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4-9月期间,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22个养殖池塘水体叶绿素a、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悬浮物(SS)、总有机碳(TOC)、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等15项水质因子进行测定。取164组测定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叶绿素a与各项因子的相关性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叶绿素a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的水质因子为SS、TOC、BOD5、CODMn、TN、TP;呈显著正相关的为DO;而叶绿素a与透明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PO3-4-P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水温、pH、NO-2-N、 NO-3-N、NH3-N则未呈现显著相关性。根据多元线性回归选择自变量的原则,选择了TOC、TN、PO3-4-P和TP4项水质因子,建立了叶绿素a与4项水质因子的逐步回归模型:Chl.a =-0.054 5+0.0034 9 TOC+0.015 3 TN-0.418 PO3-4-P+0.276 TP(r=0.715 5)。利用偏回归系数检验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叶绿素a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TP、TOC、PO3-4-P和TN。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及水环境质量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单养、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池塘的水质与生物组成特点,采取水质分析、环境DNA与传统鉴别方法对草鱼单养、混养(80:20)两类池塘的水质变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养池塘的水质优于单养池塘,混养池塘水体中总氮(TN)、硝态氮(NO3--N)、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的浓度比单养池塘分别低10.15%、3.78%、5.07%、80.18%,总磷(TP)和活性磷(SRP)的浓度分别低27.14%和56.26%;两类池塘中浮游植物均以绿藻门(Chlor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为优势种,但单养池塘中的藻类密度为30×106cells/L,低于混养池塘104×106cells/L;两类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均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优势种,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数量较少,单养池塘中浮游动物密度高于混养池塘;在底栖动物方面,单养池塘存在螺类、水蚯蚓和摇蚊幼虫,而混养池塘仅有螺类和摇蚊幼虫。在菌群组成方面,单养池塘水体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混养池塘水体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但在两类池塘底泥中,均以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以上结果表明,草鱼混养有利于改善养殖池塘水质,增加浮游植物丰富度,改变养殖水体菌群的结构。本研究为优化草鱼池塘养殖结构,改善水质,构建高效池塘养殖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乐果(40 %乳油)和乙酰甲胺磷(40 %乳油)对合湖圆田螺(暂定种)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试验结果:乐果(40 %乳油)对合湖圆田螺48、72、96 h的LC50分别是2.291、1.168、0.2 mg·L-1,安全浓度SC为0.02 mg·L-1;乙酰甲胺磷(40 %乳油)对合湖圆田螺48、72、96 h的LC50分别是13.292、5.025、1.809 mg·L-1,安全浓度SC为0.181 mg·L-1。结果表明:乐果属高毒物质,乙酰甲胺磷属中等毒物质,在稻田养殖合湖圆田螺的过程中,应谨慎使用这两种有机磷农药。  相似文献   

4.
采用丁香酚对斑马鱼(0.36±0.03 g)进行了麻醉效果和急性毒性研究。麻醉试验的结果显示:水温28±1 ℃下,丁香酚对斑马鱼的理想麻醉浓度为20 mg·L-1,麻醉时间为2.25±0.028 min,复苏时间为0.94±0.048 min;麻醉时间11 min内,复苏率均为100 %。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显示:水温28±1 ℃下,丁香酚对斑马鱼96 h的LC50为5.97 mg·L-1,95 %可信范围为5.36~6.66 mg·L-1,安全浓度(SC)为0.60 mg·L-1。试验结果表明,作为一种鱼用麻醉剂,丁香酚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生产试验使用中应进一步关注其有效性、安全性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 NH3-N、NO2 - -N与 NO3 - -N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毒性作用。获得了 NH3-Nt(NH3-Nm) 与 NO2 - -N对体长2.4cm幼虾的 24h、48h、72h、96h之 LC50值,两者对幼虾的安全质量分数分别为1.30 (0.101)mg/L和3.80mg/L。当 NH3-Nt(NH3-Nm)质量分数在1.3(0.101)~4.3(0.333)mg/L时,存活率为71.4% ~92.9%,体长增长率为36.3% ~57.1%,体重增长率为188.5% ~322.3%。当 NO2 - -N质量分数在3.00~21.00mg/L时,成活率为75.0% ~91.7%,体长增长率为21.2% ~59.2%,体重增长率为72.0% ~311.9%。NO3 - -N对体长7.37cm幼虾的亚急性毒性效应:NO3 - -N的质量分数在 30~195mg/L时,成活率为 35% ~100%,体长增长率为8.5% ~20.5%,体重增长率为29.6% ~56.8% 。三态氮在一定质量分数范围内均对幼虾的存活率和生长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地区次生盐碱水中NO2--N长期处于较高浓度,严重制约了盐碱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对甘肃省景泰县草窝滩渔农综合示范区(104°7''40″E,37°19''6″N)的定期定点监测,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Duncan''s多重比较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次生盐碱水体无机氮转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水无机三态氮(NO2--N、NH4+-N、NO3--N)及总氮(TN)本底值高,全年均值分别是NO2--N(0.3±0.2)mg/L、NH4+-N(1.93±1.25)mg/L、NO3--N(2.92±1.5)mg/L、TN(13.91±5.85)mg/L;无机氮占TN比例不超过50%,说明有机氮在次生盐碱水体中所占比例更高;(2)环境因子pH与NO2--N正相关,与NO3--N负相关,盐度与NO3--N负相关,pH和盐度加剧了次生盐碱水NO2--N的积累;(3)水产养殖显著降低次生盐碱水体中NO3--N浓度和碳酸盐碱度,显示了盐碱水养殖对次生盐碱水的生态改良功能。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次生盐碱水的渔业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过水型湖荡群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变化特征,探究望虞河西岸湖荡群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基于生物多样性分析、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方法,于2018年9月—2019年7月对望虞河西岸湖荡群(宛山荡、嘉凌荡、鹅真荡、漕湖)的浮游植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采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四个湖荡水质均处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劣V类水平,超标指标为TN和CODCr,春季优于其他季节。 ②湖荡群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68属152种(含变种、变形),其中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最多;主要优势种包括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阿氏浮丝藻(Planktothrix agardhii)等;年均生物量为13.48 mg/L,年均藻细胞密度为15.25×106 cells/L;湖荡群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秋高夏低趋势,处于中污染型至重污染型的过渡状态,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多介于2~3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8,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处于1~2之间。 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WT(水温)、NH4+-N和NO3--N。 研究显示,望虞河西岸湖荡群浮游植物空间分布不均、季节特征明显,与太湖相比,优势种相近且多样性指数较好,但湖荡群水质较差,建议持续监测并加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海水养殖尾水中各形态氮的处理效果, 以及植物与不同基质层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以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细砂-煤渣-碎石构建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该系统对海水石斑鱼养殖尾水中 COD、NO3 -N、NO2 -N、NH4 + -N 和总氮(TN)的去除效果, 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植物根际和不同基质层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出水中 COD、NO3 -N、NO2 -N、NH4 + -N 和 TN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4.00 mg/L, 0.15 mg/L, 0.16 mg/L, 0.04 mg/L, 0.64 mg/L。植物根际样品和细砂层样品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 与其他基质层样品具有明显差异; 在门分类水平上优势菌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 相对丰度分别为 53.7%、11.5%、11.9%、6.4%、3.7%; 在纲分类水平优势菌以 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放线菌纲和拟杆菌纲为主, 相对丰度分别为 30.1%、20.9%、11.9%、10.3%; 人工湿地中丰度最高的脱氮功能菌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硝化螺菌属、 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 系统中微生物代谢功能丰富, 且所有样品功能组成相似; 相同基质层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较小, 二级湿地单元各基质层样品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程度与一级湿地单元相比较小。  相似文献   

9.
于 2005年 3月 5日 ~5月 3日连续监测了海水观赏鱼居室养殖循环系统的水质,研究该系统中三态氮的变化规律以及添加硝化细菌后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初期氨氮的质量分数迅速上升, 在 1周内达到高峰(峰值2.56mg/L),并在1.50mg/L的范围内维持 1周左右,此后迅速下降至0.01mg/L 左右,并一直维持在该水平直至试验结束。亚硝态氮的质量分数在氨氮的质量分数迅速回落时(约试验开始后 2周)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并在 3~3.5mg/L左右的水平上维持 2~3周时间(峰值为3.65 mg/L),此后迅速下降至0.01mg/L以下,并一直维持在低水平直至试验结束。而硝酸盐的质量分数在整个试验期间基本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至本试验末期,NO3 - -N的质量分数达到 15mg/L左右。2)系统的生物滤器需要 4~5周左右时间才能基本成熟,即氨氮和亚硝酸氮均降至 <0.01mg/L,到达安全的质量分数,适合海水观赏鱼健康生长。3)添加硝化细菌的试验组,氨氮和 NO3 - -N的质量分数变化与对照组基本相似,而 NO2 - -N的质量分数变化与对照组明显不同。试验组从高质量分数水平迅速下降的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了约 1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海水养殖尾水的净化效率, 研究了利用高效脱氮菌强化挂膜后的生物滤器对静止和流动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首先利用自主筛选的 3 株适应海水环境、可有效去除氨氮、亚硝酸氮及有机物的高效脱氮菌[花津滩芽孢杆菌(Bacillus hwajinpoensis)SLWX2、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X3 和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SLNX2]的不同组合强化挂膜, 根据成熟后的生物滤器对定量静止养殖尾水中 NH4+ -N、NO2 -N、NO3 -N、 总氮(TN)及化学需氧量(CODMn)的去除效果, 选出对各无机氮去除效果最佳的菌种组合作为强化菌种再次挂膜, 分析不同浓度强化菌种挂膜对流动养殖尾水中 NH4+ -N、NO2 -N 和 NO3 -N 的持续净化效果,以上实验均以自然挂膜组为对照。静止尾水处理实验结果表明, 各实验组中 NO3 -N 浓度先上升后下降, 对养殖尾水各项无机氮及有机物指标的去除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其中, SLWX2+X3+SLNX2 组合高浓度组对养殖尾水中的各项指标去除效果最佳, 在第 48 小时对 NH4+ -N、NO2 -N、CODMn 和 TN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100%、100%、80.7%和 59.5%。而自然挂膜对照组的去除率分别为 95.5%、50.52%、38.1%、13.44%, 且 NO3– -N 浓度持续上升。说明脱氮菌强化挂膜可明显提高生物滤器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率, 有效降低养殖尾水中氮素和有机物的浓度。后期连续流动尾水净化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和对照组生物滤器出水的 NH4+ -N、NO2 -N、NO3 -N 浓度均低于进水的, 强化挂膜组的又均低于自然挂膜组的, 其中 106 CFU/mL 实验组对无机氮的去除效果均最佳, NH4+ -N NO2 -N NO3 -N 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 31.6%、11.33%、 15.6%; 105 CFU/mL 实验组次之, 且出水氮素浓度可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脱氮菌强化挂膜对各项无机氮的去除效果持续优于自然挂膜。本实验的结果为脱氮菌在海水养殖尾水净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12月,对三都澳水产养殖区表层水水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全年水温在10.8~28.2 ℃,年平均值为20.8 ℃;盐度24.3~27.8,年平均25.82;pH7.92~8.23,年平均8.03;溶氧量5.06~7.49 mg·L-1,年平均6.41 mg·L-1;化学需氧量0.58~0.90 mg·L-1,年平均0.75 mg·L-1;无机溶解氮含量在0.324~0.788 mg·L-1,年平均0.515 mg·L-1;活性磷酸盐含量在0.028~0.082 mg·L-1,年平均0.050 mg·L-1,营养盐结构发生改变。通过比较2000~2012年的变化情况发现,2000~2012年,三都澳养殖区表层水的溶氧量呈现下降趋势,化学需氧量呈上升趋势,无机溶解氮及活性磷酸盐含量均上升。结果表明,三都澳养殖区表层水长期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2.
环境因子对鼠尾藻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鼠尾藻幼苗的生态适应性,研究了温度(5~34 ℃)、盐度(10~50)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鼠尾藻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 氮浓度高于8 mg/L或磷浓度高于1.2 mg/L,或温度高于28 ℃,对鼠尾藻幼苗的光合作用均有显著影响(P<0.05);(2) 短时间的5~15 ℃的低温胁迫或10~50盐度胁迫6 h对鼠尾藻幼苗的Fv/Fm值影响不明显;(3) 氮、磷浓度分别为2~4 mg/L和0.2~0.8 mg/L,且NH+4-N∶NO-3-N的比值为1~3时,较利于鼠尾藻幼苗光合作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六须鲶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采用混合使用DOM、LHRH-A2和HCG的方法,对在池塘驯养了2~4年的六须鲶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试验结果:催产的11批45组亲鱼中,顺产39组,催产率达86.7 %;收集鱼卵310.6万粒,获得受精卵244.6万粒,平均受精率78.8 %;孵出全长0.6~0.8 cm的鱼苗177.9万尾,平均孵化率达72.7 %;投喂丰年虫、水蚤、水蚯蚓、鱼肉等饵料,经17~25 d,培育出2.5~10.0 cm的鱼种114.3万尾,平均培育成活率64.2 %。试验还获得了具不同时期变态特征的胚胎发育图谱。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 mg·kg-1 DOM+10 μg·kg-1 LHRH-A2+1 000 IU·kg-1 HCG对六须鲶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在水温23~26 ℃,微流水+充氧的条件下,可以成功孵化出六须鲶鱼苗;以浮游动物作开口饵料,按1 000~1 500尾·m-2的密度培育鱼苗,培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MS-222对条石鲷的最适麻醉浓度以及麻醉剂对鱼应对低温刺激的影响,在22±0.5 ℃海水温度下,比较了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和300 mg·L-1)MS-222对条石鲷的麻醉效果,并以血糖和血浆中的乳酸含量为指标,研究MS-222对条石鲷应对低温刺激的影响。试验结果:麻醉时间随着MS-222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浓度为100 mg·L-1时麻醉时间最长(5.13±0.81 min),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浓度为200~300 mg·L-1时,试验鱼在3 min内可被深度麻醉,且麻醉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时间则随着MS-222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浓度为100 mg·L-1时恢复时间最短(1.66±0.53 min),显著低于200~300 mg·L-1浓度组;150~300 mg·L-1浓度下,恢复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鱼在3 min内均恢复到正常状态。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MS-222对条石鲷的适宜麻醉浓度为200 mg·L-1。在麻醉剂对条石鲷急性低温应激影响的试验中,以50 mg·L-1的MS-222处理的鱼体内的血糖浓度相对于未处理鱼变化平缓,乳酸的变化则呈现出不同的趋势。表明MS-222的处理改变了鱼体中应对低温刺激的代谢底物情况,减缓了鱼体为应对急性冷刺激而引起的血糖和血浆中乳酸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井盐水普遍碱度较高,对养殖生物有危害,不能直接用于养殖这一问题,通过试验,比较了采用纯曝气、曝气并加石灰石颗粒、加粉状CaCO3、加NaOH、加筛绢网和加酸等几种方法降低井盐水碱度的效果。结果表明:加酸能在短时间内将碱度由16 mmol·L-1降到0或期望碱度;其他试验组能在48 h内将碱度由14.08~18.42 mmol·L-1降到7.59~12.25 mmol·L-1。几种方法的降碱效果相差不大,但碱度降到8 mmol·L-1后都很难再下降。经综合比较后认为,先用筛绢网片将井盐水碱度降到8 mmol·L-1,再加盐酸使井盐水的碱度降到正常海水水平是较经济的降碱方法。  相似文献   

16.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研究生态基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氮,磷累积的影响,对大口黑鲈进行了6个月的室外池塘养殖试验。养殖期间不同时间段内分别对养殖水体亚硝态氮(NO_2-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磷酸盐(PO_4~(3-)-P)、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养殖池塘底泥的TN、 TP、TO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养殖水体氮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TN、NO~-_3-N、NH~+_4-N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N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态基处理组TP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P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池塘底泥中碳、氮、磷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池塘底泥TOC、TN、TP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挂设生态基对降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氮、磷含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as)混养系统(SC)中, 分别搭养低(SCC1)、中 (SCC2)、高(SCC3)密度的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构建 3 种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缢蛏综合养殖系统, 于 2020 年 7 月至 12 月逐月采集养殖系统样品, 分析了养殖期间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DA)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1)养殖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6 门 54 属 81 种; 从种的数量上看,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 裸藻门(Euglen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 共包含 30 种优势种, 主要包括小环藻属未定种(Cyclotel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双头辐节藻(Stauroneis anceps)、小席藻(Phormidium tenus)、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及裸藻属未定种(Euglena sp.); (2)养殖期间浮游植物密度介于 2.23×105 ~28.06×105 cell/L, 生物量为 0.06~21.37 mg/L,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范围为 0.90~2.42, Pielou 均匀度指数范围为 0.31~0.78,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范围为 1.00~2.08, 整体多样性水平高, 群落较为稳定; (3) CCA 与 RDA 结果显示, 水温、透明度和盐度是影响三疣梭子蟹综合养殖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混养系统中搭配中密度(75.0 kg/hm2 )和高密度(112.5 kg/hm2 )缢蛏时, 系统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好, 可实现浮游植物的均衡发展, 增强养殖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有利于三疣梭子蟹池塘综合养殖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浙江诸暨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理化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29日—9月1日采样分析了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10口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理化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养殖池塘内共观察到浮游植物51属(种),优势种为平裂藻、微囊藻、腔球藻和栅藻;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71~8.01×108cell/L,71%~97%为蓝藻。池塘内的透明度(SD)平均值为33 cm、溶氧(DO)为4~12 mg/L、总氮(TN)为1.933~4.062 mg/L、总磷(TP)为0.154~1.010 mg/L、高锰酸钾指数(CODMn)为6.49~10.06 mg/L,说明三角帆蚌养殖池塘具有DO较高,SD、TN、TP、CODMn和TN/TP较低的特点。RDA分析显示水温是影响池塘中浮游植物常见种类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说明相近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接近。鉴于所调查的池塘内TN、TP、CODMn和TN/TP较低,建议适当增加杂食性鱼类放养密度和配合饲料投喂量并降低鸭粪施肥量。  相似文献   

19.
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作用是底泥生物脱氮的主要过程,碳源是调控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褐煤为对象,对褐煤的静态碳释情况及其对池塘底泥中脱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褐煤在室温条件下的碳释放规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具备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在脱氮实验中,发现褐煤对底泥上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NNO2--N)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NNO2--N的去除率随褐煤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褐煤质量浓度为40 g/L时,N\${\rm{O}}_2^ - $\-N去除率最高达99.61%,此时硝酸盐氮(NO3--N)的浓度也最低;同时发现,水体中氨氮(NH4+-N)氧化的最适褐煤质量浓度为10 g/L,其去除率达99.39%;对底泥中的厌氧氨氧化菌群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发现,其中浮霉菌门占比最大(39.6%~71.8%),优势菌属为Candidatus Brocadia (13.9%~35.8%)和Desulfovibrio (17.1%~34.8%),添加褐煤组Candidatus Scalindua菌属比例高于未添加组;荧光定量PCR得出,随着褐煤质量浓度升高,底泥中的反硝化菌丰度呈增长趋势,而厌氧氨氧化菌丰度则低于无褐煤添加组,表明添加褐煤对底泥反硝化有促进作用,而对厌氧氨氧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褐煤具备作为反硝化碳源的条件,可用于池塘养殖底泥脱氮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庙岛群岛海域(120.4°E ~121.0°E, 37.8°E ~38.2°N) 2015—2020 年 5 月(枯水期)和 8 月(丰水期) 12 个航次的浮游植物和水环境调查结果, 结合降水量数据和厄尔尼诺事件, 以研究气候变化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4 门 45 属 109 种, 贡献率最大的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占藻类种类数的 85.32%, 甲藻门(Pyrrophyta)次之, 占藻类种类数的 11.93%。调查期间枯水期硅藻丰度比例一直高于 90%, 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 丰水期硅藻占比明显下降, 甲藻丰度比例由 0.5%逐渐升至 58.7%, 主要优势种为日本角毛藻(Chaetoceros nipponicus)和三角角藻(Tripos muelleri)。2018/2019 和 2019/2020 年厄尔尼诺影响期间, 2019—2020 年枯、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与 2015—2018 年相比降幅达 93.2%。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 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 水温、降水量、SiO3 2–-Si, 硅藻类优势种多受与降水量相关的 NO3 -N、 SiO3 2–-Si、DIN 水平所调控, 而甲藻类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温。其中具槽帕拉藻优势度与 SiO3 2–-Si 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P<0.05), 日本角毛藻优势度与前两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极端干旱条件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似性明显低于其他航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