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玉米生育期内地膜覆盖的生态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西玉3号玉米为材料,作了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方式的对比种植,结果表明:采用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玉米子粒产量,生育前期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旺盛生育期有降温效应,明显改善了玉米生育期的生态小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2.
以“苏玉9号”为试材,研究了多熟制春玉米覆膜移栽的生态效应、植株生长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移栽可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早成熟,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陇东旱塬不同覆盖方式的土壤温度效应,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和露地种植对土壤温度及春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露地平作相比,地膜覆盖处理在玉米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增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在玉米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降温效应。地膜覆盖处理和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25.5%和13.3%。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而辽西地区的种植业中又以玉米栽培为主打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运用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挖掘其增长产量潜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增产因素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改善了玉米的生长环境条件,使其生长发育加快,根深叶茂。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品质提高,产量增加。1.1提高土壤温度地膜覆盖,地温回升快,春季能使日平均地温提高1-2℃一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而辽西地区的种植业中又以玉米栽培为主栽品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此,运用玉米地膜覆膜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挖掘潜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增产因素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改善了玉米的生长环境,使其生长发育快,根深叶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品质提高,产量增加。1.1、提高土壤温度地膜覆盖,地温回升快,春季能使日平均地温提高1-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群落茶园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不同类型群落茶园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多物种群落茶园能改善茶园小气候,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能,增加茶园内有益生物的数量,从而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促进茶园系数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地膜覆盖棉花、玉米、大豆地的降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棉15号、西玉3号和鄂豆4号为材料,作了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方式的对比种植,通过1999-2001年3a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在作物生育前期能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旺盛生育期有降温效应,因而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这一结论,为进一步推广地膜覆盖栽培作物提供了农业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垄作覆盖栽培对玉米的作用,综述了垄作覆盖栽培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温度、水分、田间小气候的影响,以及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作用,垄作覆盖能改善土壤形状和田阃小气候,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产量.但玉米垄作覆盖适宜地区、土壤类型以及玉米垄作覆盖关键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地膜覆盖玉米地的生态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效果,研究了地膜覆盖玉米地的生态小气候效应,确定了夏季覆膜栽培玉米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推广地膜覆盖栽培作物提供了农业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棉花、玉米、大豆地的生态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棉花、玉米、大豆地膜覆盖栽培的效果,研究了地膜覆盖棉花、玉米、大豆地的生态小气候效应,确定了夏季栽培作物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推广地膜覆盖栽培作物提供了农业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西灌区不同覆盖对土壤水温和玉米增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西灌区研究地膜覆盖春玉米栽培技术,探求不同覆盖方式对当地旱地春玉米土壤水温变化规律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内全膜覆盖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膜上覆土次之;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玉米生长前期。不同的覆盖处理均能够有效起到提高玉米产量的效果,砂田覆盖的推广潜力存在但推广难度较大,综合膜上覆土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增温保温效果仅次于全膜覆盖,产量仅次于砂田覆盖。因此,膜上覆土能够为河西灌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提供保障,为大面积种植提供推广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土壤水温与作物增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宽幅普通地膜、窄幅普通地膜、宽幅微孔地膜与窄幅微孔地膜)与不同覆盖方式(平铺覆盖和起垄覆盖)下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都具有明显的增温保水作用,且增温作用强于保水作用,增温作用主要表现在玉米生育前期,显著促进了玉米前期生长,为后期生殖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CK,增产原因主要是显著增加了玉米百粒重,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CK。在试验区低温干旱并存的气候条件下,宽幅普通地膜平铺覆盖是一种简单、低成本、高效的覆盖栽培方式,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表层土壤温度,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作方法条件下玉米抗御低温冷害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Objective] Aiming at chilling damage of maize in lowland of western Liaoning, the powerful evidences of resisting chilling damage of maize were provided from tillage method perspective.[Method] The depths of plough layers, sunshine effects in seedling stage, resistances to frost damage, microclimatic effects such as soil moisture, root system in filling stage, growth periods and grain weights of maize planted on ridge and in furrow were comparatively observed. The random arrangement was adopted in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with 4 replications.[Result] The daily mean ground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plough layer of maize planted on ridge were relatively high. In addition, the seedling stage and mature stage of maize planted on ridge were in advance, the soil moisture, root growth and seed plumpness of maize planted on ridge were good. [Conclusion] The ridge planting in lowland of western Liaoning could improve in 0-20 cm plough layer where root grew, besides that this method could also improve maiz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辽西地区平洼地玉米受低温冷害问题,从耕作技术的角度为平洼地玉米抗御低温冷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对种垄台与种垄沟玉米的耕作层温度、出苗期日照效应、抗御春秋霜低温冷害、土壤墒情等微气候效应以及玉米灌浆期根系生长状况、生育期及粒重进行对比观测,观测采用随机排列法,同时进行4次重复。[结果]种垄台玉米苗期根部所处耕作层的日平均地温和有效积温较高,出苗期提前,土壤墒情和玉米根系长势较好,成熟期提前并且籽粒较饱满。[结论]辽西地区平洼地采用种垄台耕作方法可改善玉米苗期根部所处耕作层0~20 cm的小气候条件及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无外源碳输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外源碳(秸秆及其生物炭)等碳量输入条件下(秸秆1%-Str1.0、秸秆3%-Str3.0、秸秆10%-Str10.0;生物炭0.8%-BC0.8、生物炭2.4%-BC2.4、生物炭8.0%-BC8.0),对土壤含水率、...  相似文献   

16.
以豫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大田试验,采用小麦、玉米周年轮作模式,在前茬冬小麦季设置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即T0(0)、T20(20%)、T40(40%)、T60(60%)、T80(80%)和T100(100%),玉米季各小区均正常施用化肥,在玉米吐丝期测定玉米抗倒伏相关表观性状、力学指标,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测定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在玉米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T0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吐丝期的株高、重心高度、穗位高度及穗位系数均无显著变化;第3、4、5节间直径、节间干物质质量、单位茎长干物质质量、压碎强度和抗倒指数增加;T60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茎秆抗倒指数;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均以T60处理的含量最高;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产量、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T60处理的玉米产量增加了15.61%。可见,前茬有机肥替代化肥氮能够提高后茬玉米的抗倒伏性及产量,以有机肥替代60%化肥氮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对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其温度变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下,旱地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变化情况呈现出差异性。在0~25 cm土层范围内,夏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覆盖土壤日均温度比裸地要低,而地膜覆盖土壤日均温度要高于裸地,到了生育后期,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日均差异明显降低,其中以地膜覆盖方式下的土壤目平均温度变化最小;土壤温度随土层加深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且不同覆盖方式下的温度变化逐渐趋于一致,其中地膜覆盖的增温缓温作用优于秸秆覆盖;土壤温度的变化与气温的相关函数均呈正向相关性,但随土壤深度增加,相关性减弱;最后通过比较产量数据,得出稳定的土壤温度有利于提高夏玉米产量,且地膜覆盖方式在增产增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8.
施氮时期对夏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5,他引:53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施氮时期对玉米鲁单 5 0饲用营养价值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以及饲用营养品质。拔节期 1次施用氮肥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 ,有利于提高作为青饲 (贮 )饲料玉米的饲用营养价值 ;在拔节、大口 (或开花 )期 2次或拔节、大口、开花期 3次施氮肥 ,有利于提高作为粮饲兼用玉米的饲用营养价值。施氮时期对玉米的生理特性有着显著影响 ,拔节、大口 (或开花 )期分 2次或拔节、大口、开花期分 3次施氮肥的玉米 ,从乳熟期到蜡熟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 ,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NR)、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较高 ,生育后期尤其明显 ,利于玉米籽粒产量的提高和饲用营养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栽培模式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有增产的趋势,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