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重要的养殖品种,近年来,刺参养殖在大连地区沿海广泛开展,已经成为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刺参养殖产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其中主要的一点是池塘中大型藻的大量繁殖,大批死亡影响了刺参的生长. 在大连地区刺参养殖池塘中大型藻的出现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5月化冰后随着水温的升高,一些以浒苔等为主的绿藻门大型藻类开始生长,这些藻类大多为低温种类,当水温在24℃后陆续死亡.第二阶段是6月~9月水温持续在25℃以上的高温期以刚毛藻为主的大型藻类大量繁殖,进入秋季随着水温下降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青岛马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和pH)及青岛马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青岛马尾藻单株、两株夹苗生长对比试验和青岛马尾藻中间截断夹苗栽培试验。结果显示:池塘水温在9~18℃时,青岛马尾藻生长最快;在18~21℃时,生长缓慢;21℃以上时逐渐停止生长并出现腐烂脱落。两株夹苗模式在整个试验阶段比单株夹苗模式生长情况略好,其藻体平均体长和平均湿重相比均略大(P<0.05)。截断试验显示,藻体上半部分体长生长良好,藻体下半部分几乎未增长,但却萌发出大量侧枝。研究表明:青岛马尾藻生长受水温影响较大,夹苗密度相应大一些有利于促进生长,同时印证了马尾藻是属于顶端生长的藻体,其分生组织位于藻体顶端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3.
海参池塘常见青苔的种类有:刚毛藻(钢丝藻)、水绵(棉花苔)、转板藻、浒苔、礁膜、石莼、"泥皮"等。其中刚毛藻、水绵、转板藻危害较大,且生长旺盛时不易清除。一、海参池塘青苔的危害1.导致水质清瘦透明青苔的大量繁殖会疯狂地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等水生  相似文献   

4.
2009年3月~2010年7月对鼠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光照强度、盐度和pH)及鼠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自然苗、人工苗、帘子苗生长对比试验,不同水层、不同流速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试验条件下,自然苗生长最好,帘子苗其次,人工苗生长最慢;2)不同水层栽培结果显示,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O~20cm水层,再次80~100cm水层,150~200cm水层生长最慢,并且于5月中旬即开始衰退脱落;3)流速1m/s条件下鼠尾藻生长最快,随着流速的逐渐降低,鼠尾藻生长也逐渐变慢;4)光照强度为4000~6000lX时鼠尾藻生长良好,高于10000lX或低于3000lX则鼠尾藻生长相对较缓慢。观察发现,池塘水温在12~18℃时鼠尾藻生长最快,在9~12℃和18~24℃时生长较缓慢,24℃以上停止生长并出现腐烂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5.
刺参池塘养殖夏季水质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入夏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量增加,刺参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溶氧等理化因子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常超出刺参的适宜范围,而此时大多成参已进入夏眠期,基本停止摄食与生长,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下降,极易因水环境恶化而诱发疾病甚至死亡。根据多年的科研与生产经验,笔者认为,保证池养刺参安全度夏的关键是要搞好池塘的水质管理。  相似文献   

6.
刺参南移南麂岛(27°27′N,121°05′E)生长良好,发育正常。成参夏眠从6月上旬开始,11月中旬结束,历时约160d,水温28℃以上持续时间约30d;繁殖盛期在4月底至5月中旬,水温18~20℃,自繁稚参度夏期间摄食和活动正常,生长良好,成活率50%。本文分析了刺参在浙闽沿海养殖的可行性,提出了利用闲置育苗设施和开发近岸低位坑道养殖刺参及刺参、鲍鱼混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仿刺参在我国北方沿海的人工池塘养殖面积及产量逐年增加,成为北方沿海重要的养殖品种。在仿刺参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在池塘中混养对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原来的混养单一品种的日本囊对虾或中国明对虾,增加了混养斑节对虾。仿刺参在水温超过20℃时进入夏眠期,而日本囊对虾(俗称"车虾")和斑节对虾(俗称"草虾")在水温20℃以上时进入最佳生长期,刺参养殖池塘中  相似文献   

8.
正池塘养殖作为刺参陆基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养殖面积占到刺参全部面积的40%以上。然而,近年来持续出现夏季高温等极端气候,尤其2013年之后,在山东、辽宁等刺参主产区均出现了刺参池塘养殖在夏季大量死亡的现象,亟须新的解决办法。单环刺螠俗名海肠,自古以来就是较为名贵的海珍品,经济价值显著。根据相关研究,单环刺螠具有养殖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其在水温30℃左右依然能够开展摄食活动,生长情况较好,适宜池塘养殖或混养。  相似文献   

9.
进入七八月份,水产养殖已进入中后期。随着池塘中残饵、养殖生物排泄物的累积,水体中有机物越来越多,加上天气炎热,气温和水温升高,极易引起池塘中有害藻类(如蓝绿藻、微囊藻)和青泥苔的过度繁殖。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量死亡,大量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并且分泌藻类毒素,引起鱼虾缺氧及藻类中毒。青泥苔过度繁殖后,在气温和水温过高的情况下,易大量死亡浮出水面,消耗大量氧气,并且妨碍鱼虾的活动,影响鱼虾的生长,易引起鱼虾的应激反应,增大疾病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对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选择池塘水温、光强、盐度和pH,研究其对鼠尾藻1年苗、两年苗在不同水层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1)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80~100cm水层;0~20cm水层生长最慢;2)1年苗、2年苗在整个试验期间均未发现生殖托。其中部分两年苗藻体生长出1~2cm左右次生分枝,而1年苗均未发现次生分枝;1年苗于11月中旬开始生长出气囊,两年苗于试验开始时就有气囊,12月中旬鼠尾藻气囊开始腐烂脱落,至翌年1月上旬池塘水温降至0℃以下,池塘水体表层出现结冰现象,此时鼠尾藻气囊已大部分脱落,同时有腐烂脱落现象,藻体缩短、变瘦,湿重降低,体色呈黑褐色。2月下旬随着水温的逐渐回升,鼠尾藻又有生长现象,体长及湿重均有增长,至3月上旬发现气囊。3)鼠尾藻两年苗生长情况比1年苗略好,其同一时期测量的藻体平均体长和单株藻体平均湿重均比1年苗大,鼠尾藻两年苗S值(S=单株藻体平均湿重(g)/藻体平均体长(cm))大于1年苗。  相似文献   

11.
正大型藻类过度繁殖是刺参池塘养殖的主要危害之一,其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杀灭、人工捞取和生态防控三种。药物杀灭对刺参和水环境有一定毒副作用,人工捞取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很难捞净,生态防控能从源头上防控大型藻类过度繁殖,还能改善池塘环境,提高刺参质量安全水平。在全社会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环境生态安全日益关注的今天,健康环保地防控大型藻类,已成为刺参池塘养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温对刺参幼参生长、呼吸及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设计不同温度梯度(10~25℃),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幼参的生长、耗氧率和体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刺参幼参生长有显著性影响,生长曲线呈"钟形",在水温10~15℃,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在水温15~25℃,特定生长率逐渐降低。根据温度与特定生长率关系式计算得出,刺参最适生长温度为15 5℃。不同温度对刺参幼参耗氧率有显著性影响,在10~25℃,随着温度升高,刺参幼参耗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0~25℃的温度系数(Q10)高于10~15℃和15~20℃的Q10,表明高温时温度变化对刺参幼参影响较大。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对刺参幼参体组成和能值有显著影响(P<0 05)。在10℃处理组,刺参体内粗蛋白、粗脂肪与能值均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粗脂肪含量和能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南方藻种脆江蓠移植北方后进行的池塘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不同的脆江蓠池塘栽培模式,重点观测了池塘水温、盐度、pH和光照强度对脆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塘水温的变化和光照强度的强弱对脆江蓠生长影响明显,本试验条件下的盐度和pH变化对脆江蓠生长影响较小。试验显示,水温20~30℃、光照强度<3000lx、64h池水循环1次、池塘水深3m处底播栽培最适宜脆江蓠生长,并且栽培期间定期分苗的藻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未定期分苗的藻体。  相似文献   

14.
<正>一、"苔藻双杀"的特点"苔藻双杀"专门用于清理青苔、浒苔、钢丝藻,具有用量少、效果好的特点。通过阻断有害杂藻的光合作用,达到杀灭和清理养殖池塘中的青苔、丝苔、刚毛藻、水网藻、水绵、"泥皮"以及网箱、虾蟹贝体表附生的丝状藻等有害藻类。使用"苔藻双杀"后,可在短时间内清理干净池塘中青苔等有害藻类,减少池塘中藻类营养成份的消耗,使池塘中绿藻、硅藻等有益藻类繁殖生长,培养良好的水色,使用后水质清爽、嫩绿。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刺参池塘养殖出现了一系列制约刺参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尤其2013年、2016年和2018年出现的夏季极端天气更是造成了辽宁和山东等地池塘养殖刺参的大量死亡,给刺参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该文从刺参种质退化,池塘内大型藻类过度繁殖和刺参度夏成活率低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问题的成因,提出通过培育优良品种,生态防控大型藻类,建立现代养殖技术,开发新型养殖设备,提高度夏成活率等有效对策,为保障刺参池塘健康养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刺参休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刺参休眠的临界温度及其休眠期间体特征的变化情况.试验在室内育苗车间和室外刺参养殖池塘同时进行,室内水温人工调控,池塘水温为自然水温,试验选择体质量为<0.5 g、0.5~1.0 g、2~3 g、5~10g、30~50 g和100~200 g等6种规格的刺参苗种作为试验对象;室内试验,通过人工控制水温,观察体质量为<0.5 g和0.5~1.0 g两种规格刺参的摄食情况;室外试验主要根据自然水温的变化,观察不同水温阶段体质量为2~3 g、5~10 g、30~50 g、100~200 g等4种规格刺参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体质量<10 g的刺参未进入夏眠,体质量>30 g的刺参当水温升到>22℃时,逐渐进入夏眠,冬季当水温降到<1℃时,刺参逐渐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北方,每年的6~8月份水温达到20℃以上,池塘养殖的刺参在池塘底部的附着基内不吃不动,就进入了夏眠时期,此时池塘的管理工作就只有加大换水量和大量施用微生物制剂。在刺参夏眠的时期内良好的水温条件刚好满足了海蜇的生长需要,同时由于大量纳水带进了非常多的浮游生物,满足了海蜇的摄食需要。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南方藻种脆江蓠移植北方后进行的池塘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不同的脆江蓠池塘栽培模式,重点观测了池塘水温、盐度、pH和光照强度对脆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塘水温的变化和光照强度的强弱对脆江蓠生长影响明显,本试验条件下的盐度和pH变化对脆江蓠生长影响较小.试验显示,水温20~30℃、光照强度<3 000 lx、6...  相似文献   

19.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