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11个冬春小麦杂种F1代6个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其它性状作用较小。这为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引入冬小麦有益基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疆春小麦产量性状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新疆新近选育的春小麦品种(系)的8个产量性状及其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是穗粒重,其次是千粒重,第三为收获穗数;相关分析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是穗粒重,其次是千粒重,第三为穗粒数.因此,作者认为本地区春小麦高产育种主攻目标在保证收获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兼顾穗粒数的提高,从而选育出适合本地区推广种植的重穗型春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新疆和云南穿梭育种过程中农艺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 ~2011年采用异地种植的方法,研究29份春小麦材料在新疆和云南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的表现.按照地理来源和材料类型研究各性状在两地的表现,并分析相应性状在两地间的相关性.[结果]云南点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的平均值大于新疆点,新疆点的单株成穗数平均值高于云南点.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在两地间呈正相关,单株有效穗数呈负相关.[结论]在云南和新疆进行穿梭育种过程中应对株高、穗长和千粒重进行严格选择,对穗粒数和穗粒重的选择标准应适当放宽,对单株有效穗数的选择应以新疆点为主.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对东北春小麦中晚熟生态区8个主栽品种的产量与其他几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晚熟小麦品种的产量与各数量性状间的灰色关联位次是:穗粒数>株粒重>千粒重>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这从农艺性状方面为今后春小麦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径分析在春小麦产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黑龙江垦区优质春小麦10个新品种的6个产量性状及产量进行了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麦粒容重、小穗数、千粒重和穗长是影响小麦产量主要性状,小麦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依次为:穗长、千粒重、粒容量、小穗数、穗粒数和株高。小麦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综合作用依次为:粒容量、千粒重、穗长、株高、穗粒数和小穗数。  相似文献   

6.
啤用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及部分酿造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啤用大麦的11个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α-淀粉酶含量分别进行通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性状为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主穗粒重及主穗粒数;对千粒重、α-淀粉酶含量、蛋白质含量等部分酿造品质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性状为主穗穗长、单株粒重、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分蘖数、基本苗数及有效穗数(指667 m2有效穗数,下同),其中基本苗数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决定系数h2B<50%;主穗粒重、主穗粒数这2个性状受遗传效应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千粒重和α-淀粉酶的直接作用效应较大,所以在育种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该性状的锁定及选择。  相似文献   

7.
昌吉地区春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育种目标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昌吉地区春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并对该区春小麦的育种目标进行了探讨,认为:①该区春小麦高产中,穗数是主导因素,其次在保持较高千粒重的前提下以获得较多的穗粒数。②主要围绕穗长、结实小穗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倒伏程度、落粒性、生长势、生育期、穗密度这九个性状进行选择,同时兼顾其它性状,能快速而有效地选择到高产、稳产、优质的品系(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建国以来宁夏平原春小麦4次更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宁夏平原春小麦籽粒和生物产量有了明显提高,随着品种的更替,收获指数、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均呈上升趋势,株高则明显下降.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对籽粒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产量构成因素对籽粒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因此,宁夏平原高产品种的培育主要应考虑提高生物产量,适当增大收获指数,在稳定现有群体(穗数)的前提下,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对杂交粳稻7个性状与单株粒重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影响较大。并对上述4个性状与单株粒重进行了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粱育种中穗粒数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粱17个性状的分析表明,穗粒数和穗粒重有着高度的表型和遗传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出稳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效应值最大,而且其他原因性状通过穗粒数对穗粒重的间接效应都位居第一;其次为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因此,在保持一定千粒重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穗粒数性状的选择,把增加穗粒数作为今后高粱高产育种的一个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孢悬液花期接种的方法,在田间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与小麦植物形态学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抗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的酶谱和酶活力。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性与品种的株高、穗长、穗形、小穗着生密度无关,与芒长有不明显的相关性,小麦抗性强弱与穗轴病变长度关系密切,病变长度越小抗力越强。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过氧化物酶的酶谱有所不同,接种后抗病品种苏麦3号在原8条酶带的基础上新增加1条酶带,但感病品种垦大1号没有增加,仍保持6条酶带。接种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所增强,但抗性品种苏麦3号酶比活力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垦大1号和东农120。  相似文献   

12.
小麦近缘种属对赤霉病菌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麦野生近缘植物7个属———山羊草属(Aegilops)鹅观草属(Roegneri a)、大麦属(Hordeum)、赖草属(Leymus)、冰草属(Agropyron)、披碱草属(Elymus)、和偃麦草属(Elytrigia)共36个种的202份材料采用自然发病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进行了抗赤霉病穗腐的鉴定。结果是:鹅观草属中有9个种的61份材料具有高抗扩展特性,侵染仅限于小穗,不扩展至主穗轴,有部份材料同时还具有一定抗侵入能力;山羊草属有1份材料经接种鉴定具有一定抗侵入能力,该属的其余材料和其余5个属的材料均表现感病,既不抗侵入也不抗扩展。因此从鹅观草属的材料向小麦转移抗赤霉病基因是很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病害扩展,而不是抗病菌侵入。抗病品种的特点是病害自侵染点向邻近小穗扩展速度慢,穗轴受害轻或不受害,病小穗数少;在感病品种上,病害扩展速度快,可导致全穗枯萎。不同抗性品种对真菌毒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抗病品种耐毒力强,细胞膜损伤程度轻,胞内电解质外漏量少;这种电解质外漏量间的差异,可采用电导仪测定组织侵出液的电导率而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对小麦红外照相和光谱反射率测定,以及对不同数量蚜虫为害减产等情况调查研究,得到在光谱特性上受蚜害小麦跟正常小麦具有明显差别,特别是第三与第四波段(红外)差异更为突出,反映在红外照相上差异同样明显。根据不同蚜量为害小麦(无土栽培)的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蚜量与产量,蚜量与株高的线性回归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两个县麦田和校试验地共29个样点的光谱反射率测定,结合小麦生育状况和籽粒产量分析,可以看到小麦具有和其它绿色植物一样的光谱反射率特征,但也有自己本身值域。而在小麦不同发育期内又有它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中以抽穗期反射率为最高。从对不同波段反应上看第一波段(兰光)和第四波段(红外)与产量相关最为密切,经过对不同波段资料处理和运用积分回归技术我们得到了小麦光谱特性与估产模式。  相似文献   

17.
南方冬麦区主要小麦品种品质分析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5和1986两年对南方冬麦区10个省(市)主要小麦品种进行品质分析,其主要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籽粒容重766±20.3克/升,蛋白质12.6±1.2%,赖氨酸0.33±0.03%,出粉率67.5±3.3%,湿面筋31.5±4.4%,沉淀值20.8±6.5毫升。多数品种的面粉为中力粉。品质较好的品种是:龙溪35、绵阳11号、徐州2962等。其蛋白质含量为13-14%,湿面筋34-40%,沉淀值35-36毫升。面粉达到中强粉指标,可用于烤制面包。本麦区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应是提高面筋含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小麦对条锈菌入侵反应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电镜研究小麦细胞对条锈菌入侵反应发现,在吸器发育过程中,寄主细胞的细胞器,如细胞核、内质网、叶绿体、高尔基体等常与吸器相伴随,在吸器四周的寄主原生质中形成与侵染有关的管状复合体,该结构可直接与吸器外质膜相连接;寄主细胞可向吸器颈部四周分泌和沉积大量的胼胝质,并可将颈部完全包围.经细胞化学染色表明,胼胝质的主要成分为多糖.  相似文献   

19.
20.
以抗梭条花叶病的宁麦9 号、苏麦3 号、宁麦7 号及高感梭条花叶病的扬麦5 号、扬麦158、宁9415 为亲本,配制成13 个组合,在田间病圃鉴定了亲本、F1 、F2 和回交后代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对梭条花叶病的抗性为细胞核遗传,这一性状受1~2 对基因控制,宁麦9 号和苏麦3 号各含有2 对抗病基因,宁麦7 号含有1 对抗病基因。抗病性为显性,感病性为隐性。并提出通过常规育种手段选育抗梭条花叶病的小麦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