47
主要介绍了美洲红点鲑仔稚鱼的培育技术,包括仔鱼管理和上浮稚鱼管理。从培育环境、水质要求、饵料投喂等方面,对美洲红点鲑仔稚鱼培育各阶段的技术要点都做了具体说明,为其他有类似条件的各养殖单位开展美洲红点鲑仔稚鱼养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丰年虫、水蚯蚓、微囊饲料3种饵料的不同配合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投喂60 d,以研究对其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的成活率、全长、体长、体质量均高于其他组,特定生长率为4.44%±0.30%/d,显著高于对照组和W15微囊饲料组。15日龄后转投微囊饲料组的全长、体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最低。结果表明不同的转食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的生长及存活有显著的影响,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能有效的提高存活率及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2.
将初始体质量为(0.006±0.0005)g的仔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平行,分别投喂4种饵料:人工配合饵料、轮虫、蛋黄和轮虫+人工配合饵料.试验周期为28 d.结果表明,(1)轮虫+人工配合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组生长较快,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14 %/d和0.013 %/d, 绝对生长率达到0.150、0.142 g/d,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组生长最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轮虫+人工配合饵料与轮虫组仔稚鱼的成活率达到90.3%和 89.7%,大部分个体发育进入幼鱼阶段,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组存活率较低,只有40.7%,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3)投喂不同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消化酶具有显著影响,蛋黄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轮虫+人工配合饵料组的胃蛋白酶活力较高,天然饵料(轮虫)组较低.  相似文献   

13.
水产养殖     
940094 在水池和网箱中石斑鱼连续产卵940095 投喂率和水温对美洲鲟稚鱼生长的影响940096 商业强化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营养价值的影响940097 投喂颗粒饲料狼鱼稚鱼的生长940098 绿藻的类胡萝卜素色素对裂喉鳟色素的影响:与合成的虾青素的角黄素做比较940099 放养密度和饵料蛋白质对塘中越冬的蓝绿鳞鳃太阳鱼与大鳍鳞鳃太阳鱼的杂交种的影响940100 投喂豇豆和鹰嘴豆饵料的尼罗罗非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同一饵料系列(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颗粒配合饲料)中不同的轮虫投喂时间,桡足类、颗粒配合饲料的比例,比较研究香鱼人工育苗的成活率、畸形率、白化率等育苗效果,以完善香鱼全人工批量育苗工艺.试验表明,在香鱼人工育苗仔稚鱼培育早期延长轮虫的投喂时间到15日龄可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及苗种规格;增加桡足类投喂量、减少颗粒配合饲料的投喂或采用研制全价的颗粒配合饲料有助于降低苗种的白化率;苗种的畸形与卵质有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与饵料、水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实验以白斑狗鱼(Esox lucius)同一家系人工授精孵化的仔鱼为研究对象,用经浓度为20 mg/L 17α-甲基睾丸酮(17α-MT)浸泡的饵料分别在仔鱼生长的不同时期(出膜10、20、30、40 d)投喂,持续投喂30 d,待仔鱼培育至7月龄将其解剖取出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投喂17α-MT对其有显著致死效应;在10d喂药组出现较高的雄性率(40.8%),其它3个试验组雄性率相对较低,而对照组雄性率仅为26.3%,由此推断白斑狗鱼性腺分化转雄的时间节点在出膜10~20 d。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白斑狗鱼性腺分化在稚鱼阶段存在精巢组织与卵巢组织共存现象,根据其性腺的组织学特征推断白斑狗鱼性腺分化方式可能是未分化型雌雄异体型。  相似文献   

16.
牙鲆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云雷  刘悦 《水产科学》1997,16(1):13-17
1991和1992年研究了饵料种类、水温、密度及流水与静水对牙鲆鱼苗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初孵仔鱼至稚鱼的生长适宜水温为18℃,从稚鱼至幼鱼的生长适宜水温为18 ̄22℃,在投喂轮虫时增投小球藻以及在鱼苗变态阶段增投牙鲆初孵仔鱼可减少体色异常鱼的出现。流水培育效果优于静水。培育密度由1 ̄2万尾/m^3(初孵仔鱼)逐渐降至300 ̄1000m^3(3 ̄5cm鱼苗)。  相似文献   

17.
牙鲆的苗种生产中普遍存在体色白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稚鱼和成品鱼的商品价值,有的白化率甚至高达50%,目前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国内外对牙鲆有眼侧白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决定牙鲆是否白化的时期是在全长6~10 mm时期,此阶段牙鲆仔鱼培养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8.
益生菌对半滑舌鳎养殖水质及仔稚鱼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益生菌对水质因子及半滑舌鳎仔稚鱼生长指标的影响.设置添加益生菌的试验组和未添加益生菌的空白对照组进行饲喂试验,定期测定水质因子并从每组随机抽取鱼体测定其生长指标.研究发现,采用相同饵料喂食半滑舌鳎仔稚鱼,投喂益生菌对试验组pH、DO、温度、氨氮、亚硝氮没有显著影响(P>0.05),表明添加益生菌对水质无不良影响.试验组半滑舌鳎仔稚鱼的体长增长率较对照组虽无明显差异,但增重率、肥满度和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表明益生菌的使用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饲料蛋白质含量和n-3HUFA水平对大菱鲆亲鱼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给大菱鲆亲鱼投喂高蛋白和高水平 n 3HUFA的饲料。结果表明,与投喂低蛋白和低水平 n 3HUFA饲料组相比,大菱鲆亲鱼繁殖力明显提高。高水平试验组,亲鱼体重增重大,产卵量高、所产卵子卵径大,受精后上浮率、孵化率高,仔稚鱼的存活力强。其中卵子脂肪酸含量受亲鱼所摄饲料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较大。当亲鱼组投喂试验组饲料的蛋白质为 49 3%、脂类含量为14 6%,其中∑n 3HUFA的比例为 29 3%时,平均每尾亲鱼的产卵量为 1 45×106,所产卵子的卵径为1 053 mm,卵子脂类∑n 3HUFA的比例为20 38%,浮性卵率为95%。经过30 d的饲育,大菱鲆苗种的存活率为 23%,明显高于低蛋白和低脂肪酸试验组的数据。本研究认为,大菱鲆亲鱼培育的饲料中适宜蛋白质含量应≥45%;脂类的适宜含量为≥10%,其中∑n 3HUFA的适宜比例≥20%。  相似文献   

20.
江黄颡鱼的仔稚鱼发育及行为生态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武 《水产学报》2005,29(4):487-495
江黄颡鱼从出膜仔鱼至夏花历时26d。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义分为3个时期,共12个时期。其中仔鱼前期分为附着期、平游期和开口期。在仔鱼附着时期要提供合适的附着物;仔鱼开口时期的饵料是小型枝角类。仔鱼阶段仍为混合营养阶段,除消耗卵黄外。其主要摄食枝角类。进入傩龟阶段后,其食性先后经2次转食: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转食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手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根据江黄颡鱼仔、稚鱼的发育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江黄颡鱼出苗率和成活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