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大武 《四川蚕业》2013,41(3):38-39
<正>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生理特点对环境的要求,采用适度规模集中饲养,是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一种科学养蚕组织形式,具有"三省"、"三高"特点,即省人工、省桑叶、省投资,养蚕单产高、蚕茧质量高、养蚕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要提高小蚕共育质量,必须抓好以下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2.
四川户营蚕业适度规模经营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蚕桑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养蚕劳动力缺乏等问题,除了推行省力化技术外,必须摆脱传统家庭生产模式,有效解决养蚕适度规模经营和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探讨了蚕桑生产基本养蚕户适度规模生产与经营,为蚕桑规模化生产、生态化发展、组织化经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技术管理支撑。  相似文献   

3.
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规模养蚕农户的调查,适度规模养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对稳定蚕桑生产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家庭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邓君 《北方蚕业》2008,29(4):54-56
家庭是蚕业经营的基本单位,生产效益关乎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推行蚕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加快土地流转,使桑园集中成片,保持家庭一定生产规模,推广大棚养蚕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适度规模也叫最优规模,在适度规模上获得了扩大规模带来的效率增加的全部好处,又避免了继续扩大规模带来的效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规模报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处于不同的变化阶段。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势在必行的趋势。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规模下进行的,合理的经营规模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如果经营规模能够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潜  相似文献   

6.
推广蚕桑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在鹿寨县开展了蚕桑生产规模调查。通过对鹿寨县的不同饲养规模农户的养蚕收支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鹿寨县目前农村蚕桑生产规模主要以农村家庭蚕桑生产为主,适度规模经营的指标是:在有2个劳动力的家庭,蚕室面积在120~200 m~2,桑园面积在5 336~6 670 m~2范围,每667 m~2桑园年产鲜茧150 kg以上,采用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农村蚕桑生产规模为适度规模。  相似文献   

7.
提高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是有效应对农业资源紧缺和提高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基于2014~2018年中国6个地区青贮玉米生产的微观调研数据,借助非径向SBM模型,对不同地区和生产规模下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同时从要素投入角度探究了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从2014~2018年,宁夏、新疆、山东、河北、内蒙古、四川技术效率均值分别为0.655、0.667、0.483、0.597、0.782和0.598,各地区规模效率是决定青贮玉米技术效率水平的关键。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技术效率均值分别为0.609、0.694和0.625,中等生产规模不论是在纯技术效率还是在规模效率上都表现出明显优势。不同地区和生产规模下青贮玉米生产要素投入存在冗余是导致生产技术效率损失重要原因。最后为进一步提高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提出青贮玉米生产要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政策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蚕桑产业是桐乡农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虽有众多农业新型产业的崛起,蚕桑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然而,蚕业老区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传统技术等,已不能适应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蚕业经营主体和蚕业技术的落后,严重影响着蚕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稳定。目前在生产中除了推行少回育等省力化技术外,有效解决养蚕适度规模经营和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和蚕业经济效益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蚕桑生产要摆脱传统家庭生产模式,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条件和集成技术,从而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和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为了稳定桐乡市蚕桑产业,对经济、生态及社会再作贡献特通过调研,摸清桐乡市蚕桑生产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稳定蚕桑产业,加快培育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对策与措施及其创新蚕业配套技术,为蚕桑规模化生产、生态化发展、组织化经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撑,从而实现蚕茧优质高产、蚕农增收、产业稳定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养蜂规模是影响蜂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转地蜂场生产成本高、风险系数大等条件下.怎样的养蜂规模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适度养蜂规模)是业内普遍关注的热点.2011-2012年,跟踪调查了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养蜂规模经济效益,结果发现,2011年的适度养蜂规模为4人蜂场平均饲养186群西方蜜蜂;2012年的适度养蜂规模为3人蜂场平均饲养158群西方蜜蜂.这表明转地蜂场适度养蜂经营规模处于动态变化中.调查结果对指导转地蜂场调整适度养蜂规模,增加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农村实行户营为主养蚕的生产责任制后,养蚕仍袭用传统技术,饲养条件差,生产规模太小,不利于集约经营,不能发挥自然优势,影响了养蚕经济效益的提高,迫待迅速改革,运用现代科学养蚕技术,用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为此,笔者综合当前养蚕技术发展成果,结合我省蚕桑生产实际,推行《家蚕分段省力饲育技术》,就能收到显著效果。这种技术是目前我省养蚕技  相似文献   

11.
<正>栽桑养蚕涉及种植和养殖两大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种收茧量是反映蚕桑种养技术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在现有的种养条件下提高张种收茧量,增加经济效益,笔者就主要的技术措施分述于后,期望可达到提高蚕茧产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1桑树的培护管理措施1.1肥培管理桑树是养蚕的基础,桑叶产量的高低与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张种产茧量。土壤是桑树生存的基础,肥料是桑树的粮食,做好桑园肥培管理,是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12.
陈仕明 《四川蚕业》2013,41(1):20-21,41
近年来,我镇蚕桑生产受到外出劳动力的影响,随着养蚕人员的年龄日益增长,养蚕技术缺乏,特别是小蚕饲养技术,导致养蚕单产不高,质量差,养蚕效益低,对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提高蚕茧产量,增加养蚕经济效益,确保蚕桑生产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广西典型的石漠化片区平果、凌云、靖西、那坡、上林、都安、忻城、环江等8个县(市)种桑养蚕情况进行调查,探讨了"小蚕共育+小作坊联产""标准车间式养蚕""适度规模种养分离"3种养蚕模式的应用情况。3种养蚕模式在8个县(市)应用率分别为83.56%、12.68%、3.76%。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性,"小蚕共育+小作坊联产"养蚕模式适合广大散户家庭式经营,单位土地产值较高;"标准车间式养蚕"模式是应该倡导发展的生产方式,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益;"适度规模种养分离"养蚕模式体现了种养专业化分工,可增加规模效益,是推动产业规模化、机械化的途径。石漠化地区应选择适宜的蚕桑生产模式,应用配套种养技术,加大创新研发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元化利用拓宽蚕桑功能用途,提升蚕桑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14.
家庭牧场适度规模肉羊养殖的经营管理包括行业及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投资决策,计划拟定,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技术经济效益分析等部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阿坝州农区的适度规模肉羊养殖家庭牧场应依据行业现状、市场信息结合本场实际,科学决策,周密计划,高效管理和商品营销,以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和各地种植业结构调整,新的栽桑养蚕规模户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农村中青壮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在家从事蚕桑生产的大多是些妇女、老人,如何推广省力化养蚕,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是当前蚕桑生产上面临的迫切问题.现将省力化养蚕方法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射阳县2010—2017年蚕桑生产情况和农户规模化养蚕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介绍了种养大户的生产规模与养蚕布局,分析了家庭适度规模养蚕的好处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依靠专业村和规模户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蚕业生产模式与技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水明  王林甫  姚建荣 《蚕桑通报》2012,43(1):39-40,43
蚕桑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虽众多新型农业产业掘起,但栽桑养蚕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蚕业劳动力匮乏,养蚕量下降,弃桑不管或有桑不养蚕的现象突出,以及农民迁入新社区后,无房进行家蚕养殖等问题愈加突出,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和无房养蚕的问题已刻不容缓。除了在生产中推行少回育等省力化技术外,有效解决养蚕适度规模经营和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和蚕业经济效益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设施养蚕的核心就是生产设施化、养蚕省力化。应用推广新型桑园作业机具、养蚕机具及养蚕技术,既改善了养蚕条件,又降低了养蚕用工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盐城市近10年蚕茧主产区农户养蚕规模、蚕茧收益变化及蚕桑规模分布的分析表明:从2004年起,农户养蚕规模化速度加快,规模效益显著。并分析影响农户养蚕规模的因素,提出了蚕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是农户规模化养蚕的主推力量;养蚕规模的大小是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现;并对蚕桑专业户的发展、兼业户与区域规模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蚕桑生产比较效益的高低,是决定蚕桑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淳安县蚕桑产业持续下滑,而且幅度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蚕桑产业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根据淳安县蚕桑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集中成片种植桑树,发展适度规模农户;推广应用优良蚕桑品种,提高蚕茧产质量;调整养蚕布局,缓解养蚕劳动力和养蚕房屋紧张的问题;逐步推进"机器换人",提高蚕桑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推广"十天养蚕法",节约小蚕饲养成本;推广大蚕地面育技术,降低蚕桑产业的劳动强度;推广方格蔟自动上蔟,减少捉蚕的劳动量;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等建议措施,以提高淳安县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淳安县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