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3年在江西省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开展了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该模式利用稻田+垄沟+虾沟,在虾稻田环沟里耦合养殖鳖,进行种稻、养虾和养鳖共作。结果显示,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平均每667 m2产水稻662.5 kg、小龙虾80 kg、鳖105.9 kg;总产值13434.0元,纯利润达到8315.1元。表明垄沟稻虾鳖互利共生效果明显,稻虾鳖产量高,节本增效明显,该模式实现了“一田三用”,是一种适合在南方水源充足的地区大力推广的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对安徽省常见稻渔种养产业化模式进行了系统介绍,稻虾种养原生态模式解决"小龙虾五月瘟"病害问题,稻虾种养369模式控制留田小龙虾密度,平板式稻田养虾模式预防土壤可能发生的潜育化,稻虾鳖模式可使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小龙虾密度可控,稻鳖蛙综合种养模式鳖蛙可全方位捕食害虫,稻鳅综合种养泥鳅服务水稻生产。2019年~2020年,安徽省累计推广稻渔种养产业化主要模式687.02万亩,实现总产值311.15亿元,利润174.24亿元。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福建山区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发展山区生态渔业,2013年将南平的邵武市、武夷山市、松溪县、光泽县及浦城县等五地分别作为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以及稻虾轮作等4种模式的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的示范,示范面积共73.33 hm2.结果表明,各示范点由于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态效应,在不施用农药和渔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稻谷产量不减的基础上,均产出了生态、健康的稻米与水产品.水稻单作模式的稻谷产量为495.7 kg/667m2,利润为439元/667 m2;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稻谷平均产量为517.2kg/667 m2,水产品平均产量为60.6 kg/667m2,平均利润2 183元/667 m2,增加了利润1744元/667 m2,是水稻单作模式的5.0倍.稻鳖共作、稻鱼共作、稻虾轮作以及稻鳅共作四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分别是水稻单作模式单位利润的34.7倍、5.0倍、3.4倍和1.7倍.稻鱼共作模式中武夷山示范点稻谷产量比水稻单种模式增加18.7%,平均利润是水稻单种模式的10.2倍.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生态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稻田生态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品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稻鱼、稻蟹、稻虾、稻鳖共生,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一种新技术模式。2011年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京山县的2块稻田中进行了稻田生态种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湖南省石门县三圣乡彭家堰村充分利用水源丰富的200亩稻田资源发展稻虾养殖取得良好收益。达到年平均亩产龙虾150千克、稻谷250千克,取得年收益110万元的良好成效。2016年4月,该村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帮助与指导下,外出考察稻虾共生生态种养项目,决定利用本村的水稻田资源发展龙虾养殖。采取"田土种稻、田水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模式,每亩  相似文献   

6.
对水稻—红螯螯虾共作和红螯螯虾传统池塘养殖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红螯螯虾回捕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红螯螯虾平均亩产量略高于稻虾共作模式,种养成本高于稻虾共作模式。虾苗放养时间早、平均放养密度低的南3#稻虾共作田块红螯螯虾生长规格明显高于其它田块(池),至10月底,该田块虾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比南2#稻虾共作田块高15.1%、60.5%,比北1#传统养殖池高18.5%、66.6%;经济效益以及投入产出比也最高。相近苗种放养模式下,稻虾共作模式红螯螯虾生长速度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两种模式投入产出比例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正稻鳖共生坑浮床水稻种植模式是以为越冬坑为基础,以水稻和鳖的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在原稻鳖共生配置的越冬坑得到综合利用前提下,既不破坏原来稻鳖共生模式,也不改变越冬坑在稻鳖共生实际用途,除了增加一定数量浮板配置不需要增加任何其他辅助设备,有效解决越冬坑养殖尾水有害物质分解与综合利用问题,是稻田或池塘综合种养的一项重要延伸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新经济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需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也为稻渔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在稻田当中养殖小龙虾属于收益较高的一种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叙永县稻田资源丰富,拥有优良的稻虾共生模式条件,且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若能够以此为目标促进农业与渔业的积极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叙永县应用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植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模式的应用过程予以了介绍,指出了其所具备的相关效益,旨在能够推动稻虾共生在叙永县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9.
鳖虾鱼稻生态种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虾鱼稻生态种养技术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传统的虾稻连作技术和稻田养鳖技术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鳖、虾(小龙虾)、鱼、稻在同一稻田生态系统内共生互利,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新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0.
稻虾连作生态高效技木试验分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椒荒草圩,实施稻虾连作试验田36.9公顷,每亩小龙虾产量91.1kg,产值3649.5元.利润1761.4元;投入产出比l:1.9,利润是单纯种水稻的3.7倍。稻虾连作平均每亩水稻产量541.9kg,比对照田净增加56.9kg,提高11.73%;平均每亩利润176J.4元,比对照田;争增加1284.6元,利润提高269.42%,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稻虾连作模式实现了“适宜水稻生长季节稻田种稻,水稻空闲季节稻田灌水养殖小龙虾,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来年生产增加有机肥,水稻与小龙虾通过不同时间序列对同一稻田实行充分利用”的效果。并且在稻田四周开挖“U形沟”,很好地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收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鳖类养殖的快速发展,农业面临着面源污染、空间资源不足、品质和安全性难以保障等困境。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得到了快速发展,“稻鳖共生、麦稻轮作”模式实现了“一田三收、一举多得”,是一种高效的生态环保农作模式。一、稻田选择与田间工程1.稻田选择根据鳖喜阳怕风、喜静怕惊的特点,选择背风向阳、环境清静的稻田,田块平整、排灌方便、水质良好,p H 6.5~7.5为宜。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利用生物间互利共生关系、减少水稻病害和杂草,发挥稻田湿地养殖效能,形成全天候、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互济共生的生态体系,于2020年8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崇明区开展了综合“稻虾轮作”与“稻鱼种养结合”的“一稻多渔”(水稻-瓯江彩鲤-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新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一稻多渔”模式的稻田平均产值为150 112.5元/hm2,与传统的“稻虾轮作”或“稻鱼种养结合”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6.84%和159.60%。试验说明,“一稻多渔”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3.
稻鳖共生种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桐庐县积极探索稻鳖共生种养模式,在分水镇等地的粮食功能区推广稻鳖共生模式。试验证明,稻鳖共生种养模式能够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对于发展生态高效的水产养殖业以及稳定粮食生产,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稻田改建(1)稻田选择:根据养殖品种中华鳖的生活习  相似文献   

14.
稻蛙鳅共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通过改造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使水稻、青蛙、泥鳅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互利共生,可实现农渔结合、一田三收。2018年3月—11月进行了稻蛙鳅共作种养试验,平均生产优质稻米4335kg/hm~2、青蛙3750kg/hm~2、泥鳅1500kg/hm~2,水稻、青蛙和泥鳅3项的总产值达到251700元/hm~2,平均利润为1210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93,投资收益率为92.7%。试验表明,稻蛙鳅共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物种和空间资源,有效提高稻田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殖鱼、鳝、虾、蟹、鳖,为鱼、鳝、虾、蟹、鳖等提供了水蚯蚓、部分害虫等各种饵料生物和良好生态环境,养殖对象对水稻的生长起到了松土、追肥作用,从而达到了稻渔共生相得益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稻田生产综合效益的目的.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径.现将鱼、虾、鳝、蟹、鳖养殖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续上期 )5 3 稻田养虾稻田养虾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生产方式。它是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 ,调整养殖品种 ,利用稻、虾共生关系 ,既增粮 ,又产虾。 667m2 增稻谷 5%左右 ,产虾 15— 30kg ,是一项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5 3 1 田间工程建设5 3 1 1 田块选择。选择水源充足 ,排灌方便 ,无污染、土质好、保水力强、不易受洪涝影响的田块。5 3 1 2 开挖虾沟、虾池。在田块开挖好虾沟、虾池、视田块大小 ,在田块中间适当开挖虾沟 ,与田块四周的沟串通 ,呈“田”、“十”、“井”字型。四周的虾沟宽 1 5m左右、深 0 8m ;田块中间沟…  相似文献   

17.
<正>稻鳖共生模式是以稻田为基础,以水稻和鳖的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期下,大幅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一种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也是稻田综合种养的一项重要模式。浙江省目前推广的稻鳖模式主要有湖州平原地区"沟坑式"和丽水丘陵山区"梯田式"两种,全省推广面积1.5万亩以上。然而,现有的稻鳖  相似文献   

18.
研究比较了稻虾鳝和稻虾鳝鳖两种共作模式的水质状况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虾鳝鳖模式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较低,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对外界的潜在污染相对较低。该模式饵料和水体空间利用率较高,经济效益也优于稻虾鳝共作模式,是一种既环保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共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浅谈河南省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意义稻鱼共生互促,鱼虾吃掉田中害虫、幼卵及杂草,排泄物又肥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至60%,减轻面源(稻渔)污染,构建出环境友好发展模式。稻田综合种养每亩产优质稻谷约800斤,不同模式养殖约产小龙虾(鳅、鳖)100斤、鲫鱼200斤、蟹(鳝)60斤。经品牌打造,目前其稻米价格均在10元以上,粮食产值大幅提升。产出的优质水产品,每亩净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笔者在盱眙虾味稻生态农庄有限公司试验了一稻一虾一鱼(水稻+小龙虾+黑鱼)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基地概况基地总面积20公顷,其中虾稻共生面积13.33公顷。2020年6月,约有10.67公顷虾稻共生田块被用于开展一稻一虾一鱼立体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二、田间工程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