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闫思嘉    晁云舒    潘辉    赵佳文    巫丽芸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4):286-292
[目的]探究雨洪过程中不同降雨重现期下“源—汇”景观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生成雨洪灾害分布格局,从而为“源—汇”景观单元规划与区域雨洪灾害预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永春县景观因子指标数据为基础,引入可反映格局与过程关系的景观“源—汇”理论,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从景观因子阻力与径流动力平衡关系的角度重新划分“源”“汇”景观。[结果]永春县初始“源”景观空间分布整体特征为“中部最高、西高东低”,且集中在戴云山脉附近,易成为山体径流的源头。永春县在自然排水状态下,易转化为“源”景观的土地利用类型排序为: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一直具有较强的“源”作用,耕地在降雨重现期大于10年后“源”作用增强,建设用地与林地在降雨重现期小于20年时吸收雨水的能力较好,超过20年后建设用地的“源”作用偏强,林地的“汇”作用偏强,未利用地的“源”作用几乎无变化,其吸收雨水的能力有待后续的验证。当降雨重现期为100年时,永春西北部雨洪灾害风险较大,高风险区多集中在一都镇、桂洋镇、东关镇,需重点防患。[结论]永春县雨洪灾害受到西北部山体径流影响,未来应从降低“源”景观、增...  相似文献   

2.
西藏东南部山洪灾害过程水文动力模拟和临界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西藏山洪致灾临界雨量确定方法,为西藏地区水文气象预警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以服务于高原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方法]采用水文动力模式Floodarea模型对西藏东南部的一次山洪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并利用气象资料逐时降水量进行了淹没高度计算,得到了山洪致灾临界雨量。通过实地考察获取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2015年8月一次山洪灾害的基本参数资料,与模型模拟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1)Floodarea对暴雨诱发山洪过程的模拟结果较好,结合多源降水数据能更准确地模拟西藏山区山洪暴发的过程;(2)通过调整雨量情景设定可推算山洪不同淹没水深的临界雨量,得到较为准确的洪水淹没范围和降雨量—淹没深度关系;(3)应用降雨量—淹没深度关系计算得到巴宜区永久河山洪沟的4个淹没深度灾害山洪等级(0.1,0.6,1.2,1.8m)的6h累计临界雨量分别为33,55.7,75.4,91.9mm。[结论]研究结果表明Floodarea软件适用于西藏高原水文观测资料匮乏的复杂地形山区,能较准确地重现山洪灾害过程和确定山洪临界雨量,可为复杂地形山区山洪防治和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琴键堰在淹没出流条件下的泄流情况及对淹没效应的敏感性,该研究在矩形水槽中对四种琴键堰基本体型(A型:上下游均倒悬;B型:上游倒悬;C型:下游倒悬;D型:上下游均无倒悬)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分析琴键堰在淹没出流条件下的流态随下游水位的变化过程,得到其上下游堰上总水头之间的关系及淹没系数,并进一步分析四种琴键堰对淹没的敏感性以及比较四种琴键堰在淹没出流条件下的泄流量和泄流效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下游水位的壅高,四种琴键堰堰后依次出现了淹没后的冲击射流、破碎(表面跳跃)、表面波和表面射流流态;在来流量相同的情况下,C型和D型琴键堰在淹没系数S≥0.6时,逐渐发生淹没,且其流量折减系数随淹没系数的增大而减小,而B型和A型琴键堰分别在S≥0.15和S≥0.2时提前进入淹没状态。四种不同体型琴键堰的临界淹没度(Sm)分别为:A型0.5、B型0.3、C型0.7、D型0.65。对比看来,仅具有上游倒悬结构的B型琴键堰对淹没最为敏感,其次是具有对称倒悬结构的A型,而向下游的倒悬结构可以延缓上游的淹没;四种不同类型琴键堰的淹没泄流效率受"对淹没的敏感性"和自由出流泄流效率两个方面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完善琴键堰堰流理论、推动其在明渠及河道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淹没水射流方式清洗蔬菜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莉  丁小明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124-130
利用清洗试验装置对淹没水射流方式清洗蔬菜进行了研究。着重研究了淹没水射流方式清洗蔬菜的种类、清洗能力及限制因素;通过对菠菜、油菜的清洗试验,研究了清洗时间对清洗效果的影响;利用浊度指标,试验研究了清洗水水质随清洗蔬菜累计量的变化规律,并同时测试了浊度变化对蔬菜洗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没水射流方式清洗蔬菜适用广泛,不会对蔬菜造成损伤,并能获得良好的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常用的水库调洪演算推导出了一些简单关系,为初选滞洪水库的库容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分析表明:所需的滞洪库容与洪量之比(滞洪库容因子)主要取决于入流与出流峰值之比(洪峰流量因子)、泄流型式以及入流过程线的形状。对于相同的洪水过程线,要取得相同的削峰效果,淹没出流比自由溢流能更为有效地减小滞洪库容。对于淹没泄流和自由溢流的滞洪水库库容因子与洪峰因子之间的关系可近似用两个代数式来表示。使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的关系曲线对所需的滞洪库容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6.
在流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污染源结构解析、水质时空变化趋势评价的基础上,识别出河南省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关键问题主要是天然径流匮乏而水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生活源污染负荷加大、面源污染问题凸现、工业源污染减排潜力减小、水质改善任重道远、科技支撑作用有待提高等,提出了近期点面兼治、中期兼修并治、远期修复恢复的水污染防治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 山西省静乐县沙会滩洪灌区,是汾河水库上游1990年新建的重点治滩工程。该洪灌区东靠云中山脉西麓,西临汾河干流,南北长5.2km~2,东西宽0.5km,总控制面积260hm~2,其中新增(洪淤)面积73hm~2,改良(洪灌)面积53hm~2,护地面积134hm~2。整个滩面呈东北高西南低之势,纵坡为3‰左右。沙会滩洪灌区东部靠山,山上植被稀疏,山体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由北往南依次有连连沟、马圈沟、胡家沟、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暴雨洪水的现状,提出雨洪资源化的研究课题。限定了雨洪资源化利用的概念,并从我国雨洪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城市、平原及山区的雨洪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表明,我国雨洪资源化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干旱风沙区修建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可同时起到拦泥与蓄水的作用,并对改善风沙区生态环境、发展绿洲农业起到促进作用。用沟道内洪水冲积形成的砾砂混合料作为筑坝材料,既可以就地取材,又可以充分发挥土料透水性强的优势达到雨洪转化的目的。通过野外和室内试验获得的数据和资料,应用多种方法对宁夏同心县长沙河流域的上流水骨干工程的坝坡稳定性和渗透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风沙区砾砂混合料用于修建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能满足坝坡稳定和渗透稳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2月27日,省水利厅在太原召开了黄河水保生态小流域坝系(坝滩联治)前期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理清水土保持工作思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安排部署小流域坝系和坝滩联治工程前期工作。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健出席会议并讲话,厅水保局局长李文银对今年的重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厅水保局、省水保项目办、省水保生态建设中心的有关项目负责人及部分技术骨干,朔州、忻州、吕梁、太原、晋中、临汾、运城7市水利局分管水保工作的副局长、水保科(站)长及27条小流域坝系(坝滩联治)工程项目县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科学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是防范和减轻暴雨洪涝灾害的重要基础。基于有效降水指数(EP)构建单站和区域暴雨洪涝监测、评估指标,利用1961-2014年湖北省76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相关灾情资料,确定降水衰减参数及致涝阈值,在此基础上分析EP指数在历史暴雨洪涝评估及实时暴雨洪涝过程监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经参数率定后的EP指数对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的解释方差达78.1%,对年际间暴雨洪涝强度差异反应敏感,能识别历史典型大涝年和严重洪涝年,在2014年实时暴雨洪涝过程监测中能直观诊断出一般性暴雨洪涝的起止时间和过程动态变化,但对局地性和间歇性发生的暴雨洪涝过程刻画不足。创建EP指数所需数据资料少、计算简便,可用于洪涝灾害历史排位、年景评价、灾情预评估、风险区划以及作物产量建模等。  相似文献   

12.
水文气象预报技术的发展为水库防洪调度动态控制汛限水位提供了可能。抬高水库汛限水位可提高水库兴利效益,但有一定防洪风险。该文基于贝叶斯定理与洪水预报误差特性,提出确定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上限的风险分析方法。以清河水库为实例,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上限遭遇设计频率洪水时,该文分析在不同洪水预报误差范围内,调洪最高水位超过各设计频率特征水位的概率,并应用贝叶斯定理得出各设计频率洪水发生时遭遇不同洪水预报误差的风险。结果表明,清河水库实施预报调度方式确定的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上限127.80 m是安全的。该文提出的风险分析方法弥补了目前预报调度方式风险分析中不能直接得知不同洪水预报误差的风险的不足,充实了水库调度风险分析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供同类型水库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区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和风险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祁连山区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被和山洪灾害的调查资料,采用灾害实例调查法、频率分析法和产流分析法对比确定了临界雨量,根据洪水发生的频率和洪峰流量,划分典型流域的风险区域,可供祁连山区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应用和同类流域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洪水特征值的不同频率性和现行的单因素防洪风险分析方法的片面性。从组合事件的概率理论出发,利用“完全相关”与“相互独立”两种特殊情况,采用模糊集理论,建立了二参数加权组合概率模型。模型中不仅考虑了洪峰和洪量对洪水风险的共同作用,而且避免了确定条件概率分布的问题,为在现有的洪水资料的情况下,合理估计防洪风险及进行防洪水利计算,提供了一种简单可操作性方法。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中南地区1991年7月23日至24日降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造成该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洪水过后,作者即赴平邑、蒙阳、沂南三县选择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凡是综合治理较好的小流域,各项水保措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蓄水保土和防洪效益明显,大大地减轻了洪水危害和洪灾造成的损失。同时作者综合调查研究资料,提出了进一步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洪水资源化的实现途径及手段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洪水具有水害与兴利双重属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为充分利用水资源,需要树立科学的防汛理念,改过去的视洪水为猛兽向人与洪水和谐共处转变,从过去单一的控制洪水向全面管理洪水转变,实行控制洪水与利用洪水相结合,实现洪水资源化管理。增加水库调蓄能力拦蓄洪水、丰水枯用,利用汛期洪水进行流域水量的配置,跨流域配置洪水资源,利用洪水输送泥沙和进行生态应急补水,用洪水资源补充地下水资源和农业灌溉用水,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途径。介绍了洪水资源化实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城市社区洪灾抗逆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城市社区洪水防灾减灾规划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所辖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初步选取影响社区洪灾抗逆力的64个因子建立预选指标集,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64个初选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9个城市社区的抗逆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物理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是影响城市社区洪灾抗逆力水平的关键因素;(2)红旗区城市社区洪灾抗逆力整体水平不高,近80%的社区洪灾抗逆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物理因素是影响红旗区城市社区洪灾抗逆力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经济和人口因素,制度因素影响最低。[结论]在分析城市社区洪灾抗逆力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和措施,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极端天气影响,土地利用与防洪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镇洪涝风险增加。以四川省渠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历史洪水记录与多年水文观测数据重建洪水水位数据序列,快速估计城镇洪水水位并进行淹没分析。通过分析洪水频率与水位的关系、洪水水位差以及不同位置洪峰相关性,更新渠县沿江主要城镇各重现期洪水水位;结合沿江城镇发展定位和预期人口规模,重新核定防护等级和防洪标准。结果表明:渠县主要城镇的洪水水位较历史水平平均上升40 cm,其中10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年一遇洪水水位分别上升至254.75,253.48,250.54 m。根据国家防洪标准,渠县主城区和三汇镇的防洪重现期标准应分别提高至50年一遇和20年一遇,其他沿江城镇和乡村的防洪重现期标准保持为10年一遇。与现行防洪标准相比,提高设防标准可减少农地淹没面积超过30 km2,减少建设用地淹没面积7~8 km2。  相似文献   

19.
探讨山东省莱芜市房干小流域在无实测暴雨径流资料的情况下,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缓洪效益,主要包括削减洪峰效率和削减洪水总量效率两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科学评估防洪减灾能力,为地区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洪减灾政策提供参考。[方法]由监测预警能力、防洪除涝能力、抢险救灾能力、灾害管理能力构成防洪减灾能力评估的指标模型,并采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和秩比法对传统熵权法进行改进,各指标权重由改进的熵权法来计算,然后用改进熵权法以及云模型来建立评估模型,并用来评估安徽省淮河流域的防洪减灾能力。[结果]淮河流域内的防洪减灾能力处于中下等水平;空间差异分布比较明显,流域北部相对高于南部,流域东部相对高于西部;市辖区的防洪减灾能力相对较高,县域防洪减灾能力相对较低;其中肥西县和淮北、蚌埠、淮南、滁州市防洪减灾能力处于高水平;长丰、五河、凤台、萧县和天长、阜阳、六安市属于相对较高水平;肥东、濉溪、砀山、泗县和宿州、界首、明光市为中等水平;其余市县则为相对较低水平。[结论]通过防洪减灾能力评估结果,可以找出流域内各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的差异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流域内整体防洪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